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看了個電視劇《走向共和》,便對李鴻章這個人物形象大有改觀,認為他有大功於中國,簽賣國條約那也是不得已的事情。完全忘記了他一生是怎麽巧取豪奪,聚斂財富的,也完全忘記了他在平定太平天國的戰爭中是怎麽殺良冒功、殘害平民的了,更是完全忘記了他不過就是一個傳統的封建官僚。
根本沒有必要把他抬高到一個聖人的位置,還有人把他叫做“東方俾斯麥”,捏造了一大堆有關他的神話,他這一生,可以說是聚斂財富的一生,是自私專權的一生,根本算不上是“為國為民”!
“東方俾斯麥”?伊藤博文的偶像?你們說的是清末著名貪官李老爺子嗎?那是真有錢!
“宰相合肥天下瘦”嘛,一點都不摻假的。
李鴻章有個女婿,叫做張佩綸,也就是著名小說家張愛玲的祖父,當年李鴻章的女兒、也就是張愛玲的奶奶李菊耦嫁給張佩綸時候,光嫁妝就能嚇死人,那叫一個煊赫啊,烈火烹油,繁花似錦,銀子如流水一般淌出去。
李鴻章女兒李菊耦的陪嫁有多少,已無從查起,但從她後人透露出來的隻言片語仍有蛛絲馬跡可尋。 房產是她後人提到次數最多的。張佩綸與李菊耦結婚後,一段時間住在天津北洋衙門,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才雙雙到南京定居。在南京他們買下了原先靖逆侯張勇的府第。這是一座豪宅,廳堂不算,被人稱作繡花樓的樓房即有三幢,另有一個花園。對這個花園,張氏後人——李菊耦的女兒即張愛玲的姑姑,仍有一分依戀。她記得一聽說桃花或是杏花開了,母親李菊耦就扶著女傭的肩膀去看。這所房子後來被國民政府立法院長胡漢民看中,購作立法院辦公使用,足見其寬敞的程度。購置這樣的豪宅,置辦費用無疑來自李菊耦的嫁妝。
李鴻章還將上海、青島,可能還有天津等地的部分房產分給了李菊耦。李菊耦去世時(張佩綸已在十三年前去世),自己親生的一子一女張誌沂、張茂淵均年少,財產隻好由張佩綸前妻所生的次子張誌潛(長子誌滄早夭)掌管,直到張誌沂二十多歲才分家。分家後,僅張誌沂名下所得,據張子靜回憶:“至少1935年左右,他在虹口還有八幢洋房。”此外青島一幢洋房是屬張誌沂與哥哥共有的。(張子靜:《我的姐姐——張愛玲》)
而這隻是李菊耦從娘家帶來陪嫁的一小部分。因為哥哥張誌潛分得的比弟弟還多。 李菊耦的陪嫁中還有土地。張愛玲寫《談吃與畫餅充饑》時便提及她姑姑很愛吃一種點心叫“黏黏轉”,是用青麥粒做的,青麥粒是“從前田上人帶來的”;張愛玲小時候,“田上人”還帶來一種用開水加糖衝調吃的點心“大麥麵子”,證明張家有田產、有佃戶。張愛玲還明白地講,他們家的“田地大概都在安徽,我隻知道有的在無為州(現安徽省無為縣)”,她記住這地名是因為“無為富於哲學意味與詩意”。田產全變賣了。 除了房產、土地外,李菊耦的嫁妝還有各種細軟、古玩。直到張愛玲離開父親的家,她手頭尚有不少這類小玩意兒,有的甚至還是舶來品,顯然都是嫁妝的一部分。
所以,即便過了兩代人,張愛玲童年的時候,依舊過的是錦衣玉食的日子,即便她父親不成器,坐吃山空,她家的祖產一直到吃到了建國後,還有幾棟房子沒賣完,她奶奶的陪嫁箱子還有寶貝可以換錢。然而這個陪嫁養活了三代富貴閑人,這點東西對於李鴻章來說——那就是九牛之一毛!
李鴻章到底有多少錢?隻怕當時都沒人說得清!
清代中興名臣中最富有的,以李鴻章為第一。李鴻章的財產究竟有多少?無確切數字,據容閎《西學東漸記》估計,約合白銀四千萬兩,相當於當時全國年財政收入的近二分之一。“宰相合肥天下瘦”殆非虛言呀! 李鴻章如此,他的幾個兄弟自然也不弱。兄長瀚章曆任湖廣、漕運、兩廣總督;老三鶴章官居道台,後來用錢得了個二品銜;最小的六弟昭慶雖死得早,因隨李鴻章在淮軍中效力,早早當了知府,死後贈太常卿。隻有老四蘊章、老五鳳章,一個眼睛有毛病,一個不願出仕,隻願在鄉為李家掌管家產。
李鴻章還是當時數一數二的房地產巨頭,大地主大官僚資本家。
李氏六兄弟,僅在家鄉合肥,“每人平均有十萬畝”,合計共六十萬畝土地,“其在外縣更無論矣”。李鴻章本人所置田產,每年可收租五萬石。直到1936年,“李文忠享堂每年收租稻仍有三萬餘石”,統計者不禁感慨萬分:“則是一個骷髏地主仍有田地三萬餘畝矣!”(《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一輯) 除此之外,現銀和其他不動產的數額也十分驚人。有人稱,李氏兄弟六人,“一、二、四房,約皆數百萬,而不得其詳”,分家時“析為五,每房見銀三十五萬兩,田產典鋪在外。六房早卒,遺寡妻幼子,兄弟五人,合銀二百萬兩與之,而五房極富,家中田園、典當、錢莊值數萬元不算,就蕪湖而論,為長江一大市鎮,與漢口、九江、鎮江相埒,其街長十裏,市鋪十之七八皆五房創造,貿易則十居四五。合六房之富,幾可敵國”。(同上)這裏記的自然是屬於李家在安徽老家的公產部分,在外置的私產並不在內,而私產所置如上海、天津、青島的洋房,各大公司的股票,外國銀行的存款,更是不計其數。
李合肥不僅官居一品,同時又是帝國首富級別的人物,比現在的什麽馬雲、許家印、馬化騰高到不知道哪裏去了。那麽這些錢,從哪裏來呢?
首先是貪汙軍餉,和掠奪地方!
權與錢是雙生子,富與貴又緊密相連。李氏兄弟中,李鴻章權位最高,也最富有。從統領淮軍、任江蘇巡撫起,李鴻章便一改寒門書生本色。淮軍軍餉的充足為當時各軍之冠,按慣例,各營統帶都有截曠、扣建之權,除留作聘用幕僚、來往迎送之資及各營營官中飽之外,還要上繳若幹。淮軍最盛時達百餘營這個截留,為數就不會少。據甲午時暫時接替李鴻章任北洋大臣的王文韶說,僅留在北洋賬上的淮軍錢銀就有八百萬兩,這時淮軍早已裁撤。這筆巨款也是後來袁世凱小站練兵的主要經費來源。(《三水梁燕孫先生年譜》上冊)留在賬上的尚有如此巨大的數字,李鴻章個人分潤自不在少數。值得注意的是李鴻章平素有一種看法,認為淮軍將領多為安徽子弟,隨他出征,東奔西跑,戰事過後,理應享受榮華富貴,這是淮軍將領貪汙成風、軍紀敗壞的根由。李鴻章對此一味回護,以至淮軍宿將如劉銘傳、周盛傳、張樹聲、衛汝貴、周馥、唐殿奎、塗宗瀛等個個都腰纏萬貫。作為淮軍頭子,李鴻章不是富翁才是怪事。
洋務運動中飽私囊
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領袖,為彌補軍工企業的虧空,他當時創辦了為數不少的民用企業,最著名的有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電報局、漠河金礦及天津鐵路公司等等。這些企業大多由李鴻章憑借自己的權力,騰挪各種官款,再吸收商股興辦,屬於所謂官督商辦性質。所有企業的總辦、督辦、協辦、會辦,都由李鴻章挑選的親信擔任,李鴻章事實上是這些企業的太上皇。每辦一個企業,循例這些親信們都要向有關官員奉送幹股,李鴻章應是最大受益者。至於李鴻章收受了多少幹股,親信們要保持地位又要額外奉上多少孝敬,是查不出來的。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李鴻章死後李氏家庭仍在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的董事會上占有重要職位。他的兒子李經述做過招商局總辦,經述死後,1910年6月,上海舉行了招商局第二屆股東會,股東們選舉盛宣懷為總理(總辦後改的名稱,盛是李的親信,後來聚斂的財富更超過李),另二位協理中有一位便是李鴻章的長孫李國傑,這一屆選舉因清政府不承認而告吹,但足以說明李氏在招商局中勢力之大,影響之深遠。
除了貪腐和搞企業之外,李中堂還擅長外交買辦致富
中日甲午戰爭期間,禦史們相繼彈劾李鴻章主和誤國,便涉及了李鴻章在日本財產的問題。禦史安維峻說,李鴻章把一千五百餘萬兩交由某日商經營,盛宣懷代為經理,所以不願與日失和。又有洪良品上疏說,李鴻章有數百萬兩銀子交日商經營,所以主和。這些禦史們的話有捕風捉影之嫌,所列數字也不一致,有還是沒有,至今尚是疑問。但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李鴻章繞地球一周,所訪各國都隆重接待,他收過不少禮品是事實。有一記載說,俄國為要與李鴻章簽訂《中俄密約》,饋贈他達三十萬盧布;連副使張蔭桓也沾了光,受贈有二十五萬盧布之巨。 至於辦海軍、修碼頭、購置軍艦和火炮,外國廠商都會給回扣,以致能擠入采買人員之列的都要發筆橫財,更何況是決定此事的李鴻章呢?
多財善賈,長袖善舞,李中堂的錢都花在刀刃上
清末督撫大員中,論出手之闊綽,首推李鴻章(後有盛宣懷、袁世凱更駕乎其上)。前文提到張佩綸因喪妻回鄉路過天津,李鴻章送的喪葬費就是一千兩,使張佩綸感激涕零,這尚是小數。一位官員記下另一件事:光緒二年,丁寶楨升任川督,入京陛見,路過天津,李鴻章知道寶楨比較清廉,以“到京後例有應酬”為名,特告丁,已代籌一萬兩,存於京城某銀號,用時便取。丁寶楨抵京後,各項應酬一萬兩不夠花,幹脆一客不煩二主,再向李鴻章借銀一萬兩,據說李鴻章給得很痛快,毫不吝嗇,而這筆錢當然是不須歸還的。贈銀給丁寶楨的,除李鴻章外,還有他哥哥李瀚章也贈銀三千兩。這位官員最後感慨地說:“勤恪(李瀚章諡號)、文忠二公之重友輕財,均不可及,特述之以為後世交友者勸。”(陳夔龍:《夢蕉亭筆記》)這還僅是一例。 天津位於南北交通要衝,李鴻章迎來送往這一筆開銷是巨大的。為保持自己權位,對貪婪成性的慈禧、李蓮英及王公大臣的各種孝敬、賀禮、節儀,收買京中禦史和百官們的種種使費,也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引用資料來自於馮祖貽的《煊赫舊家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