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山飛神

網球羅教練, 開設網球班。www.6636.ca Yukai.luo@gmail.com 905-890-1026
個人資料
正文

清華園古建築

(2011-04-20 21:38:18) 下一個

   清華園地處原皇家園林,“工字廳”、“古月堂”、“水木清華”等古建築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荷塘」則展示了中國傳統的園林的風格。


      清華園工字廳是個老建築,是清華校長辦公室。1909年清政府在京設遊美學務處,1911年2月,遊美學務處與肄業館(後改稱清華學堂)遷入清華園,辦公場所由史家胡同遷到了清華園中的工字廳。工字廳成為遊美學務處和清華學堂最早的行政辦公場所和教職員宿舍,因此被當時的外籍教員稱為“Yamen”(衙門)。學務處負責肄業館生源的考選等事務,考生入學通知就張示在工字廳前的布告欄。


      辛亥革命後清華學堂又改名清華學校,遊美學務處被撤銷,所掌事務歸屬清華學校。從此,工字廳成為學校管理的中心、文化和對外交往中心。1949年後至今,這裏成為學校黨政機關的辦公場所,校長辦公室等校機關各部辦公室的所在地,對內外接待室、會議室也設於此,是學校主要的對外窗口。


  工字廳原稱“工字殿”,始建於1762年,以它為主體的一組清代皇室園林即是最早的“清華園”,距今已有近250年的曆史。工字廳所在地屬當時清康熙帝的行宮熙春園的東半部,熙春園的建園時間約與圓明園同。在道光初年,道光將熙春園一分為二賜予兩個弟弟。西半部名為“近春園”,即後來的“荒島”(因同圓明園一樣遭破壞荒蕪而得此名)、現今的“近春園遺址公園”;此園賜給皇四弟綿忻,俗稱“四爺園”。東半部仍襲用“熙春園”名,賜給皇三弟綿愷;綿愷無子,將道光五子奕 過繼過來,於是由奕 承襲熙春園,俗稱“小五爺園”。


      1851年鹹豐即位,鹹豐(道光四子)與其弟關係甚好,特將熙春園易名為“清華園”,現今工字廳入口門庭上方所懸的匾額即是鹹豐禦墨。在清華初建時,“清華園”的叫法在當時尚不如“小五爺園”的名氣響亮。所以1910年老學長章元善得到清華學堂的入學通知,拿著行李到西直門,對招攬生意的趕驢者說:“我要去清華園”,聽者麵麵相覷而言道:“沒聽說過”。結果章元善以一吊錢的代價卻被誤帶到萬牲園(今動物園),後來路人聽他提到“洋學堂”的字眼,很有把握地建議他奔“小五爺園”,這才找到了清華園。


  清華園初建時有兩道宮門,其大宮門在現今的停車場偏東一帶,二宮門即今天的“工字廳”大門。工字廳是清華園的主體建築,園內有前後兩個大殿,因此兩殿中間以短廊相接,俯視恰似一個“工”字而得名。現在人們提起工字廳,多指以工字殿為主體的整座古式園子。除了工字殿,院中有院的園中尚有許多其它的房屋建築。院內曲廊迂回,奇花異石,樹木扶疏,青竹成蔭。古色古香的園內“有房屋135間,遊廊69條,垂花門一座。推測這些房屋似應最早建成於嘉慶年間。


  工字廳是學校重要交往中心,原先其後廳常有重要外賓駐足。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應梁啟超之邀訪華時,就曾在此下榻半月有餘。同時這兒又不乏濃鬱的文化氣息,因為早期各小院的房屋多是教師住宅;他們給自己的小屋都起過一些雅號,如“三省廬”、“四丁香院”等等。其中,從後廳到以“三步廊”、“花燈窗”相接的“西花廳”,初建時“是一所書房,自領一小院,院內紫藤罥架,欞外紅蓮映窗,是工字廳大院內最幽美的所在。”1914年秋,梁啟超曾在這裏“賃館著書”,起名“還讀軒”。後來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便出自他當年所作題為《君子》的演講。1925年起吳宓在此居住,取名“藤影荷聲之館”,又名“空軒”。後來葉公超住藤荷西館,與吳比鄰,“一浪漫,一古典,而頗為相得。”這裏,遂成為校內外文人沙龍之場所。


  打開工字廳後廳北麵的廳門,可見一脈青山、一池秀水、一塘碧荷、兩座古亭。這正是校友們常與頤和園的“諧趣園”媲美的、稱為園中園的“水木清華”,“水木清華”一帶的景色設計別具匠心,四時變幻的林山,環攏著一泓秀水,山林之間掩映著兩座玲瓏典雅的古亭。水木清華的荷花池是清華園水係兩湖一河之一,夏季荷花盛開,一片蔥鬱之色;冬季白雪落於池麵,周圍瓊枝環繞,別有一番景致。荷塘南側之畔垂楊掩映著的秀雅古建築本為工字廳的後廈,為“水木清華”正廊,正額“水木清華”四字,莊美挺秀,有記載說是康熙皇帝的禦筆。“水木清華”四字,出自晉人謝混詩:“惠風蕩繁囿,白雲屯曾阿,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正中朱柱上懸有清道光進士,鹹、同、光三代禮部侍郎殷兆鏞撰書的名聯:“檻外山光曆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雲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荷塘西側可見一瀑布,四季流水不斷,遠遠可聞水聲,令人心曠神怡。因其幽雅的環境,水木清華常被清華學子選為讀書學習和小憩之地。梁實秋回憶這裏的景致道:“徘徊池畔,有‘風來荷氣,人在木陰’之致。.……我在這個地方不知消磨了多少黃昏。”

  現在,工字廳一帶的園林建築是熙春園僅有殘存的遺物了。工字廳的建築經曆了多年風雨,曾幾次維修過。2000年為迎接90周年校慶,對工字廳進行了改造重建。建築學院和美術學院設計,本著“整舊如舊”的原則,“從保護古文物出發,盡量恢複工字廳的原貌,突出其原來的古建築特色”。
      


    古月堂為清華園古建庭院之一,建於清朝道光年間,與工字廳西院一巷之隔。這處獨立的小庭院總建築麵積約670平方米,門前兩隻白色石獅,最具特色的垂花門至今保存完好。古月堂初建時是園主的專用書房,清華大學建校後成為教師宿舍。院內寧靜幽雅,梁啟超、朱自清等都曾在此居住。古月堂目前為學校總務機關與外事部門辦公所在地。


聞亭鍾聲


    聞亭位於大禮堂西側的一座土山上,是一座古式六角亭。聞亭原為一座鍾亭,建校初即有之,為號令全校作息而設。亭內有大鍾一口,徑可四尺。鍾聲清脆,遠及海澱。

 

    聞一多是中國著名的詩人、學者,同時也是校友和教授,他在《周易》、《詩經》、《莊子》、《楚辭》的研究中均有相當的成就。抗日戰爭期間,他目睹國內反民主的獨裁政治,拍案而起,1946在昆明被暗殺。抗戰勝利後,學校北上複校,重建鍾亭。為了紀念在昆明遇害的聞一多先生,特將鍾亭命名為“聞亭”。

   
    亭內匾額由聞一多先生1921年的同級同學集資建成,“聞亭”二字由著名優生學家潘光旦教授所書。亭內大鍾原懸掛於頤和園東大門對麵,抗戰勝利後移至此處。1986年清華師生在聞一多先生逝世40周年之際,修建了聞一多雕像,使“聞亭”景觀益顯莊嚴美觀。藍天白雲之下,聞亭高聳頗有君子之風;水木清華之側,鍾鳴瓦釜宛若天籟之音;


  
    自清亭原名“迤東亭”,在工字廳東牆外的土山上。1978年改名“自清亭”以紀念朱自清先生。朱自清是我國近代傑出的教育家、詩人和散文學家。他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等,至今膾炙人口。因自清亭設於此地,很多人誤以為朱先生的《荷塘月色》即亦源於此地,其實不然。《荷塘月色》的“原址是在近春園環池的西北隅。現在近春園東山建有“荷塘月色亭”以資紀念。


《荷塘月色》
      


    從工字廳西門往西不遠就是近春園。近春園的核心景觀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及其包圍著的一座島,島上有高低的山丘和樹林掩映,島西南側有一古式長廊,此島通過一座漢白玉拱橋與岸邊相連。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麵,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在默念著朱自清的名句時,遊客們還可以在近春園東山上看到1982年,為紀念朱自清先生在此寫下的名篇《荷塘月色》而建的 “荷塘月色亭”。

      
    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所述的引人入勝的景色在近春園一帶。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火燒圓明園,近春園內所有房屋被化為灰燼,淪為“荒島”,前後達一百二十餘年。1927年仲夏,朱自清教授感於世變,夜不成寐,夤夜走出家門到這一帶散步,以其精妙的構思和生花之筆寫下名文《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麵,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天裏的星星。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 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霎時傳過荷 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一了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 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象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清華園古建築很有曆史韻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Bounty 回複 悄悄話 雖然不是清華的學生。但是清華園從小就是我的家。我在那個美麗的地方生活了30多年直到出國。從小就常見這些建築物。但是作者的文章比這些建築本身更美。
顏素 回複 悄悄話 下次回國要去看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