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少爺兵”傳說! (圖)

(2009-03-23 13:08:16) 下一個



“少爺兵”傳說!ZT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澤西,是個英吉利海峽中最大的小島,二戰的時候被德軍占領--所以,你千萬不要以為二戰德軍沒占領過英國本土領土,占領過,就是澤西島。

新澤西是個美國非常繁華的州,平均每平方英裏就有約1千人。要知道,在美國許多中西部州, 每平方英裏還不到10個人哪!

人口多,除了老州的曆史悠久外,說明新澤西州的地理環境也很不錯。在200多年前,就被沿海舊殖民地的人叫花園地。這個州的北麵挨著紐約,再遠點就是波士頓, 南邊是費城、巴爾的摩、華盛頓,費城跟巴爾的摩現在是不怎麽被非美國人所熟知,可在100年前的大工業時代,巴爾的摩在全世界工業體係內都是相當有地位的城市!

說了這麽多新澤西州的地理環境,要是你是個軍迷,就應該已經知道,在軍事戰略上,象這麽一個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地理環境優越的地方意味著什麽。沒錯,就是所謂四戰之地,也是所謂兵家必爭之地。

上麵那枚硬幣,便是新澤西州發現的,紀念1776年聖誕節之夜,華盛頓率領大陸軍士兵穿越特拉華河,來到本州的事件。那次渡河之後不久,1777年1月,在普林斯頓戰役中大陸軍擊敗了英軍,雖然是一場規模不大的戰役,但是它挽救了大陸軍,以及它所隸屬的那個民意權力機構:大陸會議。

圖案上的1787,是指1787年新澤西州作為第三個州,加入USA聯邦的時間,但圖案是紀念華盛頓率領人馬,渡過特拉華河,來到本州搞革命的事情。

真的叫革命。

那場革命,對人類曆史的影響一直到今天,它和其後幾年法國暴發的大革命,展示了對革命不同的詮釋:北美的這場革命,其實是在說,革命是人群用暴力取得相互妥協目的的一種途徑,而法國的那場,則是人群分裂後一些人將另外一些人徹底消滅的過程。

這兩種對革命不同的理解,在同一個時代誕生,並貫徹了此後人類曆史上好長的一段。但遺憾的是,在很多地方,那裏的人群隻懂得後一種革命的意思,不大明白前一種。

在某些國家,美國大兵一直被宣傳媒體叫做“少爺兵”,這些國家的民眾從小也會接受很多關於美國大兵如何驕奢淫逸的“趣聞”。

哦,你別想歪了,我說的某些國家,是指二戰前的德意誌、意大利、還有日本。

所以,在這個帖子內,我將試圖從一個更寬廣的視線角度,講一講我所知道的美國大兵的由來、傳統、和一些不那麽驕奢淫逸的“趣聞”。

僅僅從戰爭規模的角度而言,發生在1775年到1783年之間的那場北美獨立戰爭是很小的:雙方每次投入的兵力都隻不過以營為單位進行計算,即便是規模最大的約克鎮戰役,也不過是9000名美國人、7800名法國人包圍了7000多英國人。

但是,僅僅就軍事曆史的角度而言,這場戰爭還是表現出一些開創性的內容:

1、北美獨立戰爭要比法國革命更早視線了一個武裝國家的理想,國家主義開始在西方軍隊傳統的紀律重視程度上施加影響。自此以後,普通士兵也開始表現出以前隻屬於軍官的戰鬥熱忱,而這種忠誠感極大的影響了戰術、後勤和戰略。

在北美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之前,歐洲軍事傳統的下的軍隊,在大規模戰爭中使用征召或雇傭兵員時,很少采用散兵方式,在戰術上也很少采用伏擊、遊擊等靈活戰術。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軍官們無法信任自己的士兵,在非隊列方式部署時,士兵很可能會因為恐懼而躲起來,甚至偷偷的從位置上溜走。

但是從北美獨立戰爭和法國革命開始,用本民族的軍隊來保衛本民族的政府就成了普及開的模式,而忠誠感也超越了個人榮譽的時代,開始具備向每一個普通士兵灌輸的理由。

但這從來都是雙刃劍,這種忠誠感,也是導致從那時候開始,戰場上死傷數量急劇上升,戰況慘烈度急劇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樣,當士兵們感覺所忠誠的目標其實不合理時,一支軍隊的戰鬥力也會迅速的下降乃至崩潰。這都是以前很少發生的。

2、北美獨立戰陣中,大陸軍的關鍵戰役雖然都以當時非常地道的歐洲模式進行,但是,遊騎兵“RANGER”和狙擊手“SHARP-SHOOTER開始成編製配屬,並被有意識的編入到戰術模式裏去,確實是從這一戰爭開始的。

北美殖民地的狩獵愛好者跟職業獵人們,恬著臉,以一種無知般的淳樸,在當時還充滿了禮儀的戰場上躲在樹木或岩石後專門獵殺對方的軍官。這極大的衝擊了英國美軍官們的觀念,並使得他們對自己這些反叛的親戚們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抱以深深的蔑視。

遠道而來的英國軍官們無法理解:在他們這些北美出生長大,從事自由貿易活動跟拓荒的遠親們看來,如果打死幾個英國軍官就可以盡快解決戰鬥,那就跟打死幾個印第安人頭目就可以挽救一個殖民點一樣,都是非常順利成章的事情。

都在殺人了,還要講究什麽禮儀?

3、如果說在北美獨立戰爭的北方戰場,喬治·華盛頓率領的大陸軍主力是以運動戰和陣地戰的方式為主進行戰爭,那麽在南方戰場,一些土生土長的北美家夥給英國陸軍的則是地道的遊擊戰。記住這3個名字:納塔內爾·格林,丹尼爾·摩根,安德魯·皮肯--他們之間的協調與合作非常成功!在他們的率領下,卡羅萊納民團依靠自己的力量就打跑了英國正規軍,並且為約克鎮戰役創造了契機。

他們,特別是納塔內爾·格林,是火器時代開始後,最早大規模進行有組織、有計劃、正規軍與遊擊隊相結合的遊擊戰爭的領導者和創造者,他們在卡羅來納的勝利預示了20世紀民族解放戰爭的戰術。

生活在有些國家,習慣皇朝統治的人們恐怕很難理解1774年到1775年,發生在北美洲東海岸,大西洋的西邊,阿巴拉契亞山山脈和海岸線之間的那些事情。

那兩年,沒有天下大旱,也沒有發大水,這片土地上民很聊生。

那兩年,大夥做大英帝國的子民,那可是很有麵子的事情:剛剛在七年戰爭中擊敗了號稱陸軍第一的法國,一個日不落帝國的時代即將來臨。

科學、技術,甚至文學藝術,大英帝國都是蠻厲害的。

社會製度,也是蠻先進,或者說諸多項是最先進的。

從什麽角度看,都沒有革命的理由。

雖然在革命者後代們編纂的書上,總說那時候英國當局試圖對殖民地加重負擔,加強控製,這種強求、反抗、壓迫的過程最終導致了1775年4月爆發的戰爭。

可這話還真不能全信!其實,從顧全大局的角度來看,當時北美殖民地的英國人小日子過得很不錯!而且平均水平高過英國本土!你們收入高,那也是沾了大英帝國的福氣,也多虧了皇家海軍和英國陸軍保衛了你們的幸福生活,現在國家財政出現了點困難,你們稍微的負擔多一點,多做一些貢獻,難道不應該嗎?

可他們還是獨立了~

這幫人,太不顧大局了……

獨立戰爭時期印第安部落是不是都是站在英國這邊?

是這樣的,我把自己所知的概括一下:

1、印第安人在北美殖民地一帶原先的分布就不多,原先他們主要是分布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島和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在北美殖民地一帶生活的原住民,他們原先的生活狀態和生產力水準,要遠遠低於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印第安人。還處於部落狀態,而中美洲和南美洲,我們大夥都知道當西班牙人入侵時,那邊的印第安人都已經發展到原始國家的組織形式了。北美的印第安人,在歐洲人到來之前,發展水平最高的應該是佛羅裏達半島上的,而那也是因為受到中美洲和墨西哥高原印第安人帝國的影響。

2、西班牙人的入侵極大的改變了印第安人的分布,一些原先生活在中美洲靠北一些,本來依附在中美洲帝國的印第安人部落開始向北遷徙,以躲避戰亂和疾病。這些北上的印第安部落,後來在跟荷蘭人、英國人的戰爭和貿易中,逐漸掌握了鐵器與火藥的製作,並且掌握了馬匹的奧秘。17世紀60年代的時候,馬薩諸塞的印第安人已能夠生產彈藥,修造工具來修理滑膛槍。

3、西班牙人對印第安人采取的是高壓統治和殘酷鎮壓,而荷蘭人、葡萄牙人、英國人、法國人,這些後來者為了爭奪利益,采取的是利用、收買和鎮壓結合的方式。而這種過程中,北美的印第安部落迅速掌握了戰爭的能力,1675年到1676年,在不到2個整年的時間內,英國軍隊與印第安人作戰的軍隊傷亡高達3000人!到這個時候,印第安人已經是不可忽略、不可輕侮的一支武裝力量了。

4、但北美印第安人有自己的問題:首先是缺乏組織上的統一能力,大部分時候都是依靠鬆散的部落聯盟與歐洲殖民者作戰;其次,人口太過稀少,雖然掌握了比南美印第安人要先進的歐洲軍火、鐵器、馬匹技術,但因為生產方式的緣故,人口量一直不高;再者說,那時候的北美印第安人,他們的社會發展水平才到部落階段,他們認可的人群關係是部落、族群,而還沒有所謂民族、國家的概念,因此也無法凝聚成一個我們理解上的人群社會,從事人群間活動或競爭。

5、對於北美印第安人,與他們矛盾最深的並持久敵對的,就是殖民者,原因很簡單:殖民者和印第安人之間才有土地使用的糾紛,對於遠在歐洲的大英帝國或者波旁王朝,隻要能控製住某塊土地和那上麵的人群就是了,至於那些人的膚色和信仰,好像關係不是很大。而對於聰明的印第安頭人們來說,以遠方的“朋友們”來製約近處的那些可惡的殖民者,從原始政治的邏輯上來說也是順理成章的,所以,在七年戰爭期間,英國人和法國人都爭取並拉攏印第安人部落參戰,兩邊都有印第安同盟軍,並且從一些記述中可以看出,當時這些印第安人武裝和隸屬英軍的北美殖民者關係就很不怎麽樣。

6、獨立戰爭的一個理由,就是英國政府不讓殖民者越過阿巴拉契亞山山脈。據說,這是英國在履行對印第安人的承諾,也是法國人認輸時的一個條件。但對於渴望發財,渴望過上好日子的殖民者而言,這都是臭狗屎!他們認為,他們在七年戰爭中的作用被英國政府抹殺了,他們沒有獲得自己應該得到那份。至於那些印第安人武裝,北美殖民者們認為自己有辦法對付他們,隻要英國政府不拉後腿!

7、以上,以及各種錯綜複雜的原因,而不是有人開玩笑所說的所謂威士忌酒和來複槍的收買,印第安的大部分部落在獨立戰爭中,站到了英國人那一邊。


順便提及一下另外一個個人感受:在後來的19世紀早期,或者說整個上半葉,在對待黑人和印第安人方麵,英國人做得要比美國人文明得多!

在華盛頓度過特阿華河前 大陸軍幾乎是連戰連敗

1776年7月4日的獨立宣言幾乎成為一個美妙的泡沫

華盛頓將軍已經損失了他的90%的軍隊

在剩下的2萬名垂頭喪氣的革命軍士兵裏,許多人打算在這個聖誕節後退役回家

華盛頓幾乎是在絕望的境地裏率領最後的有生力量2400人的革命軍渡過特阿華河去進攻數千訓練有素的德國黑森雇傭軍

這可以算是還沒有誕生的美利堅合眾國在繈褓裏最後的一次抗爭

人類幸運的是,他們成功了

那些“不顧全大局”,並且“為一己之利就罔顧民族、國家大義”的北美殖民者們發起戰爭時,他們所仰仗的戰爭能力主要來自:

1、英國軍事傳統,特別是馬爾伯羅公爵約翰·邱吉爾生前對英國陸軍軍事戰術跟指揮技巧的卓越貢獻。長期作為英國陸軍的成員從事七年戰爭,接受英國軍事傳統培訓,這是以喬治·華盛頓為代表的一大批北美殖民者軍官的主要軍事能力來源。單就軍事技術而言,那時候的英國陸軍還是屬於第一流的陸軍,馬爾伯羅公爵留下的光榮傳統,還有英國工業革命在物質上的保障,使得這支軍隊都處於上升期。其最輝煌的時刻,是在後來對拿破侖的決戰中一展雄風。如果不是議會幾次駁回了豪將軍關於大規模增兵北美的請求,也許北美殖民地的獨立就沒那麽順利了。可問題是,要是聽了豪將軍的,歐洲那邊又讓英國人拿什麽去對付一心想報七年戰爭和之仇的路易十六?


2、北美殖民者在殖民過程中,與印第安人,但主要是與其他殖民者長期戰爭所領悟的軍事知識。這句話的明證之一就是著名的華爾街:那條筆直的街道以前是道筆直的城牆。荷蘭人建立那道牆時,火器已經普及了,有關大炮要塞的知識早就在歐洲軍事領域爛大街了,可那道牆還是那麽筆直和線條簡單,明顯不是防禦歐洲式軍隊的。但是,跟荷蘭人同期在新阿姆斯特丹在港口所建立的那些林立的、巨大的炮台比,那道後來成為金融中心的牆,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很顯然,更大的威脅還是來自海上,並且配備著相同的大炮--所以,那和印第安人獨木舟的關係一定不大。這樣的一個環境裏成長起來的殖民者,就算是他們的移民父輩可能對戰爭不是很了解,但是他們和他們的後代已經開始變得對軍事活動至少是不陌生了。

3、書籍和大學的作用。因為北美殖民者的宗教文化背景,以及後來他們要比歐洲人相對較高的生活水準,書籍和教育在殖民者當中的發展速度是超過歐洲同期的。就在1776年年底華盛頓率軍過河,並在1777年年初打了兩場小勝仗不遠的地方,就有一個殖民者們在1746年創立的大學,當時那學校叫新澤西大學,是眾多在北美由殖民者們建立的大學之一,後來那大學改名叫普林斯頓大學。國際政治領域的學術研究,據我所認為,要是沒有這所大學,這門學問到現在都不知道是什麽樣的呢!類似的這些大學,給家境殷實的北美殖民地男人們給了受良好教育的機會,他們學會了利用人類已有的知識研究並思考各種問題,並且因為他們都是些商人、農場主的後代和繼承人,他們不大會老歐洲同期的大學生那樣喜歡沉浸在某種對文化的醉心,或對形而上問題的思考當中,這些北美殖民地出生長大,從小在牧場或農莊裏騎馬打獵,並且從小就學會做生意的大學生們,他們更注意那些被認為和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學識,包括如何用暴力手段維護自己的尊嚴與權利。

至少,那些北美殖民者創立的大學裏,很少講忠君報國什麽的,雖然喬治·華盛頓本人在七年戰爭結束時,還堅持認為英國國王是全世界最好的國王。

但是,遠在英國的精英們看不起那些北美殖民地出生長大的遠親。與祖國本土相比,殖民地的等級化嚴重不足,人際交往之間也缺乏“規矩”和“禮儀”,最可笑的是,那些殖民者的後代竟然托人帶信來,說是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商量著辦,要是想收他們的稅,就得他們投票決定。這都太可笑了!

身為一名大英帝國臣民,我們正在偉大的皇室和議會領導下,從事前所未有的社會製度探索,並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此時,正是舉國上下團結一心奔向世界第一帝國的時候,那將是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最輝煌的時刻,作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一員,你們竟然不思為祖國多做貢獻,而是計較個人的得失,為了些暫時的,前進中產生的問題,就公然對抗國王和政府!

太不識抬舉,太不顧大局,太不是東西啦!

當時,在七年戰爭之前,大英帝國的精英們是這樣來解決帝國擴張過程中和法國西班牙為主的的軍事對抗問題的:

歐洲部分:維持大陸國家之間的均衡,避免一家獨大,特別是遏製法國。法國的波旁王朝要追述起來,足足有800多年的淵源了(超過中國曆史上任何一個朝代),並且從法王路易十四開始,法蘭西的陸軍就成為歐洲陸戰之霸主(記住拿破侖是站在整個法蘭西陸軍發展基礎上才得以發揮他的軍事天份的,你讓他投胎到同期的意大利去試試),並且因為巨大的利益淵源,英法兩國在18世紀中的戰火斷續的進行,幾乎是另外一個百年戰爭。所以,英國在歐洲就是以海控陸、維持均衡,實在不行的時候,如路易十四武力擴張到德意誌的時候,就得派約翰·邱吉爾這種超級打手出馬,帶兵和其硬撼!

順便說一句,這個約翰·邱吉爾不用猜,他就是溫斯頓·邱吉爾的直係祖上,邱吉爾家族的貴族榮譽,一是光榮革命的時候那個帶兵投奔威廉三世的約翰·邱吉爾,二就是這位跟其祖上同名,18世紀成就英國陸軍威名,號稱平生帶兵作戰幾十場,從未敗北,名列火器時代常勝不敗指揮官榜首的馬爾伯羅公爵約翰·邱吉爾。

印度部分:發展東印度公司的武裝力量,努力以印度本土士兵為炮灰,大力發展本土化的印度土兵部隊。以政治手段和海上控製力量為後盾,以印度土兵軍隊為打手,驅逐法國勢力,爭取獨霸印度。這部分的利益收成,當時是超過北美殖民地的。因為在這裏,可以用最野蠻最無恥的方式直接掠奪。後來在滑鐵盧帶領英軍和聯軍擊敗拿破侖的名將威靈頓公爵,他就是靠在印度帶領土兵打仗而起家的。東印度公司是這個政策的最大收益人,這甚至從1840年的時候,東印度公司能夠憑借其在印度的武裝力量擊敗清政府可以看出。

北美部分:發展殖民地本土武裝,利用印第安人,對西班牙和法蘭西的力量進行逐步蠶食和擠壓,同時,海軍,以及大量的私掠船不斷的給西班牙和法蘭西海上貿易放血,讓他們花費更高的成本去維係殖民地。

英國本土自身,在這種情況下,隻要把軍事投資重點放在海軍建設上就可以了。

如此,按照那些大英帝國精英們的計算,長此以往此消彼長,法蘭西和西班牙就會因為要同時維持龐大的海軍跟陸軍,而在財政上的經受持續巨大的壓力,並最終在這場漫長的爭霸之路上敗北。

精英們計算得很不錯,七年戰爭,作為一場英法北美爭霸總爆發戰爭,其結果證明了英國國家戰略的正確。但是,北美殖民地竟然因此而走上獨立的道路,這肯定是出乎大英帝國精英們當初的預想的。

6場主要的戰爭,就是:

1、獨立戰爭

2、1812年戰爭

3、南北戰爭

4、印第安戰爭

5、美墨戰爭

6、美西戰爭

邦克山戰役
邦克山戰役(Battle of Bunker Hill),

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中最初的流血戰鬥。1000多名英國士兵和約400名美國愛國者傷亡。

戰鬥發生在1775年6月。數千名移民包圍了在馬薩諸塞波士頓的英國軍隊。英國托瑪斯·蓋茨中將計劃加強防衛在波士頓南的多切斯特製高點。美國的愛國者們決定越過波士頓以北的查爾斯河,占領在查爾斯頓半島的邦克山。6月16日夜,愛國部隊加強防圍緊靠波士頓的布雷德山。後備部隊占據邦克山。

次日清晨,英軍威廉·豪少將率2,500軍隊開始渡過查爾斯河。美國軍隊在威廉·普雷斯科特上校的指揮下,隨後趕到布雷德山山頂的防圍線相持。英軍發動兩次進攻,均被愛國部隊的火力擊退。英軍遂發動第三次攻擊,美國人的彈藥用完且得不到增援部隊對邦克山的支持。美國人因而撤出查爾斯頓半島。

===

以上是某網站對邦克山戰役的解釋詞條。大體沒錯,但不知道大夥發現沒有:這詞條裏也說了,仗是在布裏德斯山打的,但整個戰役卻一直被叫做邦克山戰役。

美軍為了紀念他們的前輩,那些第一次拿起自己的武器跟政府軍正麵對戰的莊稼漢們,用邦克山命名了一艘軍艦。但沒有那艘軍艦叫布裏德斯山。

這是個曆史事實向約定成俗低頭的著名例子。^_^

萊克星頓和康科德的戰鬥後不久,一支由1.5萬殖民者組成軍隊,包圍了由7000英國軍隊駐守的波士頓。

這是戰爭爆發後,大陸會議第一次組織如此大規模的武裝力量。

這麽多拿槍的人,找誰來帶領呢?大陸會議選中喬治·華盛頓來指揮。曆史證明,大陸會議雖然在整個戰爭期間犯了無數低級錯誤,但在大陸軍的司令官人選上,他們選對了人。

這個對,不是說軍事才華,而是指喬治·華盛頓有偉大的判斷力和政治品德的人。

一幫莊稼漢,連軍裝也沒有,都穿著各自理解的軍裝:包括獵裝、禮服、下地幹活的衣裳、以前英軍服役的軍裝,甚至還有記錄說有人穿著法國軍裝等等,聚集在波士頓城下。他們的武器都是從自己家裏帶來的,有滑膛槍、少部分人有來複槍,還有人拿著當時已經不多見的火繩槍,以及一些由各個炮台和商船上拆下來的火炮。新英格蘭的糧食產量當時就盛名赫赫,這麽多人的麵包還是足夠的。事實上,後來有人記載,說那是大陸軍夥食最好的一段日子:革命初興,群眾比較愛湊熱鬧,大夥總覺得國王跟下院很快會妥協的,所以那時候支持圍攻波士頓的人多,比後來還多,好多後來看到真要決裂了,舍不得英國人身份,跑過聖勞倫斯河,躲到加拿大的人,當時還都是支持大陸會議鬧一鬧的。

鬧一鬧也好,沒準國王和下院明白過來,大夥各讓一步,還能繼續在一起過日子呢!這真是當時許多殖民者的想法,就連大陸會議的代表裏,這種想法的人也不少。

這麽一支亂哄哄的隊伍就圍住了波士頓,這一圍,就圍了大半年!

與其說這是一場圍攻戰,不如說這是大路會議竭盡全力組織的一次武裝示威。

事實上呢,當時在波士頓的英國軍隊裏,也有不少是士兵和下級軍官其實就是北美殖民地土生土長的。當時,大夥覺得這場戰爭就是場英國人之間的內戰--這事他們祖上們在英國的時候,好像也搞過好幾次了,所以仗打得滿文明,波士頓圍攻戰期間,沒有出現糧食不夠吃而吃人肉,還有民眾被堵在兩軍陣地之間活活餓死的情形。

圍攻戰,在17到18世紀的歐洲王朝戰爭中,是最主要的作戰方式。

歐洲式軍隊進行圍攻戰的時候,一般覺得圍攻兵力隻要跟被圍攻方相仿,就可以進行了:隻要周圍的總體的戰略勢態允許。掘壕溝、修炮台、斷交通、拿炮轟……這些套路其實都滿簡單的,主要是考圍攻方的組織能力和物質供應能力。

1萬5千名北美武裝漢子圍攻波士頓圍了大半年,物質供應也很不錯,英軍也沒什麽援軍,可最後的結果是這7000多英軍撤走了。在1775至1776年的冬天,一些愛國者奪取魁北克的企圖失敗了,英國在哈利法克斯,新斯科舍的集結排除了加拿大加入美國的可能。美國得以奪取英國在Ticonderoga的堡壘和紐約,並且穿過西馬薩諸塞州的荒野輸送火炮到波士頓的邊界。由於在多爾切斯特等高的地方出現的軍隊和火炮高於波士頓,英國軍隊與1776年3月17日撤出了波士頓。

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陸會議仍舊在費城召開。會議發布了著名的文件《獨立宣言》,宣布美利間合眾國獨立,文件的主要作者是托馬斯·傑弗遜。由於馬薩諸塞州民兵和英國正規軍特遣隊4份發生的武裝衝突,第二次大陸會議於1775年5月召開,有13個殖民地出席了這次會議,會議上立即組成了聯邦政府,並指導各殖民地編寫自己的州立憲法。1775年6月,一個在法印戰爭中表現傑出的維吉尼亞人--喬治·華盛頓被指定為新組建的大陸軍司令,聯合民兵圍攻英國控製的波士頓。每一個州都有少部分人宣稱自己忠於國王。這些國王的擁護者被嚴密監控起來。規定是公民可以保持沉默,但是任何對於國王的資金上的支持和聲明支持國王都是不被容忍的。有很少的國王支持者被處決,但是數千人都被迫逃往英國控製的領土去了。

萊克星頓和康科德的戰鬥後不久,一支由1.5萬殖民者組成軍隊,包圍了由7000英國軍隊駐守的波士頓。

這是戰爭爆發後,大陸會議第一次組織如此大規模的武裝力量。

這麽多拿槍的人,找誰來帶領呢?大陸會議選中喬治·華盛頓來指揮。曆史證明,大陸會議雖然在整個戰爭期間犯了無數低級錯誤,但在大陸軍的司令官人選上,他們選對了人。

這個對,不是說軍事才華,而是指喬治·華盛頓有偉大的判斷力和政治品德的人。

一幫莊稼漢,連軍裝也沒有,都穿著各自理解的軍裝:包括獵裝、禮服、下地幹活的衣裳、以前英軍服役的軍裝,甚至還有記錄說有人穿著法國軍裝等等,聚集在波士頓城下。他們的武器都是從自己家裏帶來的,有滑膛槍、少部分人有來複槍,還有人拿著當時已經不多見的火繩槍,以及一些由各個炮台和商船上拆下來的火炮。新英格蘭的糧食產量當時就盛名赫赫,這麽多人的麵包還是足夠的。事實上,後來有人記載,說那是大陸軍夥食最好的一段日子:革命初興,群眾比較愛湊熱鬧,大夥總覺得國王跟下院很快會妥協的,所以那時候支持圍攻波士頓的人多,比後來還多,好多後來看到真要決裂了,舍不得英國人身份,跑過聖勞倫斯河,躲到加拿大的人,當時還都是支持大陸會議鬧一鬧的。

鬧一鬧也好,沒準國王和下院明白過來,大夥各讓一步,還能繼續在一起過日子呢!這真是當時許多殖民者的想法,就連大陸會議的代表裏,這種想法的人也不少。

這麽一支亂哄哄的隊伍就圍住了波士頓,這一圍,就圍了大半年!

與其說這是一場圍攻戰,不如說這是大路會議竭盡全力組織的一次武裝示威。

革命的背景:
----------
(17世紀中期, 美洲殖民地和大不列顛之間的關係開始破裂。衝突上升的結果, 1775年4月19日在美國人和英國人之間的美國革命爆發。在戰爭期間——1776年7月4日——殖民地居民果敢地宣布他們脫離英國人的統治而獨立。1783年, 他們打敗了英國人並建立了他們所爭取的獨立。

A. 革命的背景

七年戰爭。憖拡大不列顛和法國為控製北美東部的鬥爭貫穿整個殖民地時期。他們的移居者們向內地遷移, 兩國要求對阿巴拉契亞山脈和密西西比河之間的廣泛領土擁有主權。這一鬥爭導致了七年戰爭在1754年的爆發。英國人贏得了這場戰爭(1754年係1756年之誤——譯者注), 從而他們控製了自大西洋到密西西比河的整個北美地區。這場戰爭觸發了英國人政策的一係列變化並終於導致了殖民地的獨立運動。

英國政策的變化。七年戰爭對英國人產生了許多問題。戰爭以後, 英國人尋求她強化控製由她擴大了的美洲領土的方法。喬治三世在1760年繼任大不列顛國王, 他指示英國國會確立解決這些問題的政策。

喬治國王和國會以為要求殖民地居民遵守貿易管製和交付他們為維護英帝國所需費用的時機已經來到。1764年, 國會通過了食糖法令。這一法令規定有效地收集輸入殖民地的糖漿的稅收。1765年的印花稅法把傳統的英國征收報紙、法律文件、及其它印刷品稅收擴大到殖民地。(參見印花稅法)

殖民地的反應。憖拡殖民地居民激烈地反對英國的新政策。這些殖民地居民並沒有在國會的代表。因此, 他們爭辯說, 英國無權對他們征稅。這些殖民地居民在口號中表達了他們的信念:“無代表要納稅便是暴政”。

為抗議反對這些新的立法, 殖民地居民組織起來廣泛地抵製英國貨。這一殖民地抵製和反抗驚動了英國的領導者們。1766年, 國會取消了令人不快的印花稅法。

衝突再起。美國人和英國人之間緊張關係一度緩和。1767年國會通過了湯森稅法, 該法對鉛製品、顏料、紙張和茶葉輸入殖民地征稅。這些法律和其它的法律再度引起殖民地人民的不滿。美國人和英國人之間的緊張氣氛增長。英國人作出反應派遣軍隊進入波士頓和紐約市。

英國軍隊在城裏街區的表現引起了殖民地的憤怒。1770年3月5日, 波士頓市民嘲弄一隊英國軍隊。這隊軍隊向市民開火, 殺死三人另外有八人受傷, 後來其中兩人死亡。這一政治性事件,稱作波士頓慘案, 它使美國人感到震驚並英國人失去了耐心。參見波士頓慘案。

1770年, 國會取消了湯森稅法規定的所有稅法, 隻保留一項例外——茶葉稅。狂怒的美國人發誓不用英國茶葉殖民地商人拒絕出售茶葉。1773年12月16日, 一群美國殖
民地居民發起組織波士頓茶會具有戲劇性地反對英國人。他們打扮成印第安人, 登上東印度公司的船隻並把他們裝載的茶葉貨物倒入了波士頓海港。參見波士頓茶會條目。

幾項不可容忍的法令。由於被波士頓茶會所激怒, 國會在1774年初, 通過了幾項懲罰殖民地居民的法令。美國人稱這些法律為不可容忍的法律, 這些法律規定關閉波士頓港口, 增加馬薩諸塞殖民地的英國總督的權力, 並要求殖民地居民對英國士兵提供食宿。參見各項不可容忍的法令。

第一屆大陸會議。憖拡不可容忍的法令激起殖民地人們的憤怒超過了以往的任何時侯。1774年9月5日, 來自12個殖民地的代表在費城舉行第一次大陸會議。這些代表號召停
止所有同英國的貿易直至國會取消各項不可容忍的法律。喬治國王堅決主張殖民地居民向英國的統治屈服否則將被鎮壓。參見大陸會議條目。

美國革命的開始。1775年4月19日, 英國軍隊試圖奪取馬薩諸塞民團的軍需品供應庫。這一行動導致了美國革命的爆發。1775年5月10日, 殖民地領導人舉行第二屆大陸會議。這次大陸會議麵臨著殖民地準備戰爭的任務。它組織了大陸軍, 它來自殖民地居民的各個階層。

1775年8月23日, 喬治國王正式宣布殖民地處於叛亂中。一些人——稱作效忠派——傾向於服從英國的統治, 但是越來越多的人支持為獨立而戰。

獨立宣言。1776年7月4日, 第二屆大陸會議正式宣布獨立並通過獨立宣言建立美利堅合眾國。她宣稱人人生而平等, 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幹不可剝奪的權利, 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 人們組織了各種政府, 而政府的正當權力, 是經被統治者的同意而產生的。但是, 一旦政府不再保護人們的這些權利時, 人民就有權改變這個政府, 或者廢除這個政府並 建立一個新政府。參見獨立宣言條目。

戰勝大英帝國。在美國革命中美國人向世界上最強大帝國挑戰。這場戰爭風暴席卷整個18世紀70年代。然後, 到1781年10月13日, 美國人在弗吉尼亞的約克敦戰役中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英國的主力部隊在這裏投降, 美國人結果——贏得了這場戰爭。最後, 在1783年9月3日, 美國人和英國人簽署了1783年的巴黎條約, 正式結束了美國革命。

如要詳細了解獨立戰爭, 參見美國革命條目。
========================

以上是有關整個獨立戰爭的百科全書詞條,大夥參考。)

事實上呢,當時在波士頓的英國軍隊裏,也有不少是士兵和下級軍官其實就是北美殖民地土生土長的。當時,大夥覺得這場戰爭就是場英國人之間的內戰--這事他們祖上們在英國的時候,好像也搞過好幾次了,所以仗打得滿文明,波士頓圍攻戰期間,沒有出現糧食不夠吃而吃人肉,還有民眾被堵在兩軍陣地之間活活餓死的情形。

圍攻戰,在17到18世紀的歐洲王朝戰爭中,是最主要的作戰方式。

歐洲式軍隊進行圍攻戰的時候,一般覺得圍攻兵力隻要跟被圍攻方相仿,就可以進行了:隻要周圍的總體的戰略勢態允許。掘壕溝、修炮台、斷交通、拿炮轟……這些套路其實都滿簡單的,主要是考圍攻方的組織能力和物質供應能力。

1萬5千名北美武裝漢子圍攻波士頓圍了大半年,物質供應也很不錯,英軍也沒什麽援軍,可最後的結果是這7000多英軍撤走了。在1775至1776年的冬天,一些愛國者奪取魁北克的企圖失敗了,英國在哈利法克斯,新斯科舍的集結排除了加拿大加入美國的可能。美國得以奪取英國在Ticonderoga的堡壘和紐約,並且穿過西馬薩諸塞州的荒野輸送火炮到波士頓的邊界。由於在多爾切斯特等高的地方出現的軍隊和火炮高於波士頓,英國軍隊與1776年3月17日撤出了波士頓。

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陸會議仍舊在費城召開。會議發布了著名的文件《獨立宣言》,宣布美利間合眾國獨立,文件的主要作者是托馬斯·傑弗遜。由於馬薩諸塞州民兵和英國正規軍特遣隊4份發生的武裝衝突,第二次大陸會議於1775年5月召開,有13個殖民地出席了這次會議,會議上立即組成了聯邦政府,並指導各殖民地編寫自己的州立憲法。1775年6月,一個在法印戰爭中表現傑出的維吉尼亞人--喬治·華盛頓被指定為新組建的大陸軍司令,聯合民兵圍攻英國控製的波士頓。每一個州都有少部分人宣稱自己忠於國王。這些國王的擁護者被嚴密監控起來。規定是公民可以保持沉默,但是任何對於國王的資金上的支持和聲明支持國王都是不被容忍的。有很少的國王支持者被處決,但是數千人都被迫逃往英國控製的領土去了。

在華盛頓度過特阿華河前 大陸軍幾乎是連戰連敗

1776年7月4日的獨立宣言幾乎成為一個美妙的泡沫

華盛頓將軍已經損失了他的90%的軍隊

在剩下的2萬名垂頭喪氣的革命軍士兵裏,許多人打算在這個聖誕節後退役回家

華盛頓幾乎是在絕望的境地裏率領最後的有生力量2400人的革命軍渡過特阿華河去進攻數千訓練有素的德國黑森雇傭軍

這可以算是還沒有誕生的美利堅合眾國在繈褓裏最後的一次抗爭

人類幸運的是,他們成功了

英國人在放棄波士頓並全身而退後,就準備奪取紐約。還沒動手呢,消息就從倫敦到魁北克的大街小巷滿天飛。

那時候,華盛頓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軍事情報係統,有武裝的遊騎兵,也有那些趕著馬車四處流竄的商販,還有些特殊職業的經營者。他們中大部分人處於對獨立和自由的向往與支持,也有一些天曉得是出於什麽理由在從事古老的間諜職業。當然,熟悉這個行當曆史的人也明白:其中肯定也有不少人屬於誰掏錢就把消息賣給誰的那種。

華盛頓率領他的部隊趕到紐約,準備用在波士頓用過的辦法:挖掘戰壕,修築各類野戰炮台,以此來發揮北美殖民地武裝善於射擊特點,並回避正麵作戰列陣水平低的弱勢。邦克山戰役,大陸軍就是靠挖掘戰壕,據壕防守而讓英軍吃虧的。

但這次,華盛頓沒來得及挖好戰壕,威廉·豪將軍就指揮英軍向其發動了進攻。在英國海軍的艦炮支援下,缺乏作戰紀律的大陸軍在紐約長島被英國正規軍打的落花流水、全線被英軍突破。華盛頓隻好放棄紐約,往新澤西撤。英軍緊緊逼近,華盛頓無法在新澤西立足,就隻好再退向賓夕法尼亞。他一邊盡量躲開英軍的鋒芒,一邊努力維持住最後的那點骨幹作戰隊伍,以圖在英軍露出破綻時能有反攻的機會。

這時候,英軍露出一個大破綻:在追擊並尋找大陸軍的過程中,英軍的戰線拉得過長,並且軍隊四處分散掃蕩,力量分散了!

打仗,敗個幾場是家常便飯,沒幾個將軍能像邱吉爾的那位祖上可以終生不敗的,關鍵是敗的時候能不能不潰散,並且逮住翻身的機會。

於是聖誕節那個晚上,華盛頓率領2400人渡過特拉華河,殺了英軍一個回馬槍!次日早上,華盛頓率軍在特倫頓打了英國雇傭的黑森傭兵一個猝不及防!接著,9天後他又在離這裏不遠的普林斯頓擊敗了英軍的一支分遣隊。這些勝利雖小,但特倫頓和普林斯頓為他創痕累累的軍隊帶回了一些自信。

要是沒有這點自信,可能這支隊伍就散了!

有時候,一點點成功的氣息,就可以挽救一個非常有前途,但正在困境中掙紮的優秀團隊!

紐約長島之敗,以及後來的戰鬥經過,讓華盛頓明白:他是不可能在公開的戰鬥中與英軍抗衡的。英軍的指揮官懂得戰術,士兵能夠嚴格的遵守戰場紀律,並且他們的裝填子彈速度和齊射時隊列變化的效率,也要比亂哄哄的大陸軍強很多。

但是,他也看到另外一點:暫時來講,他不需要和英軍正麵抗衡。隻要他的大陸軍存在,並且能夠從理論上威脅到英軍占據的城鎮,英軍就無法宣布已經獲得了戰爭的勝利。而在這個過程中,大陸軍可以爭取到更多的國際支持,等待適當的戰機。

所以,1777年到1778年冬天,華盛頓就率領他的大陸軍在福日山穀度過。他想辦法讓他貧弱的隊伍能夠團結在一起,並且訓練他們,讓他們成為真正的軍隊。

奧古斯塔斯·馮·施托伊本是一位曾經參加過腓特列大帝軍隊的軍官,在他的幫助下,華盛頓有套簡化的新操練法,並有效的推廣實施。所以,到1779年的時候,連英國人也承認:華盛頓的正規軍,在戰場訓練上已能夠和英軍相匹敵。

隻是,他的人數從來不夠進行一場決定性的會戰。

所以,還得等。

紐約長島之敗,以及後來的戰鬥經過,讓華盛頓明白:他是不可能在公開的戰鬥中與英軍抗衡的。英軍的指揮官懂得戰術,士兵能夠嚴格的遵守戰場紀律,並且他們的裝填子彈速度和齊射時隊列變化的效率,也要比亂哄哄的大陸軍強很多。

但是,他也看到另外一點:暫時來講,他不需要和英軍正麵抗衡。隻要他的大陸軍存在,並且能夠從理論上威脅到英軍占據的城鎮,英軍就無法宣布已經獲得了戰爭的勝利。而在這個過程中,大陸軍可以爭取到更多的國際支持,等待適當的戰機。

所以,1777年到1778年冬天,華盛頓就率領他的大陸軍在福日山穀度過。他想辦法讓他貧弱的隊伍能夠團結在一起,並且訓練他們,讓他們成為真正的軍隊。

奧古斯塔斯·馮·施托伊本是一位曾經參加過腓特列大帝軍隊的軍官,在他的幫助下,華盛頓有套簡化的新操練法,並有效的推廣實施。所以,到1779年的時候,連英國人也承認:華盛頓的正規軍,在戰場訓練上已能夠和英軍相匹敵。

隻是,他的人數從來不夠進行一場決定性的會戰。

所以,還得等。

我前麵已經說過了:從馬爾伯羅公爵,也就是溫斯頓·邱吉爾的祖宗約翰·邱吉爾開始,英國陸軍的作戰水平就開始了一個上升期,這個上升期應該是在滑鐵盧達到了頂峰。

為什麽這麽說呢?

舉個例子,七年戰爭中的魁北克戰役。

1759年,英國將軍沃爾夫率領9000名英國正規軍和500多名北美殖民地軍(記住這500多人,因為他們其中能夠在7年戰爭中活下來的也就是後來那些獨立戰爭的作戰骨幹們),在處於魁北克下遊的伊勒多奧爾良登陸,與法國總督馬奎斯·路易斯·約瑟夫·德·蒙卡爾姆展開一場三個月的決戰。

沃爾夫嚐試了幾種進攻方式,都被蒙卡爾姆擋住。

到了9月,天冷起來,英國艦隊的指揮官開始著急在聖勞倫斯河結冰以前讓船隻返回到海上去。那年頭的木頭船,一旦被冰凍結住,可就麻煩了。因此,沃爾夫要麽就跟隨海軍撤退,要麽就得冒險一博。

他決定冒險:攀過一條翻越懸崖的羊腸小徑,從聖勞倫斯河直接到達就位於城市西南部的亞伯拉罕平地。這條路是如此崎嶇,到今天還是魁北克的驢客們遠足的一條中等線路。有魁北克附近的網友,或者誰去過那裏遠足,可以把照片發上來讓大夥看看。道路崎嶇如此,所以法國人認為它是不可能由軍隊翻越的,防守非常薄弱。

軍隊的山地行軍技巧和運氣讓英國軍隊在1759年9月12~13日晚完成了這樁偉業。次日清晨,也就是9月14日清晨,沃爾夫已在平地上集合了4800人。

注意,下麵的交戰場麵在那個年頭屬於經典,並且英國陸軍的技能由此可見一斑!

9月14日,在得知英軍已經出現在亞伯拉罕平地上後,蒙卡爾姆決定出動4500人進行戰鬥,因為魁北克隻有兩天的食物供應了,幾乎再也不能承受以此圍攻了。

這裏,需要給對當時歐洲式軍隊圍攻戰役不熟悉的朋友講解一下:如果當時蒙卡爾姆不出擊,不決戰,而是繼續防守,那麽英軍便會按照當時歐洲軍隊標準的戰術,在一天之內挖掘好野戰壕溝,在三天之內修築起簡陋的野戰工事體係,在1到2周的時間內將這個野戰工事體係修築成一個標準的圍攻工程體係。到了那時候,當圍攻方將大炮架設在那種專門的圍攻體係的炮台上後,根據歐洲已有的同期戰例,就不存在城市能否防守住的問題,而是看城市能防守多久了!

圍攻和被圍攻,是歐洲軍隊在火器時代開始後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標準戰術,這種戰爭形式占據了17和18世紀的大部分戰役。這其中,工程學和彈道學以及火藥化學還有冶金機械學的進步,都使得歐洲軍隊可以用比較少的兵力完成一次大規模的圍攻。

要麽在圍攻方還沒有修築起工事前和其決戰,將其擊退,要麽困守等待援軍,除此之外,被圍攻方在對方野戰工事修築好後再發動的反擊,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成了失敗的笑柄。

完全靠奇襲就輕鬆贏取的戰役,隻能說明一個問題:對手太弱。

1779年9月14日上午,魁北克城外的亞伯拉罕平地。

當雙方軍隊都布陣待戰後,上午10點,法軍向前移動。這是一支自路易14國王以來,以第一陸軍號稱歐洲的軍隊,有著光榮的曆史榮譽。

沃爾夫聰明的命令他的軍隊在之前,在天還沒有亮以前都臥倒,以使法軍的偵察兵在數量上對其產生錯誤的判斷。這時候,他命令士兵都站起來,向前行進,與法軍迎麵接敵。

當雙方行進到距離對方40碼的時候,雙方開始交火。

還是得跟對那個時代的戰爭不熟悉的朋友講一下:雖然在那個時候,最好的前裝來複槍已經可以打到1000碼以上,但軍隊裝備的主要還是射程很近的滑膛槍。原因有很多,從技術角度講,前裝方式下的來複線槍支,就意味著更慢的裝填速度。並且,當時步槍的準確性因為受機械精度和火藥裝填量精度的約束,在稍遠的一點的距離後就無法保證準確度。這種情況一直到南北戰爭時都沒有根本改變,所以《與狼共舞》的男主角才能在南軍陣前策馬,而不被亂槍打中。

至於在那種情況下所誕生的神槍手,說老實話,這幫老兄我估計從小用弓箭的話也能達到傳說中的百步穿楊的程度--總之,都是一種神秘的所謂直覺和感覺作用下的射擊,與物理常識不一致,或者還可以理解成,都是靠自身的直覺來完成了不精確的射擊器械的誤差,整個一個超級計算機……

沒有哪個歐洲軍事指揮官會認為自己的手下都有被培養成上述的這種超級計算機,或者神槍手的潛質,所以,他們還是實實在在的給手下配備了滑膛槍,並訓練他們更快速度的裝填和更一致的隊列射擊,以求用數學上的射擊頻率和彈丸密度去贏得戰鬥。

那天上午,在魁北克郊外的亞伯拉罕平地上,自我感覺良好的法軍領教了英國陸軍的訓練水平:在更短的時間內,英軍一次又一次以比法軍更快、更整齊的速度,完成了射擊--隊列變化--裝填--射擊--隊列變化--裝填--隊列變化……這種齊射打得好,就會在對方才打出一次齊射的時候,這邊已經打出去了3次甚至以上!

靠什麽?一不是靠所謂的戰鬥衝動,二不是靠所謂的熱情,就是靠嚴格的紀律和平日刻板艱苦的訓練。你身邊不斷有戰友被擊中,腦漿都濺到你臉上了,連你自己都受了輕傷了。可隻要你能動,你就得像個機器上的齒輪一樣,嚴格的按照平日的訓練,射擊--平移--退後--裝填--上前--射擊--平移--退後……唯其如此,你的軍隊才能比對方的軍隊更像個機器,準確而節奏的將一次又一次的彈丸齊射向對方,比照的,就是看雙方誰先頂不住!這就是前裝槍時代的隊列對戰場麵。

英軍訓練有素的射擊表演,決定了這場戰鬥隻有15分鍾便決出了勝負:法軍敗退向城裏,英軍追蹤而至。戰鬥中,沃爾夫先後三次受傷(三次!注意,這哥們夠勇的!受傷還要往前衝),最後一次,一顆子彈結束了他的生命。蒙卡爾姆也在撤退中受了傷,在那天晚上死了。這兩位,沒有一個是軍事上的外行,也沒有一個貪生怕死。這便是王朝戰爭的年代,歐洲軍官們的普遍素質。看看同期的納爾遜的那滿身傷,還有那空洞洞的右袖口便知道:那年頭,歐洲職業軍人已經不怕死了。

因為缺乏補給,在指揮官蒙卡爾姆死後,法國人又頂了幾天,還是在9月18日投降,交出魁北克。

在為該城的居民補給了食物和必需品後,隻留下一小支留守部隊,皇家海軍也撤離了。(注意看,沒說把城裏的法國人趕走,或者不顧他們死活,還給食物和必需品!)

1760年春天,法國人圍攻魁北克,但在聖勞倫斯河上正好悠蕩著另一支英國艦隊(一條河上兩支艦隊,英國皇家海軍這實力……嘖嘖),這支艦隊得到消息後及時趕到,挽救了守軍,也未英國最終贏得了加拿大。

英國人現在享有整個北美洲了,從喬治亞到紐芬蘭,到密西西比河沿岸的伊利諾斯(記得哪位網友就住這兒?)。

很大程度上,“七年戰爭”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在全球擴張、劃定歐洲各國霸權,由軍事需求來構建政府,由戰爭來決定國家在歐洲的命運的時代。

但是,就在七年戰爭結束,也即1763年之後,歐洲戰爭的性質將發生變化:王朝戰爭將讓位於國家戰爭,而且是以更強烈的熱忱和更新式的軍事器械而戰。

揭開這個新時代的第一場戰爭,便是規模在當時看上去不大,但其對整個人類曆史影響極其深遠的美國獨立戰爭!

看完這段七年戰爭中的魁北克戰役描述,再看看1775年,咱們那1萬5千名北美武裝漢子包圍了波士頓,結果圍了大半年後,還讓英軍撤退了,就知道這雙方的戰術水平,還有軍隊的素質差距有多大了。

北美殖民地的漢子們槍都打得滿好,個人的槍法據說平均水平比英國正規軍的普通步兵還好,可那個時候,打仗的事情也已經不是靠個人的槍法好或者勇敢不怕死就能解決的了。

所以,才會有紐約長島的慘敗,才會有被英國軍隊追著打,也才會有後來的福日穀練兵。

福日穀練兵非常關鍵!1779年之後,大陸軍正規軍的數量雖然還是不多,但是其戰鬥技能和戰場紀律,已經達到歐洲標準的第一流了。在卡羅萊納的遊擊戰中,善用民兵打仗的格林將軍就是用少數、但戰鬥力絕對可靠的大陸軍正規軍,扮演著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丹尼爾·摩根,就是後來被演繹成電影上那個老帥哥的家夥,在出山之後指揮贏得了考彭斯之戰的時候,主要也是很聰明的這麽決定:隻要求民兵做力所能及之事,電影上都說了“每人開3槍,然後就可以跑了”,同時在關鍵時刻靠人數不多的大陸軍壓住陣腳。

福日穀練兵後的大陸軍,在齊射速度和隊列變化上,已經超出了同期的英國陸軍!

2年而已。

“每人開3槍,然後就可以跑了
===============================

開3槍乃是戰鬥已到最後關頭, 各位勉力為之, 平時可是開一槍的.
這一槍學問很大, 算準了英軍機器操作式的排兵前進, 不會怒衝衝的離隊追來, 反正老子槍法比你準, 一槍打完撒丫子在後麵等你來再打一槍, 軍無軍容, 陣無陣法就這樣零敲, 不跟你麵對麵站著互射做英雄.

大陸民兵這種新鮮打法令到英軍長時間都在吐血狀態中, 若真要不顧一切亂了隊型找個對象狂追, 即使追上了肉博可不一定穩羸, 在山野叢林中跑可是農民, 獵人等組成的大陸民兵的強項.

打一槍不是怕死, 而是美國民兵有超時代的聰明. 自由人, 總會找到自由發揮的方式.

直到今天, 美國軍部仍然保持這種傳統, 在大方向,目標不受影響下, 軍士們在戰場上可以因時因地靈活地作戰, 前提是要預先通知其他在咐近的友軍, 而士兵們的私人武器裝備更是五花八門, 你要多帶一桿短柄獵槍? 消防斧頭? 隻要不在前進撒退時因負重而影響了隊友, 請便.

俺還沒講到南方戰場呢!

如果說在北方的華盛頓所率領的大陸軍,和英國人及其雇傭軍所進行的戰鬥,方式與同時代的歐洲軍事模式相同,那麽在南方,在卡羅來納所進行的一係列戰鬥,則是充滿了太多的創造性。

說到這裏我打斷一下:納塔內爾·格林將軍,丹尼爾·摩根,還有安德魯·皮肯,這三位指揮了南方作戰,主要以遊擊戰和運動戰相結合,擊敗英軍的革命元勳的圖片找到了嗎?

納塔內爾·格林是羅得島人,在被華盛頓派去卡羅萊納以前,他是華盛頓身邊的軍需總監。是個從士兵中成長起來的業餘軍事家,非常的富有天賦。他是第一個明確指出“在打敗英軍的過程中,跑和打一樣重要!”並且,他非常天才的將運動戰和遊擊戰結合起來,與另外2位元勳合作,在卡羅萊納創造了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術案例!

美國獨立戰爭(海軍)


1779年秋,德埃斯坦在薩凡納失敗返回法國後,美國領導人情緒低落。華盛頓的軍隊再次在莫裏斯頓度過1779-1780年的冬天,其困苦超過了在瓦利福奇的日子。
  克靈頓將軍相信華盛頓對紐約城構不成威脅,決定敦促查爾斯·康沃利斯勳爵在1780年將南方殖民地作為他的主要目標。1779年12月底,他一經證實德埃斯坦已經離開,立即與康沃利斯一起率8000名士兵駛向查爾斯頓。1780年5月初攻占該城。很快,英軍牢固地控製了南卡羅來納。8月中旬,康沃利斯在南卡羅來納的卡姆登附近大敗薩拉托加的勝利者蓋茨將軍,接著侵入北卡羅來納。英軍在南方橫行,華盛頓對此無能為力。
  在悲觀失望的情況下出現了一線希望。1779年初,德·拉斐特侯爵回到法國遊說殖民地的事業。1780年4月,他帶著好消息回到了美國——法國政府準備派羅尚博將軍帶著部隊來美國。
   7月初,裝著5500名法軍的運輸船抵達紐波特,它們由7艘戰艦和3艘快速帆船護送。這支部隊離開布勒斯特並沒有能逃脫英國海軍部的注意。他們立即通知了在查爾斯頓的克靈頓,並派托馬斯·格雷夫斯將軍帶6艘艦增援駐守紐約的英國艦隊。克靈頓留下康沃利斯在南方指揮,自己急忙返回紐約。
   9月,華盛頓在哈特福德會見羅尚博,計劃聯合戰略行動。針對法國人提出的問題,他詳細闡述了自己一直堅持的觀點:
  第一,沒有永久的海上優勢就不可能有反抗英國在這個國家的海軍的決定性行動。

  其次,在可能進行的所有行動中,最重要、最具決定性的就是攻克紐約,它是全部英軍的指揮中心和兵力集中所在。

  華盛頓從哈特福德會議回來後就碰到本尼迪克特·阿諾德叛變。另外,駐在西點附近的3500人的軍隊給養告罄,他沒錢給他們發餉。
  然而南方的消息正在好起來。接替蓋茨指揮南方部隊的納撒尼爾·格林將軍打了幾個勝仗。在金斯芒廷和考彭斯,他的軍隊消滅了南卡羅來納的英軍。康沃利斯在北卡羅來納的吉爾福特縣府所在地擊退格林的部隊,但付出了傷亡三分之一的代價。如同困難中的英國將軍通常所做的那樣,他退到威爾明頓海邊,要求皇家海軍提供補給,並運走傷員。與此同時,格林繼續在南卡羅來納攻陷英軍前哨基地。幾個月內,這個州的大部分地區已處於美軍控製之下。
  其它地區英國的處境也在惡化,沿海國家聯合起來反對它。它劫持中立國商船的行動促使俄國、丹麥和瑞典聯合組織了敵對的“北方武裝中立同盟”。當荷蘭決定參加“武裝中立同盟”時,英國政府抓住借口向他們宣戰。宣戰的真正原因是英國對荷蘭與法國、美國通商不滿,另外,還因為決裂給它提供了奪取防守不強的荷蘭殖民地的機會。
  在變化的形勢中,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一支有效的法國海軍支援部隊借道西印度群島抵達了美國,這是華盛頓盼望已久的。


一、西印度群島(1781)
   1781年1月初,被任命為海軍上將羅德尼副指揮的塞洛爾·胡德爵士帶著21艘艦到達西印度群島增援羅德尼。海軍少將胡德雖說不那麽忠誠但被證明是個有能力的、精力充沛的副手。他天生愛爭吵,很快就嫌惡羅德尼,所以兩人的關係很不和諧。
  胡德剛到,羅德尼就得到倫敦的命令進攻荷蘭在西印度群島的島嶼。那時最重要的是聖尤斯特歇斯島,它是法國和中立國運往美國和法在西印度群島的貨物——包括走私貨——集散地。有些不忠誠的英國商人也參與其中。因為島上總有大宗貨物,以貪婪著稱的羅德尼當然歡迎這樣的掠奪機會。聖尤斯特歇斯當局還不知道英國已對他們的祖國荷蘭開戰,羅德尼就攻占了這個島,並繳獲大批貨物和港內的120條商船。
  如果累計幾百萬英鎊的掠奪物使羅德尼富得超出想象的話,那麽這次行動後他也失去了作為皇家海軍軍官的作用。因為他立即為這些財寶所吸引,不再執行攻占其它荷蘭殖民地的計劃,甚至一支強大的法國艦隊正駛向西印度群島的消息也沒能引起他注意。他隻派胡德一邊監視法蘭西堡和法屬馬提尼克島,一邊掩護一支運送財寶的龐大船隊離開聖尤斯特歇斯島駛向英國。
  法國海軍少將孔特·德格拉斯伯爵於1781年3月後期帶一支相當大的艦隊護送一支大商船隊從布勒斯特出發,58歲的德格拉斯身材魁梧,充滿活力、勇敢,終生航海,經驗豐富。他以很快的速度在36天內到達馬提尼克島,粉碎了胡德攔截商船隊的企圖,重創6艘英艦,跟著英國人追了兩天,直到明顯地趕不上英國船體包銅的艦船時才掉頭。
  一到馬提尼克島,德格拉斯立即組織遠征軍向英國人進攻。開始他企圖偷襲聖盧西亞島,失敗後他轉而進攻多巴哥島。6月1日攻克該島後,他又返回法蘭西堡休整和補充。7月初,他帶著整個艦隊的23艘艦和160艘商船駛向海地角。在這裏他增加了4艘艦,同時收到羅尚博和在費城的法國公使的來信,要求他援助美國。

二、美國東部的戰爭(1781)


  康沃利斯與紐約的克靈頓將軍的命令背道而駛,他率部從威爾明頓開進弗吉尼亞州,在那裏有一支到處搶掠的英軍襲擊隊加入了他的餘部。這樣,他的部隊增至7000餘人。這支部隊劫掠一番之後,在克靈頓的強製命令下,盤據了切薩皮克灣的約克敦,他們從那裏可得到海軍的支援。拉斐特將軍率領著一支5000人的部隊在那裏監視著康沃利斯,這支部隊的大多數是衣衫不整、未經訓練的民兵。
  羅尚博一直在紐波特等著答應給他的另外5000人的部隊的到來,然後再把他的部隊交給華盛頓將軍。然而在1781年5月,法國海軍上將德巴拉斯乘坐一艘快速帆船來到了,他赴任指揮紐波特的海軍分艦隊。他也帶來了一條不受歡迎的消息,英國皇家海軍對布勒斯特看守太嚴,法國無法再從歐洲向美國派遣部隊。
  意識到隻能利用現有兵力,羅尚博及其高級軍官與華盛頓及參謀們在康涅狄格州的威特斯菲爾德舉行了會談,為即將來臨的聯合大戰製定戰略計劃。羅尚博不無擔憂地同意了華盛頓關於聯合進攻紐約的建議。在紐約,克靈頓有將近1.3萬名供應充足,裝備精良的部隊。
  華盛頓從沒懷疑海上優勢“在任何進攻戰役中的極其重要性”,他寫信給費城的法國公使,請求他敦促德格拉斯將軍北上參加紐約之戰。羅尚博認為英國人計劃重點進攻南方,很為他的同胞拉斐特擔心,他直接給德格拉斯寫信道:
  有兩個地方可以向敵人發起進攻:切薩皮克灣和紐約。西南風和弗吉尼亞的危急態勢可能使您選擇切薩皮克灣,我們認為那是您能作出最大貢獻的地方。

  在第二封信中,他強烈地催促這位艦隊司令不僅帶來他的艦隊,而且要帶來西印度群島的法軍。
   7月初,法美軍隊主力在懷特平原附近會合,準備進攻紐約。羅尚博看到他的盟軍後,沒能消除疑慮。他向法國政府報告:“我們的友軍戰鬥員不足4000人。”以一支數量比守軍小得多的部隊攻城是難以取勝的,華盛頓別無選擇,隻能等待德格拉斯的到達。如果他帶來足夠的部隊使紐約之戰可行的話,他寧願實施這一計劃。否則,他們可能考慮切薩皮克灣。

三、約克敦會戰


  約克敦會戰是曆史上最著名最有決定意義的戰役之一。英國人在其殖民地總是不能有效地協調兩支自己的隊伍——豪和伯戈因是如此,克靈頓和康沃利斯也是如此。但兩支不同國家的軍隊和一支艦隊卻樹立了一個密切合作的典範。在那通信聯絡既慢又不可靠的時代,這場戰役顯示了兩支相隔1500英裏的軍隊的精確的時間計算。法國人參戰以來,華盛頓夢寐以求的就是這種行動。
  賴以決定這場戰役的那封信於8月14日到達華盛頓指揮部。信的主要內容是告訴他,德格拉斯8月13日率3000多人的部隊乘29艘艦船從海地角出發,將直接去切薩皮克灣——“在那兒最有可能取得您所建議的好處。”但他隻能呆到10月中旬,因為他的部隊需應約執行其它任務。
  華盛頓立即抓緊機會調整計劃。由於他不得不留下一部分軍隊保衛西點,他隻能率領2500名士兵赴弗吉尼亞,而羅尚博將帶約4000名士兵。在收到德格拉斯來信4天之內,華盛頓的法美聯軍已經出發。為了防止紐約的英軍襲擊其後衛或有任何解救康沃利斯的舉動。華盛頓煞費苦心地裝出準備進攻斯塔滕島的樣子。
  雖然這一計謀出乎意料的成功,南進的過程卻使華盛頓焦慮萬分。8月最後一天到達費城後,他得到消息說,一支英國艦隊——實際是從西印度群島來的胡德艦隊——已經到達桑迪胡克。這似乎是很危險的,它可能攔截剛駛離紐波特的德巴拉斯,也可能趕在德格拉斯的前頭進入切薩皮克灣,而德格拉斯,至今沒有新的消息。
  至9月5日,美國軍隊和法國軍隊都已通過了費城。華盛頓將軍在城裏的事辦完後,與參謀人員一起以與往常一樣的艱難步伐趕了上來。途中華盛頓獲悉德格拉斯已到達切薩皮克灣,立即返回切斯特將這一消息告訴羅尚博。此時羅尚博正乘船在特拉華河視察要塞陣地。船一駛近岸邊,這位法國將軍驚奇地看到平常不苟言笑的華盛頓狂喜地一手揮著帽子,一手揮著手帕。他一上岸就被華盛頓緊緊地擁抱。
   9月14日晚,華盛頓和羅尚博在一陣急行軍後趕到威廉斯堡迎接拉斐特。第二天一早。有消息說,德格拉斯小試身手後已經返回切薩皮克灣,德巴拉斯也已安全地從紐波特帶著火炮和給養到達。
  德格拉斯在海地角看到北美的請求後,決定率領整個艦隊北上。8月5日他出發經過人跡罕至的古巴北海岸和巴哈馬群島之間的老巴哈馬海峽,30日到達切薩皮克灣口,英軍對它的到達一無所知。運來的部隊登陸後,他又運了一批美國士兵到詹姆斯河下遊切斷康沃利斯逃向卡羅來納的退路。9月5日上午10點左右,他正準備派輕型艦船到切薩皮克灣頭去接送法、美部隊,部署在灣外的快速帆船突然報告看見了一支艦隊。起先他還希望這是德巴拉斯從羅德島來的艦隊,但很快就看清來者數量很大,顯然這是敵人的艦隊。
  當德格拉斯於7月初從法蘭西堡駛向海地角時,羅德尼得到了它的行蹤報告。羅德尼命令胡德在需要的時候駛向紐約。接著,因為身體欠佳,羅德尼於8月1日帶著4艘艦駛向英國。第二天,胡德抵達安提瓜島,收到克靈頓和格雷夫斯的急信,說德格拉斯將開往羅德島與德巴拉斯一起進攻紐約。於是,胡德於8月10日——德格拉斯離開海地角5天之後——駛離安提瓜,在港外他與另4艘艦會合,艦船總數達14艘。
  胡德火速直航北方,於25日窺探了切薩皮克灣。由於趕到了德格拉斯的前頭,他沒發現法國人的蹤跡。窺探了特拉華灣後,他急忙趕往紐約。在那兒,他發現對局勢不以為意的克靈頓和格雷夫斯正從容地製定進攻羅德島法軍的計劃。胡德的陳述加上德巴拉斯已經駛離紐波特的消息促使格雷夫斯帶著5艘艦過了沙洲,因為職務高,格雷夫斯擔任聯合艦隊指揮,統帥19艘艦駛向切薩皮克灣。9月5日上午,格雷夫斯抵達目的地。這天天氣晴朗,偏北的東北風溫和地吹著。大約9時半,英國了望哨發現法國艦隊正停泊在亨利角的錨地。格雷夫斯命令組成戰鬥隊形。
  德格拉斯剛分派4艘艦去封鎖約克河和詹姆斯河,所以他隻有24艘艦可供出擊。由於他的大部分艦員正用小艇幫著部隊登陸,所以軍艦兵員配備嚴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他或許可以防守住切薩皮克灣口,但呆在灣內將肯定會使德巴拉斯一到達就被俘獲,還會損失法國人所有的攻城炮和軍火。權衡得失,德格拉斯決定到灣外戰鬥。但迎著東北風,頂著潮流,要想離開切薩皮克灣是不可能的。於是德格拉斯命令艦船在中午潮流轉向時啟航。

四、弗吉尼亞諸角海戰(1781.9.5)
  中午12點30分,英國人距亨利角東北約12到15海裏。德格拉斯命令起錨,按照速度快慢組成戰鬥隊形,而不考慮各艦麵處的位置。雖然他們人手不足,這一命令還是執行得很有成效,但出灣口時不可避免地有點散落。前頭4艦井然有序,但隨後的兩艦卻在下風1海裏處,而中間和尾部又幾乎與這兩艦差了兩海裏。
  相反,英國人正從東北方向以間隔1鏈的整齊隊形開過來。格雷夫斯逐漸轉成西航向,直到兩艦隊幾成反向平行。下午兩點,法國前鋒艦距離英艦隊中央的格雷夫斯旗艦“倫敦”號以南3海裏。不久,當英艦縱隊的頭部接近海灣入口處的暗礁區時,格雷夫斯命令艦隊轉向。這一機動除顛倒了航向,也顛倒了隊形的序列,前鋒分隊成了後衛。真是命中注定,新的後衛分隊由胡德指揮,他是一個嚴格遵守刻板戰術的老式戰術家。
  這時候,法國艦隊的中央和部分後衛已駛過亨利角好遠。雖說兩艦隊航向一致,但隊形不平行。而成一個尖頭指向大海的V型。當前鋒接觸時,法國人的後衛艦變得越慢了,而胡德依然跟在旗艦後頭保持嚴整的隊形。結果,艦隊的前鋒開始近戰,艦隊中央的艦船也有幾艘投入了戰鬥,而後衛分隊根本沒參加。
  對於交戰的軍艦來說,這是一場險惡的近戰,談不上運用什麽漂亮的戰術。夜幕降落結束了這場廝殺,兩支艦隊繼續以稍岔開的航向向東行駛。派去檢查艦隊狀況的艦船向格雷夫斯報告說,“情況很糟,我們隻能有保持最佳麵目的想法了。”有艘軍艦被打得千瘡百孔,隻得弄沉,另外至少有5艘艦船損失慘重。法軍損失也很慘,但當格雷夫斯第二天上午看到法國艦隊時,他驚呼“他們並不象與我們遭到了一樣的損失。”這場海戰中,法軍不再隻向帆射擊。英軍傷亡336名,而法軍僅傷亡230名。嚴格遵守刻板戰術教條再次使英軍的後衛艦船沒能參加戰鬥。因而皇家海軍失去了一次可能的勝利。 [ 原作者注:早一點的例子是土倫海戰和梅諾卡海戰。對這些海戰的回顧研究導致了對海戰中的“正規派”戰法的不信任。 ]
   6日一整天,兩支艦隊互相都能看見,各自補救破損,誰也不想進攻。實際上,格雷夫斯已經決定他的艦隊不再繼續交戰。結果,雖然雙方在後來的兩天中還能相互看見,但都沒有行動。9日上午,德格拉斯看到一隊帆影,冒出地平線,他推測那是德巴拉斯。德巴拉斯10日平安地在切薩皮克灣停泊了一天。現在既已看不見英國人,德格拉斯意識到自己的戰略使命,啟航並於次日返抵切薩皮克灣。加上德巴拉斯的,他現在有36艘戰艦。
   13日,英國人發現法艦在切薩皮克灣內停泊,但格雷夫斯別無選擇,隻能返回紐約盡快修理好艦船,以便帶克靈頓和6000人的部隊支援康沃利斯。雖然形勢危急,但弗吉尼亞諸角法國人的炮火很有成效。格雷夫斯10月19日方才做好啟航準備。格雷夫斯率領23艘戰艦一星期後到達切薩皮克灣附近。但是,康沃利斯在丟失兩個外圍陣地和企圖渡過約克河失敗後已於19日全軍投降了。
  第二支部隊在美國的損失把英國人打暈了。諾斯首相宣布內閣辭職,喬治三世也認真地考慮退位。羅金漢侯爵組成新的與美親善政府,並立即派使者去巴黎與富蘭克林討論和平條款。
  約克敦戰役實際上結束了美國東部的戰爭。格林將軍在康沃利斯投降後得到增援,到1781年底成功地清除了南卡羅來納的敵人,將英國人困在查爾斯頓,與此同時,一支本來能使這場勝利圓滿無缺的海軍艦隊的離開卻使華盛頓痛惜不已。
  美國海軍在戰爭的最後階段作用極微。實際上,它已幾乎不複存在,1781年,快帆船“邦聯”號和“杜魯布爾”號被俘。“薩拉托加”號在海戰中被毀。到約克敦戰役時,唯一還在活動的美國海軍艦船是“聯盟”號——約翰·保羅·瓊斯曾帶著它與“塞拉彼斯”號作戰過——現在由勇敢的約翰·巴利指揮。1783年3月,“聯盟”號上的巴利打了獨立戰爭中最後一場海戰。巴利帶著錢和一條新買的船從哈瓦那返美,途中一支力量比他強的英國海軍攔截了他,被他趕跑。

五、諸聖島海戰(1782.4.12)


  康沃利斯失敗後,德格拉斯帶著他的27艘艦和德巴拉斯的7艘艦駛向西印度群島,他命令艦隊與一支從古巴來的西班牙艦隊會合,進攻西印度群島中最大最有價值的英屬島嶼——牙買加。在等待遠征牙買加的後勤供應期間,德格拉斯充分利用時間。企圖進攻巴巴多斯時,遇到了不利天氣,他繼而把注意力轉到了聖基茨島。緊跟德格拉斯之後離開北美的胡德帶著22艘艦在法國人完全控製聖基茨島之前到了這裏,但無力阻擋法國人占領它。其它一些法國遠征軍從英國人手裏奪取了一些小島。英國最終隻保住了聖盧西亞、安提瓜、巴巴多斯和牙買加。在北美失敗了的英國在西印度群島似乎也正接近失敗。
  絕望的國防部再次要求羅德尼挽救這一局勢。英國海軍大臣桑德維奇勳爵說:“帝國的命運在你們手中。”嚴重的痛風使得羅德尼不能握筆,但艦船一準備完畢,他即刻進軍西印度群島,羅德尼率領大修後的12艘艦船於1782年2月中旬到達巴巴多斯,他自己擔任艦隊司令,保留胡德的分艦隊指揮職務。胡德的艦船剛進行翻修,所以包銅的船底很幹淨,便於快速行駛。再者,英國艦於舷甲板上新裝了臼炮——新發明的一種大口徑短身管的火炮,這種火炮在近距離發射的重磅炮彈摧毀力極強。這種火炮比長身管炮輕得多,操縱它的炮手也較少,而且這些火炮加起來的全重僅占艦船金屬重量的25%。
  英軍的這種臼炮得到了長身管炮的很好配合。由於羅德尼的一位艦長查爾斯·道格拉斯爵士對火炮的射擊法則進行了改革,火炮的效率得到很大提高。過去舊的規則規定“與敵艦擦過時進行 2-3次快速舷側齊射”,而如今有了專用裝備,英國炮手便能把火炮移到橫梁之前或之後的四位位置上。這樣,在法軍艦炮瞄準的前後,英艦各能進行2-3次舷側齊射。而當它們麵對麵實施對射時,英軍的射擊速度則顯得更快。 [ 原作者注:一次“舷側齊射”通常並不需要舷側的火炮全部同時發射,那樣將嚴重地扭傷船骨。一般是前炮先射擊,依次後推。 ]
  查爾斯爵士的一係列小改進對較大地提高射擊速度很有成效。例如,他采用了楔形駐退架和大型駐退簧,並增大了閉鎖裝置的重量以吸收火炮的後座力,這樣火炮就更容易退回原炮位。又如,他采用絨布製作裝藥袋和使用濕炮塞後,大大加快了重新裝填的全部過程——即縮短了在重新裝填前清除炮膛內的火星或火藥殘渣的時間。此外,他還把鵝毛管挖空,裝上火藥用以代替火繩,這樣就能將導火具快速地插入火炮的導火孔,接著火炮由類似滑膛槍的燧發機擊發。
  到4月份,雙方艦隊都得到了增援。德格拉斯呆在馬提尼克島法蘭西堡基地,準備護送一支由150艘船裝運部隊和火炮的船隊去聖多明各與西班牙人會合。羅德尼呆在聖盧西亞附近,決心粉碎法國人的這一行動。
   4月8日拂曉時分,德格拉斯看著船隊安全出港,然後帶著33艘戰艦出海。中午時分,羅德尼接到快速帆船的報告,率領36艘戰艦出海追趕。當晚兩支艦隊互相都能看見,9日和10日,德格拉斯兩次回轉救援掉隊艦船。第一次,德格拉斯猛敲了胡德指揮的英艦隊前鋒,羅德尼將它變成後衛以恢複元氣。當船隊朝西北駛向聖多明各時,德格拉斯開始利用東邊來的信風迎風斜駛把英國人引開,然後進入多米尼加和瓜德羅普島之間的諸聖海峽。
   4月12日拂曉,羅德尼派出4艘快速艦追趕因碰撞受損的法國“虔誠”號,英國人看見它在遠處由一艘快速帆船拖著航行。這時候德格拉斯隻有30艘艦對抗英國的36艘,但他還是勇敢地回轉支援受威脅艦船。他命令轉舵向左搶風行駛組成戰鬥隊形,以西南偏南航向迎擊英國人。羅德尼叫回了追趕的艦,命令轉舵向右搶風行駛組成戰鬥隊形,以東北航向前進。8點剛過,法艦隊首部穿過英國人前進路線,贏得上風位置。
  一般來說,兩支艦隊相向通過並不會取得重大戰果,但這一次,戰鬥的結果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因為距離很近,風力又小,因而法國人穿過英艦隊時速度緩慢,延長了在敵人火力下暴露的時間。英國人迎風駛行使兩艦隊距離近到手槍射程之內,占據上風位置的法國人不能象往常那樣擴大敵我艦隊之間的距離。
  這樣近的距離對英國人有利。臼炮的猛烈轟擊使擁擠的法國艦船遭到浩劫,這些艦船除本身船員外還有5500名陸軍。被打得最慘的法艦是“光榮”號,搖搖晃晃地一邊下沉一邊駛向羅德尼的旗艦“畏懼”號。就在這時候,風向朝南轉了4個羅經點,從艦尾把英國人的帆鼓得滿滿的,吹打著早已迎風的法國人的艦首。大多數法國艦向右轉向,企圖使帆鼓滿,保持舵效速率。這一運動使它們衝進了英國人的前進路線。受驚的其它艦轉舵向右搶風行駛。就這樣,已經不成隊形的法國艦簡直就潰散了。
  緊跟在受傷的“光榮”號後麵的一艘艦轉向右舷搶風,於是法國艦隊在“畏懼”號的前麵開了個大口子。英國旗艦可能為了避免與前頭的一艘法艦相撞,向右轉舵穿過了這個大口子。雖然沒有信號,英國艦幾乎同時從其它地方穿過法國人的戰鬥隊形。戰鬥隊形被衝斷,這在百年海戰史中是第一次。
   “衝斷戰陣”——遠不是英國人的勝利——沒有給他們形成優勢。雙方艦隊都散了。羅德尼穿過法艦隊形後到了上風位置與法艦脫離了接觸。他還沒來得及搶風轉向重新加入戰鬥,早就弱下來的風完全停了。於是,大約上午10點50分左右,大部分射擊停止,但煙霧仍籠罩著戰場上空。幾艘交戰時保持寂靜的英國後衛艦和法國前鋒艦之間的射擊繼續了1個多小時。
  那天下午大約1點鍾,一陣微風吹起,戰事重新開始。在“巴黎市民”號上的德格拉斯認識到他的艦隊已不能重新作戰,企圖組織有秩序的撤退——通常是順風而逃。許多能跑的法國艦都跑了,把受重創的“巴黎市民”號扔在了後頭。
  羅德尼從容不迫地行駛著,而幾艘英國艦跟著受傷的法國艦猛追。很快他們就圍上了法國旗艦。法國旗艦進行了勇敢的抵抗。後甲板上,隻剩德格拉斯沒有負傷,他的指揮形象引人注目。將近下午6點,眼看局勢明顯地沒有希望,德格拉斯命令幾艘仍然支援他的法國艦撤退。“巴黎市民”號的桅杆被打掉了,舵沒了,顯然不能繼續戰鬥。整裝式彈藥用完了,炮手們把火藥直接裝進炮膛繼續射擊,射擊很快停止了。6時半,胡德占領縱射陣位準備實施縱射,德格拉斯降下了軍旗。之後,羅德尼沒有命令追擊,讓他的艦隊停泊過夜。
  戰鬥中,英國人繳獲了5艘戰艦,其中3艘在戰鬥第一階段嚴重受損。5天以後,最終被同意去追擊的胡德在納莫海峽趕上並俘獲了另外兩艘。英國人傷亡總數1000餘人,法國人的傷亡數沒有可靠的統計數字,但顯然有好幾千。
  戰鬥之後,胡德寫了許多信,重點批評羅德尼不追擊的行為,而且艦隊中似乎普遍持有相同的看法。然而在不了解戰鬥細節,而且很少聽到勝利消息的英國,繳獲了5條船被歡呼成一場勝利。更有甚者,埃爾登的約翰·克拉克——一個曾寫了一本譴責死板的戰鬥條令、鼓吹集中兵力的海軍戰術書的門外漢——認為羅德尼衝斷法國人的陣形是受他的影響,並認為這一機動導致了這場勝利。從那以後,許多海軍史學家們也持這樣的看法。他們一直把這場戰鬥作為戰術史上的一次革命。
  然而事實是,羅德尼衝斷敵陣並無任何戰術意義,而且他的艦隊裏似乎也沒人認為這一機動有什麽了不起。參加戰鬥的人認為,他們的司令穿過敵陣,到達法國艦的上風位置遠不是勝利的關鍵,而是失去了一次大獲全勝的機會。占據上風位置之有利主要在於能迫使敵人應戰。而在這場戰鬥中,法國人應戰已不可避免。從英方看,下風位置是理想的,因為這樣就能拽住法國人打,封住了他們去聖多明各的航路。但羅德尼放棄了這一優勢,結果法國艦隊的大部分得以逃脫。但是在這場戰勝法國人的戰爭中,唯一的重大勝利就是為英國保住在西印度群島的地位作了一大貢獻。
  諸聖島海戰中逃脫的法國艦加上已在海地角的其它艦,總數達26艘。加上十幾艘西班牙軍艦,聯合部隊共有40艘戰艦可用來護送8000人的西班牙軍隊進攻牙買加。胡德帶著25艘艦焦急地監視著法國人,他有理由痛惜羅德尼沒能使4月12日海戰獲得全勝。但是法國人失去了德格拉斯,也就失去了核心。西班牙人仍象過去那樣不願作戰,而且疾病正在軍中肆虐,因此對牙買加的威脅實際上已不複存在。

六、歐洲(1782)
   1782年春,英國內閣改組,凱佩爾接替可憐的桑德維奇擔任海軍大臣,豪擔任海峽艦隊司令。能幹的肯彭費爾特擔任豪的助手。這一愉快的搭擋標誌了英國戰術發展又一階段的開始,因為豪放手讓他的助手為艦隊設計一套信號係統。肯彭費爾特的第一本書包括莫洛哥的全部信號和許多改進,但信號旗的意義如戰鬥條令規定的一樣仍依據它們在艦上的位置而定。直到夏天在準備解救直布羅陀時,他才完成了一本以編碼法為基礎的書。依此編碼法,信號旗可以集中懸掛在一根或幾根繩上。這本書由豪發布到海峽艦隊,是它,而不是羅德尼的“突破敵陣”真正地標誌了《永久戰鬥條令》的結束。
   1782年夏,法國和西班牙再次組成一支強大艦隊。在英吉利海峽巡航一無所獲之後,這支艦隊返回西班牙幫助圍困直布羅陀。在這裏,西班牙和法國集結了大批部隊,由防護甚嚴的浮動炮台支援,準備秋季進攻。但英國人用赤熱彈猛烈轟擊浮動炮台,打退了進攻。
  豪受命解救直布羅陀後,在準備期間,英國遭到一次無可彌補的損失。肯彭費爾特的旗艦“皇家喬治”號在檢修底部時使船體稍有側傾。當時軍官、艦員和參觀者都在上頭,肯彭費爾特也在甲板上,突然海水湧進了低一點的炮眼。艦突然下沉,雖然就在船塢旁,但包括肯彭費爾特在內900人殉難。
  豪於10月初帶著一支船隊和34艘軍艦到達聖文森特角。不顧法西聯合艦隊46艘戰艦的威脅,他奮力駛向直布羅陀,未遇嚴重挑戰就移交了他運送的物資。當他重新進入大西洋時,法西戰艦向他進行遠距離攻擊,但是半心半意的,很明顯他們不想搏鬥。

七、蘇夫倫在遠東
  皮埃爾·安德萊·德蘇夫倫是這場戰爭中唯一提高了聲望並千古留芳的法國艦隊司令。他沒有在海上取得過勝利。1781年春,他被派往印度,與能幹的愛德華·休斯爵士率領的英國印度艦隊較量了5次。蘇夫倫的作戰方案經常是以兩倍兵力襲擊敵人後衛,這顯示了他對集中兵力的深刻理解。但艦長們不願意或不能夠實施這樣的戰術。結果,沒有一次海戰在戰術上具有決定意義;雙方都沒有繳獲一艘戰艦。然而,它們都是最激烈的海戰,因為蘇夫倫十分清楚海上力量是印度戰爭的關鍵,他的目的就是消滅英國印度艦隊。
  雖然蘇夫倫沒有達到目的,但他清晰的戰略思想,充沛的精力及其時機選擇實際上為他獲得了一些製海權。與休斯第一次較量後,他與法國在印度的主要夥伴——邁索爾的首領建立了聯係。第二次海戰後,他接到返回毛裏求斯休整的命令,但他認為如果艦隊撤走了,法國在印度的地位就保不住。他把命令拋在一旁繼續作戰。在破壞性的第三次海戰後,他很快地把艦船修好,在英國人作出反應之前占領了亭可馬裏的錫蘭港,隨後為了保住它又進行了一場不分勝負的戰鬥。第五次戰役在戰術上也是不分勝負,但戰略上卻是法國人勝了。因為蘇夫倫的位置正好為古德洛爾解了圍。不久,歐洲和約簽字的消息結束了在印度的敵對行動。

八、巴黎條約


   1783年9月3日簽署的巴黎條約結束了一場英國遭到慘敗的戰爭。英國在談判桌上沒有輸得更慘,部分是因為她的對手已經筋疲力盡,部分是因為她及時地在諸聖島和直布羅陀取得了防禦戰的勝利,和約的條款對殖民地居民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同時也考慮到臨時條款簽字時英國人依然控製著紐約,查爾斯頓和薩凡納這一事實。條約承認美國獨立,其範圍從大西洋岸到密西西比河,從五大湖到佛羅裏達。英國保留直布羅陀和在印度的殖民地。西班牙得到佛羅裏達和梅諾卡島。法國將占領的西印度群島中的大部分英屬島嶼歸還給英國,但保留多巴哥並收回聖盧西亞和在非洲的殖民地塞內加爾

九、小結


  英國對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毫無準備,這使美國人能夠在1775年侵入加拿大進攻魁北克,並於次年迫使英國人退出波士頓。1776年晚些時候,英國人集結兵力獲得主動權,直至法國參戰。他們的海上控製能力使他們幾乎可以任意襲擊或奪取美國沿海任何地點。然而,當他們深入內地時其交通麵臨美國人的半遊擊戰術而遭到失敗。美國贏得獨立主要是因為英國人相繼侵入北方和南方後在薩拉托加(1777)和約克敦(1781)遭到了失敗。一支法國艦隊將康沃利斯孤立在約克敦,使美國人的第二次,也是決定性的勝利成為可能。
  英國從北邊入侵始於卡爾頓將阿諾德趕出加拿大,然後借道哈得孫河和尚普蘭湖侵入美國東部各州。卡爾頓花了整個夏季建立一支艦隊打敗了阿諾德的艦隊後,他才得以能夠使用尚普蘭湖。10月,他終於溯湖而行,打敗了阿諾德。但時近嚴冬,他已無法在當年進行決戰。1777年,伯戈因企圖繼續實行卡爾頓的戰略,但美國人已得到更好的準備,在薩拉托加俘虜了英國人。
  戰爭初期,華盛頓認為海上力量是美國獨立戰爭的關鍵。他自始至終堅持的戰略目的就是獲得海上優勢,這種優勢將使海陸聯合進攻沿海的某一英國據點成為可能。他選擇紐約,這是英國軍事行動的中心。1778年,德埃斯坦的到達為實施這一戰略提供了機會,也確實迫使英國人放棄了費城。但德埃斯坦在紐約,接著在薩凡納的失利,使華盛頓很沮喪,但他仍毫不動搖地相信自己的戰略。1781年,占優勢的法美陸海軍圍攻受困於約克敦的康沃利斯部隊證明了華盛頓的堅信是正確的。當格雷夫斯的艦隊從紐約出發來支援康沃利斯或幫他撤走時,德格拉斯的艦隊在9月5日弗吉尼亞諸角海戰中摧毀了英艦隊前鋒,格雷夫斯不得不返回紐約搶修。他沒來得及帶援軍返回,康沃利斯就被迫投降了。
  弱小的美國海軍在1776年對巴哈馬群島進行了一次小小的襲擊之後,隻能靠派出巡航船騷擾英國人的交通線。它的唯一值得注意的影響是威克斯、考寧漢和瓊斯這幾個人業績的精神作用。美國人最著名的海戰是弗蘭伯勒角海戰(1779)。在這場海戰中,瓊斯率領的東印度公司的舊商船“伯恩霍姆·理查德”號繳獲了一艘新的英國快速帆船“塞拉彼斯”號。
  法國海軍艦船占優勢,信號係統也好,但卻為傳統的小心謹慎所製約。甚至在西班牙艦隊的幫助下,也未能侵入英國或阻止英國解救直布羅陀。在弗吉尼亞諸角,占優勢的德格拉斯打退了格雷夫斯艦隊但卻不想摧毀它。次年的諸聖島海戰(1782)中,英國人打敗了進攻牙買加的法西海上遠征軍。由於艦船用銅板包底、槍炮射擊法則的改革和臼炮的使用,英國人重新獲得了海上優勢。
  同等重要的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皇家海軍甩掉了《永久戰鬥條令》的束縛。韋桑島海戰(1778)和格林納達海戰(1779)表明全線追擊並非回避《條令》的安全手段。韋桑島海戰後凱佩爾被免罪一事告知皇家海軍軍官們從此以後不必盲目服從《條令》。弗吉尼亞諸角海戰表明盲目服從《條令》將導致失敗。有人認為諸聖島海戰證明了衝破敵陣——《條令》禁止這樣做——能通向勝利。肯彭費爾特的戰術信號係統解除了《條令》的最後束縛,有了這種信號係統艦隊司令就能根據自認為正當的方式指揮艦隊。

獨立戰爭海戰部分完畢

英國人將華盛頓趕出紐約後,主要戰鬥形式就轉移到其它前線。

威廉·豪勳爵,英軍在北美的總司令官,他為1777年的戰鬥擬訂出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

“……如果有可能,要充分廣泛地調用帝國的軍隊,爭取在一年內結束戰爭。”

為此,他計劃:

1、要1萬人去奪取普多維登斯,然後是波士頓;

2、同時要派1萬人從紐約出發,溯哈得遜河上至奧爾巴尼;

3、再有8000人守衛新澤西並威脅費城。

4、另一支英軍占領易洛魁,和效忠英王的人士一起沿著莫霍克山穀下行。

5、最後,來自加拿大的一支隊伍,先走尚蘭普湖,然後走哈得遜河,向南行進,與從紐約出發向被前進的隊伍會合。

如此,英軍就可以將造反者的大本營新英格蘭與其它的造反州分隔開,並逼迫在普林斯頓戰以後就消失在英軍視線裏的華盛頓軍隊,要麽與英軍決戰,並在正麵對敵中被徹底擊敗,要麽遠逃,就此丟失對新英格蘭的影響力。

這是個好計劃。若幹年後,美國的一幫專業人員,其中包括曆史學家和軍事專家,他們反複按照豪將軍當初的這個計劃進行過推演,幾次推演的結果,都顯示這個計劃一旦得以實施,將會對大陸軍方麵造成重創,至少能讓大陸會議從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失去對新英格蘭地區的控製。

可惜,這個計劃從來沒有獲得實施過,無它,豪必需要增加至少1.5萬名的援軍和1個炮兵營的到來才可以擁有足夠的兵力來進行這個計劃。豪很聰明的建議倫敦方麵,這些兵力可以從德國、俄國征集和雇傭而來,但是倫敦政府完全拒絕再提供進一步的援助。

所以,1777年4月,豪在被迫放棄上述雄心勃勃的計劃後,而將手頭已有兵力集中到對大陸會議所在地費城的一次進攻上。

於是,來自加拿大的軍隊在約翰·伯戈因的指揮下,出發至哈得遜河。開始,這支英軍的戰鬥很順利,但是當夏天過去時,因為身處不大友好的殖民地鄉間,他的補給開始發生困難,並因此放慢了行動。

這個時候,豪親自率領著主力正在進攻費城,在得知約翰·伯戈因所部的苦難後,隻派出亨利·克林頓率領一支4000人的小部隊來支援。克林頓是個戰術能力很不錯的英軍將領,在與伯戈因合並一處後,他指揮英軍打了幾次小勝仗。

但這位亨利·克林頓的大局觀,也就是所謂戰略能力一向很弱。在取得幾次小勝利,並初步解決了伯戈因部隊的給養問題後,他便帶著自己那4000多人回豪那邊去了。他更渴望在關鍵性的戰役中體現自己的價值。

結果,他這中途分兵,立刻將伯戈因留給了聞訊集結而來的大陸軍和民團們!伯戈因的部隊不久便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在薩拉托加這個地方的兩次戰鬥中,sog前麵貼的那張畫像,那位霍肖恩·蓋茨將軍指揮的一支軍隊擊敗了伯戈因,並迫使其在1777年10月17日率軍投降。這之謂“薩拉托加大捷”。

這場勝仗,在當時已經在巴黎的富蘭克林的宣揚下,極大的刺激了法王路易十六與英國再次爭霸的信心。如此,法國於1778年2月加入戰爭,兩年後,第一批約6000名法國士兵在羅得島的新港登陸,他們將為贏得這場戰爭的最後一次大戰起到很大的作用。

因為,在土木工程和炮兵方麵,大陸軍和英軍還有著巨大的差距,而法國陸軍恰好在這兩方麵是歐洲霸主。他們的參戰,將使得大陸軍在圍攻戰鬥中占據上風。

1777年的薩拉托加戰役後,北美殖民地的北方就保持了相對的平靜:華盛頓領著大陸軍主力躲在福日穀中練兵,消耗著英軍的實力。英軍在為捕捉華盛頓的主力而苦惱,因為對方的兵力剛剛屬於分兵則難敵,集中追擊又會被其溜走的數量。

豪因為薩拉托加大敗,更多的出於英國內部高層政治的緣故被免去北美的任職,替代他的,竟然就是那位戰術方麵不錯,但戰略方麵很糟糕的亨利·克林頓!

上帝真是垂青新英格蘭的這幫清教徒,假如富蘭克林在歐洲的那些秘密的勾當永遠不被曝光的話。

1780年,克林頓率軍南下,對查爾斯頓進行了一次圍攻,於3月攻陷了它。然後,他坐船回紐約,但留下查爾斯·康納利將軍和8000名英軍。這8000名英軍在康納利將軍的率領下,將負責征服南方其它地區。

1780年8月,康納利將軍率軍,在南卡羅萊納的卡姆登擊敗了曾經贏得過薩拉托加戰役的霍雷肖·蓋茨將軍和他的手下,並將其擊潰。

這支蓋茨屬下的部隊,當時幾乎是大陸軍在南方唯一的一支正規軍,在康納利看來,這便意味著南方的戰事即將結束。

可惜,納塔內爾的到來,丹尼爾·摩根的出山,還有安德魯·皮肯和他的民團民兵們,使得康納利的美夢破滅,讓他丟失了卡羅萊納,最終隻能退守約克鎮,並在那裏成為美國中學生最熟悉的一位同期的英國將軍:每次在提及那個向華盛頓交出佩劍以示投降的英國將軍時,查爾斯·康納利這個名字便會被提起……

1777年的薩拉托加戰役後,北美殖民地的北方就保持了相對的平靜:華盛頓領著大陸軍主力躲在福日穀中練兵,消耗著英軍的實力。英軍在為捕捉華盛頓的主力而苦惱,因為對方的兵力剛剛屬於分兵則難敵,集中追擊又會被其溜走的數量。

豪因為薩拉托加大敗,更多的出於英國內部高層政治的緣故被免去北美的任職,替代他的,竟然就是那位戰術方麵不錯,但戰略方麵很糟糕的亨利·克林頓!

上帝真是垂青新英格蘭的這幫清教徒,假如富蘭克林在歐洲的那些秘密的勾當永遠不被曝光的話。

1780年,克林頓率軍南下,對查爾斯頓進行了一次圍攻,於3月攻陷了它。然後,他坐船回紐約,但留下查爾斯·康納利將軍和8000名英軍。這8000名英軍在康納利將軍的率領下,將負責征服南方其它地區。

1780年8月,康納利將軍率軍,在南卡羅萊納的卡姆登擊敗了曾經贏得過薩拉托加戰役的霍雷肖·蓋茨將軍和他的手下,並將其擊潰。

這支蓋茨屬下的部隊,當時幾乎是大陸軍在南方唯一的一支正規軍,在康納利看來,這便意味著南方的戰事即將結束。

可惜,納塔內爾的到來,丹尼爾·摩根的出山,還有安德魯·皮肯和他的民團民兵們,使得康納利的美夢破滅,讓他丟失了卡羅萊納,最終隻能退守約克鎮,並在那裏成為美國中學生最熟悉的一位同期的英國將軍:每次在提及那個向華盛頓交出佩劍以示投降的英國將軍時,查爾斯·康納利這個名字便會被提起……


當1780年12月,納塔內爾·格林,這位自學成才的士兵將軍,曾經的華盛頓身邊的軍需總監被華盛頓本人派遣並抵達南方時,英軍已基本摧毀了在卡羅萊納的美國軍隊。

納塔內爾·格林先是請出了當時退隱山林的丹尼爾·摩根,讓他擔任了自己的中尉,幫助自己召集那些被打散的美軍士兵。接著,他與安德魯·皮肯這位鄉下紳士,卡羅來納鄉下漢子們心目中的領袖取得聯係,共同商定了如何挽救危局的辦法。

格林後來說他那時候的想法:

“……很少有將軍能比我更頻繁、更精力充沛地‘逃跑’……但我在強敵前撤退時總是注意不跑得太遠,保持和強敵的距離,並且逼向他們和離開他們的速度都一樣快,這樣,我的敵人就會相信我們就像是到處亂跑的螃蟹,並且在他們為此而無所適從的時候向我們提供了打擊他們的機會……”

大約150年後,這些事跡被寫進一本講述華盛頓和其手下從事獨立戰爭的小冊子,好像叫《國父傳》什麽的,在中國賣得不錯。依稀記得某人少年時看得第一本有關外國的書,就是這本小冊子。

看了也沒個球用!什麽好東西到了這個皇權傳統影響深重的人群中,都容易結出“惡之花”。

納塔內爾·格林組織了基本戰略的製訂,並協調了當地各種反英武裝的組織。

丹尼爾·摩根幫助他收容潰兵,並迅速恢複這些士兵的戰鬥力,同時在戰術上教育他們如何跟英國正規軍作戰。

皮肯指揮卡羅萊納的民團遊擊隊騷擾英軍,使他們無法在充滿敵意的鄉間停留,無法就地解決補給,並被切斷了原先和親英人士之間的消息往來。同時,按照華盛頓已經成型的做法,納塔內爾在卡羅萊納建立起了自己的情報網絡。

戰幕已經拉開,形式逼迫康納利將軍必需與當地美軍決戰。可這次,他卻抓不住敵人主力的方向。

這時候,丹尼爾·摩根按照計劃閃亮登場:他帶領1000名美軍,其中大部分是民團,在考彭斯向1000名英軍挑戰。

這還是獨立戰爭以來第一次,美軍以同等數量向英軍挑戰並戰而勝之的戰術勝利。

具體作戰過程請參考《愛國者》這部電影。總之,民團的民兵幹了他們該幹的,而在關鍵時刻少部分但精悍的大陸軍正規軍依靠嫻熟的射擊動作,在陣列對轟中擊敗了追擊民兵的英國步兵。他們在射擊紀律、射擊頻率、射擊準確度上都發揮得那麽出色,以至於一向看不起北美殖民地武裝戰術素質的英軍,在那一仗後便認識到:他們在陸戰戰術上的優勢已經不存在了!

考彭斯之戰,就是讓康納利將軍相信這便是美軍的主力。他果然上當,率領著他最精銳的2500名部隊殺向考彭斯。即便是前線傳回的消息讓他有些驚詫,但誰都明白:在正麵對陣中,美軍的3000人的部隊也無法匹敵英軍這2500名精銳。

隻要擊潰這股最後的美軍,卡羅萊納也許就是英國人的了。

在考彭斯,被無禮的美軍所激怒,也是出於對接敵作戰的自我激勵,康納利下令燒掉了隨隊的儲備物資,好輕裝上陣,迅速追趕到敵人!

當康納利毀掉自己給養的消息傳來時,格林向周圍的屬下們宣布“那麽,他是我們的了!”

皮肯的遊擊隊一邊咬住康納利的部隊,幹擾其前進的步伐,破壞其想取得物資的任何企圖,一邊組織力量不斷的向格林正在“逃跑”的隊伍提供補給。

當格林的部隊“逃”到了弗吉尼亞的唐河的時候,康納利的精銳部隊已經因為饑餓與疲憊,在遊擊隊的騷擾下損失了500人。

暫作休息後,格林率領部隊再次跨過唐河,重返卡羅萊納,轉回所謂內線作戰。這次,是他在追著準備撤退的康納利部隊。

在吉爾福德郡府,格林小心翼翼的送給康納利一場他期盼已久的交戰。這仗表麵上是康納利贏了,格林被擊退,可康納利又為此損失了530人,並消耗了大部分攜帶的彈藥。

此後,康納利知道自己已經無法按計劃匯合其他部隊,隻能退到恐怖角,從那兒乘船撤退向約克鎮--曆史性的敗仗和投降儀式就在那裏等待著他。

格林笑了,他下令他的部隊四處出擊,與其他英軍主動進行作戰。他輸了好幾次戰鬥,但這沒關係,最重要的是英軍的傷亡慘重,並因此在戰略態勢上處於被動。因此,英軍不得不撤退回查爾斯頓,將整個卡羅來納留給了格林、摩根,還有皮肯。

這個時候,華盛頓就不用再為南方戰場擔心了,相反,他可以從容的計劃並出發,帶兵去圍攻約克鎮,將康納利和他在那裏的7000名手下包圍,好完成北美獨立戰爭這決定性的戰役。

得知康納利躲到約克鎮的消息後,華盛頓立即行動,率軍迅速南下,同行的還有剛剛抵達的由讓·巴蒂斯特·羅尚博指揮的法國軍隊。這是1781年的事情,距離革命戰爭開始已經有整整6年。

與此同時,9月初在弗吉尼亞角的戰鬥中,一支法國艦隊避開了一支英國艦隊(詳情請參見星條旗網友在前麵張貼的,有關北美獨立戰爭時期海上戰鬥的帖子),駛回紐約,封鎖住了康納利撤退回紐約的後路。

到了9月末時,9000名大陸軍和7800名法國人的隊伍包圍了康納利的7000人的隊伍。

這次跟1775年包圍波士頓那次可是很不相同,大陸軍的人數不算多,加上法國人也才跟那次包圍波士頓的人數相仿,但這支大陸軍已經是一支久經戰火考驗與反複訓練,在作戰紀律和作戰能力上和英軍相仿的正規軍了。而那支法軍,他們中最有價值的是那些炮兵專家,以及那些軍事工程工程師。

在華盛頓的指揮下,法國工程師們建起了正式的圍攻工事,並且部署了火炮。前麵說過,在當時那個100年,任何一支部隊一旦被對方圍攻成功,落到了對方修築的圍攻工事之中,城市被占領就隻是個戰術上的時間問題了。關鍵還有,康納利的手下和他本人都是從卡羅萊納戰場上,被咱們前麵所說的三位遊擊專家給打敗,驅趕到這裏來的,戰鬥的意誌已經十分消沉。

因此,在無望逃脫的情況下,10月19日康納利便投降了。

這場勝利是北美獨立戰爭中主要戰役的終結,和平談判很快開始。此後,雙方隻是在加勒比和大西洋上有一些衝突,以及在加拿大的聖勞倫斯河兩岸放過幾槍。

最後,1783年,己方外交人員在巴黎,在法王路易十六的主持下簽署了《巴黎條約》,英國承認了美利堅合眾國的獨立。這仗就算打完了.

吉貝爾在他的論著中寫道:

……想象一下,在歐洲出現了這樣一個民族,他們將自我克製的美德與一種全民的自為組織和一個堅定的擴張計劃融為一體,他們不會忘記自己的體係,知道如何去經濟作戰,如何靠勝利為生,不會因為經濟上的考慮就被迫放下武器。一個人可以看到這樣的民族征服它的鄰邦,推翻軟弱的政體,就如疾風吹過弱草一樣……

與他同時代的人,比如很有影響力的孟德斯鳩,也為這種國家士兵的理想說了一大堆類似的讚美之詞。

不知道諸位看明白了沒有?那個時代,也就是北美獨立戰爭所處的時代,其實便是近代國家概念形成的年代。在此以前,軍官們是為榮譽而戰,士兵們是為經濟利益或國王的權威而戰,但在那個時代之後,王朝之間的戰爭被國家之間的戰爭所替代,國家士兵開始出現了。

按照某些人的習慣思維,這好似完全是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進步,導致社會結構發生變化之後的產物,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上理解,這何嚐又不是人文觀念的進步?

至少從字麵上而言,在歐洲,國家利益開始向每一個公民分配,而不再是國王和貴族的專有,因此,特權階層在喪失了部分分配比例的同時,獲得了可以用國家和整體利益的名義,驅使更多的人以更熱忱的戰鬥意誌去為他們爭取更多的、絕對數目上更加龐大的利益。

美國和法國,是這場軍事變革中走在前麵的國家,是比較早由自己本民族的軍隊來保衛本民族利益的國家化軍事機器。

法國的大革命誕生了國民軍,而拿破侖在竊取了權力後,以他的軍事天份再加上近百年來法國在陸軍建設上的各項基礎,打造了一支差點統一歐洲的軍隊。但是在1812年的戰爭中,他被俄羅斯人的遊擊戰術和寒冷天氣以及廣袤的國土所擊敗,此後在1915年的滑鐵盧戰役中,拿破侖被威靈頓公爵所率領的英軍和聯軍所徹底擊敗。此前,在1814年的保衛戰中,擊敗拿破侖,導致聯軍齊聚巴黎逼迫拿破侖首次退位的關鍵戰鬥,也正是這位威靈頓公爵所率領的英軍創立的。

英國陸軍在火器時代的輝煌,由馬爾伯羅公爵開始,到威靈頓公爵算是達到了一個頂峰。

在大洋那邊,同期的美軍也被英軍擊敗,首都華盛頓被英軍占領,總統府和國會被燒,並且還一度因此丟掉了北美獨立戰爭時的老州之一:緬因州。

這便是國內網友很少了解的1812年戰爭,又叫第二次美英戰爭。

起因

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英美之間的主權之爭並未停止。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省,人口稀少,防禦鬆懈。美國欲向北擴張,並且期待加拿大居民將美國軍隊視為解放者。

1812年,美國卸任總統托瑪斯·傑弗遜說:“今年將加拿大地區兼並,包括魁北克,隻要向前進,向哈利法克斯進攻,最終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美洲大陸。”美國必須控製整個北美洲大陸的信念後來被稱為美國的昭昭天命。但是英國也有戰略優勢。在聖勞倫斯河邊界地區,北岸的加拿大一側人口密度和基礎設施比南岸的美國高出兩倍。

美國聲稱大英帝國在以下三個方麵侵犯其主權:

英國不遵守美國獨立戰爭後雙方1783年達成的巴黎條約:拒絕移交西部地區軍事要塞,並且武裝印地安人,威脅美國的西部邊陲
皇家海軍攔截美國商船追捕逃兵,強征美國海員入伍--這些人雖然出生於英國,但已歸化為美國公民
英法之間的拿破侖戰爭導致的貿易禁運,使上百艘美國商船被皇家海軍扣押,美國的中立國地位未被尊重
1811年,美國眾議院的鷹派議員鼓動戰爭。1812年6月18日,詹姆斯·麥迪遜總統向國會發表演講後,國會投票宣戰。有趣的是,英國為了避免對美戰爭而解除貿易禁運的消息在開戰以後才姍姍來遲。



麥克亨利要塞戰鬥,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為此寫下的 星條旗歌成為美國國歌雖然戰前雙方之間已經有長期的外交紛爭,一旦戰事爆發,均未充分備戰。英國被拿破侖戰爭拖住,不得不將大部分精銳海陸武裝力量部署在歐洲。英國在北美的最高軍事長官得到的指示是,克製進犯行動,以避免從歐洲和英國其他殖民地調兵增援。1812年,英國在加拿大的正規軍隻有5,004人,輔以加拿大民兵。戰爭期間,英國對拿破侖的戰爭結束後才將大批戰艦調往美國海域。

美國方麵也未做好戰爭準備。1812年,陸軍正規部隊隻有不到12,000兵員。開戰後,雖然美國國會批準擴軍至35,000人,但是士兵多為誌願兵而且民眾不熱衷行伍,極度缺乏受過正規訓練的軍官,部隊戰鬥力不足。

戰爭在四條戰線上展開:

大西洋
大湖地區和加拿大邊境
美國海岸
美國南部州

大西洋上的戰鬥

英國擁有當時世界最強的海軍力量。1812年,皇家海軍在美洲水域部署了97艘戰艦。其中有11艘戰列艦和34艘護衛艦。相形見拙,成立後不到二十年的美國海軍僅有22艘戰艦,大部分為護衛艦,而且比皇家海軍的同類戰艦笨重。英國人的策略是保護來往於加拿大的商船,同時封鎖美國港口,限製其貿易活動。鑒於總體數量處於劣勢,美國海軍的策略是打完就撤,繳獲戰利品,隻有在數量占相對優勢的前提下才與皇家海軍交戰。英國報紙譏諷年輕的美國海軍隻是街頭流氓組成的烏合之眾。

然而在戰爭初期,美國海軍取得了一係列勝利,俘獲大量英國船隻,甚至包括三艘皇家海軍戰艦。美國海軍的戰果令皇家海軍對其刮目相看。於是英國派遣大量艦艇,對美國港口進行更為嚴厲的封鎖,使英國可以從容地將大量陸軍部隊運送到美國海岸,一個重要戰果是英國陸軍於1814年8月24日攻占了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並且焚燒了總統官邸。


大湖地區和加拿大邊境的軍事行動

進犯加拿大, 1812

英國陸軍少將艾薩克·布洛克爵士西部戰場集中在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間的尼亞加拉河一線,以及聖勞倫斯河和尚普蘭湖地區,是1812年美軍進攻的重點。如果美軍直撲聖勞倫斯河防線,占領蒙特利爾和魁北克城,那麽英軍的補給線就被切斷,加拿大西部地區無法堅守。美軍把軍事行動集中在西線,可謂失策。

在休倫湖聖約瑟島的英國駐軍比附近的美軍更早得到戰爭爆發的消息,並且采取了先發製人的行動。1812年7月17日,英軍對密歇根州的一個重要的貿易要塞發動突然襲擊—底特律圍城戰,迫使美國守軍投降。

1812年7月12日,美國陸軍中將威廉·胡爾率領民兵為主的部隊,從底特律向加拿大發動進攻。英國陸軍少將艾薩克·布洛克爵士率兵反擊。8月16日,胡爾將軍在底特律投降。布洛克迅速揮師伊利湖東岸,擊敗了美軍的進犯。但是布洛克卻在10月13日的昆士頓高地戰鬥中陣亡。

美國人在1812年最後一次對加拿大的進攻發生在尚普蘭湖地區。由於參戰的美國民兵拒絕離開美國本土作戰,進攻遭到失敗。相形之下,加拿大民兵表現相當優秀。英裔加拿大居民多數是美國獨立戰爭後流亡加拿大的保皇黨,傳統上忠誠英國王室;法裔加拿大居民是天主教徒,對美國的反天主教情緒一向厭惡;二者共同反對美國占領加拿大的企圖。


美國西北部, 1813

伊利湖戰鬥胡爾將軍投降後,威廉·亨利·哈利森將軍負責指揮西北地區美軍,並試圖奪回底特律。英國守軍指揮官是亨利·普羅克特上校。1813年1月22日,哈利森的部隊在法蘭西鎮戰鬥中受挫,普羅克特將戰俘移交給印地安部落的盟友,其中60名戰俘遭到殺害。美軍收複底特律的行動宣告失敗。


俄亥俄戰役
1813年5月,普羅克特率軍包圍俄亥俄州梅格斯要塞。美國援軍被印地安部落擊敗,但是要塞並未失陷。印地安人隨後撤退,普羅克特也被迫回撤加拿大。同年7月,普羅克特再次包圍梅格斯要塞,仍然遭受了失敗。為了鼓舞印地安盟友的士氣,普羅克特襲擊了史蒂文森要塞,然而進攻部隊遭到巨大殺傷,被迫撤退。俄亥俄戰役就此結束。

1813年9月10日,奧利佛·佩裏上尉率美軍發動伊利湖戰鬥並取得決定性勝利,美軍完全控製了該湖。經曆數次失敗的美軍因此士氣大振,英軍被迫撤出底特律。10月5日,哈利森在托馬斯戰鬥中獲勝,擊斃印地安酋長,這一勝利徹底終結了英國與印地安部落的聯盟。美國人重新控製底特律直到戰爭結束。

尼亞加拉前線, 1813
因為陸地交通不便,大湖和聖勞倫斯河走廊地區的控製權變得至關重要。雙方在1812-1813年都在忙於造軍艦。

1813年4月27日,美軍進攻上加拿大首府約克(今多倫多),放火燒毀了議會和眾多民房,導致很多平民在寒冬中露宿街頭。在指揮官的縱容下,美軍士兵還搶劫了大量平民和公共的財物。然而金斯敦的戰略位置更加重要,她控製著聖勞倫斯河以及英軍的補給。英軍牢牢地控製住了金斯敦。

1813年5月27日,美軍兩棲部隊從安大略湖攻擊尼亞加拉河北部的喬治要塞,用很小的代價將其占領。6月5日英軍反攻,收複失地。

在安大略湖,雙方海軍有三次交手,均未取得決定性戰果。1814年,英國建成裝備有102門炮的戰艦聖勞倫斯號,憑借裝備上的壓倒優勢,完全取得了安大略湖的控製權。


聖勞倫斯河及下加拿大地區
美國人幾乎沒有對聖勞倫斯河上的英軍補給運輸交通進行阻撓,所以英國人可以源源不斷地將援兵河物資運送到上加拿大地區。

1813年早期,雙方在安大略的Prescott和紐約州的Ogdensburg之間互有幾次攻防。

1813年末期,美軍策劃了幾次進攻蒙特利爾的行動。因為指揮官之間不睦,缺乏互相支援,進攻在邊界即受阻,計劃最終破產。


尼亞加拉戰役, 恰普蘭湖戰役, 1814

奇珀瓦戰役中的溫斯菲爾德將軍1814年,傑克·布朗和斯科特·溫斯菲爾德將軍大幅提高了美軍的紀律和戰鬥力。他們重新發動了對尼亞加拉半島的進攻,並迅速奪取了伊利湖要塞。7月5日,斯科特·溫斯菲爾德將軍在奇珀瓦戰役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但美軍的進一步軍事行動受挫。英軍反擊,並保衛了伊利湖要塞。由於補給困難,美軍被迫撤離尼亞加拉半島。

隨著拿破侖皇帝被廢黜,英國把部署在歐洲的兵力轉移到美洲戰場,並向美國大舉進攻。但是英國已經改變了策略,試圖與美國謀和。英國人的進攻遭受挫折,特別是1814年9月11日在恰普蘭湖戰役遭到慘重打擊,令美國人完全控製了尚普蘭湖地區。

西部, 1814
1814年,美國人從底特律派遣六艘戰艦,試圖奪取麥基諾要塞。由正規軍人和義勇軍混編的部隊於7月4日登陸。他們沒有達到奇襲的效果,在前進途中被印地安人伏擊,損失慘重,被迫撤退。

8月13日,美國人在諾特瓦索加灣發現敵人新建的基地,他們立即摧毀了那裏的一切建築物和正在建造的船隻。留下兩艘戰艦繼續封鎖密其裏麥克依諾後,返回底特律。9月4日,英國人駕小獨木舟悄悄靠近這兩艘艦艇,並將其俘獲。這一勝利使英軍的諾特瓦索加灣補給線得到恢複。

由於得到當地印地安部落的有力支持,英國人在西部牢牢地控製住防線,直到戰爭結束。


美國海岸
戰爭初期,英國海軍很難封鎖整個美國海岸,況且他們還忙於追捕美國的私掠船。英國政府同時也需要從美國為在西班牙的駐軍采購食品,因此保持了與新英格蘭地區的貿易。1812年12月26日,英國宣布對德拉瓦河及奇薩比克灣進行封鎖。1813年11月,封鎖範圍擴大到羅得島以南海岸。1814年5月31日,封鎖全部美國海岸。同時,英國軍官與美國商人之間保持不少非法交易。美國政府開始向非法交易者發放許可證,這樣有益於國家的商業活動。英國海軍的壓倒優勢使他們能夠占領奇薩比克灣,摧毀美國的港口設施。

美國海岸戰場上被遺忘的戰鬥是攻占緬因州,這是英國人取得的重要戰果。在緬因取得的勝利意味著英國人在新不倫瑞克省取得巨大的領土利益。這場戰爭沒有解決緬因與新不倫瑞克的邊界爭端,緬因在1820年加入美國聯邦後,新的爭端再次被挑起。直到1842年,雙方才徹底解決領土分歧。

1814年英軍占領緬因東部。英國國王向被占領土派遣了大量地方官員。根特條約後,英國歸還了這部分領土。英國人在1815年4月才完全撤出,但是英國官員搜括了大量稅金。這筆錢用來在新斯科舍省的哈利法克斯建立達爾豪西大學。


奇薩比克戰役,星條旗歌
英國人在此次戰爭中最出名的行動是縱火焚燒華盛頓特區(包括白宮)。這一軍事行動發生於1814年8月19至29日。8月24日,缺乏戰鬥經驗的美國民兵在首都保衛戰中被英軍徹底擊敗,使通向首都的門戶洞開。詹姆斯·麥迪遜總統被迫逃亡到弗吉尼亞,美國人士氣大挫。英國人認為自己的縱火行動是對美國人焚燒約克(今多倫多)的報複。

摧毀了華盛頓的公共建築後,英軍繼續進攻,下一個目標是奪取巴爾的摩。9月13日,英軍向巴爾的摩港口的麥克亨利要塞進攻,受到了堅決的抵抗。美國律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對此次戰役有感而發,寫下了後來成為美國國歌的著名詩篇星條旗歌。


美國南部
1814年3月,安德魯·傑克遜將軍率領田納西州民兵,切諾基戰士和正規軍進攻了南部的克裏克部落。雖然克裏克人曾經與英國結盟,但是戰鬥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控製克裏克人在阿拉巴馬州的土地。1,000名克裏克人中有800人在3月26日的戰鬥中陣亡,餘部逃到阿拉巴馬的蒙哥馬利後投降。


根特條約和新奧爾良戰鬥

新奧爾良 18151814年11月,安得魯·傑克遜將軍轉移到路易斯安娜州的新奧爾良。1814年12月至1815年1月,他率領部隊保衛了這座城市,並擊斃了英軍的指揮官愛德華·白金漢少將。美軍新奧爾良戰鬥中取得的重大勝利,令傑克遜成為聞名全國的英雄,且在日後將他推上總統寶座。

1814年12月24日,兩國外交官員在比利時城市根特簽署和約,正式停戰。但是和約的消息沒有及時到達新奧爾良,因為當年交通不便。1815年2月17日,麥迪遜總統簽署了根特和約,使之於次日生效。

根據和約條款,雙方歸還了占據的對方島嶼,美國人獲得聖勞倫斯河的捕魚權,所有的債務和財產糾紛都得到處理。次年,約翰·昆西·亞當斯指控英國違反和約,沒有歸還戰爭中俘虜的美國奴隸,但是英國人不承認奴隸為財產。


[編輯] 結果
根特條約使邊界恢複到戰前狀態,雙方均未做領土讓步。此後整個十九世紀中,英美兩國基本上能夠和平共處,1818年條約略微調整了東部邊界。拿破侖戰爭結束後,皇家海軍就已經停止強征美國海員服役。

這場戰爭是第一次、目前為止也是唯一的一次,使美國首都曾經被外國軍隊占領。


戰爭對美國的影響

這場逼和大英帝國的戰爭為美國贏得了極高的國際聲望,使美國民眾愛國熱情高漲,因此亦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這場戰爭導致了反戰的聯邦黨從美國政治舞台徹底消失。

戰後在溫斯菲爾德·斯科特將軍的倡導下,美國軍事學院(西點軍校)開始大力為美國軍隊培養職業軍官。

此次戰爭對美國的製造業產生了巨大影響。戰時英國對美國港口的封鎖導致了紡織品短缺,卻因此催生了美國紡織工業。

西南地區的戰鬥令美國與當地印地安部落衝突加劇,美國隨後於1819年兼並了佛羅裏達。


戰爭對加拿大的影響
這是一場關係到加拿大生死存亡的戰爭,促使加拿大的英語和法語兩大殖民地居民聯合起來對抗共同的敵人。抵抗入侵之敵加強了殖民地的內在凝聚,和對大英帝國的忠誠。戰爭的最重要結果是使英屬北美殖民地於1867年聯合為加拿大聯邦。

在戰爭中,加拿大民兵表現傑出,而英軍指揮官卻很一般。這個出乎意料的事實被加拿大軍事曆史學家傑克·格拉納斯坦稱為民兵之謎,對未來加拿大軍隊的建軍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重視民兵建設,而非依賴職業軍人。美軍得到的是恰恰相反的經驗,鬆散的民兵組織難以對付紀律嚴明的英國陸軍。戰爭後期美國陸軍取得的大部分勝利要歸功於學習了英國和歐洲軍隊有紀律的戰鬥隊形。

戰爭期間,英軍指揮官一直擔心美國人封鎖聖勞倫斯河。這條河流經美加邊境,河麵狹窄。一旦航運受阻,部署在加拿大西部的英軍就無法獲得正常補給,而那裏又恰恰是陸戰的主要戰場,那麽英國人很可能在開戰後短短的幾個月內被迫將加拿大西部領土拱手相讓。戰後,英國人驚奇地發現,美國人沒動過這個念頭。但是,英國人不指望對手會再次犯下如此簡單低級的錯誤,於是著手開拓麗都運河。這個耗費巨大的工程將安大略湖畔的京士頓與渥太華河連接起來,作為繞開聖勞倫斯河邊境的備用水道,並且使渥太華這個腹地小城變成加拿大的第四大城市、加拿大首都。麗都運河於1832年竣工,但沒有機會發揮預期的作用。


戰爭對英國的影響
與加拿大不同的是,今天的英國已經無人紀念這場戰爭。主要是同期的拿破侖戰爭更加重要且富有戲劇性,另外在結束戰爭的條約裏,英國沒有得失。

皇家海軍注意到,美國海軍贏得了大多數一對一戰鬥,比分差距之大令他們感受到了羞辱。美國海軍俘虜了大量英國商船,使當時的海運保險居高不下。但是皇家海軍憑借總體優勢,成功地封鎖了美國的海上貿易通道。皇家海軍戰後對造艦和火炮技術進行了改進。

英國陸軍將這場戰爭視為小規模衝突,對自身的失敗沒有深入研討。這些失敗被惠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戰役戰勝拿破侖的空前成就所掩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