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的我,最享受的時刻有兩個: 一是北國的夏日,二是娘家的辰光。因著格外的美好,感覺永遠短暫,似乎總是匆匆。善感的我常常置身幸福的圍繞已然生出不舍的哀愁。
剛剛過去的周末我兩好兼得: 回娘家探視父母,伴親人共享明澈清麗的夏。飯後母女窗前閑話,清風徐徐撫慰,金色餘暉籠罩,動情的母親給我講述了一段家族軼事。
我的外婆出自江南運河邊上的殷實人家。幼時的我跟著媽媽和外婆去太婆家時,高壽的太婆已經多數時候躺在後屋的床上了。我記憶更深的是大舅公,大舅婆,二舅婆,三姨婆等長輩。他們開心地呼喚著媽媽的小名,慈祥地往我兜裏塞滿了花生糖果。
媽媽的故事就是關於這幾個老人的。話說當年外婆的兄長,我的大舅公,二舅公正值青春,分別遵循媒妁之言尋得門當戶對的女子為妻,婚姻各自美滿如意。大舅婆,二舅婆年輕時的模樣我不知曉,但是她們慈眉善目的老年形象至今栩栩如生在我腦海。
二舅婆的娘家是地主。收租時節,事務繁忙,便喚聰明能幹的二舅婆回家幫助打理算賬。年輕的二舅公寂寞了,便去探望妻子。男女情炙,你儂我儂,忙中偷得肌膚歡愛。然後二舅公在回家的途中,遭遇暴雨,淋濕著涼,不幸染上寒症,竟然不治身亡了!那時他們才結婚七個月。
據說太婆太公是開明的。他們願意年輕的二舅婆重尋人家,重新生活。然而太公有個妹妹,我外婆的姑媽,媽媽叫她"好公公",終生未婚,個性強勢,儼然家族裏的西太後。她說了句類似"勿可以咯"的話,二舅婆就死心塌地,毫無怨言地留下了。
大舅公,大舅婆常常幫助二舅婆。有些需要男人打點的地方,大舅公義不容辭。日久,大舅公與二舅婆生出情愫。有一次,二舅婆嘴裏生瘡,大舅公給她送藥,痛苦難耐的她倒在大舅公身上泣不成聲。這一幕被家人路過瞥見。漸漸家裏的人都知道了,但是大家心照不宣,誰也不說破。這沉默裏麵,有不忍憐憫,有寬容體恤。唯有大舅婆蒙在鼓裏。
大舅公與二舅婆有親情,恩情,也夾雜了男女之戀情。但是他們格外隱忍,顧全大局,隻讓涓涓深情流在心裏。外婆有個三妹,我叫三姨婆,因為幼時得過天花,也一直未嫁。三姨婆和二舅婆,姑嫂情同姐妹,共同幫助大舅婆操持家務,撫養帶大了大舅公的幾個孩子。
後來大舅婆終於也聽說了此事。她對長大成人的孩子們要求,每次回家,準備三份禮物,因為,"你們有三個媽媽"。
年老後的大舅公和大舅婆住一間房,三姨婆和二舅婆合住一間房,挨得很近,四個老人相依相伴。有孝順的子女守在身邊,也有外麵闖蕩立業的子女常回家看看。他們是恬靜幸福的。三姨婆最先離世。之後二舅婆一人為了避嫌,還搬到遠幾步的房間獨居。到二舅婆離開的時候,大舅公在她的墓前久久佇立,沉浸往事,不忍離去。然後是大舅公,最後是大舅婆,相繼安然離世,均為高壽。
媽媽敘述的時候,我隻打斷過兩次:"好公公為什麽不結婚,憑什麽霸道?"媽媽說"要強是天生的。一直不結婚可能也是個性太強。反正大家庭也養得起,都讓著她唄!"媽媽說,最記得小時的夏天跑到外婆家,好公公見她滿頭大汗,憐惜地端上一杯果子露,好清涼啊。媽媽還說,當年外婆外公鬧別扭後,外公跑到嶽丈家哭訴,是好公公主持的公道呢!
我的第二個打斷是:"三姨婆雖然得過天花,但是臉上基本看不出什麽遺留,其實她長得比外婆都好看,為什麽不給她說媒呢?!"媽媽歎口氣:"從前的人哪裏象你這麽張揚? 我要我要的話好意思說伐? 大家庭子女多,不象現在的你們,被父母時刻掛在心上,百折不撓也要為你們謀求幸福。那個時代,一個客套的推諉,一次含蓄的回執,人就被耽誤了。"
我無語。我不再追究二舅婆為什麽不學娜拉出走。魯迅就斷言娜拉還是要回去的。那個時代,外麵的世界,是否象我如今腳下的土地這般友善寬廣,以至於懵懂冒失如我,也敢孤身漂洋,自信滿滿?
我望著夕陽晚霞,想起了沈從文的"邊城"。在那偏遠的湘西邊陲,作家把自然之美與人性之善研合成墨,勾描了一幅世外桃源的圖畫。在"邊城",連稅吏,土匪,長官身上都閃爍著"善"的光芒。回望我外婆的家族,地處江南古運河之畔,富庶寧靜,並不閉塞。相比邊城,少了點野性古樸,多了份仁義禮教。然而異域同唱的,卻是一樣貫穿始終的淡泊悠遠旋律下自然之美與人性之善交相呼應的一曲清歌。
義重情長的大舅公,是家族的脊梁,對高堂,對手足,對晚輩,無不盡情盡責。年老的外婆回娘家,依然"哥哥","哥哥"叫得親切。大舅公和他身邊的親人,竭盡努力,活出了禮教與人性,理智與情感之間的平衡正道,既不藐視禮教,喪失理智,也無踐踏人性,泯滅情感。
當我年老之後,麵對安大略湖上的夕陽,心裏湧動的故土遐思,可能就融化在這些家族往事的重溫回想之中了吧!
很高興豆豆你喜歡唐僧那首詩, 剛寫出來很多朋友把它當成搞笑詩看的 :)
也說沈從文說起, 人對世界的認知不可避免會帶上了主觀色彩, 有的藝術家, 不隻作家, 畫家在這方麵也很明顯,會在自己的眼中心裏盡量保留這個世界的原本或者說盡量還原這個世界的原本, 在這些作家或者畫家的作品裏, 你不會很明顯地看到作者的存在,或者你看到的作者也是一個站在那個故事或者畫麵邊上的旁觀著, 他/她在讓那個故事或者畫麵自己訴說著自己的自然態 — 這一類我喜歡的作者和作品。 而有些藝術家根據自己的愛憎好惡把這個世界上的事物情感變形放大扭曲, 這樣當然會給觀者帶來更強烈的感官刺激,但我認為這一類不管是表現行為還是表現結果都不是自然的。
從他答問視頻與文字,可窺見作品主旨一二,他說話謙卑,有老派人的範,如今已不多見了。
我跟豆豆一樣,思想方麵接觸西方較多。同樣的道理,西式闡釋就覺得更加親切易懂。我再說說我和豆豆為何偏愛沈從文。因為沈從文筆下的世界最接近自然,人物在宿命的平靜中有堅韌,有利他。莫言筆下的人全是被欲望囚禁的痛苦百態,貪癡俱全,讀得虐心。而且,既然我和豆豆已經是吃了善惡樹的果子的先人之後代,不可避免的,就是有了擺脫不去的分別心,嫌棄莫言筆下的世界太醜。
我也喜歡你的詩,最喜歡詩裏的這幾句——
你知道
跋千山涉萬水
最難過的還是
自己的 那顆心
周末快樂,小C!
嗬嗬,我自己也是處於探討狀態。試著解釋解釋吧。
所以說善惡起於人心。 損人利己根植於人心的貪癡嗔, 這其實已經超出了人的單純的自然生存狀態。 形色起於無形成於執念,形色升騰之中善惡生。所以我認為追求人的自然態是可以平善惡的。
C的詩特別明澈,不晦,也無玄虛,就像那...聖經一般的淺顯通俗。嗬嗬哈哈,我又夾帶私貨了。:)
若說虎食肉與鹿吃草,並無善惡。那麽人的利己損人呢?
什麽是善, 什麽是惡? 是吃鹿的虎為惡,還是吃草的鹿為惡? 無善無惡, 道法自然。
善惡隻存在於人的世界裏, 人的意識裏,存在於貪癡嗔和由貪癡嗔生出的果之中。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所以理想人態,“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理想世界無美醜, 無高下,無垢淨,無善惡。 也就是老子所謂的自然態。
自薦兩首詩: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8411/201604/821951.html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8411/201706/32141.html
跟我的豆豆妹妹一齊抗議一下哈,葉子家裏關門謝客為哪般,多少次我提著滿懷熱情來造訪留印,都吃了閉門羹呢!祝葉子全家夏安!
金宇澄紀實新作回望,裏麵有類似故事,還扯上地下黨,離博主外婆家不太遠。
謝謝思韻美文!
我當時對她們說的八月非常好奇,穀歌了一下,沒有找到。今天我靈機一動:會不會從來就沒有過八月,隻是兩個讀者在閑議時錯將九月記成了八月?! 如果真是,那我和九月真的太有緣了!我們真的已經是知音好友了! 緣分,神奇而美妙!
我父親是在浙江的一個封建大家族長大的,我的堂伯父也有類似的經曆。他的嫂子就像你的“二舅婆”,一直是跟著我堂伯父的,她幫著我堂伯父堂伯母帶大了三個孩子,孩子們都叫她“二娘”。
你倆好像都突破了,可以站在生活以外來審視生活的高度。可是你倆又都是那麽真誠地熱愛生活,珍惜情感。
難得呀!
生活在那個時代,是種幸運,也是種不幸!幸運的是人與人能有不參雜任何功利的純淨關係。不幸的是那時的情感表達受著太多的束縛而含蓄,含蓄到最後,隻剩下一杯老酒與一縷微笑!
二舅婆命苦,生在那個時代。
Wow, 這詩歌一樣的語句,令人佩服!
我和你一樣,很難喜歡莫言的文章,我也很難欣賞王小波的文章,有時候我想是我自己不夠深刻;有時候我想感謝上帝我不用象他們那樣活在那個年代,得用人性裏最虐心的目光去嘲諷著看世界,我寧願膚淺。
。。。。。。。
太喜歡你和思韻對文學作品的愛好,突然領悟到為什麽我原本是文學的,為什麽對那些揭露人性醜陋的名著,無論如何提不起興趣。“有什麽樣的心,就有什麽眼光看世界。” 說的太好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文革時期,我的心裏始終保持著童話故事:《白雪公主》《格林童話》這樣的浪漫情懷,那種虐心的尖酸刻薄,我是不敬遠之。
思韻的父母很像我的父母,父親有為幸福勇於追求,豪情,浪漫,母親善良,寬厚,單純。
中國的傳統禮教,的的確確在過去害了不少的人,尤其女性受害更深。
你說得太對了—— ”有什麽樣的心,就有什麽樣看世界的眼睛。“ 這或許也是我喜歡寫的一個原因,回頭看時,可以讀到某個階段某個時刻的自己,我確實是在成長的,成長為自己更喜歡的自己。
我和你一樣,很難喜歡莫言的文章,我也很難欣賞王小波的文章,有時候我想是我自己不夠深刻;有時候我想感謝上帝我不用象他們那樣活在那個年代,得用人性裏最虐心的目光去嘲諷著看世界,我寧願膚淺。
比較起東方文化,我想西方文化更適合我的個性,生活在西方文化和環境之中也令我更感覺輕鬆。但是我又是那麽喜歡東方文化中的儒雅和細膩,還有那文人骨子裏的清高不俗。在我眼裏,沈從文是很東方的,但他不象莫言那樣失去了儒雅細膩的那般東方。沈從文是儒雅的,細膩的,清高不俗的,他的文字也是如此,即使是在他最落魄的時候,他還是不可能用他的筆描寫人性裏最黑暗最醜陋的那一麵,在那個作品都要為新社會唱頌歌的時代,既然不能再為自己寫作,不能再用他覺得有意義的方式寫作,那麽他寧願擱筆。他選擇了自己的抗爭方式,他頑固地忠於自己的心。
哈哈,今天是我在你的博客裏和你說呀說呀說得不想走了。晚安,思韻,讀你常常如讀鏡子裏的自己。:)
我想讀你所認識的沈從文,喜歡和豆豆探討所有的話題...
想象在二舅婆的位置,遇見了可以傾訴的人,卻隻能在他身邊隱忍一生; 或者一輩子再沒有遇見可以哭訴的人,因而在枯寂平淡中度過餘生。 哪一種情況會少些痛苦呢?
總結得真好! 不過還是很同情二舅婆。唉!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多麽幸運!
從這裏淚崩...
思韻,我也是很難理解中國的一些傳統禮教,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都應該盡自己所能在這一生中活出最棒的自己。可是我也知道我們相比較很多過去的甚至現代的女人,是多麽的幸運呀。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