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轉載自《文匯讀書周報》的“星火商店:全國第一家24小時便利店”

(2013-04-13 04:22:43) 下一個
  1968年9月26日,星火日夜商店開張了,這是上海乃至中國的第一家24小時服務的便利店,在那個“太陽三尺高,門板還關牢,太陽一落山,東西買不著”的年代,“星火”不僅為許多上海市民帶來了購物方便,而且也給那些晚間進城送菜的農民提供了一個歇腳處:冬天可以免費喝到熱水,夏天可以用涼水洗臉揩身。1972年,星火日夜商店的便民服務精神得到了周總理的高度讚揚,全國各地也紛紛效仿,一家家日夜服務商店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   

票證年代的救急店   

星火日夜商店是上海乃至全中國第一家24小時通宵服務的商店,從上世紀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它獨領風騷20多年。“星火”的創建者們為何有如此超前的意識呢?故事還要從1968年說起。當時“文化大革命”已經進入白熱化程度,大字報鋪天蓋地,批鬥會到處都是。就在那年的9月26日,西藏路新閘路路口,一家名為“益新茶葉店”的商鋪更名為“星火日夜食品商店”,隆重開張。照片上的這個年輕人叫王裕熙,後來的星火日夜食品商店經理,那年他36歲。當時有一個順口溜,叫“太陽三尺高,門板都關牢,太陽一落山,東西買不到”,營業時間太短,你上班它開門,你下班它關門。王裕熙說,麵對這種現狀,當時我們就想,如何做到真正為人民服務呢?所以後來就有了星火日夜商店。日夜商店開出來後,每個月至少有3天,在店門口會排起“四條長龍”。是什麽東西值得人們通宵達旦地搶購?是手上即將過期的票證。   

因為那是一個沒有票證就無法生存的計劃經濟年代。物資匱乏,日用品供應緊張,政府為了保證市民基本的吃穿用度,隻好限製每個人的用量,於是,各式各樣的票證就誕生了。那時如果想起即將到期的票子還沒用掉,即使是半夜三更,也要爬起來趕到日夜商店去買的。   

在這樣一個時代中孕育而生的星火日夜食品商店,是一件孤品,也是一件極品,對於上海市民而言,更是久旱逢甘霖。   

菜農們的歇腳處   

對“星火”念念不忘的還有上海各個郊區的菜農們。當年,為了把蔬菜早早送進菜場,他們白天收割,夜裏騎著黃魚車進城,而星火日夜食品商店門前的西藏路橋是很多菜農往返的必經之路。  


2011年底,原上海縣梅隴公社菜農潘鳳娣和杜金鑫,又在這裏見到了星火商店的兩位老經理。當四雙手握在一起的瞬間,仿佛穿越到了40多年前。1966年,16歲的潘鳳娣就開始風雨無阻地進城送菜。在沒有星火的頭兩年時間裏,記憶中的上海和漫長的路途一樣漆黑一片。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霜;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半夜裏還要忍饑挨餓。為了給城裏人供應新鮮蔬菜,當時每位菜農都是這樣硬挺過來的。   

1968年9月26日以後,18歲的潘鳳娣依然奔波在送菜的途中,但是高高的泥城橋似乎已不那麽令人畏懼了,因為無論何時,橋下總有一盞明亮的燈光,一條清爽的毛巾,和一杯熱騰騰的茶水在等著她。有時騎車褲子壞了,店裏備了針線可以讓你縫;有時輪胎氣沒了,店裏備了打氣筒可以讓你打。總之星火成了她和同伴們歇腳的驛站。   

正是這段送菜生涯的磨礪,使潘鳳娣和杜金鑫得以在上海市舉辦的自行車公路賽上一舉成名,潘鳳娣還獲得了1974年公路自行車全國錦標賽50公裏女子組的冠軍。   

老百姓的求助站   

1979年12月8日,一個寒冷的冬夜,家住上海市黃浦區的徐維加夫婦卻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急得滿頭大汗。原來那天夫婦倆下班回家發覺小孩子不舒服,頭很燙,於是就給小孩量體溫,結果小孩子一強體溫表斷在了嘴裏,等取出來時卻怎麽也找不到體溫表裏的水銀。吞服水銀可是要引起急性汞中毒的,汞會腐蝕消化道黏膜,嚴重者可導致腎功能衰竭,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夫婦倆火速把孩子送到附近醫院,沒想到醫生也表示無能為力,但是給出了一個土辦法:把牛奶和生雞蛋混在一起吞下去,可以解毒。在商業蕭條的1970年代,深更半夜哪裏有不打烊的商店呢?夫婦倆唯一想到一個可以救命的地方就是星火日夜食品商店,於是直奔“星火”而去。   
原星火日夜商店經理王裕熙記得,那天已是午夜12點多了,有一個人火急火燎地趕來說要買牛奶和雞蛋。那時牛奶和雞蛋都是憑證供應的,而且牛奶公司要到淩晨三四點鍾才會把牛奶送到。於是他立刻騎上車到牛奶廠去跟人家說明情況,商量先拿兩瓶回來救急,然後再到牛莊路菜場跟人家商量買幾個雞蛋。像這樣的事情,他說晚上在他手裏已碰到過好幾次了。   

星火日夜商店開張半年後,《解放日報》業餘通訊員鄧複新發現了它的與眾不同,於是他飽含深情地寫下了《日夜商店的日日夜夜》一文,於1969年2月16日發表在《解放日報》上,轟動一時。1972年,北京召開全國商業工作會議,周恩來總理聽說了“星火”的故事後,讚不絕口。根據總理的指示,北京立即開了家“燎原食品商店”,天津也跟著開了一家,嘉興則在每家店門口都放上了一個打氣筒。日夜服務商店就這樣一點點在全國開始興了起來。   

而受到周總理讚揚後的星火日夜商店的員工們,幹勁更足了,一度成了上海老百姓心目中的“110”。   

居民心中的“110”   

上世紀60年代提倡培養一專多能的人才。當年在星火商店也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每個員工都要學會騎黃魚車。為此,18歲的羅克勤沒少吃苦頭。她記得自己剛學會騎黃魚車,有一次騎車出去,看到前麵有人,一時刹車不及連人帶車就翻倒了,導致一隻手脫了臼,回來還不敢跟師傅說。因為手痛,在給顧客遞牛奶時隻能用一隻手,師傅見了以為她鬧情緒,她這才哭著說出了原委。   
鄭明珠是1972年加入星火的,在她的印象中,當年店裏的幾部黃魚車除了拉貨外,還是街坊鄰居眾所周知的免費出租車、緊急救護車。她記得有一天正好是中夜班交接的時候,突然來了一位五十來歲的中年婦女,她著急地說女兒好像要臨產了,已經見了血,怎麽辦!這時中班下班的幾個職工就趕緊騎了黃魚車過去,幫她把臨產的女兒送到醫院。醫生說,如果再晚送一步,就會大出血,可能有生命危險。   

那時還沒有110,“有困難找星火”就不約而同地成了當時的社會共識。謝春鳳是追隨星火半輩子的老顧客,而星火對她母親則有著救命之恩。   

三十多年前,謝春鳳的家住在大上海電影院旁邊,她媽媽身體一直不好,有一天晚上,她媽媽突然昏倒在地,半夜三更的,隻好跑到星火日夜商店去救助。謝春鳳說:“店裏的領導、職工都非常好,馬上弄了輛黃魚車把我媽媽騎到長征醫院,救了我媽媽一條命呀。”   1972年,受到周恩來總理表揚的“星火”,迅速在全國形成了燎原之勢,而在上海,“星火”更是不斷擴大服務的外沿,他們盡其所能地為老百姓提供方便。本來食品店是不賣郵票的,但晚上經常有顧客跑來問有沒有郵票買,所以店經理後來就聯係了郵局,增加了一項賣郵票的業務。“星火”人說,為人民服務要有一顆真誠的心,隻要是人民需要的,“星火”就樂意奉獻。   

在十年浩劫中,殘酷的階級鬥爭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異常冷漠,商店營業員甚至振振有詞地說,我為人民服務,但不是為你一個人服務的!其實,“人民”不正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個人組成的嗎?不過在那冰冷的年代裏,星火日夜食品商店裏卻依然洋溢著脈脈溫情。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中國大地,星火日夜食品商店也抓住了發展的大好時機。從當初不起眼的兩開間小門麵,到八開間的大鋪麵;從最初的240種商品,發展到琳琅滿目近千個品種;從1968年的一家食品店,發展到鼎盛時期的8家分店,繼而在1992年成立了星火日夜實業公司。如今保留下來的4家分店,都原汁原味地繼承了老星火的傳統:熱情、周到、薄利、貼心。   

2002年10月,一條關於西藏路627號“星火總部”要動遷的新聞,牽動了眾多上海人的心。下午5點,星火日夜商店結束了在這裏三十四年的經營,卷簾門被緩緩拉下。80歲的老勞模老經理王裕熙,用手中的攝像機默默地記錄下了這一切。幾個月後,這裏變成了一片綠地,而星火日夜商店遷到了馬路對麵,與曾經的發源地隔街相望。   

星火44年前創立了中國第一家24小時“便利店”,如今申城已有幾千家便利店遍布各處。1968年深夜的那一盞孤燈,如今再也不會寂寞了。


轉載者添加一句:當時聽說上海滬劇名演員丁是娥被下放到星火日夜商店,好多人還跑去看,記不得是否真的看到,這就算是那時的追星現象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滾子刀肉 回複 悄悄話 還有那王丹鳳到上運幾(?)場當搬運工, 工人們老愛叫她唱歌,還有人非得要她唱小燕子穿花衣,當然這也是文革中的傳言。
呂洞賓 回複 悄悄話 丁是娥到星火當售貨員,楊飛飛到大場電影院做售票員,都是當年上海灘人們茶餘飯後的一個不錯的談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