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聞,我思我想

從大陸來到美國,至今在東西方度過的時日大致各半。願以我所見所聞觸及一下東西方的文化和製度。也許能起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個人資料
溪邊愚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漲工資也招不到人,美國勞力短缺是怎麽回事?

(2021-10-19 06:37:32) 下一個
《華爾街日報》報道說美國工人正以破紀錄的人次辭職。(《華爾街日報》截屏。)

自去年新冠疫情開始,美國似乎就一直勞力短缺。最初是被稱為essential worker的(即在生活第一線的“基本工人”),後來隨著今年的經濟複蘇擴展到各行各業。

為什麽勞力短缺?疫情前的那些勞力哪裏去了?一個說法是拜登救濟款發太多了,那些因為疫情暫時失業的人拿到的失業福利比做工時的收入還高,當然不願意回去幹活了。

信奉這個說法的州決定采取行動,提前終止政府因疫情提供的部分或全部失業福利,促使人們早日回到工作崗位。結果,全國總共有26個州這樣做了。這就正好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實驗條件——比較終止和繼續發放失業救濟的州,就可看出失業福利對就業市場的影響。

不久前,幾項研究結果出來了,結論是額外的失業補助在今年的勞動力短缺中至多隻起了很小的作用:放棄這些福利的各州,相較於繼續福利政策的州,就業率隻有小幅增長,而在數百萬失業工人不得不削減開支的時候這樣做,可能反倒會損害當地經濟。

所以,不管勞力短缺的原因是什麽,肯定不是因為拜登政府發太多錢了。

約翰迪爾上萬名工人罷工,他們並不是貪婪

上周四(10月14日),約1萬名美國農業設備製造商約翰迪爾公司(John Deere)工會工人因不滿意聯合汽車工人工會(United Automobile Workers union)與該公司談判出來的暫定協議,罷工了。

盡管工會的談判代表認為他們爭取到了很好的條件,包括“明顯的經濟收益”和“行業內最高質量的醫療保健福利”,工人們普遍不這樣看,絕大多數工人投票同意罷工,不接受這個合同。

工人主要的不滿在於兩方麵:工資提升幅度不夠大;新雇員不能享受老員工的退休福利。

約翰迪爾稱,其裝配線工人已經擁有行業中最好的工資和福利。根據公司公布的工資數字,一個員工的年薪通常在6萬美元左右。依據現在被拒絕的那個暫定協議,在2025年這個數字將達到近7.2萬美元。雖然工人認為工資上還可以更慷慨些,但主要問題在於福利製度。

推文翻譯:去年公司裁掉幾百個工人,就為了省1.75億美元。而公司盈利是22.5億!今年盈利又破了去年的紀錄(去年也是破紀錄)。並不是工人們貪婪。他們隻是想分得一杯羹。
推文圖片中的大字:罷工。

現在該公司員工福利采取雙軌製,1997年以前的“老員工”享有很好的退休福利,包括退休醫保。但1997年以後被雇的“新員工”就沒有這樣的福利了。這似乎給每個人都帶來焦慮:新員工對退休福利沒有保障擔心;老員工害怕自己會成為裁員的目標。

不久前還擔任當地工會組織主席職位,位於愛荷華州奧圖姆瓦(Ottumwa)的迪爾老員工克裏斯·勞爾森(Chris Laursen)說:“這次罷工實際上是為了贏回工人們早就失去的福利”。勞爾森列舉了有利於工人談判的幾個情況:公司本財年有望創下破記錄的60億美元盈利;首席執行官的大幅加薪;相對較高的農業商品價格;疫情導致的供應鏈瓶頸給公司帶來的困難。他說,“我們從來沒有拿到像現在這樣的一手好牌。”相形之下,“公司正在收獲巨額回報,我們卻在這裏爭奪麵包屑。”

工會農業部主任查克·布朗寧(Chuck Browning)在一份聲明中說的,可能是對工人罷工目的的最好總結:“我們在約翰迪爾的成員為獲得體麵的生活、有尊嚴的退休和建立公平的工作規則而罷工。我們將繼續致力於談判,直到我們成員的目標得到實現。”

為什麽近年美國罷工遠較過去幾十年更頻繁

在經曆了上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大蕭條後,美國工會在30年代中開始起飛,逐漸增長,到1980年達到巔峰。隨後就是工會力量急劇下降。近幾年開始再次出現的罷工現象說明,工會力量有恢複的趨勢。

不久前,穀物製造商Kellogg的1000多名工人舉行了罷工;生產Oreos和其它Nabisco餅幹的蒙代爾茲國際公司(Mondelez International)今年夏天經曆了一次停工;阿拉巴馬州的煤礦工人已經罷工了幾個月;好萊塢幕後工作人員計劃的本月的罷工隻是在最後一刻才被化解了;亞馬遜和星巴克工人也都試圖組織工會,雖然還沒有取得最後成功。

通用汽車公司的工會成員在2019年罷工了近六周,然後雙方就一份為期四年的合同達成一致,其中包括大幅提高工資和縮小“雙軌製”工資結構中的差距。

罷工或試圖組織工會的原因往往都是工作環境差,工作壓力大,工作時間長,還沒有彈性。

工人的訴求除了提高工資待遇,增加福利外,幾乎都包括追求尊嚴和體麵的生活,無論是指現在的工作崗位上還是對退休生活的展望。

美國產業工人曾經享受中產生活,但80年代開始每況愈下

上世紀40年代後期開始到70年底末可以說是美國發展最好的時期。不僅經濟增長相當快,而且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此期間,幾乎所有人的收入都翻倍,實現了真正的民享。美國工人階級普遍過上中產生活就是從40年代末開始的。

那時,工人中產家庭每年都度假,有的甚至還有自己的度假小屋。送孩子讀大學也不是問題。這是在接受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大蕭條的教訓,通過兩個手段來實現的:一個是提高稅率,另一個是組織工會。說到底就是減少貧富差距。

但是,從80年代開始,裏根的大幅減稅和對工會力量的削弱,致使美國重新走上了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老路。下麵兩張圖就很說明問題。

上圖是從1910-2010年工會成員占比變化與最富有的頂部1%的人收入占比變化的趨勢比較。可以看出,隨著工會力量的衰減,貧富差距越來越走向極端。

下圖給出的是1925-2018年期間美國頂部0.1%富人收入與底部90%的人的收入相比的倍數。圖表的標題觸目驚心:美國的貧富差距程度已經恢複到鍍金時代的水平。

而最能說明問題的也許是下麵這張圖。這是比較兩代人在30歲時的收入。圖中顯示的分別是出生於1940、1950、1960、1970和1980的人30歲時的收入比其父輩30歲時收入更高的幾率。從圖中可以看出,出生於1940年的有92%的人30歲時比父輩30歲時的收入高。出生於1940之後的人,這個幾率逐漸降低。到1980年出生的人,隻有一半的人能比過父輩了。

換一句話說,所謂的“美國夢”——即這是一個提供向上移動(upward mobility)機會的社會——已經不複存在了。

疫情很可能讓底層勞動者醒悟到,人還可以有另外一種活法

很多底層勞動者因為疫情失去了工作。但也因為疫情期間政府額外慷慨的失業補助,有些人不工作時拿到的救濟款居然比工作時的收入還要高。這讓他們體會了一種不同的生活,也希望自己不要再繼續在走不出的深淵裏掙紮:一個餐館廚師在休息了一段時間後發現,原來每天都痛的手不再痛了;有的人希望利用這個機會重新回到學校去學一門技能;有的人希望換一個工作,不再過那種從來沒有時間與家人相處的日子;更多的人是看到了自己原來的收入太低,不願意再回到從前的日子裏去了。

也許這是他們的一種“罷工”形式。就像約翰迪爾的工人希望獲得體麵的生活一樣,底層的勞動者也希望生活能夠改善。

真的,美國的失業金並不多。如果失業救濟金比收入還高的話,那就是收入低得不合理。當人們意識到這一點後不願意再回去做那份工,實在是合情合理啊。

疫情期間,大部分辦公室工作都可以在家上班。但很多一線人員,就是前麵說的“基本工人”卻是必須冒著被感染的威脅,去不那麽安全的環境上班。

除了醫護、警衛人員和某些職業外,這些“基本工人”大多是低收入職業的員工,如商店和餐館員工,環衛工人和快遞員等。他們的工作非常重要。疫情期間什麽都缺的時候,更體會到沒有他們,人們連最基本的生活條件都無法滿足。

那麽,作為一個文明社會,是不是應該回答這樣的問題:他們的工作價值應該怎樣衡量?他們的收入不夠讓一家人過上體麵的生活是合理的嗎?

其實將心比心,白領也有類似的問題。比如,相當多人以前爭取了很久卻享受不到的在家上班,因為疫情一下子就實現了。如果疫情後公司說不再給任何在家上班的機會,你還能夠像從前那樣接受嗎?還比如,當你有選擇的時候,會忍受一個讓人心力交瘁的工作嗎?為什麽藍領工人就“不配”給自己多一點選擇呢?

美國勞工部上周的報告說,今年8月份辭職的員工比過去20年中的任何月份都多。看來辭職人數激增是工人意識到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擁有更多籌碼的幾個跡象之一。

縮小美國巨大的貧富差距,需要一次分配的變革

現今的美國社會,太多的問題必須靠二次分配,即福利等來補救。但二次分配不僅弊病多,而且有長久的負麵作用。比如,一次分配的提高鼓勵買房,二次分配隻能提供臨時住房;一次分配提升社會、階級地位,對下一代有著不可估量的正麵影響,二次分配隻會打擊孩子的自信,還可能養成他們吃福利的習慣;一次分配能夠從根子上減弱社會的不公因素,二次分配不僅治標不治本,而且當一次分配不公時,還造成“劫富濟貧”的假象;一次分配是真正提供“向上移動”的美國夢的機會,二次分配隻是提供最基本的生存,無法幫助弱勢群體爬出貧窮的深坑。長此以往,必定激發階級矛盾的不斷尖銳化。

此圖的標題是:當底層收入不變時,頂層收入飆升。圖中三個顏色分別代表底部90%,頂部1%和頂部0.1%的人在不同年代的平均收入。

也許看一下CEO與工人收入比例的變化,比較能夠說明問題。

美國各大公司CEO與工人平均工資的比例,在考慮通貨膨脹因素後在不同時期的數字大致如下:

1950–1980:20:1

1980–2000:400:1 (此時期對衝基金管理員的收入是美國平均收入的22000倍!)

2007年金融風暴後:300:1

美國勞動部(Labor Department)和統計局(Census Bureau)給出的CEO與工人平均工資的比為:

1979年:29:1

1985年:40:1

1988年:93:1

1990年:113:1

1995年:150:1

太多時候我們聽見的是,把餅做大些。但是,隻是把餅做大不是答案,還必須改革對餅的分配。畢竟,這裏有一個公平與否的問題。

這個社會必須重新學會肯定藍領工作的價值,學會尊重藍領工人的勞動。這個對價值的肯定,對勞動的尊重必須有具體表達,有實際效果。說到底,縮小貧富差距,直接提升底層收入才是正道。

現在拜登政府希望提高聯邦最低工資,阻力重重。太多人無視這樣一個事實:7.25美元的聯邦最低工資自2009年就再沒動過。隻是考慮通貨膨脹,到2021年也應該是12美元了,如果再考慮生產率的增長,今天的最低工資就應該是24美元。

現在要一步到位也許不合適,但是對15美元也拚命反對實在沒有道理。順便說明一下,已經有相當多的研究表明,隻要提高工資的幅度不過分大,所謂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會造成企業少招人甚至裁員的說法,是一個沒有證據的迷思。

由於勞力短缺,近幾個月來平均時薪一直在攀升,尤其是低薪工作。市場已經走在前麵了。政策方麵也應該跟上。

1933年,小羅斯福總統剛就任不久,一位去白宮拜訪的客人對他說:“總統先生,如果您的計劃成功,您將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如果失敗了,您將是最糟糕的一位。”

小羅斯福回答說:“如果失敗了,我將是最後一位(美國總統)。”

美國現在貧富差距已經到達1929年的程度了。再不做點什麽,恐怕這個製度也將不保。我們沒有多少時間了。

 

參考資料

https://www.nytimes.com/2021/10/11/opinion/nobel-prize-economics.html

https://www.nytimes.com/2021/10/17/business/the-week-in-business-workers-flex-their-muscles.html

https://www.pewresearch.org/social-trends/2020/01/09/most-americans-say-there-is-too-much-economic-inequality-in-the-u-s-but-fewer-than-half-call-it-a-top-priority/

https://inequality.org/facts/income-inequality/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10/14/business/news-business-stock-market?campaign_id=217&emc=edit_lbec_20211014&instance_id=42859&nl=daily-business-briefing®i_id=18559218&segment_id=71661&te=1&user_id=fd932ef47e94faefb8490be03ae94add#john-deere-strike

https://uaw.org/uaw-members-john-deere-strike-improved-standard-living-retirement-benefits-better-work-environment/

https://www.vox.com/future-perfect/2019/3/19/18271276/alan-krueger-economist-death-minimum-wage-princeton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business/2021/10/14/john-deere-workers-strike/

https://www.nytimes.com/2021/10/14/business/economy/john-deere-strike.html

本文原創首發於“加拿大和美國必讀”公眾號“細說美國”專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5)
評論
林外芭蕉 回複 悄悄話 我也想去罷工,沒這個膽,也沒這個能力。
dakinglaile 回複 悄悄話 好文!Compromise是個髒詞, 但是實際上在兩方博弈中這往往是必須的。 資本主義不是萬能的, 加些限製使社會更平衡些和社會主義是兩碼事。
不喜歡川普不代表完全支持拜登是大部分人的立場。 但很多喜歡川普的是把他當聖人了吧, 這就沒法心平氣和的討論了。
選民 回複 悄悄話 如今是新經濟, 許多事情用過去的思維方式是無法解釋的。

拍個什麽搞笑, 旅遊, 汽車使用, 或是什麽有爭議話題, 視頻放到網上騙點擊, 每個月也有幾千刀收入, 足夠支付日常生活開支。成了 influencer 每個月幾萬, 十幾萬刀, 也不是少數. 誰還願意去做那些要終日看老板臉色,著老板嗬斥的工作? 掙那份還不夠養家糊口的工資?
voiceofme 回複 悄悄話 文章是好文章,提出新穎的觀點並且有數據支持。 疫情讓那些工人確實有了很好的談判工作待遇的機會。

但人是要吃飯的,不能因為他們知道有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方式,或者有更好的談判條件在沒有找到下家的時候就辭掉手頭吃飯的工作。那些辭掉工作的人和家庭怎麽吃飯?是找到了更有錢的工作嗎?還是就吃救濟福利?這個問題不回答,文章的觀點就得不到論證。
零不是數 回複 悄悄話 在停發福利州的就業情況有所好轉的情況下(你說隻有很少,那很少是多少?),硬還要說發福利和就業毫無關係。CD。
注冊很麻煩 回複 悄悄話 那老墨留著用不好嗎?
HenryCharles 回複 悄悄話 下麵川粉群歇斯底裏語無倫次,不能拿證據說道理而隻能亂喊亂罵,就知此文踩到它們的痛腳了。看到這些常見 ID 集體失控隻能讓人哈哈大笑,證明版主又說對了。
jiang9xiong 回複 悄悄話 結論是工資太低,沒人要工作? 不合邏輯。我覺得是因為移民少了,才導致勞工短缺。
大榮確 回複 悄悄話 愚蠢無恥軟弱無能老朽昏聵貪腐淫邪舞弊篡位的白等不可能解決貧富差距問題,隻會把這個問題弄得越來越糟。
Jhu11463 回複 悄悄話 回首前塵 發表評論於 2021-10-19 10:01:59
好文!華爾街和資本家為了利潤,的確不擇手段,把工作機會移到海外,壓低工人的工資。是該調整一下了,否則中產階層幾乎消失,底層人民生活困難。沒有了中產階層,美國不可能有長期健康的發展。
------------------------------------------------------
中產階級工作辛苦,仍然付不起非法移民免費食品和免費教育的費用, Joe biden要美國人民支持全世界的人. Joe biden 是叛徒, 出賣了美國人
回首前塵 回複 悄悄話 好文!華爾街和資本家為了利潤,的確不擇手段,把工作機會移到海外,壓低工人的工資。是該調整一下了,否則中產階層幾乎消失,底層人民生活困難。沒有了中產階層,美國不可能有長期健康的發展。
ahhhh 回複 悄悄話 你的理論有問題啊:1929年的時候貧富差距巨大,可是人人都想找工作啊,那時是沒工作。現在是有工作,大家不想幹,而你卻忽悠社會主義。難道不是因為從羅斯福之後,各種社會福利,演化了一代又一代眼高手低,好逸惡勞的勞工階層,無法適應全球化內卷而產生的惡果嗎?繼續社會主義,隻會加速衰敗。
西岸-影 回複 悄悄話 另外就是幾年前關於最低工資的問題的爭論,當時法定最低工資是7.5,1965年美國法定最低工資是2.5刀每小時。
考慮到通脹因素,1965年的2.5美元相當於幾年前討論時的16美元,而當時人們的目標是12美元。
如今如果沒有20美元的最低小時工資,大概趕不上1965年的水平。
國家經濟發達到了後工業社會,一個規律很難避免,就是經濟發展的同時會降低經濟效率,使得資本更容易從新興國家獲利,也就必然發生資本轉移。避免這種情形的唯一方式是提高計劃性和走向社會主義,沒有計劃性的社會其實沒有達到組成社會的目的,而是與動物社會差不多,社會達爾文主義就會占上風,這就是美國的現狀。
美國top 10%的人控製70%的財產,這是很容易查到的數據,而這個比例還在因為疫情影響而加大。人們自己很容易感覺出來,銀行裏錢更多,邊際效益也更小。



西岸-影 回複 悄悄話 美國如果不走到社會主義,沒有出路。
從稅收比例來看,可以增加的是投資收益稅,就是所謂富人稅。這個稅的稅率曾經有過90%和70%的曆史,如今15%。
再有就是川普破壞的企業稅,美國企業交稅比例隻占政府稅收的7%(60%多是個人收入稅,也就是所謂中產稅),等於美國企業對政府稅收很小,川普進一步將其變低,也是15%。
而中產階層的稅收大致在25%,也就是美國在消滅中產階層,今年美國正式承認中產階層人口數量不再是最大,美國人收入模式成為第三世界的金字塔模式。
看看日本和英國,人均收入是無法與美國人比的,但生活上比美國人看上去輕鬆。美國走向社會主義,會讓美國成為二流國家,但會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國家。如今影視媒體已經有了2022年美國開始了內戰的作品,這可是指的是明年。雖然是文學作品,但反映了人們的憂慮。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全球化的惡果。資本全球化,製度不能。資本得以在中國等處重演兩百年前歐美初級工業化時期的剝削強度,同時回避發達國家的勞保環保等合理成本。導致世界性貧富差距日益增長。華爾街矽穀好萊塢支持所謂窮人黨的民主黨,舞弊做掉全美總工會主席川普,就是為了維護這種非法暴利的繼續。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