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京劇小知識:鼓聲裏的秘密

(2016-07-14 08:34:44) 下一個

近觀網友關於京劇反二黃慢板唱段裏,有無鼓聲擊打的討論,似乎把這個和京劇唱腔裏的更鼓聲難以區分,還連帶牽出了一個“唱段表現得是不是夜間情景”的問題。

其實,這二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更鼓聲可以出現在任何板式裏,而且永遠和更鑼聲一前一後。並且,更鼓聲的個數嚴格代表幾更天了,不是隨便打的,也不可以重複。比如,著名的老生《文昭關》一輪明月那段,和青衣《荒山淚》的譙樓上那段,都是從二更,三更,四更,一直打到五更,更鼓聲和更鑼聲貫穿始終。而這兩段唱,前者是二黃慢板,二黃原板,後轉二黃搖板,二黃散板;後者則是西皮慢板,西皮原板,轉西皮二六,最後以西皮搖板結束。與反二黃慢板不搭界的。(見本文末尾所附視頻鏈接)

而反二黃慢板這個板式,正如我早前一篇博文(槐裏學唱《鴛鴦塚》為癡情閃得我柔腸百轉)裏提到的,經常被用來表現人物臨死和絕望時悲壯倉涼的情緒,所以過門裏會加以大鼓擊打,用來渲染舞台氣氛。這種擊打,無須鑼聲跟進,也不限於打更時的表現幾更天的個數,而是始終在伴奏過門裏跟隨鼓板的強弱節奏而來。

從鼓師的角度來講,此二種鼓聲,鼓師擊打的鼓也是不同的鼓。反二黃裏用以渲染氣氛時,擊打的是“大鼓”,而更鼓擊打的是“戰鼓”。見下圖。大鼓的聲音渾厚,沉悶,有陰森森的氣氛,而戰鼓要比大鼓小很多,聲音也稍高昂,短促些,更接近現實中打更用的木魚聲。

TB1zO2LHpXXXXc1XFXXXXXXXXXX_!!0-item_pic.jpg_230x230.jpgT1lThYFS0aXXXXXXXX_!!0-item_pic.jpg_230x230.jpg

同樣用來渲染氣氛的鼓聲,還有在法場問斬時擂鼓,和戰場交戰時的戰鼓聲。這些都是用來渲染舞台氣氛的手段,和劇情是不是在夜間,有沒有打更,一毛錢的關係也沒有。

至於有的反二黃有鼓聲,有的沒有,這個完全視劇情的需要,主要由導演在創腔設計時來決定。另外,由於大鼓體積較大,不便於攜帶,有時候在晚會或某些非正式場合,沒有帶大鼓來,也就隻好忽略掉了。但舞台正式演出,一定會有大鼓聲的。

在這點上,京劇和秦腔其實是一樣的。我小時候,學的就是司鼓打板,師傅教的正是這些東西。故而看了網友的熱烈討論,終於忍不住梳理一下,權當立此存個照吧!

   海外原創, 版權所有, 未經作者“雨斤”同意, 請勿轉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