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了一篇文章,“美國大學大洗牌:留學生一覺醒來,專業沒了”。
我把我自己的經驗和理解和大家分享一下。
美國政府為什麽要對大學“砍專業”?
--主要是為了節約聯邦的經費,也為了保護普通人家,尤其是不富裕家庭,但是又不貧窮,拿不到Aid學生的利益。
美國的大學,和我們普通人一樣,最關心的就是名和利。州政府為了提高教育水平,對公立大學的補貼是個天文數字。
以加州大學為例(UC),2025-2026年度,加州政府給的預算是每個學生$35942. 這不包括過去幾十年上百年的積累預算。 例如有些樓和宿舍是20年前就建設好了的。也不包括政府給學校的稅務減免和土地的免費使用。這些大學都是當地的大地主,同時也是最大的投資機構。例如UCLA在箭頭湖就擁有大麵積的湖邊的度假設施,加上UCLA在西洛杉磯的土地。財富不敢想象。 UCSB 擁有無敵海景,價格根本估算不了。 富可敵國。
公立學校UC的每個學生的預算,如果加上曆史的加權價值的稅務減免,加州政府每年每個學生的實際預算最少是8萬美元。
學生的學費呢? 71% 的UC學生是有財務補貼的(Financial Aid),我認識的多個華裔學生,家庭剛剛移民幾年,美國沒有收入。她們上UC學費加吃住,基本不花一分錢,基本是政府全包了。老移民華裔的收入,在美國是屬於高收入的群體,他們的第二代,基本上得不到任何學費減免。 基本可以推斷,別的少數族裔,如果是低收入,基本也是免費。納稅人買單。普通收入的,聯邦和州政府給學生貸款。 普通收入的加州居民沒有免費,UC的學費和吃住,一年大約4.5萬美元。
大學為了牟利,就盡可能多的開專業,多招生。 反正學費都是政府出的,或者貸款給兜底。學生的專業選擇,和學校沒有關係。學生畢業有沒有工作,不是學校關心的事情。學校的雇員都是州政府的員工,他們不在乎學生的未來。 絕大部分公立學校基本上不在乎排名。
這就導致了一個害人的產業鏈。 普通收入家庭的學生背負了巨額學生貸款4年15萬很正常。政府支出大量的學費。隻有學校賺到了錢。 學校員工的退休金,觸目驚心。這些文科專業畢業的學生,畢業隻能找到最低薪水的工作。 我親眼看見UCLA的2025年文科畢業生,每個小時隻能賺19美元。他年薪就是3萬8千,勉強糊口,根本還不上學生貸款。
普通私立大學,就更不用說了,沒有任何底線。他們得到政府的撥款有限,隻好在學生貸款上多下功夫。Student Financial Office就是專門指導學生申請聯邦或者私人機構學生貸款的,專門禍害傻學生的。
名牌私立大學,好一些,因為他們重視排名,還要點臉麵。學生收入也是學校排名的考核指標之一,名牌私立大學也不願意畢業一大批找不到工作的學生。
現在的聯邦政府看到了這個禍害普通家庭學生的大學利益鏈條,不想讓這些大學賺這些昧著良心的錢了。他們嚴格審核,砍掉這些沒有就業的專業,目的是要節約聯邦的學生貸款。客觀上也強迫大學不要為了錢,禍害這些學生了。
學術自由是高尚的。 這個所有人都讚同. 可是巨額的學費誰來支付?
州立大學,包括社區學院,其實不是不要錢,是別的納稅人替她支付了。還不便宜。很好理解,不給好的價錢,沒有教授來上班的。
以前美國有錢,現在不同了。以前學費合理,現在高昂地學費和高的離譜學生貸款是莘莘學子身上地枷鎖,我認識許多人,40多歲,還在還大學的貸款,利息並不便宜。
用“學術自由”的名義,繼續讓政府給這個不合理的製度兜底,對不起納稅人。 讓無知的學生學的專業根本不能就業,卻背負學生貸款,這就是害人。
這事情需要一個平衡。 不能任由大學沒有底線地來唯利是圖。“普天之下。。。願意追求知識。。” 這個理想很好,根本不能反駁。 關鍵是誰來支付費用?
大學專業名字中帶有“Studies”的,普通人家的孩子如果這些專業畢業,一般都很難找到專業工作。
生物學士或者碩士,如果不是立誌醫學院,很難有好的工作。
電腦科學(是的,電腦科學)2024年開始,畢業生不好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