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五湖以北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搭乘公交走西葡:千年渡槽塞戈維亞Segovia

(2016-07-21 03:33:29) 下一個

在問詢處拿到地圖,我們發覺長途車站就在老城邊上,最近的一個遊覽景點是羅馬大渡槽,不到一裏遠,站前的Av. Acueducto(水渠大街)走到底就是。

半途中一個有些年深的老教堂前,一個年輕的亞裔女子正在對著教堂拍照,我倆走過時她上前幾步,問我們去羅馬大渡槽還有多遠,我們看了一下地圖說不遠,馬上就到了。我們看她既像華人又有些像日本人,好奇地問她從哪來,她回答說是南韓。後麵的十幾天裏,好幾次遇上單獨或兩人出行的南韓女孩,但南韓男孩卻少以見到,感覺得南韓女孩更獨立一些。

轉過一個轉角後,視線前方出現一道石質大柵欄,橫跨於街盡頭的兩側房屋之間,哦,是羅馬大渡槽,沒一點思想準備,大渡槽赫然就出現在麵前了。

 

 

 

羅馬大渡槽真是壯觀,最高處近三十米,相當於十層樓高,站在下麵往上望,頭上的帽子都快戴不穩了。大渡槽采用了圓拱券結構,沒想到早在公元一世紀興建大渡槽時,古羅馬人就懂得了用拱券結構來解決大跨度的問題。更讓人歎服的是,大渡槽是雙層圓拱券,兩層拱券的跨度相同,但下麵一層拱券的高度是上層的兩倍,二比一的比例。雙層拱券的采用,極大的改善了大渡槽立柱的穩定性。

經典建築結構公認的理論是,立柱的穩定性和其高度成反比,高度愈高穩定性愈差。提高立柱穩定性,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增加立柱的厚度,但這樣費材料費人工,立柱看起來粗壯,缺乏美感。不知道古羅馬人有沒有建築結構理論,但雙層拱券的應用說明他們對結構穩定性了解得非常透徹。他們明白按照基礎的大小,立柱的高度最多隻能達到渡槽需要的一大半,但如果采用拱券連接相鄰的立柱券,形成一排新的地基,那麽第二層立柱的穩定高度就從第一層拱頂重新計算。原來一層圓拱券隻能達到二十來米,釆取多層拱券,高度成幾倍的增加。

塞戈維亞羅馬大渡槽,有美學,有科學,古人的智慧,好些是今天的我們沒有完全了解的。

 

 

 

羅馬大渡槽有兩處看點,從地麵上看,壯觀,另外還可以沿著左邊的石級階梯上到大渡槽古城一端,緊臨第二層圓拱看大渡槽,上下兩層圓拱都消失在視線的同一個終點。更遠的天邊,彌漫的雲層下瓜達拉馬山脈青黛色的山巒,上一個冬天的降雪還沒有完全融化,那邊過去曾經是大渡槽起點,千百年前,涓涓的雪水保證了塞戈維亞老城居民的生活用水長久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塞戈維亞聖瑪麗亞大教堂位於老城中心,從盡頭的老街走不到半小時就到了。教堂興建於十六世紀中期,外表橘黃色,是晚期哥特式,在那個年代已不多見,與之同時的歐洲大陸,意大利法國已經開始流行文藝複興的複興羅馬式建築形式。入內參觀教堂要購票,我們在門口往裏探望,覺得內部裝飾比托萊多大教堂差了不止一個數量級,往裏麵閃了兩下快門後沒多停留,接著前往下一個目的地,位於老城盡頭的塞戈維亞王宮。

 

 

途中遇上一組西班牙少男少女,看樣子是附近哪所學校的初中學生,天真爛漫,少小無猜,我們也曾有過同樣的年月,隻是過去得太久了。幾天前,小學時的同學微信發來一張72年小學畢業的合照,照片上年少的我們看起來稚氣未脫,而現在好些人變得連自己都認不出來了。

 

 

 

 

 

古街盡頭就是塞戈維亞王宮,在一片林地後麵。很多年前,古王宮原址是一座古羅馬堡壘,後來南邊的摩爾人占領後擴建成一個阿拉伯城堡。公元十二世紀西班牙北部的阿方索六世攻克了塞戈維亞及南麵的托萊多後加以擴建,以後的西班牙國王開始把塞戈維亞王宮當成幾個流動的王宮之一。

看見古王宮的第一印象有些失望,來之前聽說古王宮是迪斯尼MagicKingdom仙女城堡的原型之一,所以期望值有點高,沒想到千裏迢迢來到近前,王宮正麵中央像城堡一樣的主體建築正在維修,全罩上了一層綠色的防護網,很不上相。我隻好退而求其次,把鏡頭對著兩側的圓錐形尖塔按下快門,希望尖塔優雅的影像,帶來辛德瑞拉夢幻宮殿的想象。

 

 

 

進入王宮需要購票,參觀王宮及古軍事博物館,票價5點5歐元,上了望塔再加2點5歐元。王宮不是很大,外部結構像堡壘,內部是王室裝飾,考慮到是六七百年前的古董,應該算是氣派的了。古王宮內部兼有摩爾王宮和北部西班牙特色,內牆上部及天花板,鑲嵌以典型摩爾人蜂窩狀凸飾,但摩爾人蜂窩凸飾通常是藍綠兩色,但塞戈維亞王宮的蜂窩凸飾以金色和紅色兩色為主,這兩種顏色也是今天西班牙國旗的主要基色。

 

 

從王宮望外看,峭壁下埃瑞斯瑪河穀的綠洲看起來特別迷人,流水潺潺,繁草如茵,再點綴著黃色的修道院,欣長的教堂鍾樓,給人一種伊甸園的想象。下午回到大水槽下麵的廣場,看見有市內公交通往王宮下麵的小村莊,我很想過去打望一圈,但太座時差倒得辛苦,不想動,我隻好作罷,一個遊曆”伊甸園”的機會就失去了。

 

 

 

 

 

 

古王宮前林園右側是一家餐館,從那裏往城中心看,是一幅難得的景色,前景是塞戈維亞米黃色的古城牆,中央是塞戈維亞大教堂高聳的鍾樓,遠處的背景是冬雪還未化盡的爪達馬拉山脈,這是令人心醉的組合。山雪是大地和時令的結晶,而教堂則是人類的傑作,自然結晶和人類傑作出現在同一個視野裏,加之春日燦爛,那一眼,可以說是千金難買,一生難忘。

 

 

 

 

 

 

 

 

 

離開古王宮後,我們順著城南老城牆邊上的小街回大水槽。沿途有幾個地方可以上到城牆上麵去,在上麵可以看到城牆外牆和綠地中的步道,其中通到聖安德烈斯老城門頂上的石梯有鐵柵欄上鎖,需要密碼才能打開。我們到近前時,正好遇上有遊客輸入密碼開門進去,他們的秘碼好像是在旅遊問訊處拿得的,自然,我們跟著也上城牆頂上去了。其實上麵也沒有多少特別引人注意的地方,一圈轉下來,其他人很快就離開了,待我們順著城牆內牆邊的石梯下到鐵柵欄門時,發覺鎖上了。這一來麻煩了,其他人都走了,旁邊又沒見開門的按扭,手上又沒有開柵欄的密碼,我們倆在這城牆上,不知要困多久。

我們正在著急,恰好城牆下麵的小路有兩個男女年輕走過,他倆之前在王宮前的林園眺望點遇見過,我們還相互為對方拍過合影。他倆看我們在上麵急得不行,忙做手勢往上指著我們身後,我們順著他們手指方向一看,發覺石梯上端牆上就是按鍵,一按就開。當初我們看見門關著,心急,隻顧著在附近尋找,沒想到開門機關在梯口上麵,自己嚇了自己一場。

 

 

 

 

 

從古城牆回大渡槽的路上,路過了老城中心的聖馬丁教堂(Iglesia de San Martín),建於十二世紀,曆史遠比塞戈維亞大教堂悠久。教堂建於時興哥特式建築風格的十二世紀,但有著濃厚的羅曼風格,兩側是羅曼風格的圓形立柱柱廊。

 

 

下午五點過我們回到大渡槽。當時晚日西下,光線穿過大渡槽圓拱,在地麵上投下了一排明暗相間的光影,一如一排巨大尺寸的鋼琴琴鍵,也許有那麽一天,一個人感於上天的啟示,會譜寫一曲古羅馬大渡槽的頌歌。

2016.07.1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