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和班昭都是古代才女,並且都是東漢人,因此放在一起應該沒有違和感。
蔡文姬的故事廣為流傳,因為郭沫若的一部話劇《蔡文姬》,還拍成了電影,我很小的時候看過,所以對她印象蠻深刻的。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詳(據說出生在117年,但沒有確切的依據)。東漢陳留郡圉縣(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初嫁於衛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裏,後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並生育了兩個孩子。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並將其嫁給董祀。
蔡琰同時擅長文學、音樂、書法。《隋書·經籍誌》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經失傳。現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隻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曆史上記載蔡琰的事跡並不多,但“文姬歸漢”的故事卻在曆朝曆代被廣為流傳。郭沫若寫的,也主要是這個。
清代畫家李堅繪《文姬思漢圖》
班昭(約45年-約117年),又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東漢女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十四歲嫁同郡曹世叔為妻,故後世亦稱“曹大家”。(注:“家” 讀音 姑,漢朝對老師的稱呼)
班昭博學高才,其兄班固著《漢書》,未竟而卒,班昭奉旨入東觀臧書閣,續寫《漢書》。其後漢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宮,並讓皇後和貴人們視為老師,號“大家”。鄧太後臨朝後,曾參與政事。
班昭作品存世七篇,《東征賦》和《女誡》等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千秋絕豔圖·班昭
從生平上可以看出,蔡文姬和班昭均出身文學世家,從小耳濡目染,才氣逼人,在文學上均有非常高的造詣,被列為古代才女之一。但人生經曆,尤其感情生活上卻截然不同。
蔡文姬三次嫁人,與曹操關係也密切,一生充滿傳奇色彩。蔡文姬在書法和琴藝上也造詣極高,她創作的《胡笳十八拍》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流傳至今。
而班昭在丈夫早年去世後,班昭清守婦規,舉止合乎禮儀,氣節品行非常好。她為此還撰寫了《女戒》。
班昭提倡婦女要有“三從之道”和“四德之儀”,其女性觀主要包括兩個方麵:強調男尊女卑思想和強調順從。
班昭認為女人首先應該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處於卑微的地位,清醒自己的性別角色,由此出發,主張婦女應承擔在家辛勤勞作,操持家務,侍奉丈夫等由性別角色而決定的社會責任。並對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等作了具體解釋。班昭強調男尊女卑的思想,由此認為女人的天地在於家庭,不必有才,如有也是“治內之才”,把婦女納入儒家設計的有助於維係家庭人倫關係的體係。班昭又由男尊女卑思想衍生出女子對於男子絕對順從的思想,並強調妻子除了要對丈夫順從外,還要對婆婆順從。
班昭倡導的女性觀念,成為了中國古代婦女的行為準則,《女誡》作為“女四書”之一,極大地禁錮了女性的思想和自由,影響了中國曆史一千多年。
蔡文姬比班昭晚出生,也就是說,如果按照《女誡》的標準來衡量,那她絕對不是“淑女”。班昭丈夫很早去世,她一直未再嫁,身正影不斜,為世人讚譽。而蔡竟然嫁過三次,就是當今社會也不多見。在古代,蔡文姬可算走在時代前麵的人,打破婦規的傑出女性。
兩位大才女若要再細數,文章會太長,還是把二人的生平用詩詞來概括吧。
五律·班昭
墨脈
扶風奇玉出,清質世人誇。
吟賦情堪妙,寡居行不斜。
承兄漢書續,授業大家華。
惜是一女誡,千年成重枷。
(扶風,班昭出生地。家,讀音“姑”。大家,漢朝對老師的稱呼)
孤雁兒·蔡文姬
墨脈
蒼茫域外風沙肆,撲寢帳、難成寐。
今宵東漢月猶明,相隔千山垂淚。
賢王寵愛,嬌兒聰慧,焉滅思鄉意。
貂絨褪去歸程啟,十八拍、聲聲碎。
平生遭際幾人曾,誰把愁腸安慰。
多年掛念,一腔悲憤,惟在詩中寄。
再貼首我填詞並演唱的古詩詞歌曲《一剪梅》,向這些大才女們看齊.
日本的春天來了嗎?今年美國春來遲,後院一朵花都沒有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