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的兩維空間

我喜歡無聊的事情。而且,我隻做我喜歡的事情。
個人資料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談戰爭談音樂——米亞斯科夫斯基/哈恰圖良/赫連尼科夫/卡巴列夫斯基

(2023-01-19 19:56:01) 下一個

米亞斯科夫斯基

米亞科夫斯基出生在波蘭華沙附近的諾沃吉奧爾吉夫斯,當年那裏是俄羅斯帝國的軍事要塞新喬治耶夫斯克。他的父親是一位軍事工程師,後來米亞科夫斯基也進入了一所軍事院校。如果不出意外,他便要子承父業,也成為一名軍事工程師了,可最終米亞斯科夫斯基卻繼承了俄羅斯軍隊偉大的音樂傳統,成為蘇聯最重要的音樂家之一。今天,人們對於米亞斯科夫斯基可能相當陌生,但在1935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對聽眾進行的一次調查中,關於當代作曲家誰將在100年後仍然保持偉大這一問題,被聽眾選出的前十位音樂家裏就有米亞斯科夫斯基。其他的九人分別是普羅科菲耶夫,拉赫瑪尼諾夫,肖斯塔科維奇,理查德·斯特勞斯,斯特拉文斯基,西貝柳斯,拉威爾,德·法雅和弗裏茨·克萊斯勒。克萊斯勒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家,作為作曲家他的小提琴小曲仍然被廣泛演奏,在這十人中幾乎完全被遺忘的就隻有米亞斯科夫斯基了。米亞斯科夫斯基的音樂啟蒙來自他的姨媽,他的父親的姐姐葉利科尼達·康斯坦丁諾夫娜·米亞斯科夫斯基。葉利科尼達曾是聖彼得堡歌劇院的一名女歌手,米亞斯科夫斯基母親去世後,她成為了米亞斯科夫斯基的監護人。和俄羅斯、蘇聯的那些音樂天才不同,米亞斯科夫斯基早年並沒有顯示出太耀眼的音樂天賦,所以後來他上了軍校。但在軍事院校中,米亞斯科夫斯基繼續學習音樂,最終在軍校實習結束後,還是考入了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成為了利亞科夫和裏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學生。

在俄羅斯、蘇聯的偉大音樂家中,米亞斯科夫斯基的另一個獨特之處在於,他是一個個人主義者。他的音樂不太涉及蘇聯的政治曆史,他也不關注俄羅斯的命運主題。在這一點上,米亞斯科夫斯基與斯特拉文斯基有些類似。不過,斯特拉文斯基在蘇維埃革命後就離開了蘇聯,而米亞斯科夫斯基一直留在蘇聯。斯特拉文斯基是現代音樂先驅,一生風格變化。而米亞斯科夫斯基是當時很少數的堅持傳統的音樂創作的音樂家,他不追求現代音樂的外在,但他是蘇聯斯特拉文斯基和普羅科菲耶夫的最堅定的支持者。那時的音樂家都在寫著現代的音樂,米亞斯科夫斯基仍然默默的寫著一些貌似過時的東西。

米亞斯科夫斯基的性格內向,敏感,甚至害羞。他終身未婚。他的音樂在今天聽起來顯得有些悶。有的評論家稱他的音樂為“棱鏡”,隻是他的內心情感和隱秘的折射。“殘酷的青年時代,在軍校和戰爭中服役,使他成為一個脆弱,神秘,內向的人,內心隱藏著一些神秘,他的眾多交響樂似乎提供了一個方便,但不是必要的避難所,他可以隱藏並將他的靈魂轉化為聲音。”當年許多蘇聯音樂家都寫過歌頌斯大林的頌歌,普羅科菲耶夫寫的最成功,肖斯塔科維奇效果平平,而這位終身未婚敏感害羞的老處男寫的最糟糕。在他的歌曲中他竟然想象出一個俄羅斯老奶奶深夜走進了警衛林立的克林姆林宮,經過長長樓道裏一個個房門,然後走進斯大林的房間,對斯大林說:起來,離開您的桌子,您需要休息。結果,頌歌斯大林槍斃了。

1906年,米亞斯科夫斯基考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時,25歲,他是班裏年齡最大的學生,當時留著大胡子,為人穩重謙和。普羅科菲耶夫是他的同班同學,當時才15歲,是全班年齡最小的學生,還沒有長出胡子,個性張揚,富於攻擊性。沒想到兩人日後卻成為一生中的至交知己。僅普羅科菲耶夫就給米亞斯科夫斯基寫過342封信,前後時間跨越43年。而米亞斯科夫斯基一生推崇支持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後來,米亞斯科夫斯基一生都留著大胡子,是俄國風格的大胡子,斯大林的胡子是格魯吉亞式的,而米亞斯科夫斯基的胡子,則是真正的俄羅斯知識分子的胡子,他曾被稱為莫斯科真正的知識分子,他的胡子在密度和分布上與馬克思、恩格斯的大胡子類似,但是,馬克思的胡子是德國式的,狂野而且奔放,馬克思的胡子和勃拉姆斯的胡子是一樣的,盡管勃拉姆斯的性格和音樂都非常的悶,但既壓抑又狂躁,不是單純的悶,是悶騷,悶而狂野。他的大胡子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勃拉姆斯的某種真實。馬克思的胡子不壓抑,恩格斯的胡子也不壓抑,但恩格斯的胡子更有禮貌,是教養的,雖然濃密,但內斂整齊,他的胡子可以是米亞斯科夫斯基的胡子的知己。普羅科菲耶夫一生都沒有留過胡子。如果他留胡子,我感覺應該是列寧那樣的小山羊胡子。而且,列寧嚴重謝頂,普羅科菲耶夫也嚴重謝頂。

米亞斯科夫斯基一生創作了27部交響。他可以被稱為蘇聯的海頓了,有時會同時寫兩三部交響樂。13首弦樂四重奏,4首鋼琴奏鳴曲。他的D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OP. 6,被著名的鋼琴大師那個怪才古爾德稱為“也許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作品之一”。他的弦樂四重奏相當精彩,尤其是最後一首第13首弦樂四重奏,這是他去世前一年完成的。在去世前,他還完成了最後一部交響樂。

1. String Quartet No. 4 in F minor

2. Sviatoslav Richter - Piano Sonata No. 3 in C minor, Op.19


3. Symphony No. 25 in D flat major, Op. 69 _ II _ Moderato

4. String Quartet No. 13 In A Minor, Op. 86- I -Moderato

5. String Quartet No. 13 In A Minor, Op. 86- II- Presto Fantastico

6. String Quartet No. 13 In A Minor, Op. 86- III- Andante Con Moto E Molto Cantabile

7. String Quartet No. 13 In A Minor, Op. 86- IV- Molto Vivo Energico

 

 

哈恰圖良

哈恰圖良是蘇聯時代最重要的音樂家之一。如果說普羅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維奇是蘇聯音樂的雙子星,那麽加上哈恰圖良後就變成了三駕馬車。也就是說,普羅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維奇是神仙下凡變成駿馬,而哈恰圖良就是一匹駿馬。不過,那也是一匹世間罕有的千裏馬啊。哈恰圖良在亞美尼亞享有極高聲譽,被當成國寶。他創作了亞美尼亞的第一部芭蕾舞劇,第一部交響樂,第一部協奏曲和第一部電影配樂,還創作了社會主義亞美尼亞的國歌。

然而,哈恰圖良出生地是格魯吉亞的梯弗裏斯。梯弗裏斯是格魯吉亞首都,1936年後便更名為第比利斯。哈恰圖良是亞美尼亞人,他的父母都是亞美尼亞人。亞美尼亞位於土耳其與格魯吉亞之間。當年,梯弗裏斯是高加索地區最大、最繁華的城市和行政中心,曆史上一直是多元文化的匯聚地,城裏有大量的亞美尼亞人。在蘇聯時期,這裏也是亞美尼亞的文化中心。哈恰圖良從小就是聽著亞美尼亞的民間音樂長大。日後他的音樂創作在古典西歐音樂的基礎上,廣泛使用了亞美尼亞的民間音樂,形成濃鬱的異國風情和東方色彩的特點。哈恰圖良也可以視為鮑羅丁和裏姆斯基——科薩科夫的音樂傳統的延續。不過,哈恰圖良的音樂起步很晚。他19歲才進入格涅辛音樂學院,開始正式的音樂學習。最初學的是大提琴,後來轉為作曲專業,師從米亞斯科夫斯基。從1930年代末開始哈恰圖良在蘇聯作曲家聯盟中擔任過多種高級職務,音樂創作主要集中在1936年至1949年的十年間,之後就很少再作曲了。哈恰圖良曾兩度獲得過斯大林獎,其中一次是1942年,那時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激烈的時候,他完成了芭蕾舞劇《加雅涅》,演出獲得巨大成功,當時列寧格勒正被圍困,每天炮火連天,哈恰圖良因為這部作品獲得了斯大林一等獎,他把獎金全部捐獻給國家,條件是用來製造蘇聯紅軍的坦克。哈恰圖良的芭蕾舞音樂非常成功,除了《加雅涅》,最有名的還有《假麵舞會》和《斯巴達克斯》,他還為著名的電影《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配樂,這次配樂也使他獲得了斯大林獎。當然,他的《馬刀舞曲》一度風行中國,不過今天已經很少能聽到了。

哈恰圖良的評論也存在很大爭議。有些評論家認為他和肖斯塔科維、普羅科菲耶夫根本不同,是蘇聯體製的產物。《紐約時報》的著名音樂評論家哈羅德·勳伯格認為,哈恰圖良隻是在“坦率的寫流行音樂”,他的音樂創作是”公式寫作“,“他的創作製作精良。豐富多彩,但沒有特別的個性,當然也就沒有什麽能夠震撼人心的”,對此他曾解釋:“即使在他最好的時候,他也是一個小人物,如今他的音樂沒什麽可提供的。不是因為它是傳統的,而是因為它的材料和想法是二流的。”然而,也有一些人認為,哈恰圖良是偉大的音樂家。當年在50年代末,哈恰圖良在南美巡演時,他的一位熱情的崇拜者在家中為他舉行慶祝招待會。聚會中間,主人展示出特地買來的一架鋼琴,隻是想讓哈恰圖良觸摸一下,而哈恰圖良在鋼琴上慷慨的彈奏了他的一首作品之後,他的崇拜者又拿出一根釘子,請哈恰圖良用這根釘子在嶄新的大三角鋼琴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在主人的熱情勸說,哈恰圖良終於簽下了自己一生中最奇特的簽名。後來,亞美尼亞建立哈恰圖良紀念館,來自世界各地的珍貴資料不斷被收集,這部鋼琴最終也被運到那裏,保存在紀念館裏了。

關於哈恰圖良還有過幾部紀錄片,最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市麵上可以得到的2003年美國拍攝長達83分鍾的《哈恰圖良》。該片獲得了2003年好萊塢最佳紀錄片獎。該片值得一看的一個重要原是它的製作有著名的伏爾科夫參與。伏爾科夫因為以欺騙的手法編撰了肖斯塔科維奇的口述《見證》,而在西方暴得大名。這部虛構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混入西方構建的蘇聯正史,即便人們知道它是伏爾科夫的虛構。今天的蘇聯是時代的新神化的範例。所以,這部《哈恰圖良》也就像《見證》是以肖斯塔科維奇的口述那樣,哈恰圖良一直在自己講述著。哈恰圖良講述的聲音非常富有吸引力,但你要注意哈恰圖良是蘇聯音樂家亞美尼亞人,他可能根本不會講英語,至少講英語時會帶著濃重的俄羅斯口音,而你聽到的是埃裏克·伯格西安的配音,但你可能沒有意識到的是,實際上在伯格西安聲音的後麵,真正的講述是伏爾科夫的聲音。而這就是藝術的力量。

 

1. Saber Dance - Harry Horlick and his Orchestra

2. Cello Sonata - Movement 2

3. Khachaturian_ Masquerade - 1. W 1

4. Khachaturian_ Masquerade - 2. N 1

5. Khachaturian_ Masquerade - 3. M 1

6. Khachaturian_ Masquerade - 4. R 1

7. Khachaturian_ Masquerade - 5. Gal

 

赫連尼科夫

赫連尼科夫今天在西方完全是負麵的,人們幾乎不會把他當做音樂家來討論,談到赫連尼科夫時,總是在談他作為長期統治蘇聯音樂界的最高官員,對於蘇聯的音樂和音樂家的迫害。1948年,他被斯大林任命為蘇聯作曲家聯盟總書記,把持蘇聯音樂界的所有重要事務40餘年,一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而更讓西方不爽的是,在普京時代,他又被普京授予了國家勳章。顯然在俄羅斯對於他的評價和西方並不完全相同。他活的時間很長,所以有機會為自己做辯護,接受國內和西方媒體的采訪,他還寫過兩部自傳在美國出版。這些未必能改變西方對於他的評價,但無疑會增加他的複雜性。赫連尼科夫的形象很大程度是由伏爾科夫製造的肖斯塔科維奇的那部口述自傳構造的。而他的自傳也是在努力與這個伏爾科夫抗爭。赫連尼科夫活過了漫長的歲月,他出生於1913年,2007年才去世,享年94歲。在他出生一年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之後,沙皇俄羅斯帝國覆滅,1918年,他五歲時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被布爾什維克槍殺,然後是十月革命,1922年,蘇聯成立,1924年列寧去世,斯大林掌權,然後,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入侵蘇聯,戰後的冷戰時代,1952年,斯大林去世,赫魯曉夫上台,然後赫魯曉夫又下台,戈爾巴喬夫的時代,1991年,蘇聯解體,葉利欽革命,戈爾巴喬夫辭職,葉利欽執政,社會主義的蘇聯變成了資本主義的俄羅斯,經曆了美國的休克療法,來回折騰幾近崩潰的俄羅斯又開始了普京的時代。他經曆過太多的事情,但仍然沒有看到今天的俄烏戰爭。

赫連尼科夫最常被人們談論的是在日丹諾夫反形式主義運動中,他在音樂係統內對普羅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和哈恰圖良展開的抨擊,最終三人的作品被禁。不過,當年的日丹諾夫在音樂界的反形式主義運動被西方描述為殘酷的迫害,今天看來到底是當時的音樂理念的爭論還是迫害很難說。盡管蘇聯的確是黨指導藝術創作。這些音樂家隨後很快都被解禁。近年有俄羅斯學者研究認為,1949年斯大林曾主動給肖斯塔科維奇打電話,對黨的官員的做法表示驚訝和憤怒,之後禁令解除。肖斯塔科維奇作為蘇聯重要作曲家文化和科學家代表團被派往美國參加國際會議。當年,肖斯塔科維奇對斯大林和蘇聯社會主義的真實態度,今天仍然是一個謎。今天的反抗斯大林的肖斯塔科維奇的形象很大程度是由伏爾科夫創造出來的。對於伏爾科夫,赫連尼科夫稱,“是一個離開我們國家的叛徒,編造卑鄙的謊言。”

不過,赫連尼科夫與肖斯塔科維奇的美學理念是非常不同的。赫連尼科夫在當年的蘇聯也是最好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樂樂觀,有著戲劇性和不加掩飾的抒情,是社會主義的樂觀主義音樂的代表。這可能也是斯大林會喜歡他的原因。而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是悲劇性,嘲諷,沉重,狂躁,他反對流行的美。所以,他的音樂不容易被一般聽眾接受,有時聽來會覺得怪異,混亂。赫連尼科夫和肖斯塔克維奇都是共產黨員。赫連尼科夫是一位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在他的采訪和回憶錄中,他曾多次表示對斯大林的景仰。他將斯大林描述為天才,能夠很好的理解音樂,並且能夠容忍批評。而對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則斥之為”這是我們領導的背叛“。1991年,當整個國家解體,國家的預算、各個部門都陷入癱瘓時,76歲的老人也終於要離開他的辦公室了,”就這樣吧,現在我在這裏無事可做“。蘇聯作家聯盟已經不再存在了。不過,有意思的是,在蘇聯時代的音樂家很多人包括普羅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米亞斯科斯基、哈恰圖良都寫過歌頌斯大林和社會主義的讚歌,但赫連尼科夫卻從來沒有寫過這樣的作品。從這一點來說,赫連尼科夫是一個有意思的人。在斯大林倒台後,很多人都把自己描述成當年反對斯大林,而赫連尼科夫在斯大林活著的時候沒有寫過讚美斯大林的頌歌,在他死後也沒有改變自己對他的敬仰。

 

1.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No.2 In C Major Op.23 - 1. Allegro con fuoco

2.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No.2 In C Major Op.23 - 2. Moderato

3.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No.2 In C Major Op.23 - 3. Allegro

 

卡巴列夫斯基

卡巴列夫斯基今天以兒童音樂教育聞名,不過對於他的音樂教育和他的音樂都存在非議。

卡巴列夫斯基出生於聖彼得堡,他的父親是一位數學家和經濟家,從小父親對他進行數學教育,但卡巴列夫斯基卻迷戀音樂、繪畫和詩歌。14歲時,他曾就讀斯克裏亞賓音樂學院,在那裏他還學習繪畫。四年後,他的父親卻讓他參加了恩格斯社會經濟研究所的入學考試,可是,卡巴列夫斯基最終還是轉入了著名的莫斯科音樂學院。這或許會讓他的父親感到失望,但由此可見他受到的教育是非常全麵的。

卡巴列夫斯基的音樂作品被認為平淡無奇,但非常流行,可能是因為它的旋律優美甜蜜。他是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理論的堅定擁護者,在擔任蘇聯作家聯盟秘書長時,他批準了禁止當時有爭議的肖斯塔科維奇著名的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這成為後人對他詬病的一個原因。卡巴列夫斯基非常重視蘇聯兒童的音樂教育,他親手為學校編寫教材,並且在蘇聯推廣8年音樂普及教育,以培養高素質的古典音樂聽眾,還開辦特殊的音樂學校以培養優秀的音樂教師和世界級的音樂家。然而,這也是他受到詬病的一個原因。因為有些人認為他的音樂教育是為蘇聯專製政治服務,是對兒童的暴力。

 

01. Benno Moiseiwitsch - Piano Sonata No. 3 in F major, Op. 46- 1. Allegro con moto

02. Benno Moiseiwitsch - Piano Sonata No. 3 in F major, Op. 46- 2. Andante cantabile

03. Benno Moiseiwitsch - Piano Sonata No. 3 in F major, Op. 46- 3. Alegro giocoso

04. Violin Concerto in C Op.48 - II. Andantino cantabile

05. Cello Concerto No. 2 in A minor Op. 14 - 2. Adagio

 

不談戰爭談音樂——俄羅斯的音樂家隨筆
不談戰爭談音樂——《基輔大門》
不談戰爭談音樂——前蘇聯的大美女
不談戰爭談音樂——鮑羅丁
不談戰爭談音樂——裏姆斯基-科薩科夫
不談戰爭談音樂——收音機和小提琴
不談戰爭談音樂——巴拉基列夫
不談戰爭談音樂——魯賓斯坦兄弟、柴可夫斯基(1)
不談戰爭談音樂——柴可夫斯基(2)
不談戰爭談音樂——柴可夫斯基(3)
不談戰爭談音樂——柴可夫斯基(4)
不談戰爭談音樂——柴可夫斯基(5)
不談戰爭談音樂——柴可夫斯基(6)
不談戰爭談音樂——柴可夫斯基(7)
不談戰爭談音樂——阿連斯基/塔涅耶夫/格拉祖諾夫
不談戰爭談音樂——利亞多夫,梅特納
不談戰爭談音樂 ——博特凱維奇
不談戰爭談音樂——拉赫瑪尼諾夫(1)
不談戰爭談音樂——拉赫瑪尼諾夫(2)
不談戰爭談音樂——拉赫瑪尼諾夫(3)
不談戰爭談音樂——拉赫瑪尼諾夫(4)
不談戰爭談音樂——斯克裏亞賓(1)
不談戰爭談音樂——斯克裏亞賓(2)
不談戰爭談音樂——斯克裏亞賓(3)
不談戰爭談音樂——斯克裏亞賓(4)
不談戰爭談音樂——斯克裏亞賓(5)
不談戰爭談音樂——普羅科菲耶夫(1)
不談戰爭談音樂——普羅科菲耶夫(2)
不談戰爭談音樂——普羅科菲耶夫(3)
不談戰爭談音樂——普羅科菲耶夫(4)
不談戰爭談音樂——普羅科菲耶夫(5)


肖斯塔科維奇的優美
善良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貝多芬的男情人們-Op.109(2)
靜夜鋼琴聲
那些讓人生顯得太短的聲音
從貝多芬的“晚期風格”到崔健上“中國好聲音”
Vocalise:練聲曲
阿根廷探戈: 那幾乎就是愛情了
歲末漫談貝多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申嵐 回複 悄悄話 米亞斯科夫斯基和普羅科菲耶夫的友誼和長期通信是一件以流派劃分藝術的觀念無法解釋的事,騾子和馬能有什麽愛情?而他們談論的正是彼此的音樂創作。這說明他們從不認為誰是現代主義,誰是晚期浪漫主義, 而是同時代不同個人風格。普羅科菲耶夫曾說過他的創作有五個源泉,古典主義的基礎,對現代性的追求,對托卡塔形式的鍾愛,民間音樂,和詼諧/諷刺。這其中至少三個也是其他蘇聯作曲家的源泉。把赫連尼科夫的提琴協奏曲和裏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對比,二十世紀音樂和十九世紀音樂的區別還是了然如晝夜, 所以大家對現代性的追求之路是不同的而已,或者說,存在有不止一種的現代主義。

要說音樂上現代主義的嚐試,普羅科菲耶夫也算不上最極端的。當時蘇聯對重工業,電氣化未來社會的憧憬使藝術家們對大工業超人的尺度和異化的形,聲,光色癡狂。一如今天人們對人工智能的癡迷。年輕音樂家莫索洛夫的《鑄鋼廠》轟動歐洲,大概普羅科菲耶夫的《鋼梯》都受其影響。可惜莫索洛夫後來命運多舛,被打成“人民的敵人”,發配古拉格勞改。幸得老師格裏埃爾,和米亞斯科夫斯基上書蘇聯政府,營救出來。但以後他的創造性被扭曲窒息了,不得發展。

文中介紹的卡巴列夫斯基的音樂很好。謝謝。
南瓜蘇 回複 悄悄話 兔年大吉!
XYZ101 回複 悄悄話 很遺憾,沒有看到介紹哈恰圖良小提琴協奏曲。 這是我最喜歡的。 曾被稱為“祖國之歌”
黃小金 回複 悄悄話 謝謝立兄又一篇力作,填補了對前蘇聯體製下音樂家的空白。看到胡子那段忍不住笑了。別說,還真有些道理呢。以前還沒有注意過男人胡子和性格的關聯。第一次聽到 Khachaturian 還是我的孩子彈他的奏鳴曲。不是特別喜歡隻是感覺和當時她練習的其他曲子有些不同。不是特別喜歡。再次謝謝立兄。
chufang 回複 悄悄話 的確,60年代在大學裏,廣播經常播放哈恰圖良的《馬刀舞曲》。不過聽你文中的音樂,撕毀最能接受卡巴列夫斯基的曲子。
遊海兒 回複 悄悄話 審美觀與社會製度有關嗎?
楊和柳 回複 悄悄話 感謝您的鏈接,提供了美好而安靜的一天。
tobyd_媽媽07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你!很高興看到了新故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