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你為什麽缺乏安全感

(2015-10-04 07:42:11) 下一個

 by 孫燕 


 

 

據統計,今年的十一長假有5億人在旅遊。除了堵、塞,最多的新聞要數遊客的各種不文明行為。中國人喜歡插隊不守秩序,跟安全感大有關係。

 

寒假的一天,我在送女兒去上奧數班之後,在等候區的沙發坐著。這時風風火火進來一位媽媽,向前台詢問小學一年級的語文班到底教些什麽東西。前台說是什麽看圖說話之類的,顯然不能讓這位媽媽十分滿意,盡管如此,她還是給孩子報上了一期——當然,價格是以千元記。

 

我在那兒看著十分感慨。這剛小學一年級啊,著的哪門子急呢。可這樣腹誹人家,又有點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我不也坐在這裏嘛。可不坐也不行啊,號稱取消了考試的小升初與課外班的關係,早就是公開的秘密。還有神馬點招啦,名校之間掐尖搶生源啦,直殺得風生水起,叫家長們跟著團團轉。

 

一位同事這樣評論,這就好比看比賽:本來大家都坐在看台上,都能看見,可有一些人站了起來,結果最後所有人都得站起來,因為你不站起來,你就看不見了。

 

說起來,還是因為沒有安全感。

 

能怪那些先站起來的人?確實,有些家長特別焦慮,對自己的人生不滿意,比不了自己就比孩子,把自己的壓力變成孩子的壓力。課外班看準了這個需求,利用這種焦慮感,製造出市場。

 

不管起初如何,一旦一個遊戲規則形成了,就不管你是什麽動機,什麽想法,全都被繞進來,我和我的孩子也不能免俗。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在起跑線上”,不隻中小學生,從幼兒園到親子班,孩子們都挺忙的。連孩子都被折騰到這份兒上,這不安全感,您說得有多大?

 

永遠在比較

 

我是幾年前轉行當教師的,所以對學校的好多規矩都不太熟悉,對 於別的老師司空見慣的現象,我看卻總有點時空錯亂的陌生感。比如,監考。

 

學生大考是按照成績分考場的——真感謝我上學時還沒有這種技術,據說是為了防止作弊。所以,在一班、也就是第一考場考試的,是全年級成績最好的學生,以此類推,在十幾考場的孩子,就是墊底的了。

 

要是這些對自己、對學習都放棄的孩子也就罷了,最難受的是那些在考場數目升升降降之間煎熬的孩子。同事接的谘詢個案,學生考試焦慮——因為上次考試去了較差的考場,覺得很沒有麵子,承受不了。

 

說起來,我們現在的社會,也像這樣的考場和班級,隨時在那裏升升降降。社會變遷如此之快,誰的位置也不安穩,壓力不大才怪。低端的固然難受,中間的和高端的也睡不好覺,大家都在患得患失。

 

而我們的文化,又特別善於做比較,標出我們每個人在這個社會比較等級的位置,就如同我們會那麽天經地義地用分數給學生劃分考場一樣。據說在某個群體中現在還有一個標準,就是太太是不是全職太太。如果太太不能全職在家,這個做老公的,就還不夠成功。

 

安全感離不開秩序感

 

我們小時候,一個人走著走著就上學了。如今很多孩子是坐私家車上學的,早上上學時間校門口堵成一片。要僅僅是因為路上車太多堵堵也就罷了,問題是,很多時候擁堵是人為製造的。

 

我在美國待過幾年。美國最讓我震撼的,不是去看尼亞加拉大瀑布,而是在路上的秩序。

 

記得有一次路過一個小鎮。正在修路,單方向隻有一個車道通行。我心想這下壞了,得堵多久啊。沒想到,沒有多久就到了前麵那個十字路口,沒有警察,沒有紅綠燈,隻有一個大大的STOP。四個方向,真的是每個方向一次過一輛車,次序井然,難怪我們可以這麽快地通過路口。

 

回國後,類似的無燈無警察小路,一定是堵得一塌糊塗。總會有自作聰明的車,從自行車道或人行道插到前麵去,最後把幾個方向都卡死。

 

當然,我們在排隊方麵也在進步,比如世博會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都在排隊。可就是那時候,還是有人乘管理人員不備,麵帶得意之色,橫跨欄杆加塞,估計心裏比劉翔奪冠還要高興。

 

我一向相信,外在的環境是人內心狀態的體現。如果我們看到的是擁堵混亂的街道,就知道我們的內心世界也是如此混亂、缺乏秩序。我們共同合作製造了一個混亂嘈雜的環境,又在這個環境中,感受到壓力、感受到不安。

 

安全感離不開秩序感。所謂秩序,就是知道事情有一定之規,有準則,有公平。相信秩序存在,我們才可能感到安全,有安全感的人才會耐心等待,有安全感的人才會選擇合作而不是你死我活,有安全感的人才會相信雙贏。而在一個秩序不受尊重的環境中,沒有人會感到安全。

 

男人在忙什麽?

 

在我生活的兩個最重要的圈子中,都是女人比男人多。一個圈子是學心理學的,從大學時班級中1:2的男女生比例,到如今在任何一個心理學培訓班、工作坊去目測,男人都是稀有動物。另一個圈子是基督徒,這個除了在教會裏目測,還有國家的統計數字,男女比例大概是3:7。如此說來,如果一個學心理學的男士信了基督,就是鳳毛麟角、稀有動物裏的稀有動物。

 

我想過,這種現象是偶然的嗎?是必然的嗎?如何解釋?也許,女人比男人更關注內心世界,所以才會到心理學或信仰中去尋找答案,尋求超越?盡管這兩個方向殊途也不同歸,但畢竟都與心靈有關。

 

那多數的男人們都在忙什麽呢?最簡單的回答,都在忙事業呢。

 

除了事業,還有太多太多的事情可以讓男人們忙碌。健康的,有打球,戶外;還好的,有喝酒、打牌、上網打遊戲;等而下之的,有賭博、性泛濫、物質濫用、家庭暴力等等。這個清單中,很多都是與成癮行為有關的,也就是癮症。這些事情,多半是男多於女的,也是一般女人對男人常會抱怨的方麵。

 

癮症的心理學解釋和情緒有關。有癮症的人通常在體驗和表達情緒上有障礙,於是通過成癮行為來釋放情緒。比如喝酒,說借酒澆愁,顯然是期望通過喝酒來調節情緒;抽煙的人說“賽過活神仙”,說的是成癮物質帶來的快感;賭博也會在大腦中形成和物質成癮類似的機製,所以下注會越來越大,這是成癮行為的又一症狀,既對刺激物的適應,需要加大劑量才能保證同樣程度的快感;至於性濫交,病理上有可能是所謂性愛成癮;還有看似最無害的工作狂,也可能是工作上癮,通過工作逃避麵對自己的情緒情感。

 

內心不安的時候,當女人們看到內心的缺失去並設法尋求解決時,男人們,卻可能根本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內心有需要,而是在成癮的行為中去尋求替代的滿足。在一次又一次的沉溺中,忘記過去忘記未來,隻有當下的快感。

 

假如我們時代典型的男女結合,是一個在情感上不滿足的女人,和一個忽略內心世界沉溺於某種癮症的男人,這兩個人怎麽能過到一起去呢?難怪我們現在的離婚率這麽高。婚姻家庭不穩定,後院都不安穩,安全感何來?

 

男人是女人安全感的來源

女人是家庭安全感的營造者

 

中國的漢字很厲害,比如,這個安全感的“安”字,是一個房屋裏有一個女人,說明女人對於安全感的重要。一個家庭中,往往是家中的女人承擔著家庭氣氛的責任。男人普遍對情緒不敏感,安全溫暖的氣氛更多要靠做女人的來營造。

 

善於調節自身情緒也善於包容他人情緒的女人,就為一個家庭帶來了安全、平安、安穩。而一個情緒化的、喜怒無常的女人,對家庭的傷害,甚於男人。當然,女人的安全感也離不開男人。男人對女人的愛、以及男人在經濟上為家庭營造的安全感,是女人安全感的來源。

 

這就要從社會的層麵進入到更心理的層麵了。

 

從個體發展來說,人的安全感的形成,最重要的就是0-1歲。這個年齡最重要的,是建立和母親之間的依戀關係。成功建立起這種依戀關係的孩子,會形成內心的信任感,在親密關係上成為安全型的人。反之,這個年齡不能和一個主要照看者形成穩定依戀關係的孩子,則會終生帶著一顆不安的心,成為焦慮型、逃避型或紊亂型的人。研究發現,嬰幼兒時期的依戀關係,能夠預測一個人20多歲以後的親密關係。

 

如果說我們感覺現在缺乏安全感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如果說不安是一種普遍的心態。不安,翻譯成心理學的詞匯就是焦慮,焦慮型的依戀關係,來自時親時疏、對孩子時好時壞的母親——要說明,這裏的“壞”,恐怕並非母親的意願,而是嬰幼兒的主觀感受。

 

成年人們所有這些競爭,這些不確定,這些你爭我奪,這些擔心,這些完美主義,不都像一個沒有被無條件接納和無條件關愛的孩子的舉動嗎?他所有的表示,都是試圖用自己的行為來爭取到一點有條件的愛——如果我更成功、更有錢、更有權勢,我就會被愛了。一個從小有安全感的孩子,長大了是不會這麽躁動的。

 

問題是,在孩子最需要關愛的時候,本該在家安然度日的媽媽們都在幹什麽呢?是57天鬧革命了(注:1988年以前中國女職工的產假是56天),還是把孩子寄養給了老人、保姆?或是因為兩地分居,一個人又忙家務又忙工作照顧不過來?種種不得已,或多或少都會帶有時代的烙印。

 

中國女人為何強悍?

 

我參加過很多心理工作坊。

 

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一位香港來的導師感慨,說在大陸做個案發現一個普遍的家庭模式是:母親過於強勢,而父親軟弱、逃避,由此帶來家庭模式的失衡,以及孩子。

 

這些工作坊的同學,有搞心理學專業的,也有很多是白領、知識分子、企業人士等等。但內心中,他們還是一個不被愛的小孩子。

 

而另一次,一個從加拿大回來的治療師,在訪談時,談到中國女人的強悍,說,這是中國百年曆史的代價。百年來內憂外患,社會動蕩,女人必須要足夠強大才能支撐起家庭。她的姥姥,是在戰亂(好像是抗戰吧)中一個人大著肚子逃難生下她的母親——這樣一種記憶,已經深深銘刻在了民族的潛意識當中。時代之殤,成了個人之傷。

 

家庭治療理論認為,症狀即關係。那麽,如果這個時代的“症狀”是不安的話,那麽必定是在某些關係上出了問題。比如,時代的壓力造成男女之間、夫妻之間關係的問題,進而影響到下一代,造成親子之間關係的張力。創傷就是這樣在代際之間傳承,國外對納粹大屠殺幸存者的研究發現,這類重大曆史事件帶來的心理創傷,至少會傳遞到第三代。

 

如果要回顧總結一下這篇文章有限的探索,可以這樣講:安全感,需要的是在一個變動的世界中有一些不變的東西,比如秩序,比如愛。

 

如果要問我們為什麽缺乏安全感,那麽從父性的角度,我們缺乏穩定的秩序感——秩序、規範主要是父親式的權威教給我們的;從母性的角度,我們缺乏無條件的愛——情感更多來自母親式的包容和賜予。

 

生活依然繼續,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外麵的世界很無奈,每天依然有成千上萬的新信息新情況冒出來挑戰我們的身心。大人們還是要忙著掙錢,孩子們還是要忙著上課外班。這幾年,媒體都在說要慢下來,把慢生活作為一種時尚:慢生活,大快感;慢一點,等一等靈魂。慢,的確很奢侈,說要慢下來的媒體人,不是比誰活得都要忙碌嗎?

 

慢下來做什麽?人的內心永遠沒有外在世界變化那麽快,慢,是為了給心靈醫治、成長的時間;給心理適應壓力變化、調整狀態的時間;給男女彼此了解、學會彼此相愛的時間;給父母和孩子好好說話、彼此認同的時間;給社會各群體溝通對話、相互磨合的時間;給人把目光從外部轉向內部、關注生命更本質的東西的時間。

 

時代如此,環境如此,自我如此,也許我們依然有十萬個理由感到不安,但那個讓我們能夠安心的支點也許隻有一個。

 

如果你已經在家庭、夫妻、親子等各樣的關係中出現問題,那麽,真的願你來到基督徒當中。基督教就是一個講關係的宗教,藉著十字架上的耶穌,恢複人與神的關係,從而恢複人與人的關係。很多人喜歡這節經文:“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確,當一個人歸向基督耶穌後,就是他新生的開始。我們不能改變的,耶穌可以改變。我們的一切失敗、破碎、羞辱,在他裏麵都可以被更新,被醫治,被改變。這也是心理學不能做到的,更不是其他宗教可以做到的。這位天父於我們就是極大的安全感。

 

願你也得著這份安全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注冊很麻煩 回複 悄悄話 中國女人的強悍是因為49年後提倡“男女平等,婦女能頂半邊天,男同誌能做到的事女同誌也能做到”來鼓勵社會給女人工作機會,這樣女人就有了家庭的經濟地位。從而使女人的社會地位從五千年重男輕女的思維中走出來。社會的公有製使社會的競爭環境合理化,在那樣的環境中適合女人工作。而現在社會機製就大不一樣,女人要在社會中站住腳需要靠一些潛規則所以女人要在社會中有地位要付出更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