點水成金者

問君何來獨枝秀,一澗春水細長流。
正文

李鴻章與日本侵台和甲午戰爭

(2018-02-10 19:48:25) 下一個
 

李鴻章的小心思:1874年日本侵台,主張和談催化甲午戰爭爆發

坐古談今 2018-02-09

通過“《馬關條約》中,日本為何要割遼東和台灣?有何用意”一文,我們了解了“甲午戰爭”是淮軍作為主力對日本的精銳部隊作戰,談不上“李鴻章一人或淮軍單獨”對戰日本,中日雙方都是以本國當時的精銳部隊對戰。

圖片

(1)日本由懼怕中國變為輕視中國

日本起初是懼怕中國的軍事力量的。

例如日本海軍的“二把手”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中將,親自乘坐由商船改建的代用巡洋艦“西京丸”號來到“黃海海戰”中“監督”日本海軍不要逃跑。

再例如因為中日實力對比中中國略占上風,明治天皇在1894年6月17日的“大本營禦前會議”上就做出:如果中國軍隊勝利,殺奔日本本土後,自己怎樣率領部隊跑到海上,又如何繼續與中國作戰的戰爭計劃。

然而,中國的精銳部隊,卻因為李鴻章和淮軍大部分將領的道德缺陷,造成貪腐嚴重、人浮於事,導致兵無鬥誌、並無武器可用,更談不上什麽戰鬥力!

晚清政府花費了數億兩(北洋陸軍、海軍、軍工、教育、岸防等軍人、相關人員和武器以及設備、雇傭外國教官等費用)白銀、培養了20年的“精銳部隊”,卻不堪日軍一擊,“淮軍”在整個“甲午戰爭”中所起的作用隻有一個——逃跑。

由此才會出現“淮軍戰鬥力讓日本胃口大開:欲割四省六地、賠款12億兩”一文所說的現象:因以淮軍為代表的中國軍隊的差勁表現,使得日本胃口大開。希望割掉中國的吉林、遼寧、山東半島、台灣、澎湖群島、舟山群島,同時賠償日本12億兩白銀。

那麽,伊藤博文、陸奧宗光作為這場戰爭的“總指揮”,他們是怎麽想的呢?他們不會那麽瘋狂,如果真按照日本軍方的意見去談判,不要說中國會“作戰到底”,就是沙俄等西方列強也會對日本下手。

伊藤博文最想要的是台灣!

圖片

(2)因“征韓論”分歧導致侵略台灣加快

在當時的日本政權內部,因為“征韓論”而產生巨大分歧。“分歧”的重點就在於中國對朝鮮的幫助。

“明治三傑”意見也不統一,西鄉隆盛主張立即吞並朝鮮,而有“東洋俾斯麥”之稱的大久保利通等人則主張“逐步吞並”。

就在這種爭論中,1874年的日本有了“吞並朝鮮”之心。

1874年5月日軍4000來人進攻台灣,並於6月在龜山建立了“都督府”。5月14日,清政府接到日軍侵略台灣後連忙命令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趕赴台灣等處處理海防問題。

(3)李鴻章的小心思

當時,以李鴻章為首的人認為此時不宜與日本發生戰爭。其實,當時的日本論國力根本不是一個檔次。李鴻章之所以不肯發生戰爭,主要是害怕“軍費”問題。

李鴻章看左宗棠在西北“風光至極”——平滅陝甘民亂之後陝甘地區民生越來越好,左宗棠威望日高,慈禧竟然改變之前“新疆問題由滿人解決”的主張,由左宗棠負責收複新疆。

早在1870年,李鴻章就希望用劉銘傳替代左宗棠,沒想到左宗棠的權力越來越大,不但掌握了四分之一的中國大地!而且造成了李鴻章和劉銘傳之間的關係冷淡。當時,左宗棠掌握今天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大部、內蒙靠近西北部分等廣大地區。解放新疆後又掌控著新疆,整個大西北的軍民都由其掌控。

圖片

維新三傑

因此,李鴻章想借助“日本入侵台灣”之機——勸清政府放棄新疆,以使得清朝的軍費向自己傾斜。由此,李鴻章才力主不能打,極力主張和談。

6月14日,沈葆楨會同福建布政司潘蔚、台灣道夏獻綸等人從馬尾乘軍艦趕往了台灣。同時,沈葆楨命令福建船政局(南洋水師的基地)出動12艘軍艦發動對日作戰、偵查,同時調集淮軍、楚軍、湘軍、各地方部隊等準備對日作戰。日本當時的軍艦比中國差許多,軍隊素質也不敵中國,更重要的是台灣南部爆發疾病,日本軍人多有感染。

因此,日方與李鴻章簽訂了和約——《中日北京專約》,日本此次軍事行動3658名士兵中,593人死亡(581人被疾病奪去性命),直接軍費支出361萬多元,再加上為了這次行動購買的戰艦花費771萬,總計直接花費1132萬元。我方賠償給日方50萬兩白銀,折合成日元是78萬日元。

可以說,中方沒有借此機會全殲日軍武裝,卻賠款78萬日元,以為花了小錢解決了一項大問題。但卻讓所有人看到中方對外敵不敢硬氣、不敢拔劍,不論你的敵人有多麽弱。在這點上,李鴻章主張丟棄新疆,說阿古柏是“虎狼之師”就是另一個表現。

同時,《中日北京專約》又正式承認了日本對琉球國的吞並,促使幾年後琉球王國改名為衝繩,又讓世人看到中國不敢對自己的小兄弟進行保護。這無形中又增加了日本對朝鮮進行侵略的勇氣。

綜上所述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李鴻章的一次小聰明,讓世界列強特別是日本,這個對中國曆史、中國人性格、中國文化特點都很熟悉的敵人,看到了晚清政府的最大不足——一切好商量,隻要別打我!毫無拔劍的勇氣。正是因為日本看清了清政府和洋務主持人之一的李鴻章的軟弱,才敢於用了20年的時間逐步吞並朝鮮,進而發動甲午戰爭。

可以說,李鴻章的為己之私以及耍小聰明反而催化了更大的戰爭、中國更大的損失!

圖片

參考資料

李連利 傅嵐.走在救國與誤國之間的人李鴻章.2015.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左立平(著)李連利(策劃).中國海軍史(晚清民國卷).2015.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