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觀點認為,若在62歲提前領取社安金,與等到67歲正常退休年齡相比,其“收支平衡點”大約在81歲左右。也就是說,若預期壽命低於81歲,早領更為有利;反之則應推遲領取。然而,這一推論僅適用於領取後即消費、不作任何投資的退休人群。
若進一步考慮推遲領取至70歲的情況,這實際上隱含了一個前提:當事人並不急需社安金維持生活。既然如此,提前領取社安金並將其用於投資,便成為一種值得比較的策略。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收支平衡年齡”將顯著延後。事實上,隻要投資回報率超過8%的閾值,早領社安金在長期來看幾乎總是優於晚領的不二之選。
傳統的關於晚領社安金觀點的局限在於,它假設62歲起領取的社安金被全部用於消費。而現實中,若將這部分資金進行投資,則可額外獲得5至8年的複利增長機會。如果投資回報率越高,收支平衡點出現得越晚,在足夠高的回報率假設下,早領策略的終值可能始終高於晚領。因此,推遲領取並不必然更優,關鍵取決於投資機會成本。若不依賴社安金支付日常開支,可選擇“早領 + 投資”策略,而非被動等待。投資回報率越高,早領的財務優勢越明顯。而真正的平衡點,應是比較兩種策略下“累計領取金額 + 投資收益”淨值相等的時點。
為具體說明,我們可進行如下試算:假設某人在正常退休年齡(FRA)可領取社安金$54,000/年(假定在未來2029年最大估值PIA,即FRA時最大估值社安金$4,500每月),相對之下62歲早領按5/12乘以前24個月及5/9%乘以後36個月遞減約為 $37,800/年,70歲晚領則按2/3%乘以36個月遞增約為$66,900/年。若將所領取金額全部投入投資組合,並假設不同收益率(如0%、4%、7%、10%、12%),則可逐年比較從62歲,67歲,或70歲起,早領與晚領兩種策略相對於FRA退休時社安金的累計資產淨值差異,從而更理性地判斷其長期優劣。
62歲相對於67歲
假設條件:
· 正常退休年齡:67歲,年金額 $54,000
· 62歲早領:年金額 $37,800 (扣減30%)
· 投資收益率:0%, 4%, 7%, 10%, 12%
計算規則:
1. 早領策略(62歲):從62歲起每年領取 $37,800,立即投入投資組合
2. 正常領取策略(67歲):62-66歲社安金資產為0,67歲開始每年領 $54,000並投資
3. 計算兩種策略的累計資產差值:
差值 = 早領策略資產 - 正常領取策略資產

各收益率曲線的典型特征
· 0%曲線:在80歲左右穿過零線(與傳統理論一致)
· 4%曲線:在83-85歲穿過零線
· 7%/10%/12%曲線:始終在零線上方,且當收益率為10%及12%時差距持續擴大
67歲相對於70歲
假設條件:
· 正常退休年齡:67歲,年金額 $54,000
· 70歲晚領:年金額 $66,900 (增加24%)
· 投資收益率:0%, 4%, 7%, 10%, 12%
計算規則:
1. 正常領取策略(67歲):從62歲起每年領取 $54,000,立即投入投資組合
2. 晚領策略(70歲):67-69歲社安金資產為0,70歲開始每年領 $66,900並投資
3. 計算兩種策略的累計資產差值:
差值 = 正常領取策略資產 - 晚領策略資產

各收益率曲線的典型特征
· 0%曲線:在83歲左右穿過零線(與傳統理論一致)
· 4%曲線:在86-88歲穿過零線
· 7%/10%/12%曲線:始終在零線上方,且當收益率為10%及12%時,差距持續擴大,與前圖比較,差異減小近一倍,而在62歲早領與72歲晚領之間,投資將效益進一步放大
基於上數圖表和數據模型,可以對早領社安金得出以下結論:1. 隨著投資收益率增加,盈虧的年齡平衡點後移乃至消失。2. 投資回報率是決定性因素。超出7%的投資收益率在任何合理壽命預期下都產生更多財富。3. 早期資金的複利價值被嚴重低估。延遲策略雖然每年金額更高,但難以彌補失去的早年複利時間。4. 壽命預期的重要性降低。5. 對財務決策的影響。傳統的社安金提取早晚之見基於“零投資回報”假設,這在已達到財務自由的退休人群中是不成立的。從投資的角度看,在不同退休年齡段社安金的領取本質上是一個與投資風險回報率進行比較的財務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