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初,在大學圖書館,除了一本介紹摩薩德的小冊子,我還借到過一本書,介紹以色列建國的艱苦歲月,介紹他們的合作組織“基布茲”(kibbutz,?????),很社會主義,很 “人民公社”呢!據說至今還有5%的以色列人居住在這個充滿平等主義理想的小社會裏。
後來讀《聖經》,讀“摩西五經”,讀“曆史書”。了解到曆史上的猶太人,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在東西南北的列強一次又一次入侵襲擾掠奪下為了保全財產土地性命,一會兒東搖一會兒西擺,一會兒左靠一會兒右抱,機關耍盡小聰明用盡,卻無法擺脫滅國喪家的命運。在《聖經舊約》,上帝多次斥責猶太人:“從你們列祖的日子以來,你們常常偏離我的典章,而不遵守”。猶太人是認舊約的。就是說,他們也認上帝的責備當然也認上帝的懲罰。
2016年我買了一本“大部頭”——熱銷的《耶路撒冷三千年》,認真地讀了這個猶太曆史學家蒙蒂菲奧裏寫的猶太曆史。我還認真對照《聖經》做筆記,看他此書與《聖經》上的曆史記載有無明顯不同。
結果發現,早期的曆史,他還是依照《聖經》的記載,隻不過語言更華麗生動敘事更加形象流暢,不像《聖經》那般樸素古拙。但是這部分隻是《耶路撒冷三千年》一書的第一章,希律家族的統治結束。更漫長的時期是我不熟悉的。
一個問題想不通:從為奴埃及到巴比倫之囚,曆經穆罕默德的征服,十字軍的蹂躪,始終是挨打受欺的角色,到了奧斯曼帝國土耳其人的治下,更是淪落到最底層,繼而無處立身,流浪各國,怎麽甫一建國,就像少年大衛一樣擊垮哥利亞般凶悍的阿拉伯六國,又成為中東的強國、世界的強國?
《耶路撒冷三千年》能說清楚嗎?我沒有按章節順序看,是從第八章《帝國》看。因為這一章開始就到了19世紀,是相對熟悉的曆史。哦,還有拿破侖呢,有興趣。
那咱就從第八章(1799-1898年)看起——
1800年,彼時奧斯曼帝國在這塊土地的統治已經300年(1516年起),具體到巴勒斯坦地區的頭頭叫艾哈邁德賈紮爾——典型的阿拉伯名字,他有一個綽號“屠夫”。
曾經有個拜訪過他的英國人發現,在他宮殿門前守衛的奴隸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沒耳朵斷鼻子,包括他的猶太大臣也不是全乎人。
如此殘暴草菅人命的屠夫給了拿破侖進犯的理由,他發布了支持猶太複國主義的《告猶太人書》:“法蘭西共和國亞飛地區軍隊總司令致敬巴勒斯坦的合法繼承人——巴勒斯坦是猶太人獨一無二的國家。。。。你們這些被流放的人現在可以站起來了。”
這大概是有文字可查的西方帝國主義支持猶太人的第一份正式文件。
可是大英帝國派軍艦支持了這個阿拉伯“屠夫”的統治,一個名叫史密斯的英俊的英國紳士幫助屠夫打敗了拿破侖。
曆史就是這麽詭異。
小插曲:戰爭中法國傷兵得到亞美尼亞修道士的護理,為了表示謝意,拿破侖將自己的帳篷送給修道士們,修道士將帳篷改成繡了十字的褡褳,據說這褡褳至今仍在耶路撒冷亞美尼亞區的聖雅各教堂裏使用呢。
這麽殘暴的“屠夫”誰支持也沒用,打贏了也沒用,很快他就死了。反抗者不僅有猶太人,也有巴勒斯坦窮人,耶路撒冷再次陷入動蕩,一派衰亡破敗。
從法蘭西來了一個文人夏布多裏昂,對,就是在文學史上有點名氣的法國浪漫主義詩人,他用他浪漫的的生花妙筆描繪耶路撒冷,激發了西方富人們的好奇心。
第一個來探險的是英國攝政王、後來的喬治四世的妻子卡洛琳王妃,她是六百年以來第一個訪問耶路撒冷的基督教王妃。她要學耶穌騎驢進城。太胖了,兩邊必須有人扶著她:否則她坐不穩,我想毛驢也受不了。哈哈
全城的人猶太人阿拉伯人希臘人亞美尼亞人天主教徒異教徒。。。。都來歡迎她:好一副民族和諧大團結的景象啊。可見沒有人挑唆時,老百姓都是和睦相處的。
這個頭開得好,王妃帶頭,在英國的猶太人、有錢的猶太人也來了,他們都快忘了這個祖先的城市,但是這次旅行讓他們記起自己猶太人的身份。作者的祖上朱迪斯蒙迪菲奧裏和富翁丈夫,還有羅斯柴爾德先後來到耶路撒冷,看到破破爛爛的城市,決心將文明帶回祖先的土地。
英國的基督徒跟著也來了,在倫敦的猶太人布道會到耶路撒冷發展了分會。“福音派熱忱的正當性和猶太人夢想耶路撒冷複生的熱情彼此吻合,形成維多利亞時代人們的一種執念”。
1844年,美國人也來了。作為美國駐敘利亞和耶路撒冷總領事的沃德克雷森策馬飛馳在塵土飛揚的耶路撒冷。“一隊武裝起來的,渾身上下閃閃發光的騎兵被一個阿拉伯人帶領著,後麵跟著兩個土耳其士兵,士兵的銀色狼牙棒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這一段描寫多麽精彩,有點滑稽卻是美好的景象啊!
這個沃德克雷森說,“拋棄了世上所有與我貼近被我珍視的東西來追求真理”。很多美國福音派基督徒跟隨他先後來到耶路撒冷。當時的美國總統約翰泰勒得知他的第一任耶路撒冷總領事是個“宗教狂人和瘋子”後,他最終被免職。沃德克雷森不甘心,幹脆將名字改成邁克爾以色列,並且皈依了猶太教。他最終被猶太人奉為“神聖的美國異鄉人”,葬在橄欖山的猶太公墓裏。
當時像沃德克雷森一樣尋找“天啟”的美國基督徒充滿耶路撒冷,美國的《精神病學雜誌》甚至將這種狂熱與加州淘金熱相對比。
據說林肯總統也非常向往耶路撒冷,他在那個難忘的去往福特劇院的路上還跟妻子建議要“到耶路撒冷進行一次別樣的朝聖”。
但是,狂熱的美國基督徒還比不過沙皇尼古拉一世,自從居士坦丁堡陷落,老毛子就把自己當做拜占庭末代皇帝的繼承人,將莫斯科視為第三個羅馬,等到尼古拉一世上位,他開始說服英國一同瓜分奧斯曼帝國。英國嫌他土包子,維多利亞女王說“我不認為他很聰明”,“他的思想還處在未開化狀態”。
但是這擋不住俄國王公與將軍們奔赴耶路撒冷,成千上萬的俄國農民緊隨其後。英國人向倫敦報告:“俄國人能在複活節的一夜之間在耶路撒冷武裝起一萬名朝聖者”。
俄國朝聖者裏有一個我們熟悉而尊敬的名字:果戈裏。他也是騎著驢進入耶路撒冷的。他已經完成了《欽差大臣》和《死魂靈》第一部,正在計劃《死魂靈》第二部第三部。他相信,“在我去耶路撒冷之前,我說不出任何話語安慰任何人”。可是耶路撒冷的破敗荒涼充滿汙穢和粗俗的樣子擊碎了他。他回國後拒絕談起耶路撒冷,最終瘋狂地撕碎了所有手稿,企圖餓死自己。一百年後人們打開他的棺木,發現他的麵部朝下。
嗚呼!
與虔誠的信仰者一樣,對宗教持有懷疑的西方人也一撥又一撥來到耶路撒冷。寫了《白鯨》的赫爾曼梅爾維爾也來了,他說:“損毀嚴重的腐朽的岩洞,有死人的味道”;福樓拜也來了,他說耶路撒冷就是“被圍牆包圍的藏屍所,古老的宗教都在太陽底下慢慢腐朽”;馬克吐溫也來了,雖然他不屑於宗教,還是乘人不備,給信基督的媽媽買了一本《聖經》。
“腐朽”,大作家們用了同樣的描述形容耶路撒冷。
19世紀上半葉的耶路撒冷就是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這樣一個偏遠小鎮,各種教派之間充滿爭鬥謀殺,盎格魯-美國福音派,東正教,俄國來的猶太人為一方,阿拉伯人、貝都因人,舊的奧斯曼帝國的人為另一方。
猶太人的處境越來越糟。寫了《名利場》的薩克雷說:猶太人“生活在散發著惡臭的猶太區,該區域神聖而莊嚴地處於汙穢之中”,每逢周五,“為他們的城市所失去的榮耀發出哭嚎與哀痛”。
啊,偉大的革命導師卡爾馬克思也受不了了,他在《紐約每日論壇報》這樣寫:“在耶路撒冷,沒有什麽人的悲慘和痛苦可以跟猶太人相比”,“他們住在最肮髒的區域,是摩蘇爾人長期壓迫和欺辱的對象,受到希臘人的淩辱,受到拉丁人的迫害”。
1855年,尼古拉一世病逝,沙俄在克裏米亞戰爭中大敗,從此放棄對耶路撒冷的野心。土耳其人則喜憂參半,因為他們是靠英法得勝的,不得不表示感激。阿卜杜拉麥吉德蘇丹頒布敕令,對境內少數民族不分信仰給予平等權。
耶路撒冷暫時停息戰火紛爭,歐洲人開始來此地大行土木,建起了基督教的建築物。
幾乎全新的耶路撒冷拔地而起。
新的耶路撒冷是西方人建成的,但是它依然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我注意到了,作為統治者的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並不高看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
在蘇丹哈裏發的遜尼派帝國等級森嚴:穆斯林在最上層,,土耳其人是統治者,其次才是阿拉伯人,最底層則是波蘭猶太人,他們是被鄙棄嘲笑的對象。
1881年沙皇亞曆山大二世在彼得堡被暗殺,有人說,這與猶太人關係密切。導致俄國對猶太人的血腥鎮壓,新繼位的亞曆山大三世視猶太人為“社會的毒瘤”。六百萬的俄國猶太人有兩百萬離開俄國,雖然85%都去了美國,但是還有很多人選擇了耶路撒冷。到1900年,耶路撒冷四萬人口中有兩萬五千是猶太人。這引起了土耳其蘇丹的警覺,禁止猶太人的移民活動,但是擋不住啊!猶太人從敖德薩上船,擠在貨艙裏,堅定不移朝著應許之地而來。
第八部分《帝國》結束。時間截止在1898年,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就是窩窩囊囊受盡淩辱的最底層“賤民”。
有一點很重要,散落流浪歐美的猶太人因為自身的聰明才智,因為重視教育的民族傳統,有了自己的精英一族,在英美、在德法,已經躋身上流社會。因為持續的反猶事件,喚醒了他們的猶太人身份。
我們也知道,在巴勒斯坦這塊土地上,生活著阿拉伯人希臘人土耳其人亞美尼亞人當然還有猶太人,他們統統都是“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人不等於阿拉伯人。就像中國,56個民族都是“中國人”,就像美國,所有入籍的移民都是“美國人”,不分先後。
本書一共分為九個部分,第八、第九部分占了大半篇幅。
我們接著讀第九部分:《猶太複國主義》(1898-1967年)開始進入近現代,太長,下回再說。
猶太人,阿拉伯人,基督教,穆斯林。。。。, 感覺他們的關係好複雜,很難理清。
“愛的愛,恨的恨呀,咱盡量客觀中立。”。 為你這話點讚。
鹿蔥姐等我仔仔細細講猶太人曆史,名字我已經起好了,就叫《直觀天下——丹哥猶太史》,等鹿蔥姐給我捧場呢!
這麽長的一段曆史,被蔥蔥寫得簡潔,事實脈絡清楚, 還穿插了花絮。 超讚。 後麵的結語很棒。 等看下回分解。 :)
人類最早信奉薩滿教,薩滿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其起源地主要在東北亞和中亞地區。
4.2ka事件,天氣變冷,一些地方不適合人類居住,古埃及文明衰敗,印度河文明和兩河文明消失,中國的古人群也如此。
之後,地中海的古希臘文明蓬勃發展,中國商周在黃河中遊地區崛起。
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始祖亞伯拉罕(4千年前)從兩河流域遷移到地中海地區。
古埃及和古希臘都是多神教,古希臘吸收了古埃及文明和兩河文明的精華,為現代文明打下了基礎。
公元五百年後,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控製了地中海周邊地區。
大約1500年後,歐洲文藝複興,重拾古希臘的科學,引領人類走到今天。
----------------------------------
《希伯來聖經》用希伯來文寫成,共39卷。公元90年,猶太教雅姆尼亞(Jamnia,在今巴勒斯坦雅法城南21公裏處)會議正式確認其為猶太教正經。內容包括律法書、敘事著作、詩歌、先知書四部分。
基督教經典《聖經》由《舊約》和《新約》組成。《舊約》是《聖經》的第一部分,指基督教繼承的猶太教《希伯來聖經》。基督教新教使用的《舊約》為39卷版本。天主教使用的《舊約》以希臘文《七十子譯本》為藍本,共46卷,除上述39卷外,還包括7卷《次經》。
聖經是由66 卷書組成——舊約(古典希伯來語, 成書時間:公元前1200-100年)39卷,新約(希臘文, 成書時間:公元2-5世紀) 27卷。
伊斯蘭教的《古蘭經》改寫《舊約》和《新約》。
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祖先共祖8300年前。
伊拉克(1921-1958)和約旦(1921-)的王室家族哈希姆家族:實測約旦王室成員,父係屬於J-L859支係;
科恩猶太人(猶太祭司)是L816-J-ZS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