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京劇唱腔的吐字和歸韻

(2016-06-06 14:10:28) 下一個

常常聽到有人評論一個京劇演員的唱腔不好,“跟唱歌似的”。也偶爾聽到一首歌,總感覺它好像帶著些許“戲味兒”。其實,雖然都是用喉嚨發聲,唱歌和唱戲確實有很多的不同之處。

今天,我們僅就吐字和歸韻這一條,來談談唱歌和唱戲的不同。

為此,我得先來介紹一個音韻學上的術語:反切。

我們知道,漢語裏,每個字的發音,是由聲母和韻母組成的。可是,漢語拚音方案是1958年才公布的(主要由周有光老先生發明,這個又是一個大話題)。那麽,古人是如何給一個生僻字注音的呢?

答曰:反切。

就是用兩個較熟知的字,給一個生字注音。用作反切的兩個字,前一個字叫反切上字,簡稱切上字或上字,後一個字叫反切下字,簡稱切下字或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簡稱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理,就是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包括介音)和聲調相同,上下拚合就是被切字的讀音。例如,“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聲母和“宗”的韻母及其聲調為“冬”注音。再比如:權,去員切,等等。

反切,在東漢時就已出現。當然,這裏又有一個循環的問題:為了知道一個字的讀音,你必須得知道另外兩個字的讀音。而且,反切也還有諸多限製和缺陷。但這不是本文要討論的話題。

唱歌和唱戲,在吐字和歸韻上的不同就是:唱歌,就如同大家平常講話一樣,把一個字切為兩個字,演唱中的吐字,吐的是反切上字,而拖腔裏唱的是反切下字的韻。

唱戲(這裏主要指的是京劇),則不是這樣。京劇裏,演員在唱腔的關鍵字和拖腔裏,是把一個字切成三個字。我們不妨稱之為:上字,中字(也叫過渡字),下字。京劇的演唱,吐字時吐的是上字,拖腔裏拖的是中字,而歸韻,也叫收韻,或收音,則歸的是下字。

簡言之,唱歌是二切,唱戲是三切。

舉例來說,鴛鴦塚裏的四平調“女兒家”這段唱,請注意,頭一句裏的“家”就要唱成三個字: 計(上字),衣(中字),阿(下字)。你仔細聽,吐字時,脫口而出的是“計”的音,拖了一個“衣”的音,然後臨了,非常短暫的收在“阿”上:

再比如,鴛鴦塚裏那段著名的二黃慢板:

對鏡容光驚瘦減,
萬恨千愁上眉尖。 
盟山誓海防中變,

。。。

的前三句的最後一個字:減,尖(這是個尖團音字),變, 分別被切為“計-衣-安”,“滴-衣-安”,“筆-衣-安”。其中的每個中字“衣”的拖腔,長達幾十秒之久,而歸韻的“安”字,隻是到了最後大約半秒都不到,才出來。請你聽時,一定要有耐心,而且,要屏住呼吸,仔細聽:

以上舉的例子中的那幾個字,隻是幾個拖腔較長,三切字較明顯的例子。其實,這種吐字和歸韻的例子,在京劇唱腔裏非常普遍,比比皆是,俯首可拾,也不論是什麽流派。如果你有進一步了解的興趣,就再回頭去聽聽上麵這兩段的這幾個字:第一段裏的“婚 = 戶-烏-恩”,“羞 = 夕-衣-歐”(注意,這是個尖團音字);第二段裏的“容 = 衣-烏-嗯”,“光 = 古-烏-昂”

現在,你就明白了,行家們唱戲為什麽味道那麽足。也知道了,老師教你時,常說“別著急,把這個字的韻,先在口裏圓熟了,再吐出來”,指的是什麽了。

而我們初學者和業餘票友常出現的毛病是,先將字的聲、韻全部吐出,然後用延長韻母音的方法對這個字去行腔。這實際上是歌曲的唱法,所以,人聽了沒有戲味兒,才會說你唱的跟唱歌一個樣。

(後記:也有人把京劇的拖腔部分稱為“歸韻”,而把我這裏的歸韻稱為收韻,或收音。這隻是個叫法的問題。我自己用“拖腔”,而不叫歸韻,就是不想讓讀者產生任何“歸”的感覺。)

海外原創, 版權所有, 未經作者同意, 請勿轉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焦大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eN_Joy' 的評論 : 謝謝賞閱!
eN_Joy 回複 悄悄話 學習了!學習了!!
焦大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x瀟瀟' 的評論 : 哇,感謝歌唱家的謬讚!剛去聽了你的現場版青藏高原。氣場好大!
現場是真功夫!
x瀟瀟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指導!珍貴。
焦大 回複 悄悄話 感謝紅石榴花,cxyz和湯圓媽媽的閱讀,同賞同樂!
湯圓媽媽 回複 悄悄話 哇,真長知識!謝謝科普。
cxyz 回複 悄悄話 學習了。 謝謝科普。
紅石榴花 回複 悄悄話 這太細致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