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靠 順服

人饑餓非因無餅,幹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命運三部曲之三:死(4)

(2011-04-26 05:16:18) 下一個

榮耀與悲哀

所以,在去對付死亡之前,主耶穌必須先讓門徒更深地知道自己,更深地認識死亡,祂要通過兩個重要步驟塑造門徒,以便使他們將來真正明白他們信仰的根基(要知道,這些看起來“不爭氣”的門徒是被耶穌預備寫聖經、改變曆史的)。接下來耶穌與姐姐馬大的一段對話,是第一個步驟
----要門徒認識他們所信的耶穌;而耶穌與妹妹瑪麗亞和猶太之間的對話,是第二個步驟----要門徒認識祂通過對死亡的擔當來戰勝死亡,釋放被死亡所拘禁的人。

從“拉撒路在墳墓裏已經四天了”可以推測,很可能是耶穌在給傳信的人說話的時候,拉撒路就已經死了,主當然知道。這裏交代在墳墓裏的天數,與下文呼應,表明死的不可挽回。從耶路撒冷來的這些客人是來安慰死者親屬的,他們同樣知道死的悲哀,卻在死亡麵前分為兩類:一些人將會信耶穌脫離必“死”的命運(本章第
45節),並要為耶穌做見證(《約翰福音》12:17),另一些人則是更加悲哀地走向終極的“死”,向法利賽人報告耶穌的神跡(本章第46)。為什麽恰巧馬大先出去迎接耶穌,馬利亞卻仍然坐在家裏呢?因為姐姐馬大是家長,而且性格外向、幹練,當然負責招呼客人;妹妹瑪麗亞則溫婉、沉靜,不勝悲哀,被客人圍著接受安慰。在這種特定場合,姐妹倆不同的性格被耶穌使用,扮演不同的角色。

馬大的堅強,使得她在失去親人的痛苦中仍然能夠把自己對耶穌的信心和認識充分表達出來。“袮若早在這裏,我兄弟必不死”並不是一個抱怨的話,而是一個親密感情的自然流露,正像一個受到驚嚇的孩子,突然見到母親回來的心情。這種與耶穌的親密關係正是我們每一個門徒裏麵最重要的生命素質。首先,她在傾訴悲痛中卻沒有主同在的那種信心被試煉的痛苦,但痛苦的試煉中又含著著信心;同時,由於這個信心是在被試煉的經驗中,這經驗裏麵包含著對死亡的認識
---死是不可逆轉的。盡管如此,耶穌的到來又立即給她帶來驚喜,使她能夠脫離痛苦的經驗,回到單純美好的信心裏麵:“就是現在,我也知道,袮無論向神求什麽,神也必賜給袮”。因著她的信,耶穌就應許說:“你兄弟必然複活。”然而,耶穌的這個應許,使她想到上一個應許,又將她拉回到原來的痛苦經曆裏麵,對耶穌的應許不敢再“妄加揣測”。於是,馬大說:“我知道在末日複活的時候,他必複活。”耶穌當然看透了馬大的心思,也知道她的信心和她所受的試煉。為了堅固她,主耶穌對她說了一番話:“複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複活。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這話從曆史到永恒,又將永恒鏈接與現在的瞬間,就好比登變相向祂最愛的三個門徒顯現自己榮耀的上帝形象一樣,對於信心敏銳的馬大,是一個徹底的鼓舞和極大的堅固,使她麵對麵看到耶穌的榮耀。所以,馬大馬上就以金子一樣的信心宣告:“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神的兒子,就是那要臨到世界的。”這個宣告標誌著耶穌在門徒那裏完成了祂第一個步驟的塑造工作。

馬大說了這話,就回去“暗暗的”叫她妹子,說明她可能有預感,主要行大事。暗暗告訴馬利亞去見“夫子”,才能夠把眾人都帶去;那些安慰亡人親屬的猶太人,緊緊跟著瑪麗亞,去安慰她,而對接待“客人”並不太感興趣。馬利亞見了耶穌,就俯伏在祂腳前,說的話和姐姐馬大看到耶穌時所說前半句完全相同,隻是悲從中來,泣不成聲,無法像姐姐一樣繼續說下去。耶穌這是看到的隻是一片哀哭,悲哀成了瑪麗亞與耶穌見麵這個片段的基調。這裏就產生一個強烈的對比:一邊是生命的主,一邊是死亡的強大勢力。人在死亡麵前,固然可悲與可憐;然而,更可悲的是,他們無奈地麵對死亡,卻根本不知道眼前的那一位就是能救他們脫離死亡的。於是,耶穌哭了。猶太人顯然片麵而且膚淺地理解了耶穌的哭,他們在旁邊說:“你看祂愛這人是何等懇切。”又按照他們自己有限的理性,覺得耶穌的言行自相矛盾:“祂既然開了瞎子的眼睛,豈不能叫這人不死嗎?”
 但是,他們不明白,自己也是生來“瞎眼”的,耶穌這裏正是要接著這件事,開他們靈裏的眼睛。所以,“耶穌又心裏悲歎,來到墳墓前。”

“耶穌哭了”是這段故事裏麵的一個關鍵。這個哭不僅是表示對哀哭之人的同情,而是對人類命運的一種同情;不僅是對人類命運的同情,也是對那些寧死不信耶穌之人所發出的深深悲哀;不僅是同情和悲哀,最重要的是一種擔當。這個擔當,正是在《創世記》第六章中,神以大洪水毀滅全地時的那樣一種“後悔”和“憂傷”,這種擔當的最高表現就是祂自己要為人類的罪而死。盡管,耶穌不知一次預言到自己的死,但門徒還是無法理解。細心的瑪麗亞可能正是從耶穌的哭開始,經過拉撒路的複活,逐漸感受到這一點,悄悄地為耶穌的死預備了香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