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城地主

美洲生活,房地產投資,個人愛好,胡說八道
個人資料
牛城地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年隨筆 十一 建房初涉

(2013-12-20 16:24:37) 下一個
塞外黃沙雁跡無,秋風送寒圍暖爐。小兒無奈早立世,調水戲泥賽花廚。

想想,可以寫的東西很多,平時都塵封在記憶的深處,加之忙碌的生活,使它們難過浮現。那就慢慢的來吧,讓這些記憶緩緩地走出藏身之處。

想花點篇幅寫寫兒時的事情,是因為盡管那時的生活貧瘠,可內容卻很多,不象後來忙碌的日子,千篇一律地重複著,或許,那時的生活更自然些。我不想把它寫成回憶錄,那樣很容易成為流水帳,也不想寫成小說,一則功力不夠,二來不會編故事,三是我不喜歡過多地描寫細節,或許是和工科專業有關吧。

七十年代初到青海時,一家六口,父母和四個孩子,住在一間半房子裏。半間房做廚房和飯廳用,大的一間裏一個大炕就占了半間,全家人都睡在那兒。我們住在地質隊的家屬區裏,由一個圍牆圈起來的幾十排平房組成。一排平房大概五、六戶人家,排距大概十米左右。父親冬天時在家待小半年,開春後就到幾百裏外的潛在礦區工作,他在化驗室搞礦石成分分析。地質隊是找金礦的。平時是母親帶著我們四個孩子生活。

由於居住空間太小,各家就想辦法擴大,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門前的空地上搭一個煤棚,以儲藏煤等生活用品。要蓋房,就得需要原料,磚。由於是老大,六、七歲的我沒事時就到處亂轉,尋找各種磚頭瓦塊。對這個建築物記憶不多,一則太小,二來對它的搭建貢獻不大,隻記得最後建了個約二米寬,五、六米長,一米多高的玩意兒。又過了幾年,我在裏麵挖了個二、三米深的菜窖,冬天時存些白菜,蘿卜,土豆之類。

上了初中後,開始學著做土坯。做土坯很簡單,把泥和好,黃土裏加些紅土以增加粘性,若能加些碎麥杆就更好了。把泥巴弄成大約磚大小的一團,摔在沙子墊底的磚模子裏,抹平後,將磚模倒扣就成了,一次四塊,曬幹既成。現在想想那時的我應該是很瘦小的,上高中時還不到一米五,這些活應該是和母親一起幹的。做好了幾百塊磚後,就開始建房了。

那時做土坯似乎是大多數男孩子的必須,有些小女漢子也加入其中。大家互相幫忙,倒也其樂融融。都做坯,土成了問題,有時在空曠地直接挖坑和泥做坯。有一次在圍牆角下挖土時,支部書記跑來說,你們怎麽在挖社會主義牆角?嗬,這帽子可夠大的,嚇得我們一哄而散。

這次記憶清晰多了,和母親一起建廚房,我負責和泥,打下手。第一天砌好一麵牆後,未蓋上,晚上下大雨,第二天一看,倒了。悲催(當時還沒這詞)啊,隻好重來。真不記得那地基是怎麽弄的了,隻記得下半部兩尺高是用磚砌的,上部則用自己做的土坯。牆砌好後,房頂鋪了些油粘紙(用磚壓上),其實就類似於美國的厚一點的Roof Paper。外牆是一定要抹泥的,以防止雨水侵蝕,且泥裏是必須加麥秸,不然會裂。後來學了材料學明白了,那應該叫麥秸增強黃泥巴,就是最原始的複合材料。嘿,這些基本原理老祖宗幾千年前就懂了,真是實踐出真知啊。這回蓋了個大點的,大約6x8米,裏麵放了幾噸蜂窩煤,還有地方做飯,在它的外麵還搭了個雞窩。這個煤棚用了很多年,直到93年父母離開青海時還在。

那時家家戶戶蓋煤棚,壘雞窩。東北人喜歡在屋裏砌炕,好像南方人不太喜歡炕,睡床,床底下也能放些東西。

當地人的院牆是用幹打壘的方法做的。我見過,大概是這樣的,用厚木板圍成框,往裏填土,幾個彪形大漢用木(鐵)夯將其夯實,然後不斷增高,最後形式下厚上窄的一堵牆。據說西北的古長城就是這麽做的。

不管做過什麽,都會對以後的生活有影響,後來做房東時有時需要幹一些泥瓦活時,則得心應手,毫無懼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牛城地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馬上續殘夢' 的評論 : 握手!:)
carljinping 回複 悄悄話 鼓掌!  鼓掌!  鼓掌!  鼓掌!  
馬上續殘夢 回複 悄悄話 我也蓋過廚房,挖過菜窖,很懷念小時候。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