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溫莎堡隔著泰晤士河相望的是有名的貴族學校-伊頓公學(Eton College),這是一座古老的學府,由亨利六世於1440年創辦,一開始是為貧窮的學生提供免費教育的,不料從17世紀開始逐漸成為英國名門子弟競相進入的貴族學校。 伊頓公學是一所私立寄宿製男校,素以軍事化的嚴格管理著稱,以“精英搖籃”、“紳士文化”聞名世界。 三分之一的的畢業生會升入牛津或劍橋深造,被公認是英國最好的中學,曾培養過19位英國首相,包括滑鐵盧戰役中打敗拿破侖的威靈頓公爵和去年剛卸任的卡梅倫首相,它是英國王室、政界經濟界精英的培訓之地。這裏也曾是英國殖民地上層家庭男孩的首選,很多印度和阿拉伯王子都畢業於此。
伊頓公學現前有13歲到18歲之間的一千三百多名學生,雖然現在的這裏的貴族已經大大減少,但沒有一定的財力和社會背景的子弟還是望塵莫及的。按理說伊頓的三萬多鎊的學費也跟美國的私立學校差不多,在英國也不是最貴的,可甄選條件要苛刻得多,去伊頓就跟登個喜馬拉雅山似的。伊頓公學有很多來自俄羅斯和中東的富家子弟,近年來天朝的孩子也開始報考這所學校,去年錄取了10名來自中國的學生。 現在伊頓慢慢開始接受家庭經濟條件不是那麽好的優秀的孩子,為大約20%的學生提供 financial aid,有些還可以免除學費。伊頓公學的教學也從以前的偏古典拉丁曆史轉向多樣化,現學習中文的學生就有一百多呢。
網上圖片
伊頓公學除了培養學生們的學識和人文修養外,對體能訓練也相當重視,鼓勵男孩子們的勇敢忠誠和愛國的精神。伊頓培養出了很多軍事人才,在伊頓的大戰紀念碑上刻有在一戰和二戰中戰死的伊頓學生的名字。 在一戰中從伊頓和英國其它精英公學的男孩戰死率是普通英國軍人戰死率的兩倍,他們大多數是初級軍官和中尉,是最先衝到前方和最後撤退的軍人。
傳統上對英國王子勳爵們來說參軍是他們的必修課,畢業於伊頓的查爾斯王子和他倆兒子威廉和哈裏王子都在英軍服過役。 哈裏王子曾兩次去阿富汗前線與塔利班作戰,查爾斯和威廉王子也曾在皇家海軍服役過,就連現伊麗莎白女王也曾經在二戰時加入一個支援戰爭的婦女群體,為英國在戰爭中的勝利奉獻了一份力量。 不過英王室的傳統是保護長子的,隻有非長子可以以軍職為主業,盡管威廉王子也有多次上前線參戰的想法,但王室都沒有批準,所以作為長子的查爾斯和威廉王子也就是意思意思,沒有什麽實戰經驗。 相比之下美國的兩院政客們就差得遠了,打伊拉克的時候各個都打著正義的幌子振臂高呼,可沒一個把自己的孩子派到前線去的,去當炮灰的還不都是那些家境不好想通過從軍來改善自己命運的可憐的孩子們。
看出哪個是威廉王子了?
伊頓複活節放假不對外開放,隻能在外麵留個影了
下一站是牛津大學,離溫莎堡不到一個小時。 小張把車停好就開始帶著我倆穿梭在牛津的大街小巷之中。。他的車裏麵空間挺大,蠻舒服的。 有這麽個人帶著我們省了我很多精力去找景點。 這一路如果不包車是挺麻煩的,要去的景點不是都有直達火車和長途汽車的。我也動過自駕的念頭,雖然我的車技還不錯,可英國是右側行駛,和美國是反著來的,看小張轉彎和走roundabout的時候我都有些腦子反應不過來。尤其是去Cotswolds的鄉村,路又窄,當地的司機開得又快。 小張說他前兩天在機場接的國內來的客人就是自駕,結果第二天轉彎沒轉好,輪胎外麵就被馬路牙子磕飛了,我還是老實點吧,旅遊還是要讓自己心情放鬆的。
牛津是個挺熱鬧的地方,車水馬龍的
在12世紀之前,英國是沒有大學的,人們都是去法國和其它歐陸國家求學。1167年,當時的英格蘭國王同法蘭西國王發生爭吵,英王一氣之下,把寄讀於巴黎大學的英國學者召回,禁止他們再去巴黎大學。 這些學者回國後,聚集於牛津,在天主教本篤會的協助下,從事經院哲學的教學與研究。
中世紀的時候牛津那些思想活躍、生活不羈、常賒欠債務的青年學生與當地居民發生衝突。 1209年,一名牛津文理學院的clerk誤殺了當地的一名婦女而被當地居民報複,導致了三名牛津的clerks被吊死處決,一些牛津的學者逃離了充滿敵意的牛津鎮而遷離至東北方的劍橋鎮,並成立劍橋大學。自此之後,兩間大學彼此之間展開相當悠久的競爭歲月。同樣的悠久曆史,同樣的傑出地位,造就了同樣心高氣傲、相互不服氣的牛津人和劍橋人。
劍橋大學 和牛津大學的校徽上都有一本書,隻是劍橋的那本書是合上的,而牛津的那本是打開的。牛津人嘲笑劍橋人不用功讀書,隻拿書本裝點門麵,劍橋人則毫不猶豫地回擊:"那是你們讀書太慢了,我們都學完了,你們還在學。" 由於這次時間有限,劍橋又在另一個方向,我們隻好略過劍橋。
牛津的傑出校友包括至少來自8個國家的12位國王,6位英國國王,4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自19個國家的53位總統和首相,包括25位英國首相(其中13位來自基督堂學院),12位聖人,86位大主教以及18位紅衣主教。
這就是造就13位英國首相的 Christ Church College 牛津基督教堂學院,它是英國牛津大學最大的學院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同時也是主教座堂的學院。基督堂學院成立於1546年,與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一樣,大學內最貴族化的學院。
這個餐廳曾在《Harry Potter》 第一部中多次出現
英國牛津大學Bodleian圖書館,有藏書800萬冊,是英國第二大圖書館。 其曆史可追溯到14世紀。直到上世紀50年代末,該館一直是英國藏書最多的圖書館,60年代初才讓位於不列顛圖書館。館中很多都是古籍珍本,隻能閱覽,不能外借。
我們買了個半個小時的guided tour, 但隻領我們看了很少的一部分,又不讓照相,大部分時間就是對著下圖那個部分站在那兒講了一大堆的曆史,不過十幾分鍾下來俺聽得昏昏欲睡。 現在想來在布拉格和維也納的圖書館可比這個漂亮多了,但不像牛津這樣會推銷自己。
網絡照片
歎息橋 ,學威尼斯的那個,備考學子們考試不佳心情不爽時到橋上來歎口氣
俯瞰牛津的最佳處是登頂有著上千年的曆史的St. Mary's Church 聖母瑪利亞大學教堂, 不過我們對教堂已經有些審美疲憊了,直接略過。 下麵是圖片來自網絡。
吃過午飯小張就領著我們直奔英國最美鄉村Bibury,在Cotswolds的鄉村我和女兒度過了此行中最快樂和難忘的時光。
印像中牛津保留了它的古色古香(當年很粗略地觀光了一下)。
我最欣賞的是英國人的幽默。吃上麵英國人的三明治還可以,其它真是粗苯,還有那個英國的早點香腸,Yak!
想想美國也是如此,我女兒以前的幾位從公立轉去寄宿私立的同學有好幾個都是因為爸媽不想管或管不好了的。
我可不是學霸,尤其上了大學就更犯懶了,經常曠課出去遊玩。 女兒也不想讓她當學霸,總讓她少學點。 想當年別人在外麵玩我在家學,現在後老悔了。
剛剛複習了一遍你的台北遊記 :)
我是很喜歡在英國的鄉下開車,特別是從倫敦到英國的南部,一路風景如夢如幻,到了Arundel是實在不想走了。
回到美國,接到了罰單,說我在truck lane行車是違規,美國哪有truck lane這一說,人家的國家人家的規矩,我也隻好認罰交錢。
其實我也一樣,去之前都是糊裏糊塗的,很多事情光靠從書本上學是不夠的。
期待下集,女兒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