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論文題目是“Changes in thallium distribution in the scalp hair after an intoxication incident”,發表在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2018年第291期,僅比賀敏等關於朱令頭發的論文早1期。先把主要的圖放上來,看看攝入鉈鹽後受害者頭發中鉈的徑向分布,其中A是中毒大約80天時采的發樣,B則是中毒後125-134天時的發樣:
1. 關於案件:發生於2011年4月27日,一家位於日本橫濱的藥品公司的一個研究人員,將硫酸鉈混入烏龍茶中給5個同事喝。據警方後來的調查,茶水中的鉈濃度大約為每升400毫克。5名受害者每人大約喝下300-700毫升,相當於攝入120-280毫克的鉈。2-3天後受害者出現下肢劇痛,3人從第10天開始出現掉頭發(但並未掉光)。公司報警後警察於第26天開始調查。受害者於大約5個月後康複。
2. 除了采取血樣,尿樣之外,警察在大約80天和125-134天兩個時間點采取了5人的頭發樣品。每人每個時間點采了28根發樣。樣品是從貼著頭皮處剪斷的。並委托任天堂大學醫學係分析。
3. 分析人員將發樣剪成小段,第一個時間點的發樣的前3厘米為每3毫米一段,3-6厘米為1厘米一段;第二個時間點的發樣全部是1厘米一段,從發根部一直到發尖。將每人每次的28根頭發的相同片段混合後進行鉈含量測量。
4. 從圖中看,鉈呈現很寬的分布。由於測量方法不同,這個分析不具有賀敏他們那麽高的分辨率。另外,由於是28根頭發混合測量,不同頭發的生長速度略有不同,也會造成分布變寬。但主要原因,在靠近頭皮一側,是體內鉈濃度的緩慢下降;而另一側,作者認為可能是由於出汗等將鉈帶到了本來不應該有的地方。
5. 兩個時間點比較,峰值有大幅度下降。作者認為這是洗頭造成的。
6. 與賀敏等對朱令頭發的測量結果相比, 可以說看起來非常不同。從對比中我們可以得出哪些結論?有哪些可以探討的?
我把賀敏等對朱令頭發的測量結果貼在下麵,供比較:
頭發編號ZL1995H9 (長度7厘米,1994年12月脫落):
頭發編號ZL1995H5(長度0.7厘米,1995年3月脫落)
其它能夠造成這種差別的因素,也許包括中毒劑量,下毒方式等。
我把賀敏測得的朱令頭發中的鉈分布加到文中,供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