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由於網絡興起, 新聞與社交媒體的無孔不入, 我們每天無論是在報章、雜誌、或網絡世界, 都可以讀到、或看到好多好多別人的文章, 以增長自己的知識!
然而在這浩瀚的文海, 我們除了尋求增長知識外, 當然還希望能讀到一些感性的、優美的、有啟發性的好文章!
但究竟什麽樣的文章, 才是感人的、優美的、有啟發性的好文章?!
愛寫文章的人, 可都有個通病, 那就是:“文人相輕”, 不太願意去“讚” 別人的文章!雖然有時礙於情麵, 即使是去“讚”了, 但也有點心不甘、情不願!
所以一般作者, 常常都隻認為自己的文章好, 而且希望多多獲得別人點“讚”!
台灣前知名作家李敖, 常常狂妄自大, 自吹自擂! 他不止一次揚言, 50年來, 寫白話文寫得最好的前三名, 就是: 李敖! 李敖! 李敖!
後來他又有了另一種說法: 近50年來和500年以內, 寫白話文寫得最好的前三名, 就是: 李敖! 李敖! 李敖!
李敖曾寫文章罵過魯迅, 這不僅是他狂妄自大的表現, 同時也滿足了他自大狂的需要. 試想: 如果李敖不把魯迅罵倒罵臭, 他李敖的白話文怎能算是寫得最好? 他又怎可稱得上是近代寫白話文, 50年來, 500年內的第一人?
但如果我問:“白話文寫得最好的標準是什麽? ”
我想到目前為止, 我們似乎還找不到一套舉世公認的標準!
因此如果隻是用自己的標準, 來評定自己文章的好壞, 說得好聽一點, 是對自己的一種期許和勉勵! 說得不好聽一點, 這隻不過是一種自我膨脹、自我吹噓的廣告行徑! 李敖曾經對這一說法, 也不打自招, 承認就是為了要推銷自己!
但我覺得世界上任何文學家或藝術工作者, 他們的文筆、創作及思維, 都有他們各自的獨特風格, 尤其是真正能登峰造極者, 彼此是很難相互比較的!
譬如很多人都認為;提倡白話文的學者胡適, 應該是寫白活文的高手!
於是我們就以胡適與李敖; 他們兩人的白話文寫作功力來比較, 究竟誰寫得比好? 恐怕也很難下斷語吧! 如再拿魯迅來與李敖相提並論,恐怕也隻能說是各有千秋!
又我個人的認知,說到真正好的文章,它應該是一篇經得起長時間的青睞與考驗的文章。它就好像一本人人喜愛的經典文學名著,有時也好像一顆光彩奪目的鑽石,你讀了它以後, 它不但能讓你時常記掛在心,而且還能讓你回味無窮。
好的文章,歸根結底就是能打動人心、引發共鳴、並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文章!它或許文字述說簡潔優美,或許邏輯縝密,或許情感豐富、或許思維深入,但它一定是要能觸及某種普遍人性的探討,讓人讀完後有所思、有所感,甚至有所行動。
所以經過仔細的分析, 一篇好文章, 應該包括:
1, 情感的共鳴:一篇好文章能讓人感受到作者的真摯,比如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寥寥數語卻勾勒出愛情的宿命感。
2, 思想的深度:它能啟發思考,挑戰認知,如魯迅的雜文,每一句都像匕首般直擊要害。
3, 語言的魅力:文筆精煉或華美,讀起來如詩如畫,如餘光中的《鄉愁》,簡短卻回味無窮。
4, 敘事技巧:講故事的方式獨特,結構巧妙,如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讓人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5, 影響力:它能推動社會變革或改變個體命運,如《共產黨宣言》。
但也有人認為;好的文章, 也就是你此刻最需要、最想讀的文章!如果你傷心,能安慰你的文章就是最好的;如果你困惑,能指引你的文章就是最好的;如果你尋求真善美,那篇讓你心動的文章就是最好的文章!
所以好的文章, 即使一讀再讀,仍然會使你覺得清新感人。像中國的古典小說:“紅樓夢”即是一例,經得起一讀再讀, 而且每次再讀一遍,就會有再讀一遍的不同感受。
同時好的文章,人人愛讀,尤其是很多特別好的文章,文字簡潔,意境深遠,言之有物,我們讀了以後,不但能增長見識,激起共鳴,而且還可以啟發新的思維!
現今網絡興起,很多網站都有部落格或博客之類的網頁, 就像現在的文學城,我們隻要注了冊, 在那裏不但可以隨時貼上自己的文章,而且還可以欣賞和讀到;別人各式各樣的妙文佳作,當然有時我們也可能會讀到,一些胡謅亂扯、狗屁不通, 或一些專門作人身攻擊的爛作。
現在有些網站,在這些文章被登出之前,會有小編加以審查,陶汏那些胡謅亂扯、狗屁不通, 或專門作人身攻擊的爛作!
不過我還要再問,要如何才能審視出什麽樣的文章,才算是好文章?才算是妙文佳作?
我突然想到, 要評審一篇文章, 是否是一篇的妙文佳作?這應該是小編或網站管理階層的問題!
但我個人的看法是:除了從文章本身的文筆與內涵評論外,也可以從讀者反應的流量來衡量! 就像以電影院上演過的影片, 它的賣座情況來比譬,可分為四大類:
一,叫好不叫坐:
這類文章,應該是文筆一流,意境深遠,下過一番功夫的!但可惜因用辭遣意,太過於深奧,或文章內容太過於專業,因此除了少部份有相當文學素養,或專業知識的人,能看得懂外,其餘一般普羅大眾,那知道他在說啥?
譬如華裔中文作者高行健,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那部作品“靈山”,請問有幾個人從頭至尾看過?看過的人, 又有幾個是看懂了他在說啥?所以在網路上,像這類文章點撃的人數,除非他有極多的鐵粉, 不然, 一定是少得可憐!
二,叫坐不叫好:
這類文章,剛好與前一類相反,作者文筆通俗流暢,記事論文,盡量適應或迎合大眾口味,常常是反應市井小民的心聲,盡述他們的所需所求。尤其是這些文章中,如果還夾帶著狡辯歪論、人身攻擊、情色內容、或對當前的頭版政治或社會新聞有犀利的評論等,那就會轟動!因此這類文章在網路上的點擊率,一定會是超高的!
三,叫好又叫坐:
這類文章,才真的是好文章,作者不但文筆犀利,言之有物,而且行文如流水,單刀直入,一針見血, 不作人身攻擊。同時一點也不炫耀自己,不畏別人的威脅利誘, 隻是非常認真投入,寫出自己的感受,真情畢露,記述他的所思所為。讀這類文章,讀了以後,不但會引起了讀者的共鳴,而且還會讓我們為之沉思不已,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感!當然這類文章的點撃率, 應該也是超高的!
四, 不叫好又不叫坐:
這類文章, 不言而喻, 是那些胡言亂語, 或言語無趣, 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文章!
其次, 再談一談, 怎樣才能寫出一篇好文章:
有人認為寫文章, 如同做菜, 有名的大廚,他應該知道好菜與爛菜的區別。寫文章也是一樣,真正的寫作高手,他應該知道怎樣寫,才能寫出一篇具有吸引力、人人愛讀的好文章。
又有人認為,要寫出一篇好文章,三分靠天賦,七分靠努力。
以上他們的見解, 雖然都說得不錯,但我個人卻認為,總體來說還應該要再加上:
一,好的文章,作者寫作時,必須要能保持個人的思維的自由、自主的心態,雋永的妙述,不求名,不為利,更不要刻意對別人作人身攻擊!作者的述說或評論,隻對事不對人,純粹隻是為了寫作而寫作,這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要想寫出好的文章,創作一篇妙文佳作,作者內心絕對要盡可能的擺脫一切約束和枷鎖!
譬如:可能會因受到政治教條的迫害;或宗教教規的約束;或某些意識型態的框架, 以及所謂違反善良的風俗習慣和傳統禮教的訓示等等。
當作者心中,沒有了這些約束,去掉了這些枷鎖,這樣他就可以自由自在、毫無顧忌的,發自內心,純情地他寫出他真正高瞻遠矚的思維,言人之所不敢言的見解,說他想要說的,評他所要評的。
二,好的文章,一定要言之有物,切不可無病呻呤,或不知所雲,或前言不對語。文章要有內容,看的人才會看得下去。就如一盤好菜,要色、香、味俱全,就要靠好的食材和配料,好文章也是一樣。沒有內容的文章,光靠文字華麗去唬人是不行的。
懂得吃的人會問:“牛肉在哪裏?” 這裏所謂的“牛肉”,當然即是泛指文章本身有沒有“料”。換句話說,決定文章的好壞,是它的內容而非文字的華麗、或它的排列組合!文章內容的性質不同,好壞也沒有一定的標準。鍾鼎山林,各有各的價值;桔子蘋果,豈能硬拿來相比?
同時文章的結構要清晰,層次分明。通常包括引言、主體和結論,各部分之間邏輯順暢,過渡自然, 一氣嗬成!
三,好的文章,一定要人人看得懂,所以遣意用詞,盡可能要平順通俗,盡量要避免用冷僻的詞匯和典故。因為如果菜再好,但難以下咽和吃了不消化,那也就不是好菜。用詞準確,語言簡練而富有表現力。句子結構多樣,但避免冗長和複雜的句式,使閱讀體驗順暢。
嚴格說起來,文章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它隻是一種傳遞信息和啟発思維的工具。如果寫的東西,自以為好得不得了,但沒人看得懂;或明明一句話可以講清楚的,你偏偏要用五句話來講,搞得人家沒耐心去看,這就犯了沒達到傳遞、啟発,與人溝通的目的。所以好文章不僅是要:有如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但要如何拿捏得準,那就要看作者的智慧了。
四,好的文章,不但要能給人有“回味無窮”的感受,並且還要能讓人有”何日君再來”的期盼。所以好文章讓人讀了以後,還會想再讀。而且每讀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感受,甚至還會產生不同的啟發。如很多人喜愛的“紅樓夢”,不但讀了再讀,讀十幾遍,都還不會厭倦。
五, 同時要寫好的文章,一方麵要有自己的風格,一方麵還要繼續保持自己的風格,所以我們讀了張愛玲所寫的小說,就會感受到張愛玲的風格,覺得這才是張愛玲的小說。
六, 好的文章, 被別人誇讚或激賞時, 不要驕橫自大, 唯我獨尊!須知:“強中還有強中手, 一山還比一山高!” 同時也不要怕被別人批評或回應, 有時截長補短, 我行我素, 正是進步與保持個人風格的必須!
又現在AI(人工智能)興起, 很多人寫文章時, 常常會利用AI幫助, 寫出很不錯、有論據、結構優美的文章!但AI 寫的文章與人類作者寫的文章, 有非常大的差別, 分析如下:
AI寫的文章和人類作者寫的文章,主要在情感、創意、個性化、邏輯結構等方麵有所不同。
1. 情感溫度:
AI:可以模仿情感,但缺少真正的個人體驗。它的情感表達往往基於已有文本數據,而非親身經曆,因此可能少了一點“靈魂”。
人類:帶有真實的情感體驗,能通過獨特的記憶、情緒、痛苦或喜悅賦予文字深度,讓讀者感受到真誠和共鳴。
2. 創意與個性:
AI:擅長組合已有模式,生成符合邏輯的內容,但要突破既定框架、創造全新概念較為困難。它的寫作常見“完美但缺乏驚喜”的問題。
人類:個性鮮明,創造力無邊,可以天馬行空地想象、玩文字、打破規則,比如王小波的幽默,博爾赫斯的超現實,都是AI難以複製的。
3. 邏輯與結構:
AI:邏輯清晰、結構完整,尤其擅長數據驅動的文章,比如報告、論文摘要等。它不會偏題,也不會感情用事。
人類:有時思維跳躍,甚至不合常理,但恰恰是這種“不完美”讓文章更具生命力,比如村上春樹的小說,常常看似漫無目的,卻能精準戳中人心。
4. 語言與表達:
AI:可以寫出流暢、得體、符合語法的句子,但有時缺少個性化的表達,難以形成獨特風格。
人類:善於使用隱喻、象征、諷刺等修辭,文字可以帶有個性印記,比如餘華的冷峻、張愛玲的克製,都是AI難以自然生成的。
5. 文章的“靈魂”:
AI:更像是一個高效的信息整合器,能快速生成有條理的文章,但它寫出的內容更像“高級總結”而非“原創洞見”。
人類:能從生活經曆、文化背景、情感體驗中提煉出獨一無二的感悟,使文章具有思想深度。
如果文章是一杯咖啡,AI寫的更像是標準化製作的拿鐵---醇厚但少了點個性;人類寫的則像手衝的黑咖啡,每一杯都有不同的韻味,有時微苦,但讓人回味無窮。
總之, 從古至今,好的文章知多少,但真正好的文章卻不多見! 一本"古文觀止",即知其梗概也!
而且信徒有聖靈幫助,聖靈是三一神中一位,經文有瑕疵的地方自會提醒信徒查考。
《哈利波特》已經被我扔了,並在神麵前悔改自己看巫術的東西,神也原諒我了,因為那時認識神還很膚淺。佛教就是因為巫術根深蒂固,才雪上加霜地成為殺人獻祭藏教。
我不是牧師,連個小組組長都當不上,但是神卻帶領我挖掘《聖經》的真意,結果先是中文的,再是外文的,最後四五十歲了開始學第一手的《聖經》語言:古希臘語。新約的第一語言是古希臘語,不是希伯來語,新約比舊約重要,因為罪人有了耶穌十架的救恩;舊約隻是叫罪人知罪且知難以自救,預言了耶穌的救恩。
其實目前最早的舊約文本,也是古希臘語的七十士版本。
各個版本、譯本的《聖經》會有瑕疵,但是因為有聖靈,這些經文仍然能使人得救,而且是足足地能。
你閱讀《認識真理》張鬱嵐著,裏麵的《聖經是神默示的》就可以知道《聖經》從古至今沒有改變,且是奇跡多多,人根本寫不出這樣的書。
謝謝你介紹自己接觸聖經的心理路程:
但我認為:
一,雖然聖經是“史上累計銷量第一”,但:它不像現代暢銷書那樣, 進入每年暢銷書排行榜(比如《哈利波特》係列),因為它太“常駐”了,往往被單列統計。
同時有些數據來源不是完全一致,因為部分聖經是免費贈送的,沒有準確的“銷售”記錄。
二,聖經最早是用希來文寫的, 後翻成英文, 後再由英文翻成中文, 幾經翻譯, 現在的中文版, 應該多少已失去原味!
三,研讀聖經, 大多經由教會神職人員, 利用傳教時, 講解給慕道者聽, 而自動自發去研讀者, 應該不會太多!
你提到的《天路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是由17世紀英國清教徒作家約翰·班揚(John Bunyan)創作的一部宗教寓言小說,被譽為基督教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僅次於《聖經》的影響力,全球銷量超過2億冊,翻譯超過200種語言。
文章寫得好,主要的是作者的思路清晰,主題明確,用最簡潔易懂的文字寫出。
至於文章的長短, 雖然越短越好, 但隻要沒有廢話, 或雜亂的表達, 作者可以自行管控它的長或短!
當然寫作是要尊重讀者的表現,力求精準、簡潔、有力。但如果你不欣賞這篇作品, 你大可跳過, 絕對不會因為你不喜歡, 而它的存在, 形同犯罪!
我不信耶穌、未領受聖靈之前,讀《聖經》犯困,且很生氣,因為發覺四福音經常講一件事,但有不同之處,就認為這是自相矛盾。當時我很懂文學的多角度敘事,角度之間不可能整齊劃一,這樣整件事的敘述才全麵客觀完整。但是讀《聖經》,完全忘記了這些,苛責批評放棄,仿佛自己是上帝,其實隻是盲人摸象。
信耶穌後閱讀,哇塞,裏麵滋味無窮的甜蜜令人流連,才明白上帝才是上帝,我不是,而且我不信耶穌基督的話,隻是個瞎子,摸著大象自以為是,驕傲不已。
好文章貴在言之有物,《聖經》等言之有永生,那就更加貴重了。張愛玲的別致的異象描寫,令人耳目一新,即便沒什麽思想家長裏短,也比別人絮叨得別致,但是那樣寫《聖經》,《聖經》得多加幾冊,而且如同摻水之酒、注水之肉;魯迅有思想,針針見人血,但是上帝的愛對人更多的是不見人血就能醫病,裏麵很多寬容憐恤,甚至到了為罪人流自己血的地步,兩者的思想基礎不同,照魯迅文風見識,《聖經》會變成以批評指責為主、無神愛的書。
《紅樓夢》簡化了,就是瞎子阿炳的悲哀,沒出路啊。一個醬缸文化中,富貴的賈寶玉與貧窮的阿炳,一樣的宿命,悲哀無路,在偶像教巫術的鴉片裏不知所以。但是為何兩人的作品都感人至深,因為真實有料,就是表現他們自己的生活,即便沒出路。
謝謝來訪並賜評!
的確, 我也同意你的說法!
當審視標準缺乏明確界限,評判自然就容易流於混沌,失去客觀尺度。
謝謝來訪並賜評!
謝謝來訪並賜評!
謝謝來訪並賜評!
更謝謝指正,本貼文篇幅太長!
其實我在貼文中, 也有提到:“所以好文章不僅是要:有如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但要如何拿捏得準,那就要看作者的智慧了。”
謝謝來訪並賜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