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舞蹈賞析《牛背搖籃》

(2014-09-17 11:59:59) 下一個


三人舞《牛背搖籃》  第二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民族舞《牛背搖籃》(三人舞)中央民族大學藝術學院
編導:蘇自紅、色尕
作曲:王勇、孟衛東
舞美:趙承彤
服裝:蘇自紅、色尕
演員:隋俊波、崔 濤、萬瑪尖措
首演:1997年12月
團體:中央民族大學舞蹈係 《牛背搖籃》榮獲第三屆“孔雀杯”少數民族舞蹈會演創作三等獎、表演二等獎;在中國首屆舞蹈“荷花獎”的比賽中,榮獲創作銀獎。1998年,該舞被中國選 派參加了朝鮮“四月之春國際藝術節”,得到了外國人民的喜愛,榮獲藝術金獎

我追尋性格美——創作《牛背搖籃》的體會(編導蘇自紅):
        雪山,那麽美,那麽迷人,潔白晶瑩,又朦朦朧朧……我第一次知道雪山、知道西藏、知道藏族,是看電影《農 奴》,那是60年代初;當我第一次跨進民族藝術的殿堂——中央民族大學學習舞蹈,是藏族老師慈仁桑姆給我開的“法兒”;我第一次結識的藏族同窗好友色尕 ——卻成了終身伴侶……色尕是青海玉樹藏族,我是雲南楚雄回族,天南海北,是舞蹈使我們走到一起,相知、相戀,這是緣分,也是創作舞蹈《牛背搖籃》的起點 和支撐。色尕是民族民間舞蹈教師,有著豐厚的生活積澱和語匯,我的專業是舞蹈編導老師,生活和事業把我們維係在一起,又魂牽夢繞地係著民族藝術的瑰寶,這 是我們的事業線,又何嚐不是生命線!十幾年來,我們有了愛的結晶———個可愛的孩子,更有了那麽多作品,彝族的、傣族的、回族的、蒙族的、苗族的,當然, 最多的還是藏族的,男子獨舞《康巴新生》、女子獨舞《雪蓮》、群舞《雪山賦》等都在各種全國舞蹈比賽中獲獎,95年創作了《高原彩霞》,96年又創作了男 子群舞《高原》獲北京市第五屆舞蹈比賽一等獎第一名。但我們不會因此而滿足,藝無止境,對民族藝術的愛同樣無止、無盡。


     西藏為世界所矚目,如今在人們的心目中,西 藏已成為終極的自然和風景,是高處的人生,是世界上最高的一方淨土,也許再沒有比西藏更能給予創作上的靈感了。這種靈感一旦被敏感的藝術家們捕捉到,於是 就有了世界性影響的《阿姐鼓》,就有了《青藏高原》和《牛背搖籃》。也許這種現象可稱為“西藏情結”吧
     編導蘇自紅的“西藏情結”源於何時呢?她在《創作 <牛背搖籃>體會》一文中寫道:“舞蹈《牛背搖籃》創作始於1996年,卻萌發於與色的相識和新的生活與積累,因為我一直在追覓性格美。我認為藝術創作 總是從生活啟動,創作老的審美觀念對於生活的感應、擷取,而‘沉澱’、積累生成一種藝術的、審美的特殊內涵。當五光十色的生活與創作者的心靈發生碰撞,進 發出絢麗的藝術火花時,一種創作靈感與一種久已積澱的美學理想,朦朧中扭結和導引著相對穩定的心理脈絡和軌跡,促使創作者不僅按照藝術的形象特征和個性邏 輯去思維,還要按照自己對藝術形象和表現形態的審美追求去思維,使創作主體在審美意境和藝術形象的雕塑和磨礪中沿一定的方向趨向生動和完美,從而產生富於 個性特征和性格美的優秀藝術作品。
      
作為藏族人的妻子,我有幸多次去我們的家鄉青海玉樹體驗生活,青藏高原母親般敞開胸懷,雪山臂磅擁抱著我的身體和心靈。 天,藍得耀眼;草,在朦朧的暮色中更美;牛羊成群,像朵朵白雲,自由安詳真是一片沒有汙染過的淨土。但對於寧靜的欣賞,還要有藍天、白雲、雪山般的純淨心 態和經受高寒和缺氧的嚴峻考驗。最使我眷戀的當然是這片淨土上的父老鄉親,還有那最吸引我的身披長毛、頭舉兩把彎刀的雄壯的耗牛。耗牛貌似凶悍、樣子可 怕,其實特別敦厚、直率、憨態可掬;耿直的倔強,成為嚴峻生存環境下生命力的自然表現,愛鬧、愛逗,不時還愛跟你開個小玩笑,極富高原的幽默與詼諧。我甚 至有一種奇怪的錯覺,生成一種莫明的親昵,幻象中的人與牛似乎分不清、分不開或許性格太相似了,而這正是打動我的心的、也是我一直追尋的民族藝術的性格 美。

  【作品描述】

    舞蹈由引子、三個部分(A、B、A結構)、尾聲組成
           引子在悠揚的笛聲中開始。大帷幕拉開,層層薄霧和嫋嫋青煙籠罩著整個舞台,一個藏族小姑娘正在娜涼篷”中向外遠眺。
           第一部分:音樂舒緩、凝重。舞蹈展現了小姑娘在牛背”上搖蕩的舞蹈動態一陣低沉雄渾 的大號聲劃破了寧靜的草原,小姑娘雙手牽著雄健的“耗牛,迎著霞光,緩緩走向水草豐美的地方。悠閑小憩時,小姑娘時而坐,時而趴,時而斜臥在“牛背”上遐 想遠眺,顯得那樣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把觀眾的視覺和藝術聯想帶到青藏高原那白雪皚皚、耗牛成群的特定的環境中。
           第二部分:音樂活潑開朗。舞蹈表現了小姑娘與兩隻“耗牛”之間的親密之情—他們像對 待親妹妹一樣關心她、細心照料她。隻見“耗牛時而將她高高托起,為她排憂;時而亮出寬大的雙臂和胸膛,為她擋寒他們情同兄妹手足,一塊攏火,一塊跳“鍋 莊”他們相依相*過著自足和諧的生活。
           第三部分和尾聲是第一部分和引子的再現。小姑娘重新趴在牛背上,遐思眺望。如同一首關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古老的田園牧歌,意味無窮,令人沉醉。      
         【作品賞析】  
           舞蹈以西藏“卓”的舞蹈語匯為基礎,通過展示姑娘與耗牛這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情景,從而表現藏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以及這個民族獨特的生存狀態、生活情調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作品藝術上的突出特點是擬人手法的運用。在三人舞形式的基礎上,巧妙設計了兩男舞者 以曲上翹的雙臂模擬犀利彎曲的牛角;以上身前傾、雙腿大弓步虛構成堅實寬厚的“牛背,與女舞者的真實的“坐、趴、斜臥”融為一體,構成一組組形象生動的 “牛背搖籃,.更為可貴的是,該舞沒有停留在耗牛形似的模擬上,而是進一步精心設計,使托牛通人性,同時也表現了天真不泯的小姑娘與牛相依相親的情景,從 而強化了藏人與耗牛的特殊關係口舞蹈中水袖道具的運用很有想象力,時而是袖搭涼篷,時而是條鞭飛揚,使舞蹈充滿了質樸純真的藏味芳香。
           舞蹈服裝的設計大膽誇張。小姑娘以大鮮紅色上衣和白色圍裙與土黃色耗牛服裝產生鮮明的對比,使之突出小姑娘嬌小、機敏的人物性格和穩健、笨重、“倔”、“擺”的耗牛的性格特征,從而加強了舞台效果藏族舞蹈的風格特征。

 【作品描述】
舞蹈由引子、三個部分(A、B、A結構)、尾聲組成口引子在悠揚的笛聲中開始。大帷幕拉開,層層薄霧和嫋嫋青煙籠罩著整個舞台,一個藏族小姑娘正在娜涼篷”中向外遠眺。
第一部分:音樂舒緩、凝重。舞蹈展現了小姑娘在牛背”上搖蕩的舞蹈動態一陣低沉雄渾的大號聲劃破了寧靜的草原,小姑娘雙手牽著雄健的“耗牛,迎著霞 光,緩緩走向水草豐美的地方。悠閑小憩時,小姑娘時而坐,時而趴,時而斜臥在“牛背”上遐想遠眺,顯得那樣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把觀眾的視覺和藝術聯想 帶到青藏高原那白雪皚皚、耗牛成群的特定的環境中。
第二部分:音樂活潑開朗。舞蹈表現了小姑娘與兩隻“耗牛”之間的親密之情—他們像對待親妹妹一樣關心她、細心照料她。隻見“耗牛時而將她高高托起,為 她排憂;時而亮出寬大的雙臂和胸膛,為她擋寒他們情同兄妹手足,一塊攏火,一塊跳“鍋莊”他們相依相靠過著自足和諧的生活。
第三部分和尾聲是第一部分和引子的再現。小姑娘重新趴在牛背上,遐思眺望。如同一首關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古老的田園牧歌,意味無窮,令人沉醉。
【作品賞析】
舞蹈以西藏“卓”的舞蹈語匯為基礎,通過展示姑娘與耗牛這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情景,從而表現藏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以及這個民族獨特的生存狀態、生活情調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作品藝術上的突出特點是擬人手法的運用。在三人舞形式的基礎上,巧妙設計了兩男舞者以曲上翹的雙臂模擬犀利彎曲的牛角;以上身前傾、雙腿大弓步虛構成 堅實寬厚的“牛背,與女舞者的真實的“坐、趴、斜臥”融為一體,構成一組組形象生動的“牛背搖籃,.更為可貴的是,該舞沒有停留在耗牛形似的模擬上,而是 進一步精心設計,使托牛通人性,同時也表現了天真不泯的小姑娘與牛相依相親的情景,從而強化了藏人與耗牛的特殊關係口舞蹈中水袖道具的運用很有想象力,時而是袖搭涼篷,時而是條鞭飛揚,使舞蹈充滿了質樸純真的藏味芳香。
舞蹈服裝的設計大膽誇張。小姑娘以大鮮紅色上衣和白色圍裙與土黃色耗牛服裝產生鮮明的對比,使之突出小姑娘嬌小、機敏的人物性格和穩健、笨重、“倔”、“擺”的耗牛的性格特征,從而加強了舞台效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品羽題紅 回複 悄悄話 如果多些舞台照多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