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ical trading

Technical analysis is a way to trade stocks.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trade. You get your way that match your personality.
個人資料
正文

zt:加州灣區生活是怎樣的:一個典型灣區人的人生軌跡

(2019-02-25 11:37:05) 下一個
文章來源: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55437 次)
 

圖 / Pixabay

知乎 匿名用戶

我在灣區住了五年,去年年底搬到波士頓。以下是我的一些比較負麵的看法。純個人觀點。文中出現的模糊性詞匯(比如州立大學)請勿對號入座。

1, 沒有diversity。碼農很多。而且背景很相似:國內本科,來美讀碩後留下工作/美本,畢業留下工作/博士,畢業轉CS留下工作。

2,不適合單身男生。首先,男女比例失衡,沒有小姐姐跟你玩;其次,已婚的同事下班和周末都在家陪老婆/遛娃,也不陪你玩;其他族裔的人就更不用說了。能約出來玩的基本都是年齡相仿的中國單身碼農。想象一下10個戴著黑框眼鏡,穿著公司tshirt的碼農在福牛堂圍在一起吃飯,然後掛著badge去公司打桌遊的場景。剛來灣區的第一年,一切都很新鮮,周末還能去采櫻桃/采草莓/爬mission peak/開一號公路。新鮮感沒了之後,生活基本都在重複:工作日上班,下班,打遊戲;周末約飯/爬山/桌遊/滑雪/羽毛球。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生活是如此無聊,以至於好多人不惜開車一個多小時,排隊幾個小時隻為吃一頓海底撈。

3,主要社交途徑是狼人殺/劇本殺/hiking。認識的人大多是 {研究生同學,本科同學,高中同學} 的 {研究生同學,本科同學,高中同學}。以此類推。

4,房價奇高。這是由多個原因造成的,基本可以開一個新帖討論了。首先,灣區三麵環山,沒辦法向外擴張;其次,政府將很多地方規劃為保護區,無法開發,進一步限製了地皮的供應。那你可能要說,地皮不夠的話,不是還可以建高樓麽?並不是。灣區很多人都有NIMBY的態度,極力反對在自家附近新建高密度住宅(因為這樣會稀釋很多資源,比如學區)。層層阻撓之下,高密度住宅的計劃不了了之。還有prop13這個奇葩法案,導致房主惜售,大大降低房屋的供應量。當然還有個原因是碼農收入高,購買力強。種種原因導致灣區這個大農村房價水漲船高,已經可以跟曼哈頓相提並論。

5,大家都想買房。灣區有一句老話叫回頭看都是deal, 意思是雖然現在房價已經很高,但將來還會猛漲;現在買到就是賺到。各種論壇的灣區版的熱門話題永遠是買房;任何一個跟買房有關的帖子都會變成房托和房黑的互相攻擊。沒房的想買房,有房的想再買一套。小黑屋想換成大房子,非學區房想換成學區房。openhouse門庭若市,買家瘋狂bid。投機客們揮舞著all cash offer, 搶下老舊的房子, 半年時間翻新出售, 淨賺幾十萬。

6,喜歡比比比,永遠在焦慮。剛工作的比包裹;工作三五年的比升職速度/跳槽包裹;工作十幾年的比職位高低;買房的比房子價格和地段;有娃的比娃的學校/成績/升學。不知名公司的想跳槽去FLG,FLG的想跳去熱門startup;T3想升T4,T4想升T5,T5想升T6,... 住在San Jose的想搬到Sunnyvale,在Sunnyvale的想去Palo Alto買小黑屋。

一個典型灣區人的人生軌跡:

小楊從小到大都是學校裏的尖子生,高考過關斬將殺入某名牌大學。小楊本科學EE/CS,畢業時拿到了美國某校的計算機碩士的ad。來美國後,小楊開始刷LeetCode找實習找工作,最後有驚無險地入職某大公司。三年後,小楊用自己的積蓄和父母從國內匯過來的錢買了sunnyvale的交通房,並很快跟相戀多年的女友結婚了。婚後兩人並沒有立刻生娃,而是養了一隻布偶,隔三差五在ins/朋友圈裏曬貓。又過去三年,經不住父母的苦口婆心,小楊跟老婆生了娃(小小楊),成了灣區推娃黨的一員。

小小楊是一個標準的ABC。他生在灣區,皮膚曬得黝黑,講一口流利的ABC英語。他就讀於灣區某私立高中,學校裏以ABC和ABI(老印)為主。他的好朋友基本都是ABC,最喜歡的是計算機課,最頭疼的是放學後的中文輔導。被父母推了18年之後,小小楊終於考上了某州立大學,雖然他的成績在別的地方能穩上藤校。小小楊畢業後回到灣區,在某大公司(Facepage, Linkedout, Elgoog, etc.) 做了碼農。開始了買房結婚生子的新一輪循環。

灣區碼農的生活永遠是那麽美好,灣區房價永遠是那麽高,灣區的天空永遠是那麽藍。

作者:匿名用戶
 

高票那個答案怎麽說呢,九張算法的那個。不能說不真實,但是不是大部分我身邊的生活狀態。可能高票在國內就比較牛,在灣區也比較牛。但是我希望寫寫我身邊的案例,用數據說話。

我自己經曆比較淺,不在FLAG,大家別抬杠求輕拍。我爭取用數據說話。

我85後,女馬工,7年工作經驗,在一家小初創公司,沒股票,年薪14萬。除去稅和養老保險到手多少錢呢,我每個月到手工資6800*12 = 81600。這6800又是怎麽分配的呢:

1。房貸2000*12= 24000

2。房產稅+HOA = 13280

3。房屋保險+車保險 = 2000

4。電話費+煤氣水電+網費 = 2400

5。汽油 + 保養 + licence renew= 3000

以上時必須消費的錢,就是沒工資,這些錢必須交。

剩下4萬,平均每個月有3700左右。這些錢拋出必須的人際交往,出去小規模旅遊,回國探親,每個月吃飯買菜的錢,大家可以算一算每年能攢15000已經非常不錯了。

這算是我一個人沒孩子,灣區一個孩子daycare一個月少說2000左右。一個人省省略有結餘,要是已育有房基本月光。

之前高票,我覺得很幸運的是兩口子都有工作,而且薪資不菲。

我身邊的幾個朋友生活狀態我舉例一下:

1,家裏親戚,一個人上班,老婆不上班帶孩子,年薪13萬,貸款75萬的房子,98萬(非學區),一個月mortgage 4500。如果孩子上幼兒園,女方不工作就需要家裏資助,目前月光。

2。90後,女的EE, 男的銷售,一家總體收入,16萬。貸款90萬買了110萬的房子(非學區),一個月morgege+property tax = 6500。月光,家裏資助。

3. 女的Accounting + 男 supply chain manager 年收入兩口子20萬。但因為之前倆人都在美國讀的私立高中和大學,都在還學生貸款,最近買了房子,貸款90萬,非學區,過得也非常拮據。月光。

4。男的Facebook+女的realtor, 這個算是我朋友中收入最高的一家。但是是因為來得早,房子買的早,股票分紅多,屯了兩個投資房。

我身邊在矽穀混得好的,都是趕上了前兩年的房子低潮期買了房子,陸陸續續的投資了點周邊的投資房。現在越來越難。

但是真的,我大身邊大部分人(兩口子收入)甚至都沒有到達矽穀貧困線,可能是我圈子比較low。但是我想說兩口子都做CS,或者兩口子都是FLAG的真是人中龍鳳,鳳毛麟角。如果真的兩口子都做CS,基本上在灣區可以傲視群雄了。但是,不能總把這個當做標準,身邊普通人真的太多了,不能好像矽穀灣區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年入百萬,沒有窮人一樣。

矽穀最大的問題就是生活太單一了,每次同學聚會或者出去,真的大家就相互,又換了哪個新工作,誰家老公拿了大的package,他們年終股票分了多少。。。炫耀或者攀比都是其次,一是聊天也沒啥別的話題,要麽就是刷題??創業??感覺生活中真的缺少有趣和可能。

我先生在國內剛來剛加入一個獵頭公司,每天接觸找工作的中國留學生,為了身份留在美國真的是太吃力了,我看著都心痛。說句實在話,如果不是學CS的真的不建議來矽穀灣區,壓力和北上廣比有過之無不及。先寫這麽多,具體還可以補充。

再寫一下我的老板,今年60,中國老頭,沒趕上所謂的互聯網紅利,但是做到小公司VP級別。開的是一輛馬自達,大女兒大學私立之後,二女兒供不起了,隻能讀個公立。我VP當然也有中國老人的節省,天天帶飯,穿的衣服我感覺是三十年前他出國的衣服。在PALO ALTO住,但隻是2B2B的townhouse。十幾年前買的。前幾天聊天說他401K才存了十幾萬,因為當時女兒讀書用錢就沒再存。

我覺得要在矽穀活的還不錯,家裏至少有一個要做CS。我不是說美國或者灣區不好,比起北上廣996和早晚擠成肉餅一樣的地鐵,我是真的珍惜這邊的生活。但是你要說灣區生活真的就自由自在沒有壓力,完勝國內麽?我覺得真的未必。
匿名用戶

288 人讚同了該回答

說個關於單身的問題。我在灣區呆了3年,參加過很多社交活動,試圖認識一些女生。以下是我觀察出來的結論:

灣區的擇偶市場,不論男女,外形/情商/會來事兒的重要性被大幅度放大。

國內可能大家擇偶外形隻占30-40%,因為大家還會關注家境,學曆之類的其他因素。而在灣區

1. 大部分男女碼農家庭背景不差,學曆差距也不大,都不愁溫飽,也比較獨立,不那麽在意對方家境學曆之類的因素,都隻想找帥/漂亮的,情商高會來事兒的

2. 然而不管男碼農女碼農,對比商科之類專業的人,外形,打扮,會來事兒,情商等方麵,因為成長環境和經曆,這方麵並不占優勢

3. 所以互相看不上,各自的優勢項(智商,學曆,家境,收入,邏輯思維,理性等等)都不是對方的核心需求。而各自的非優勢,甚至劣勢項(外形,情商,撩的水平,會來事兒的水平,浪漫等等)恰好是對方核心需求

4. 即使在完全失衡的男女比例下,灣區女生單身率對比國內大城市依然沒有很低。我認識一些女生,各方麵都很優秀,但是因為某些原因,真的一直沒找到男朋友。隻不過對比灣區男生,她們的選擇麵實在太廣了

5. 灣區男生單身率高得嚇人,即使很多灣區男生看清了現實,願意大幅降低標準,依然找不到女朋友,隻能等待想通然後出家的那一天。

6. 我在找房子的時候去看過30多個便宜的房子,認識了很多住在那些偏遠廉價房子的單身男,偶爾聊聊成了朋友。他們的35歲以上,大部分40歲以上,不是FLAG條件一般,根本找不到對象,大部分已經放棄,畢竟他們在灣區擇偶市場沒有話語權,可能連呼吸權都沒有吧

7. 我在灣區見過太多狗血的故事。雖然還是很喜歡灣區,作為一個3年經曆的硬件工程師,曾希望能一直在灣區發展。但是現在已經打算回國了,因為作為獨生子女,無法想象父母老去誰去照顧;無法想象自己找不到對象,一個人在灣區孤獨終老。哪怕國內待遇不如灣區,生活壓力很大,空氣環境不好,我依然想回去。

8. 各路大神們如果有refer資源在下感激不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