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水成金者

問君何來獨枝秀,一澗春水細長流。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洛杉磯是怎麽奇跡告別霧霾的?

(2016-12-23 11:55:27) 下一個

洛杉磯是怎麽奇跡告別霧霾的?

2016-12-20                                                 李佳佳                                                 思想潮

 

 

 
編者按

華北重霾,讓人聯想到曾經的霾都洛杉磯。在洛杉磯的治霾史中,好萊塢明星、家庭婦女、良心科學家、鐵腕政府官員都做出各自的努力,無人置身事外。

 

本文轉自FT中文網2016年12月19日,作者李佳佳是前《佳訪》欄目主持人、製片人,專欄寫作者,文集《這個時代這些人》作者。

 

 

洛杉磯是怎麽奇跡告別霧霾的?

 

2016年12月15日,北京發布今年第一個空氣重汙染紅色預警,周邊六個省市共23個城市受到影響。在這次嚴重霧霾侵襲中,最低能見度降到了一公裏以下。事實上,今年十月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已出現五次大範圍持續霧霾天氣過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次。就連以往很少見到霧霾報道的成都地區,今年遭遇的霧霾也嚴重到了影響飛機起降造成大麵積延誤的情況。

 

看到環保部門專家建議兒童、老年人和心腦血管疾病、呼吸道及其他慢性病患者盡量留在室內、一般人群盡量避免戶外活動,我不禁想起70年前,美國洛杉磯也曾經經曆過幾乎一模一樣的傷痛。對於土生土長的洛杉磯人來說,這座美麗繁華的“天使之城” 除了好萊塢、迪斯尼、聖莫妮卡海灘,除了科比、湖人隊、1984奧運會,還有一個深植記憶的痛苦標簽——曾經肆虐長達半個世紀的嚴重霧霾。

 

洛杉磯獨特的地理環境造成霧霾難以消散

 

由於這裏三麵環山、一麵向海的獨特地理狀態,霧霾難以吹散、長期駐守。加州標誌性的充足光照又導致強烈紫外線,光化學反應一觸即發,把毒物向空氣中持續釋放。而令世人震驚的是,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折磨洛杉磯人的霧霾在50年後幾乎完全消失。如今的遊客和新移民已經難以想象,這裏曾經“暗無天日”的過往。

 

這樣的奇跡,是如何創造的?對於正在深受霧霾困擾的中國人,洛杉磯經驗帶來了什麽樣的啟示?

 

“生化危機”

 

時間閃回1943年7月26號,正值二戰期間的一個佛曉。當洛杉磯居民從睡夢中醒來,眼前的景象讓他們以為受到了日本人化學武器的襲擊:空氣中彌漫著淺藍色的嗆人濃霧,矗立的高樓與街邊的汽車被全部吞噬,太陽也變得模糊難辨。走在路上的人們聞到了刺鼻的氣味,他們看不清方向、認不出景物,很多人把汽車停在路旁擦拭不斷流淚的眼睛。每個人都狼狽不堪:眼睛紅腫、喉嚨嘶啞,臉上灼燒一般的刺痛。

 

1940年代霧霾肆虐的洛杉磯

 

人們的恐慌觸目驚心:視線不清的司機緊張地左右避讓,母親抓起受驚的孩子就近躲進路邊的建築。政府很快辟謠:這不是日本人的毒氣,而是大氣中生成了某種不明的有毒物質。人們不由想起不久前令人心悸的倫敦煙霧,無法相信,洛杉磯這樣一個從來藍天白雲、陽光明媚的城市,也被無情淹沒在了濃霾之中。

 

和如今很多深受霧霾折磨的國家和地區一樣,汙染“歸功於”經濟騰飛的時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同盟國用於製造飛機武器的資金大量流入,成千上萬的商人、遊客和移民湧入加州,美國人迷上了西海岸。產業多樣化帶來了紡織業、輪胎、家具行業等等的迅猛發展。到了1949年,洛杉磯的漁業產出超過了波士頓,汽車產量更已僅次於底特律。

 

此刻的洛杉磯,情況越來越糟,霧霾天越來越頻繁,居民開始出現恐慌。時任洛杉磯市長弗徹·布朗信誓旦旦地宣稱4個月內一定永久消除霧霾。政府先是關閉了一家化工廠,他們認定丁二烯排放是汙染源。但,霧霾並沒有緩解。很快政府又宣布全市30萬家庭垃圾焚燒爐是罪魁禍首,居民們被禁止在後院焚燒垃圾。然而,霧霾依然沒有減少。政府公信力一降再降,終於失語了。在那些日子裏,學校停課,工廠停工,人們蜂擁向醫院接受治療。

 

曾經“暗無天日”的洛杉磯

 

有人不沉默

 

嚴重的霧霾之下,哮喘、氣管炎、咽喉炎、心髒病和一些過敏性疾病開始爆發。老人、兒童、孕婦以及呼吸和心髒係統本就脆弱的人群成為了抵抗力最弱的受害者。到1950年代又一次嚴重光化學汙染導致的嚴重霧霾侵襲時,兩天內因為呼吸係統衰竭死亡的65歲以上老人就達到了400多名。僅僅1950年一年,就有超過71000居民用腳投票,逃離了洛杉磯。

 

麵對前所未見的霧霾災難,洛杉磯人並沒有選擇戴上口罩,躲回家裏,欺騙自己“這沒什麽大不了”。人們開始以各種方式發出聲音,表達不滿。最具力量的,是幽默和諷刺。

 

1950年代,好萊塢演員們想出了“霧霾罐頭”的點子:“你有敵人嗎?有的話省下買刀的錢,把這個罐頭送給他吧!”這種罐頭標價35美分,在遊客眾多的商店裏出售。五顏六色的漂亮罐頭上貼著標簽:“這可是好萊塢大明星們呼吸的正宗霧霾啊,裏麵有如假包換的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硫化物。如果你想要保持這瓶霧霾的新鮮度和純淨度,那你一定要把罐子封好哦。”

 

霧霾罐頭

 

人們還印刷出了“霧霾明信片”嘲諷洛杉磯獨特的城市形象。精美印刷出來的並非我們熟悉的城市明信片中那些絢麗奪目的標誌性美景。航拍角度的鏡頭下,是60年代洛杉磯市中心的高樓大廈和模糊不清的天際線。遠處的山頂的白雪若隱若現,一切猶如被燉在一鍋黏糊糊的毒物之中。

 

一張1970年代的“霧霾明信片”

 

誰也沒有想到,首先挺身而出采取行動的,是一群家庭婦女。

 

這些平時並不關心時事、對於環保和科學也知之甚少的中產階層女性唯一的動力來自一個質樸的信念——保護我的孩子。1950年代,她們自發組成了一個團體,給自己取名“驅除煙霧(Stamp Out Smog)”,英文首字母縮寫巧妙地符合國際通用求救信號“SOS”。有男人輕蔑地嘲諷她們是“塗著睫毛膏的女鬥士”。她們卻很快證明自己絕不是做秀,而是積極的行動派:做調研、寫報告、到政府請願、向州長進言治理倡議。

 

起初,她們隻有二三十個成員。很快,每個人再叫上二三十個朋友。二十乘以二十,不斷壯大。就這樣,每每有公開的環境汙染情況聽證會,總會有數以百計的母親到場,她們常常帶著自己的孩子一起表達關切和不滿。

 

很多人驚訝,抗擊嚴重汙染和政府失職,最有效的“武器”竟然是:憤怒的母親。

 

良心科學家

 

一時間,每個人都在憤怒地追問:究竟誰才是罪魁禍首。出人意料,一名來自荷蘭的科學家通過實驗揭示了真相,並由此成為後來半個世紀對於洛杉磯這座城市最為重要的人。

 

阿裏·哈根·施密特教授

 

1945年,當加州理工學院教授——荷蘭化學家阿裏·哈根·施密特從夏威夷把六千磅菠蘿運到洛杉磯時,是為了研究菠蘿的香味。他自己都沒有想到,和菠蘿一起闖入他生活的,會是洛杉磯的霧霾。

 

1949年一個炎熱的清晨,斯密特像往常一樣在他的香味實驗室裏忙著提取生菠蘿的香味。被方程式和濃鬱的香味弄得頭暈眼花的他決定放鬆一下,走出大樓,沐浴在陽光裏,希望呼吸幾口新鮮空氣。可是,吸進去的空氣不但沒能使他神清氣爽,而且簡直是粗糙渾濁、像漂白劑一樣刺激難聞。彼時49歲的斯密特患有嚴重的咳嗽,他本能地感覺有哪裏不對,決定轉而研究大氣汙染。

 

經過多個月的實驗研究,斯密特得出結論:霧霾來自於汽車尾氣,與陽光發生光化學反應,產生了臭氧以及其他劇毒的物質。這重大的發現一石激起千層浪。1951年,霧霾甚至有了以他命名的新外號“哈根煙霧(Haagen smog)”。

 

然而,他狠狠得罪了當時洛杉磯經濟的支柱——汽車產業。福特、通用、克萊斯勒,所有汽車巨頭都把洛杉磯看做全世界最大的市場。然而斯密特卻蹦出來警告:“不,汽車產業會置人於死地”,後果可想而知。同時,一些民眾也開始了對斯密特的惡意攻擊。他們怨恨他將霧霾和汽車排氣管聯係起來,認為他在暗示開車的普通民眾也負有責任。

 

斯密特迅速成為了一個極度不受歡迎的人。他遭受人身攻擊和詆毀,加州理工校委會被施壓給他穿小鞋,甚至連他的校園講座也流產,所到之處會有觀眾質疑他的信譽。在加州理工的校園裏,他被迅速孤立起來,同事們的閑言碎語和各種嘲笑撲麵而來。

 

然而事實證明,斯密特是對的。上個世紀初開始,大洛杉磯就一直是美國機動車保有率最高的地區。從二戰經濟起飛之後,洛杉磯的版圖在不斷擴大。攤大餅的城市格局和跟不上需求的公共交通係統使得私家車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生活必須品,“車輪上的城市”由此得名。

 

車輪上的洛杉磯

 

50年代初,斯密特已經頂著壓力把霧霾的來源和聚集原因剖析得一清二楚,他寫道:在城市的一邊,分布著石油工廠,幾個精煉廠每天處理成千上萬噸石油。另一邊,洛杉磯公路上行駛著的近50萬輛汽車,每天大約累計消耗一萬兩千噸汽油。即使燃燒率高達99%,仍有120噸未燃燒的汽油被釋放到大氣之中。而洛杉磯東、南、北三麵的環山阻止了空氣汙染物的擴散流通,高空的暖空氣由於輕於密度更大的冷空氣,又猶如鍋蓋使得汙染物無法垂直擴散。

 

這是洛杉磯人第一次明確意識到,原來給他們帶來威脅的霧霾就出自自己心愛的汽車。他們不得不麵對一個早有預感,又不願承認的事實:每個人自己就是汙染源。

 

加州標準

 

當汽車尾氣中的硫化物和氮氧化物被證實是霧霾的罪魁禍首之後,提升汽車發動機效率和油料品質就成為了科技界的當務之急。第一個最重要的突破是1970年投入應用的催化轉換器(catalytic converter)。這是一個安裝在汽車底架上的裝置,通過引入化學催化劑,可以將尾氣混合物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無害的物質,以減少有毒尾氣排放。

 

1970年,剛剛成立三年、羽翼未豐的加州空氣資源局(CARB)設立了捆綁法規,強製汽車製造商給所有在加州出售的汽車安裝催化轉換器,並很快開始執行嚴厲的汽車排放標準。由此,加州成為了美國第一個也是迄今唯一一個發布自己的排放標準的州。也就是說,達到聯邦標準,汽車產品將隻能在全美其他49個州出售。而若想進入加州,你必須達到“加州標準”,從而拿到加州空氣資源局的認證。

 

然而,安裝這個新裝置自然意味著成本的提升,自然不會讓強大的美國汽車產業輕易接受。底特律的汽車貿易製造委員會立即開始抵製。

 

再次出乎所有人意料,來自海外同行的競爭使得難題迎刃而解。最先達到減排標準要求的是日本汽車企業,本田、豐田、尼桑等等公司投入成本研發並加裝尾氣轉換裝置。他們顯示了從機械技術角度,生產一台優質高效並且不會排放有害氣體的車輛完全可能。

 

於是,盡管起初有一萬個不情願,但為了不被逐出市場,美國的車企也不得不“屈服”了。神奇的是,四十餘年過去,如今全球的汽車企業都已經以能生產加州標準的汽車為榮了。這其中的邏輯是,與其為加州和全世界其他地方費力氣生產兩套標準的汽車,還不如“一步到位”。而消費者們看到產品是“加州標準”,也會更加放心購買。雙贏,就這麽實現了。

 

如今,美國最新法規要求新車出廠時,公司必須提供實驗數據,說明以何種技術保證新車在行駛15萬英裏後依然排放達標。也就是說,對於老舊的汽車和新車的排放“一視同仁”,並不會對於跑上幾年之後的車輛就降低標準。

 

然而,每天幾百萬輛汽車在加州各大公路上迅疾奔馳,全部檢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加州空氣資源局采取的執法模式是:抽查車型模擬實驗、一旦落網就重罰。2015年9月,德國大眾集團柴油車使用作弊軟件用以識別汽車是否處於檢測狀態,以調控尾氣排放,導致車輛運行時真實排放的氮氧化物超標達到限值的40倍。這一給大眾帶來巨虧的驚天醜聞就是在這樣的實驗中被抽查現形的。

 

最終,大眾向聯邦環保局和加州空氣資源局支付了高達27億美元的天價罰金,另有20億美元將用於一項清潔排放技術的新項目;美國消費者所獲得的賠償總額是100.3億美元,包括車輛回購款以及現金賠償。這由此成為了美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消費者集體訴訟和解案。

 

解決了尾氣排放淨化技術之後,人們進一步意識到,燃油品質也非常關鍵。於是,繼汽車產業之後,石油工業也同樣麵臨著“加州標準”的挑戰。80年代初,加州空氣資源局和聯邦環保局決定要求煉油公司開發並銷售更加清潔的汽油。新配方汽油嚴格限定了有機物的揮發率以及汽油中的苯、芳香烴和烯烴的相對含量。

 

相對於汽車引擎的提升,油品質量的控製被加州人稱為“銀子彈(silver bullet)”,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殺手鐧”。原因很簡單,汽車安裝催化轉換器提升引擎效率顯現緩慢,要等待馬路上奔馳著的老舊車輛報廢被淘汰才能逐漸看到減排效果。而油品提升影響著每一輛車,效果立竿見影。

 

與引擎管理一樣,加州製定政策,對於油品質量的要求也比其他各州更加嚴格。當然,油價也要更高。以尾氣排放中以鉛和硫為主的無機毒素為例,如今鉛已從絕大多數國家的汽油裏銷聲匿跡了,但硫燃燒形成的二氧化硫和硫酸鹽仍是霧霾和城市酸雨的罪魁禍首。如今,洛杉磯和全加州成品油執行的硫標準為10ppm,是全世界最為苛刻的,美國全國將於2017年追上領跑的加州。

 

負責執法的加州空氣資源局同樣采取信任企業自查自報、定期抽查以及接到投訴徹查的方式。一旦查到油品不合格,那麽該煉油企業整個一批次的油都要封存,對於膽敢鋌而走險的煉油廠的處罰往往以千萬美元計。

 

雙管齊下的重拳治理帶來巨大改變。在過去四十餘年中,洛杉磯的汽車總量增加了三倍,而尾氣汙染卻降低了70%。

 

法治的力量

 

在環保領域,加州一直以來在全美乃至全球一馬當先,與完善有效的法治關係重大。1960年代末,隨著美國民權和反戰運動的高漲,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開始關注環境問題。1970年4月22日,兩千萬民眾在全美各地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抗議空氣汙染、呼籲保護環境。這一草根行動最終直達國會山,立法機構開始意識到環境保護的迫切性。後來這一天被美國政府定為“地球日”。

 

 

公民抗議空氣汙染

 

這些努力促成了1970年《清潔空氣法(Clean Air Act)》修正案的出台。這部新的法律將大氣汙染物分為基準空氣汙染物和有害空氣汙染物兩類,並第一次界定了空氣汙染物的組成。在法律草擬過程中,洛杉磯在整治環境汙染方麵的眾多經驗被拿來參考。這條聯邦法律賦予環保部門的使命是:不考慮經濟成本,而以公眾健康作為唯一目標來製定標準。《清潔空氣法》還規定了公民訴訟條款。原告可以是公民、地方政府或非政府組織。也就是說,任何人均可對違反環保法律的行為提起訴訟,而不需要與訴訟標的有直接利害關係。

 

1970年末,國會授權聯邦政府組建了聯邦環保局EPA(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來負責監督法案的實施。46年來,聯邦環保局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再次提升空氣質量標準,作為全美空氣質量的“差等生”,加州治理空氣汙染的努力始終是進行時。

 

《清潔空氣法》頒布時,要求加州達到空氣健康標準的最後期限是1987年。在距其一年的1986年,加州似乎達標無望,很多人已經決定放棄。

 

這時,一位不能不提的鐵腕人物開始執掌南加州空氣質量管理局(SCAQMD)。他就是物理學家詹姆斯·倫茨,在隨後的十多年裏,他成功引導洛杉磯走上了清潔空氣的有效道路。

 

倫茨在1986年之後的短短幾年內成功地為諸如發電廠、煉油廠、玻璃製造廠、航空航天公司以及鋼鐵廠這些大產業製定了新規則。對汽車推行嚴格標準,要求煉油廠生產清潔燃料自不必說。甚至對於燒烤、氣溶膠噴霧罐以及其他常見家用產品所產生的煙氣都嚴格規定。不開玩笑地說,連指甲油也得符合清潔空氣的標準。

 

倫茨全麵而細致的策略產生了巨大的成效。洛杉磯空氣質量得到了有史以來最顯著、最快的改善。到1997年他卸任之時,洛杉磯空氣每年超過聯邦政府臭氧標準的天數已經從164天降到了68天。汙染的峰值水平也降低了40%。

 

就這樣,20世紀90年代,洛杉磯人朝思暮想的藍天白雲,終於回歸了。

 

公民責任與科技魔力

 

加州成為今天全美環境保護、抵製氣候變化的先鋒,與這裏的民眾超群的環保意識乃至道德自律息息相關。然而,這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人們的觀念和生活習慣是在數十年與霧霾的對抗中潛移默化、慢慢轉變的。

 

1976年3月15日,時任加州州長傑瑞·布朗希望加州居民改變生活方式,盡量拚車或乘公交車上班,從而減少一個人開私家車占用道路資源並增加排放的情況。擁堵不堪的聖莫妮卡高速公路上由此出現了第一條拚車專用的菱形專道(Carpool lane)。然而事與願違,隨時開車上路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生活方式的加州人怨聲載道。這項政策造成其他車道愈發擁擠、混亂不堪。到了秋天,理想主義的短命政策就夭折了。

 

然而如今,洛杉磯的各條高速公路最裏側都專設有拚車車道,供乘坐兩人以上的車輛快速通行。同時,為了鼓勵人們選擇新能源汽車,拚車車道也向零排放的機動車敞開。也就是說,隻要你開的是新能源、混合動力、電動車,即使獨自駕駛也可以使用。

 

現在,在洛杉磯大大小小的居民社區,NGO組織會在周末舉行環保節活動,為居民免費進行車輛排放檢測、介紹新能源汽車的特點、普及政府相關補貼知識並現場接受以舊換新登記。比如,在加州購買電動汽車,居民將可以獲得2500美元州一級補貼以及來自聯邦政府層麵的7500美元退稅。也就是說,如果你選擇更為環保的電動車而非傳統汽油車,你就可以拿到一萬美元的激勵。

 

而州政府補貼的錢並不占用教育、醫療等福利保障的普通財政收入,它來自碳排放限製和交易(cap and trade)項目。這是一項基於市場手段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機製。“限製(帽子cap)”是指由法律規定的企業排放上限,它逐年遞減、日漸嚴格。而被限製所覆蓋的行業內企業必須對排放負責,如果排放超標,那麽要麽得購買排放津貼,要麽得賠償補償罰款。目前,僅僅加州一個州由此涵蓋的排放規模在全世界範圍內僅次於歐盟。

 

在全方位的政策扶持下,加州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一馬當先。著名的特斯拉就位於加州矽穀。2015年年末,全球第一款氫燃料電池車也在加州麵世了。不需要加油,不產生尾氣,所有排放物隻有水,這一切以前在科幻中才會出現的大膽想象,如今都成為了現實。

 

目前,加州正在雄心勃勃地建設普及化的電動車充電設施,目標是未來有加油站的地方也會有充電樁。氫燃料電池車的出現無疑將會再次帶來補充能源續航的新挑戰。2015年年末,全世界第一座加氫站在加州首府薩克拉門托投入使用,現在已經擴展到加州多座城市。加氫成本相當於3.5美元一加侖的油,續航裏程能達到700英裏,比傳統汽油車還要實惠。

 

良好環境VS經濟增長

 

盡管如今的洛杉磯,比起霧霾肆虐的上個世紀,空氣質量已經好了太多。但它依然是全美空氣汙染最為嚴重的城市,加州也依然是空氣質量相對最差的州。如今,這裏的主要汙染物就是臭氧。與張牙舞爪的細顆粒物PM2.5、PM10相比,臭氧要“低調”得多。然而,它其實更加可怕。

 

臭氧幾乎能與任何生物組織反應,對呼吸道的破壞性很強。會刺激損害鼻黏膜和呼吸道,輕則引發胸悶咳嗽、咽喉腫痛,重則引發哮喘,導致上呼吸道疾病惡化,還可能導致肺功能減弱、肺氣腫和肺組織損傷,這些損傷往往不可修複。同樣,臭氧也會刺激眼睛,使視覺敏感度和視力降低。它還會破壞皮膚中的維生素E,使皮膚長出皺紋和黑斑。

 

2015年10月1日,美國聯邦環保局發布了未來十年更加嚴格的霧霾限製指數,把2008年小布什政府執政期間的75ppb,也即十億分之75再度降到了十億分之70,相當於每立方米0.07微克。

 

很多環保專家都認為,這越來越“嚴酷”的標準對加州考驗最大,不僅因為加州依然是全美空氣質量的“差等生”,也因為加州還有16個郡連目前75ppb的“寬鬆標準”也沒有達到。聯邦環保局給了加州最為寬容的時限——2037年,足足比其他州縣多出了12年。

 

逐年遞減的嚴格汙染物標準,自然會使得工業集團不高興。他們聘請遊說掮客和廣告公司發聲反對環保局的相關規定,警告這會威脅經濟發展,發電廠、製造業和其他產業都將為此買單。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似乎是永恒的兩難選擇。希望擁有清潔的空氣,如果一定要犧牲GDP,值得嗎?

 

加州人的答案是:YES。

 

曾寫作《洛杉磯霧霾啟示錄》的環保記者雅各布這樣計算:“那麽治療數以千計罹患癌症的患者的代價呢?照顧下半輩子被慢性病纏上的病人又要多少成本?治理霧霾、防患未然要比為公眾健康受損買單便宜得多。為環保付出金錢,獲得的是更好的公眾健康。人們不再需要巨額的醫療資源,人們的工作能力也更強。這些對於經濟增長好處更加長遠”。

 

灰色的洛杉磯已經成為曆史

 

治理霧霾,無人能置身事外

 

隨著深入采訪和了解洛杉磯這座城市70年來、時至今日仍在進行的與空氣汙染鬥智鬥勇的故事,我深深地感到,治霾是一個龐大的係統工程。它的成功首先需要一個有遠見、有作為、對居民負責的政府;然而,它又絕不僅僅是那些行政官員的責任。在洛杉磯的實踐中,立法機構、科學家、企業界乃至每一個普通人都參與其中。

 

對於洛杉磯公民而言,一方麵,他們關注自己身處其中的環境,勇於向政府和汙染企業問責;另一方麵,他們從個體做起,自我約束,身體力行做出改變。

 

毋庸諱言,要犧牲自己已經習慣並甘之如飴的生活方式,很難。但在今天的洛杉磯,我見到了越來越多的人在車行天下的城市裏減少開車、盡量拚車、購買清潔汽車,或者幹脆選擇騎自行車和步行。他們相信,每個人都做一點小事,自己生活和熱愛著的城市便會大大不同。

 

我想,洛杉磯被曆史證明有效的決策、立法、科技和人們環保意識的協調發展、共同努力可以成為中國治理霧霾的珍貴經驗。2016年的今天,距離山西長治最早出現霧霾已經過去了10年。重現藍天白雲,我們應該不需要等待50年。

 

每個人都必須呼吸,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2張洛杉磯的照片,昨天(12/22)拍的。 - 哈瑞

 

0.JPG

 

1.JPG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