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煙

本隻想寫寫自家的故事,沒想到土匪竟然不允許!如今決定先致力剿匪,待自由民主之花在大陸盛開時,再來完成自家的故事好了。
個人資料
我是秋雲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導致美國分裂的元凶是侯賽因還是川普

(2025-09-15 18:10:53) 下一個
他們殺你不是因為你是納粹;他們叫你納粹是為了殺你
查理·柯克(Charlie Kirk)的遇刺,不隻是單一槍手的瘋狂舉動,而是美國左派長年操弄「語言暴力」與「投射心理」的集體縮影。
左派的語言暴力與投射心理
事件發生後,左派媒體第一時間急忙「定調」:柯克是「種族主義者」、「法西斯份子」。
彷彿隻要貼上這些標籤,就能為他的死亡找到合理化藉口,讓公眾認為他死得其所。更諷刺的是,他們又轉頭指控右派「肉搜」那些公開慶祝柯克遇刺的網民,說這些才是對言論自由的傷害,這種「做賊的喊捉賊」手法,正是典型的投射心理。
心理學上的「投射」(projection),是指把自己身上不願承認的惡行推到別人身上。
比如一個人天天偷懶,卻偏偏罵同事「你們太懶惰」。這種轉移焦點、自我安慰的手段,在政治上被左派玩到極致。他們口口聲聲指控對手「種族歧視」、「煽動仇恨」,"傷害言論自由"但這些招數,恰恰是自己最常用的。
我在2020年大選時就親身體驗過。當時我因撰寫「杭特拜登電腦門」遭到Facebook刪文,後來才發現:
美國科技公司員工,有九成將政治獻金捐給民主黨。
這不是「係統性偏見」嗎?封口、偏頗、打壓,才是民主黨的專利。
身份政治:誰才是真正的歧視者?
民主黨最擅長的,是把「身份」當作政治籌碼。逛矽穀百貨公司時,我經常看到「非裔女性設計師品牌」的標籤。
問題來了:為什麼一定要強調膚色和性別?難道沒有這兩個標籤,作品就賣不掉?這種靠族裔和性別吃飯的行銷方式,本身就是變相歧視。
同樣的場景也發生在柯克的校園演講。一名學生先強調「我是gay」再質問柯克。
柯克的回應極有智慧:共和黨根本不在乎你是gay還是直男,你在性取向之前,首先是一個美國人。真正把臥房裡的私事拉進公共領域、硬生生製造政治身份的,是民主黨,而這才是社會分裂的根源。
柯克的勇氣與佛法的啟示
柯克偉大的地方在於:他明知那是「虎穴」,卻仍然勇敢走進去。
在佛法中,這叫「惡緣」──
一種充滿敵意、挑戰與仇視的環境。常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柯克卻選擇麵對。
他能在公開場合,用最理性的辯論打動年輕人,顯示了他強大的內心與非凡的才能,這份精神,極其難能可貴。
歐巴馬:分裂的始作俑者
許多人把美國社會的撕裂歸咎於川普,但事實上,種族裂痕早在歐巴馬任內就被加深。
2009年,哈佛教授亨利·蓋茨因衝突被捕,歐巴馬不查事實,直接批評警方「行為愚蠢」,硬把事件定性為種族問題。
2012年Trayvon Martin槍擊案,他甚至說「如果我有個兒子,他會像特雷沃恩」,這種言行,赤裸裸地強化族裔對立。
歐巴馬政府大力推動「身份政治」,結果讓「反種族不平等」成為對執法部門的抹黑,直接埋下後來「defund the police」和「零元購」的禍根。
今天民主黨州治安敗壞,搶匪無法無天,正是當年政策的惡果。
左派的雙標與責任轉嫁
柯克之死,更凸顯左派的雙標。拜登在費城獨立廳演講中公開說過「MAGA共和黨人威脅美國根基」,這難道不是赤裸裸的仇恨言論?
當左派政客鼓吹「街頭抗爭」、甚至直言「我們正處於戰爭」時,他們實際上在為暴力鋪路。別忘了當年的Antifa,馬斯克買下推特前X的取消文化,以及前陣子被焚燒的特斯拉。
然而,當仇恨語言,致使暴力真的發生,他們卻立刻推責,說是右翼言論太激烈。
這就是投射的極致:自己煽動仇恨,卻把罪名硬塞給對手。
柯克之死的意義
正如一句網路名言直擊核心:
「他們殺你不是因為你是納粹;他們叫你納粹是為了殺你。」
當左派用語言將對手「惡魔化」,再用暴力「解決問題」,這就是當今美國的政治現實。柯克的犧牲不隻是悲劇,而是轉折點──讓更多人看清楚,誰才是真正的分裂者,誰才是暴力文化的製造者。May be a black-and-white image of 1 person and text
圖文:曾淯菁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