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華人le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避開政見之爭隻說當年關於評地主的見聞

(2021-06-16 00:03:49) 下一個

避開政見之爭隻說當年關於評地主的見聞,我出生在45年,評地主時年齡大概六、七歲,對當時情況也略知多少。我從小就聽說我們那一帶(縣)是全省最窮的,耕地很少幾乎全是“坑籠田”(例似於梯田),我村在周圍來說也算是個大村,全村一共幾百戶人家,由於耕地少大部分男人都選擇出外謀生,遠至歐美、近有港澳,其中南洋客特別多,可以說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外來客”(記得小時候看見回鄉的華僑都叫“外來客”或“香港客”)關於外出謀生我家就有幾個,一個叔叔一個姑姑,還有一個叔公到了美國(我估計也是以“賣豬仔”形式出去的)。

過去我們村情況可用這兩首唐詩來形容…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們農村七、八歲小孩就開始幫做家務,擔水抬水砍柴割草等等。下午做飯挑水也是小孩幫著做,晚上那些家務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分擔,例如家裏水不夠用(一家人每天都要洗澡用水很多,每天都要挑兩次水),有力氣大一點孩子自己挑,家中沒有大孩子的,六七歲小孩用個小桶兩人抬。這就是我老家過去農村人一天的生活,家庭沒人幫忙這些事還要自已做。晚飯這一餐大約七、八點吧。吃完晚飯“衝涼”洗澡,幹了一整天洗洗幹淨,一天工作完後夏天在門邊吹吹涼,冬天在牆角烤火取暖,短暫休息兩、三個小時才上床睡覺,農村生活周而複始日日如常。

過去老家農村人一日三食餐,家庭有兩粥一飯(紅薯飯)算好生活了,老家人一年到頭最多吃一兩次肉,雞鴨自己養的,豬就很少有家庭養。養殖禽畜不是一件容易事,不是想養就能養的,買種苗要錢,禽畜還要日日喂食,詞料也是件頭痛之事。家裏有能力的自己養豬,略好一點的家庭,兩、三家合養一頭,這種豬我們叫“阿輪仔”,意思是幾家人輪流喂食,每家喂幾日。豬很聰明,牠知道那幾天到那裏食。年尾賣掉,一年經濟來源全靠它,養不起的過年無肉吃。

小孩幾年才做一件新衣服,小孩多的今年你穿明年他穿,新衣服春節才能穿,農村沒有鞋穿一年光腳,農村人窮買不起鞋。農村女孩多數無文化,家裏窮供不起讀書。農村有病土方法治療,無錢醫隻有等死,沒有在農村生活過的人是不知道那些苦的,農村小孩七、八歲開始幫做家務,挑水做飯,大一點自己挑,小的兩人抬,還要幫做砍柴割草,我老家割一次草要到很遠去割,一天隻能割一次,早上去晚上才能回到家,我們那裏連紅薯都不多,一年要走很遠買一、兩次紅薯,最窮的無錢買,這一年不知怎過。

關於評地主我村的情況,估計算了一下全村大約十多家吧,當時被評上地主的也沒有書上說的那樣動不動就說拉去槍斃,我知道的全村開過一次大會鬥地主,那時年紀小也隻是聽說,整場鬥地主大會隻有一例是,兒媳婦打起腳穿的“木屐”打公公,還有一例把一個二、三十歲男子送去勞改(有人說是去新疆、有人說是黑龍江),據我所知最嚴重的隻有這兩例。

當年村裏人對成份不好的家庭(地、富)也沒有分開特別對待,但分了他們的田地、房屋、這也是事實(我家也分了地主半間房,三層樓五家人分,我家和另一家合分一個房間,分到後兩家人都沒住,用來放草,農村煮食用柴草),錢財如何分就不知道了。當時隻有小孩比較歧視地主小該,不過也隻是停留在稱呼上“地主仔”“地主妹”,成年人對成年人沒見到過有歧視動作,和普通人一樣生活、工作,地主家庭小孩和普通家庭小孩一樣讀書上學,小學時一個地主妹還當上少先隊(三劃)大隊長呢,我的中學同學還有“很多”地主家庭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