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蓋茨:技術不能拯救世界

(2013-12-25 04:14:02) 下一個
2013年12月25日

 

比爾•蓋茨(Bill Gates)說,電腦拯救不了世界——不管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以及矽穀其他人怎麽看。互聯網的威力根本幫不了全球最貧窮的人群,倒是根除某些疾病有望造福於窮人。

蓋 茨自稱是技術統治論者(technocrat)。但他不相信技術能夠拯救世界。或者更準確地說,他不相信技術能解決發展中國家根深蒂固且相互關聯的問題: 疾病、貧困,機會匱乏和由此帶來的絕望。“我當然喜歡IT的玩意兒,”他說,“但當我們要改善人們的生活時,你得處理一些更為基本的事情,如兒童的生存和 營養。”

如今,對於技術如何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似乎美國西海岸的每一位億萬富翁都有著同一個願景。這種新共識的核心內容是,互聯網是一股 推動社會和經濟改善的不可回避的力量;網絡互連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公益。正是這種觀點促使紮克伯格最近製定了一項旨在幫助全球民眾都能上網的計劃。目前在全 球範圍內還有50億人未能連接網絡。這位Facebook的老板稱,此舉是“我們這代人麵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但在被問及讓全球人都能上網是否比找到瘧疾 疫苗更重要時,微軟(Microsoft)聯合創始人、世界第二富豪蓋茨絲毫不掩飾自己的憤怒:“優先普及互聯網?這簡直是開玩笑。”

接著,蓋茨的語氣又回到了他在辯得最起勁時常常流露出的那種嘲諷上,他說:“就拿這種瘧疾疫苗(這個)我正在琢磨的古怪玩意來說吧。嗯,哪一個更重要,網絡連通性還是瘧疾疫苗?如果你認為網絡連接是重要,那很好。但我可不這麽認為。”

58 歲的蓋茨仍舊是年輕時那般缺乏耐心和求知心切。近40年前,他從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輟學,後來締造了全球第一家成功的軟件巨擘。此時此刻,他坐在西雅圖華盛頓湖(Lake Washington)畔的辦公室裏,心態比以前更輕鬆。他的發型也更為講究,舉手投足間更明顯地散發出成熟男人(他的孩子已進入青春期)那典型的自嘲氣 場。但那始終如一的知識分子的特性,使得他仍忍不住要對那些他認為荒唐的想法嘲笑一番。本次專訪結束後,他的助手們打電話來,試圖說服我不要報道他對紮克 伯格的評論——作為一名跨越科技界和慈善界的資深政治家,眼下挑起爭論可不是上策。

但很難回避的一個事實是,蓋茨的言論往往與新一代技術統 治論的億萬富翁們格格不入。他是第一個想象電腦計算可能滲入日常生活的人,當年微軟的使命就是讓每張辦公桌上和每個家庭裏都有一台個人電腦(PC)。但當 別人津津樂道互聯網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時,他卻不抱任何幻想,認為互聯網對改善世界窮人的生活不會起到太大幫助。

他說:“創新是件好事。人類的生存條件正因創新而不斷改善,暫且不提生物恐怖主義和幾個腳注”但是,盡管“科技是神奇的,但它根本不能按照我們設定的時間表卻造福最需要幫助的人們。”

蓋 茨說,他曾向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專欄作家托馬斯•弗裏德曼(Thomas Friedman)提出這個觀點,當時弗裏德曼正在著述《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2005年出版的這本書,最終成為一部突顯曆史仿佛就要終結的樂觀情緒的著作。這種樂觀情緒是伴隨中國和印度進入全球勞動力市場出現的,而這 種轉變正是在互聯網革命的幫助下實現的。蓋茨說,“好吧,可以去看看印孚瑟斯(Infosys)在班加羅爾的商業中心,但不妨觀察得到位一點,到距那些中 心3英裏外的地方去看看那些生活在沒有廁所、沒有自來水環境中的人們。”“世界不是平的,在人類需求階梯上,PC排不到前5位。”

正是基於 這樣的觀念,蓋茨將自己的財富以及大部分時間投入到慈善事業。其他億萬富翁或許幾乎把行善當作自身社會地位的一種標誌,但對蓋茨來說,這是一種道德需要。 他表示,自己之所以決定投身於防止發展中國家兒童死亡或提高美國教育水平這樣的事業,是因為在道德層麵經過了仔細的考慮。

他援引對衝基金經 理保羅•辛格(Paul Singer)曾提出,為什麽會有人捐錢給某個博物館興建新的側廳,而不是把錢花在預防可能導致失明的疾病上。“從道德層麵說,這樣的舉動就等同於我們把 1%的博物館參觀者變成盲人。”他說,“就因為博物館有了新的側廳,他們就願意冒這個風險嗎?嗯,也許這個變成盲人的構想野蠻了一點。”

在 漫長的人類曆史中,為慈善事業大開支票的蓋茨,現在和其他人物相比很可能擁有影響更多人生活與健康的威力。1997年,他與妻子共同設立了“比爾和梅琳達 •蓋茨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5年前他從微軟的全職崗位上退下來後,一直致力於該基金會的工作。如今,該基金會每年支出近40億美元。很大一部分資金被用於在 發展中國家抗擊瘧疾或資助接種疫苗預防傳染病,以求改善健康狀況、擺脫貧困。這一數字接近2012年美國政府全球健康倡議支出的一半。

在許 多方麵,蓋茨都堪稱成功高科技創業家的典型代表——他是充滿激情的電腦狂,幾乎單憑遠見和鍥而不舍就締造了一個產業。但是,對於一代曾效仿蓋茨的、有抱負 的技術夢想家來說,盡管蓋茨的偶像地位仍不可動搖,但他的職業生涯軌跡已經光環褪去,包括連環創業家彼得•迪曼蒂斯(Peter Diamandis)也這樣看待蓋茨,迪曼蒂斯曾創立X Prize,該組織在1996年設立了一項1000萬美元的大獎,擬頒給首家開發出亞軌道太空火箭的私營機構。迪曼蒂斯喜歡宏大的構想,他的最新創意涉及 從近地小行星上開采礦物。

迪曼蒂斯認為,致力於減輕窮苦人群苦難的蓋茨基金會,有點像20世紀早期“強盜大亨”的那種慈善,像安德魯•卡內 基(Andrew Carnegie)和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等人的作為,他們建立並利用壟斷企業來發跡,然後在晚年將向崇高的事業大筆揮豪。他說,與之不同,最新一波技術夢想家致力於締造 能夠改變世界的全新產業。

實力達到頂峰時的微軟,曾試圖利用其在PC領域的壟斷地位,在計算行業賺取最大化的利潤,這種做法使得競爭對手和 初創企業對其又恨又怕。如今,隨著PC產業日漸衰落、微軟的領導地位和發展方向受到質疑,盡管微軟仍是市值僅次於蘋果和穀歌後的第三大的科技公司,矽穀人 士在談到微軟時流露出的則是近乎不屑的語氣。

蓋茨不願回答有關微軟的問題。不過他說,與一直以來外界的猜測相反,他無意像當年史蒂夫•喬布 斯(Steve Jobs)回去重振蘋果那樣再度執掌微軟。他還承認,目前他花在微軟身上的時間遠多於預期水平,他離開時確認的是每周一天。蓋茨仍是微軟董事長,他參與物 色接替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出任首席執行官的人選,他說他仍與公司的某些產品小組定期開會,並預計會在下一任掌門人獲得任命後,投入相當的時間與其合作。

同時蓋茨還對迪曼蒂斯有關締造新產業比捐錢搞慈善更有益於世界的觀點給出了尖銳的反駁:“一個產業隻有能夠滿足人類的需求時,才是有價值的。不存在,至少在我心中不存在“我們需要新產業”的概念,我們需要的是孩子健康成長、人們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

要 讓世界根除小兒麻痹症這樣的災禍,光有金錢是不夠的,雖然雄厚的資金必然是有益的。我們還需要深遠的思考、組織技巧、以及用新理念來對付老問題的能力。這 些也恰恰是用來創建一家成功高科技企業的要素。但這一次,首席執行官比爾•蓋茨不得不讓位於一個世人不太熟悉的人物:外交家的比爾•蓋茨。

當 蓋茨基金會在5年前決定優先努力根除小兒麻痹症時,全球範圍抗擊這種疾病的努力正舉步維艱。在世紀之交前後,當時已經進展10多年的項目在現實麵前非常無 力,那些仍存在小兒麻痹症病例的國家裏,疫苗接種的覆蓋尚未達到能根除疾病的水平。這些致力於該運動的組織,比如長期領導這一努力的商業團體“國際扶輪 社”(Rotary International)“似乎有點天真地認為一切都在正軌上,但事實卻並非如此。”蓋茨說,“有人認為一切照常就會達到目標,但這不會成功,我們必 須跳出這種想法。幹脆放棄也許比一切照常更好,但那將是非常可怕的。”

蓋茨似乎最喜歡挑戰“一切照常”,他經常為此展開更為深遠的思考。同 樣的動力促使他反思人們熟悉的慈善做法,並最終決定把自己的大量財富花在為重大問題尋找解決方案這一緊迫任務上,而不是進行小打小鬧的捐贈、到頭來不能徹 底解決問題。盡管霍華德•休斯(Howard Hughes)和製藥業大佬亨利•惠康爵士(Sir Henry Wellcome)創立的基金會,在其創始人去世幾十年後仍位居世界上少數財力極為雄厚的基金會之列。蓋茨基金會則計劃在蓋茨夫婦去世後的20年內捐出所 有資金,然後進入清盤程序。

撼動自滿、挑戰思維惰性的本能,並不總能讓蓋茨贏得朋友。為根除一種疾病而押上自己財富和聲譽的做法,還有可能 被人指責為“虛榮”——“自我慈善事業”指的就是這種情況。當牽扯到超級富豪時,這種慈善可能會扭曲目標。根除一種疾病的案例以往隻發生過一次——世界衛 生組織(WHO)在1980年宣布天花已被根除。若能幫助資助和組織根除第二種疾病,蓋茨基金會將一躍成為全球健康領域最重要的私人慈善機構。此舉還將為 該基金會奠定基礎,利於將目標轉向其希望最終根除的其他疾病,為首的就是瘧疾。

有人質疑根除疾病努力的價值,認為若按被挽救之生命的直接數 量來衡量,其他善舉會不會是更好的投資。麵對這些質疑,蓋茨表示不屑。“‘根除’是一件很特別的事情。”他說,“零是一個神奇的數字。你要麽盡一切努力來 達到零,然後對自己實現了目標感到欣喜;要麽在接近目標後放棄努力,然後發病率反彈至原有水平——在這種情況下,你白白浪費了大量信譽、精力和資金,而這 些你原本可以投入到其他事業上。”

有賴蓋茨基金會的支持,小兒麻痹症在印度已得到根除。但這種疾病在阿富汗、尼日利亞和巴基斯坦仍然流行, 偶爾還蔓延到鄰國。這三個國家仍是世界上最難開展慈善工作的,在巴基斯坦,塔利班曾對疫苗接種小組實施炸彈襲擊,並指責他們與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同 流合汙。這一事實實則說明了為什麽在“根除”努力啟動近30年後,小兒麻痹症仍然存在。能否根除疾病與科技是否取得進步關係不大,盡管在這一努力中,新疫 苗(這些疫苗更直接地瞄準現存疾病類型)的研製工作起到了幫助作用。

在發展中國家開展針對小兒麻痹症和其他疾病的免疫活動,最大的挑戰之一 是把疫苗運送到需要的地方,並在這一過程中確保它們的溫度保持在2至8攝氏度的狹窄溫度範圍內,以防它們變質。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所謂的“冷鏈”:從區 域配送中心的大冰箱,到接種人員手中的接種箱。運營“冷鏈”需要進行周密的後勤組織。經常發生的情況是,製冷所用的煤油或其他燃料供應短缺,或者設備陳 舊,年久失修出現故障。蓋茨稱,這樣的問題技術含量太低,難以吸引世界上最優秀的大腦。“遺憾的是,這是一件很平凡、實際的事,”他說,“從科學的視角 看,它不夠‘性感’。”

此時商人蓋茨對激勵機製的理解是非常有用的。由於所需的冰箱數量不夠、不能為製造商提供一個有利可圖的市場,蓋茨基 金會不得不預先作出財務承諾。他補充說,疫苗製造商的商業模式使得它們沒理由降低生產成本、讓自己的產品在價格上更合適。在發達國家能夠開出的價格,足以 覆蓋它們的高成本。如果它們因改變自己精心調校好的生產工藝而釀成任何差錯,那就可能危及現有業務。“這與科學無關——這個問題是,你如何才能製造50美 分的疫苗?”

瞬息萬變的科技行業的參與者所熟悉的管理方法也被引入。包括采用快速的試誤周期——新的科技公司往往會先進行試誤,然後再砸下重金將其中一種管用的設計方案投產,這個過程稱為“規模化”,目的是讓它們搶在競爭對手出現之前獨占一個新市場。

在 國家層麵負責實施的高級項目官員艾普瓦•馬爾雅(Apoorva Mallya)認為,他們之所以能夠在印度成功根除這種疾病,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將大筆資金投向了地方性的項目;這類項目本已具備在全國有效實施的潛 力,但因規模過小影響力不足,包括在疫苗接種活動開始之前向各區和街道指派社區動員者,由其組織婦女開會,克服不信任或抵製情緒。他說:“我們介入其中並 提供資金,讓他們在印度各地大規模推廣。”

從高科技行業借鑒的另一種方法涵蓋了更有效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如果有太多兒童“漏網”,疫苗接種努力就會失敗。為了更好地掌握行動的效果,蓋茨基金會資助了一些調研小組,用統計抽樣來判斷是否已達到足夠高的接種率水平。

為 了更細致了解疫苗接種項目的各項成本,蓋茨基金會還引入了一些測算手段。負責該基金會疫苗接種工作的奧林•萊文(Orin Levine)表示,如果沒有這些數據,就很難知道應當在哪裏集中注意力,才能使全球健康計劃變得更加有效。他解釋說:“目前我們並未把整個係統中的各項 成本都細列出來,也就是說很難說某一領域的某項創新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

在微軟這種以工程為中心、理性至上的企業中,人們對這種嚴謹不 會陌生。但在由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和慈善機構組成鬆散聯盟的全球援助領域,局麵則更為混亂,很多機構是在僅掌握部分信息的情況下開展工作。在這樣的環境 中,要貫徹這樣的紀律難免吃力不討好。學會在該領域工作是蓋茨作出的最大調整之一。

“人們不理解數字和係統思維、不理解科學和邏輯,這沒什麽,”蓋茨說——盡管他那出了名的不耐煩令我不敢全然相信他的這一說法。“我隻需要一半參與者真正以合理方式思考,我可以說,嗨,這是變革理論,你要明白,如果不(按照變革的要求)去這麽做,就會徹底搞砸。”

與 許多白手起家的商人一樣,蓋茨也擔心政府應對某些最緊迫社會問題的能力。他的這種擔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他的親身經曆。10多年前,他與美國司法部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圍繞微軟是否曾采取非法行動維護其PC軟件壟斷地位展開過較量,並最終成為戰敗的一方——盡管與小布什(George W Bush)政府達成的和解挽救了微軟,幸免不必按照此前法官命令的那樣強製分拆。

蓋茨稱自己是一個天生的樂觀主義者。但他承認,與美國政府 之間的那場鬥爭嚴重挑戰了他的信念,他原來一直相信最終勝出的總是最好的結局。他以一種典型的、歸納總結曆史的語氣宣稱,政府“總的來說在改善人類生存條 件方麵很好地發揮了自己的作用”,在美國,自1776年以來,“政府發揮了絕對核心的作用,推動實現了一些壯舉”。但是,這並沒有緩解他的不安。

“你越接近第一線、看到臘腸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就越有可能說,天哪!這些家夥其實對預算一頭霧水。你不由得會想:如果讓他們去做些複雜的、在專業管理方麵有點深度的事情,比如在美國運行一個有影響又具有成本管理的醫療係統,他們能夠辦到嗎?這有點懸。”

問 題不隻是政府可能無法勝任相關任務。按照這種分析,多數國家的民主進程也在艱難應對現代世界帶來的種種問題,讓選民承擔他們顯然很難履行的責任。“有人主 張,讓所有人都去投票、就某些領域中日益複雜的課題形成一個意見——而在這些領域中,你也許會認為,那些貌似……容易的答案並不是真正的答案。這是一個很 有意思的問題。麵對當前這些問題的民主國家,在此類事情上做得到底好不好”

按照他自己的估計,與修複美國醫療體係相比,蓋茨基金會應對的全 球健康和發展問題要更加直截了當。但這項工作要求他習得新的技能:培養與政界人士接觸的意願,修煉外交手腕和說服力的內功。蓋茨基金會所做的遠不隻是發放 資金,該基金會擁有1000多名工作人員,並立誌要針對問題塑造整體上的解決戰略。要想產生實際影響,它必須與各類政府機構和其他組織建立合作關係,這迫 使蓋茨這個不妥協和不耐煩的科技行業領袖學會跟人打交道。

基金會的工作人員稱,蓋茨一直密切參與爭取必要政治支持的工作,甚至在區域和地區層麵上也是如此。例如,蓋茨說,他與印度比哈爾邦(Bihar)備受好評的首席部長尼蒂什•庫馬爾(Nitish Kumar)結下了很好的私交,以確保後者能夠鼎力支持疫苗接種。

然而,在全球發展這個領域,有時僅僅做回比爾•蓋茨就足夠了:他的名氣和財富會自動產生魔力。“如果……我需要去印度議會說,‘讓我們認真對待疫苗接種工作’,那麽沒錯——由於我拿出自己的大量財富、全身心地投入這項事業,而且我是個技術官僚——這一切可能相當有價值。”

不 過,如果說進行此類關注國際發展的外交活動需要習得技能,那麽有些東西是一直沒有改變的。曾與蓋茨共事的人幾乎都會談到他對工作的高度投入。在前往發展中 國家的旅途中,他馬不停蹄讓周圍的人筋疲力盡。在蓋茨基金會內,他展現出了曾經鼓舞(並且累壞)微軟產品經理的那種耐力。“他要和我們一起做那些最瑣碎的 事。他會參加我們的4小時會議,逐頁審閱幻燈片。”在該基金會負責冷鏈完善工作的拉賈•拉奧(Raja Rao)表示,“我見過他坐在一個房間裏,連續11個小時不停地談論技術、吃零食、喝健怡可樂(Diet Coke)。”

在蓋茨俯瞰華盛頓 湖的辦公室裏,書架上擺放著很多關於蓋茨所抗擊疾病的科學著作。據蓋茨基金會的人介紹,憑借著標誌性的勤奮,如今蓋茨對這些疾病有了深刻的個人理解。蓋茨 是一個博覽群書的人,他有一個保持了很久的習慣,那就是每隔一段時間暫時告別日常事務,專心閱讀和思考自己選擇應對的重大問題。他在談話中也頻頻引用不同 作者的觀點。哪怕得到最小的由頭,他也會滔滔不絕地介紹不同類型的小兒麻痹症和疫苗,然後又說,基因測試顯示,這種疾病如何一度在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等地持續出現和傳播,盡管極少有疫情全麵爆發的情況。

當年的蓋茨正是憑借這樣高強度的思維和對細節的掌握來領導微軟的, 它催生了能夠主導高科技行業的那種文化——也催生了最終招致監管反彈的越線行為。“我在20多歲時是那種繃得非常緊的人,非常沒有耐心。”他說,“我並不 認為自己在這兩方麵已完全改變。隻是希望自己變得更有分寸了。”

不過,如果說蓋茨的舉止已變得更有分寸,那麽他的不妥協態度可以說仍十分明 顯。蓋茨的計劃旨在拯救世界上一些最貧窮的人群,使他們擺脫這個有時對苦難視而不見的世界帶給他們的命運。就該計劃而言,蓋茨的不妥協態度既是最強大的資 產之一,也是最大的障礙之一。明白如何在不得罪人的情況下追求堅定的個人邏輯,對他而言仍是一種需要進一步修煉的內功。

蓋茨說:“在兩三年前的一個會上,當有關人員未能周密考慮根除小兒麻痹症的項目時,我的態度相當不客氣。”他向與會工作人員傳達的信息是:“這種思路可不行,它不夠好,不能讓我們達到目標。”

不過,“新”的蓋茨並沒有打算不去想這件事了。會後,他做了世界各地的有家男人在這種時候都可能會做的事:“我對梅琳達說,我在這事上太嚴厲了嗎?我應該給誰發封郵件?我的話是有激勵作用還是讓人泄氣?這些全都是一個‘度’的問題。”

理查德•沃特斯(Richard Waters)是英國《金融時報》美國西海岸主編

譯者/和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6)
評論
insight777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知無為' 的評論 :神的話語就是道德。神的最大的誡命-「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馬太福音》二十二章37-39節。


神說(箴言 9:10):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無知無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insight777' 的評論 : “道德隻能有上帝決定,人心裏的道德律,是造物主放到人心裏的。”——我不反對。那什麽是你上帝決定的道德呢?你會不會用父母給你的腦袋給我解釋一下還是你根本忘了你的父母?
insight777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知無為' 的評論 : 1)道德隻能有上帝決定,人心裏的道德律,是造物主放到人心裏的。當人企圖判斷脫離上帝,自己決定對錯時,就陷入了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陷阱,最後隻能是弱肉強食。

2) 永生是神恩典大愛的表現,是神犧牲祂的獨生子換來的,人靠自己的作為不能得救。“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3章16節)

3)人犯死罪,就是因為驕傲,違背神的命令的結果。犯死罪,就是最不道德的表現和結果。世界上的罪惡,邪惡,都是如此。人犯罪,生活在神的律法的詛咒之下,生不如死;死後又發現死其實是更大的而且是永恒的災難。
無知無為 回複 悄悄話 為什麽我稱何光滬“豬腦袋”?因為他一個堂堂宗教學者不知道如何定義“信仰”?

誰能下一個“信仰”的定義?
無知無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insight777' 的評論 : “接受耶穌”,認賊作父?炎黃子孫不可叛變祖宗。我有幸跟麵談過何光滬教授,何豬腦袋一個。

與其把狗屎聖經統統剪貼到此,不如用一用你爹媽給你的腦袋,幫我論證一下這個三段論看看?
1、大前提:道德可以定義為無私、不自私
2、小前提:接受耶穌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得救進天堂屬於自私行為
3、結論:信奉耶穌雞肚教最起碼是不道德行為,如果算不上出賣靈魂的話
無知無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冬心' 的評論 : 毛小子,道理不是看出來的是論證出來的。耶穌、毛澤東都自稱“救世主”而且被蠢民們尊稱為“救星”,這是可以論證的事實,你看到了嗎?
insight777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知無為' 的評論 : 接受耶穌

“凡接待他 [ 耶穌 ] 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翰福音 1 : 12 )。

這節經文清晰解釋了怎樣作神的兒女。 我們必須用信心來接受耶穌。 關於耶穌我們必須相信什麼呢?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耶穌是永生神的兒子道成肉身。 因聖靈感孕由童女馬利亞所生,耶穌沒有繼承亞當的罪性。 因此,他被稱作第二個亞當(哥林多前書 15 : 22 )。 亞當的一次不順服把罪的咒詛帶到世上,基督完美生命遮蓋了我們有罪的生命。 我們的回應必須是悔改(背棄罪),相信基督完美的生命潔淨了我們。

第二,我們必須相信耶穌是救主。 神的計劃是把他完美的兒子獻出並死在十字架上,來償還我們罪有應得的懲罰:死亡。 基督的死使那些接受他的人免除了罪的懲罰和捆綁。

最後,我們必須跟隨主耶穌。 基督復活之後戰勝了罪和死亡,神賜予他所有權柄並(以弗所書 1 : 20-23 )。 耶穌帶領所有接受他的;他將審判所有拒絕他的(使徒行傳 10 : 42 )。

神賜下恩典叫我們悔改和在救主裡的信心,我們作為神的兒女重生又有了新生命。 隻有那些接受耶穌——不僅確信他而且要靠他得拯救,把他當主人順服,當至寶去愛——成為神的兒女。

成為神的兒女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約翰福音 1 : 12-13 )。

如同出生時自己什麼都沒做一樣,我們不能憑做好事或自己幻想出的信念在神的家庭重。 如以上經文所說,神是那個按著他崇高的意願“賜權柄”。 “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為神的兒女”(約翰一書 3 : 1 )。 因而,神的孩子隻有在主裡值得誇耀,沒有其它可以驕傲的(以弗所書 2 : 8-9 )。

有其父必有其子。 同樣,神要他的兒女越來越像耶穌基督。 儘管隻有到了天堂我們才會完美,但神的兒女不會習慣性地、毫不悔改地犯罪。 “小子們哪,不要被人誘惑。行義的才是義人,正如主是義的一樣。犯罪的是屬魔鬼,因為魔鬼從起初就犯罪。神的兒子顯現出來,為要除滅魔鬼的作為。凡從神所生的,就不犯罪,因神的道存在他心裡,他也不能犯罪,因為他是由神生的。從此就顯出誰是神的兒女,誰是魔鬼的兒女。凡不行義的就不屬神,不愛弟兄的也是如此”(約翰一書 3 : 7-10 )。

不犯錯誤;神的兒女不會因犯罪“脫離關係”。 但是有人“慣於”犯罪(比如一貫滿沉溺於罪中而不注重跟隨基督和他的道)顯示出他沒有重生。 耶穌告訴這樣的人,“你們是出於你們的父魔鬼,你們父的私慾,你們偏要行”(約翰福音 8 : 44 )。 與之相反,神的孩子不再貪求罪的滿足,而是想要認識、熱愛和榮耀他們的天父。

神的兒女的獎賞是不可估量的。 作為神的兒女,我們是他的家庭(教會)的一部分,神承諾在天堂為我們準備了一個家,並賜予我們權力在禱告中親近天父神(以弗所書 2 : 19 ;彼得前書 1 : 3-6 ;羅馬書 8 : 15 )。
insight777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YanbeiYin' 的評論 : 基督教讓西方文明從羅馬古代文明的死亡中重生。

何光滬教授:基督教使西方文明“重生” (2013-11-15 21:59:00) 下一個


追溯曆史,造成現代文明的文藝複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其根源全都蘊含於中古時代的西方文明之中,而這一文明的根基就是基督教信仰,古典文明沒落後,基督教文明使西方文明重生了,並且繼續影響著這個世界。
中 國著名宗教哲學學者何光滬教授於11月7日晚在深圳市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工商分會多功能廳主講“基督教與西方文明”,他講到了基督教在社會科學進步上所起 的作用、以羅馬帝國為代表的古典西方文明的沒落以及以基督教為根基的西方文明的興起,基督教文明在不同的領域影響著世界。
為 什麽現代科學與基督信仰有關係,因為聖經用一種中性的價值觀看待這個世界,其他的宗教信仰要麽將世界看成是一種神聖的,比如印度,將牛看成神聖的,要麽將 世界看成邪惡的,比如摩尼教、二元教,他們不敢研究世界,這種宗教對於自然科學發展有阻礙作用。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他不是上帝,而是產物,它不是神聖的, 並且神造的物都被視為好的,它不是邪惡的,所以人可以研究這個世界。
一個文明的成功關鍵在於生命力的來源,西方文明是在羅馬希臘文明滅亡之後興起的,古典西方文明與現代西方文明的劃分,這個點就在於是否有基督教。”
何 教授認為,曾經創造了曆史三大文明之一的古羅馬帝國不過是“輝煌掩蓋下的腐爛”,當時帝國存在著貧富懸殊、國富民窮、改革受阻、依靠暴力和民變頻繁等現 象,表麵上很強盛,但實質上已病入膏肓,滅亡是必然的結局。實際上,潰亡的不僅僅是一個政權,而且是它所代表的一個古老的文明。
何 教授所說的“重生”,在於一個新生命的誕生,盡管是興起於羅馬帝國的廢墟之上,盡管是興起於同一片大地的部分地區(即原來羅馬帝國的西部地區),盡管它的 載體是這片地區繁衍下來的人民,但是,這個新的文明卻擁有新的生命,賦有新的靈魂;它的基本特性或總體特性完全不同於古典文明,或者說,它的整體氣質是與 希臘羅馬文明截然不同的。
關 於基督教會同古典文明滅亡的關係,一個極端的說法,是著名的英國曆史學家吉本所謂羅馬帝國衰亡的主要原因是基督教之說。其實,他所說的基督教所反對的舊宗 教、舊文化、舊觀念以及爭強好戰等等,恰恰是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所以,如其反對有效,則恰恰有助於延緩羅馬的衰亡。看來,杜蘭的說法更有道理:“基督教 的成長,與其說是羅馬帝國衰頹的原因,勿寧說是羅馬帝國衰頹所造成的結果。
基 督教之所以能夠如此,是其宗教性質所決定的。因為《聖經》要求基督徒“不要效法這個世界,隻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 意”(《羅馬書》12:2);這種教導使平凡懦弱的人變得勇敢堅毅,最明顯的就是耶穌基督的十二個門徒,因著福音的傳播,越來越多的普通基督徒,都知道耶 穌的要求,所以,他們不隨從羅馬帝國流行的不道德的生活方式,大大地改變了當時的社會風氣。
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之所以是這個狀態,即比希臘羅馬和各個民族的古代世界都更加“仁慈”和“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文明影響的結果,而西方文明的“興起”,或在古典文明滅亡之後的“重生”,又是基督教影響的結果。
最 後,何教授從五個方麵比較了以古羅馬為主的古典文明和以基督教為核心的西方文明的不同:一是在對人生命的態度上,古典文明輕視個人生命重視集體利益,而基 督教文明則認為個人生命是神聖的;二是在對性和婚姻的看法上,古典文明在性方麵很混亂,婚姻裏女性沒有尊嚴,而基督教文明卻主張婚姻神聖,並倡導一夫一妻 製,是基督教恢複了婚姻的尊嚴。
三 是對社會的服務,在古典文明中,不存在麵對廣大民眾的慈善救助、醫療保健和社會教育等社會服務,但是基督教會則出於信仰,主動進行慈善工作,辦醫院和學校 等;四是在勞動和財產觀念上,古典文明鄙視勞動,人們依靠大量剝削奴隸的勞動,而享受舒適和所謂高雅的生活,而基督教則認為耶穌本人是木匠,保羅本人也是 製帳篷,勞動非為生活,生活乃為勞動,勞動應有報酬,所以反對奴隸製;五是在自由與公正觀念方麵,在古典文明的大部分時期,人民的自由毫無保障,社會的公 正更談不上,因為民權的意識十分淡漠,而統治者的意誌就是法律,而基督教則崇尚自由與公正,上帝本身就是公義的,所以要求國家和國王都要公正,並且強調個 人價值,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基 督教在確立西方文明和現代文明核心價值方麵的塑造性作用顯而易見,這種文明由此而有科學、技術、政治、經濟、社會、法治、教育、醫療、文學、藝術、建築、 音樂等諸多方麵的成就空前,可以清楚看到,導致人類文明空前發達的“西方文明”,其重生乃因基督宗教,其靈魂乃在基督宗教。
何光滬:基督教使西方古典文明死而複活

孫菲比、馬青峰 / 基督日報記者

2013年12月02日


何光滬教授受邀在深圳基督教兩會工商分會開講《基督教與西方文明》。

著名宗教研究學者何光滬教日前授受邀在深圳基督教兩會工商分會開講《基督教與西方文明》。何光滬教授從西方文明的崛起是靠科學技術、政治經濟、還是宗教信仰、古典文明與古代宗教的關係及基督教與西方文明的關係等三個方麵講述了基督教信仰在西方文明崛起中所起的作用。

古典文明「已死」

何光滬教授指出,把「西方文明」從希臘羅馬文明算起的說法不對,「西方文明」是在希臘羅馬文明滅亡之後興起的一個新文明,它同希臘羅馬文明的不同之處,在於有沒有基督教的影響。

西方學者把希臘羅馬文明稱為「古典文明」,因為基督教信仰而得到重生的文明則被稱為「西方文明」。

現在中國學者認為西方文明就是「兩希」文明的後代,「兩希」指希臘、希伯來。何光滬教授提出疑問:雅典代表希臘理性,耶路撒冷代表希伯來信仰,相互對立。羅馬代表古典文明,羅馬帝國征服了一個小小的民族希伯來人。相互對立的兩個人怎麽能夠結婚、生育後代?被征服者與征服者怎麽能夠結婚、生育後代?西方文明怎麽可能是「兩希文明」的後代呢?

何光滬教授認為,換一個比喻倒更恰當:是古典文明「得癌症死了」,而基督教使得這個文明重生,這才有了後來輝煌的西方文明。

何光滬教授解釋說,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已經死掉,沒有了。就像現在的埃及國土上不是曾經造金字塔的那個民族,也不是那個文明。同樣,雖同是在一片土地上,人種也沒有變化,但古典文明已經死了。

古典文明曾經輝煌,但它的輝煌下掩挽菄漯F西是腐爛。古典文明以古代羅馬帝國為代表、為總結。羅馬帝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曆史最長久的帝國自奧古斯都開創帝國製度(公元前27年)至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1453年)為止存在將近1500年。古羅馬同當時的中國文明、印度文明並列為世界的三大文明,但其國土麵積、人口總數都比當時另外兩大文明的總和還要多。

羅馬帝國的經濟、政治、法律,軍事都高度發達,例如,羅馬法仍是世界各國法學研究的典範。古羅馬時代建立的運水渠道,距今已2000年仍巍然屹立。羅馬軍團號稱戰無不勝,它曾經用不到2萬人,打敗英國的20萬人。羅馬曾在2000多年前建造過可以容納18萬人的馬戲場!

這麽輝煌的文明為什麽會腐爛呢?何光滬教授說,因為它出現了結構性的問題。

第一,貧富懸殊。奴隸主、貴族和所謂「騎士」,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財富,生活極其奢華。而奴隸、隸農、無產者卻極端貧困,一無所有。

第二,國富民窮。羅馬國家擁有當時世界各國不敢夢想的財富——比如,僅僅在西班牙打了一仗,就拿到一個很大的銀礦,於是貨真價實的銀幣給國家財政提供了雄厚的保障。所以,國家非常富裕,無數輝煌巨大的建築是一個明證,同民眾的貧窮形成鮮明的對照。

第三,改革受阻。保民官格拉古弟兄二人先後被殺,他們的改革措施被廢止,就是明證。

第四,依靠暴力。改革受阻直接導致農民起義、奴隸起義、平民起義,社會動蕩,國無寧日。斯巴達起義就是典型。在此情勢之下,羅馬帝國越來越依靠暴力維持政權。

古典文明的衰落,是由於內部的腐爛造成的。這些內部結構的問題也造成了人性被腐蝕。例如:貧富懸殊,會造成富人驕奢淫逸,人性不健康,會使窮人嫉妒仇恨,也不健康。國富民窮,意味著國家太強大,人民太軟弱、沒力量,所以導致人們普遍的絕望、冷漠。

何光滬教授講說,為什麽說古典文明的沒落與「癌變」很像呢?因為一個一個人道德的敗壞、道德滑坡,並結成利益集團,搶奪社會資源,導致整個社會衰敗死亡,這同人的癌症相像:一個一個細胞變異,再結成團,爭奪營養,最後整個身體,整個人就沒命了。

雖然農民起義、奴隸起義被鎮壓,對於羅馬帝國的衰落好像沒什麽作用。但是,整個羅馬社會內部已經腐爛了。湯恩比說,任何文明的滅亡,主要是內因導致。古代20多個文明,怎麽沒有了?埃及文明沒有了,巴比倫文明沒有了,不見蹤影了。因為它們先是內部爛掉,外邊再輕輕地一碰,就嘩啦啦像大廈一樣崩塌了。

公元476年,羅馬帝國滅亡。曆史學家評價說,這不過是宣布一個政權的終結,而這個政權早就完蛋了,公元476年隻不過是宣告而已。何光滬教授說:「今天我的評價是,這不但是一個政權滅亡,而且是一個文明,一個古老輝煌的文明完蛋了。」

古典文明的「複活」

後來的西方文明怎麽會後來??居上,領先世界?何光滬教授用「複活」來比喻:癌症死後的古典文明複活,變成了「西方文明」。

有人說有了文藝複興才有西方文明。何光滬教授指出,文藝複興隻是西方文明的一個結果。而且,單憑米開朗基羅、達芬奇、但丁、彼特拉克這麽一些藝術家、哲學家、詩人,無論如何天才,一小撮人不可能創造影響全世界的、這麽大的整整一個文明。

並且,人們會從中世紀「一千年的黑暗」,跳躍性的一下子進入到光明中來,變成「文明」狀態,這是很奇怪的事情。不可思議。所有的繁榮昌盛的文化成果,會直接從沙漠裏麵長出來,這是太不可能的。

總之,之所以有文藝複興,是因為早已經有了一種文明,即好幾百年的中世紀基督教文明。

基督教文明

基督教文明有新的特點,因為它有新的生命和新的精神,那是古典文明所沒有的。何光滬教授提到查理曼大帝,他的帝國後來成了現在的法國、德國和意大利。他倡導的加洛林文藝複興,比我們熟悉的意大利文藝複興早幾百年。所以所謂「黑暗時代」並非所謂一千年,頂多有四五百年。而且所謂「黑暗」不是道德上很壞之類的意思,而是以前來自森林裏麵的蠻族發展水平很低的意思,他們不識字,不認識古典文明裏的拉丁文,輝煌的古典文明在他們入侵時已經走向消亡, 普通人的城市生活變成了鄉村生活。

蠻族都是武夫,隻知道打仗、喝酒、玩女人,打仗有就被封為貴族。查理曼要求貴族們學習文化、學拉丁文。去哪裏學呢?去教會,因為隻有教會保留了古典文化,用拉丁文記載的曆史、文學、哲學、科學、天文、幾何等。由於教會辦了學校,後來不單是貴族可以學習,老百姓也可以學。

何光滬教授解釋說:學什麽呢?最初是學「七藝」:語法,修辭,邏輯,還有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學完之後,取得碩士學位(Master of arts)。後來學法律或者醫學或者哲學或者神學,則獲得博士學位。所以,大學或學術教育也早在意大利文藝複興之前就出現了,而且同基督教會有關。

他又提到英國曆史學家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一書。他提出一個觀點說:基督教是羅馬帝國完蛋的原因,因為它改變了羅馬帝國的風俗習慣。但美國曆史學家威爾杜蘭夫婦曆經數十年寫的二十幾卷《世界文明史》提出了相反的觀點:基督教的壯大,是羅馬帝國滅亡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因為基督教反對的,恰恰是讓羅馬帝國滅亡的那些風俗習慣,比如好鬥、殘殺、依靠暴力、腐化墮落等等,而這些恰是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基督教反對這些風俗習慣,對古典文明有所改造,所以反而讓羅馬帝國延續了好多年。

生命個體改變——新文明的產生

基督教怎麽改造古典文明呢?這與癌症病人好轉的機製類似,即變異細胞朝好的方麵轉變,或者健康的細胞越來越多,有病的細胞越來越少,人就恢複健康了。基督教是一個宗教,它的目的,就是要改變個體的生命。一個個的人改變了,當人數足夠眾多時,整個社會就改變了,最後就創造出一個新文明即「西方文明」。

基督教怎樣改變一個個的人呢?因為基督徒都記得聖經的話:「你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隻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等等。

對基督的信仰造成了驚人的變化:平凡懦弱的人,變成了勇敢堅毅的人。例如耶穌的十二門徒,都是平凡懦弱、文化程度不高的漁夫、下層人、收稅人等等,其中還有一個叛徒。他們沒有財富、沒有學問,甚至沒有勇敢堅毅的精神。耶穌被逮捕時,彼得不敢認他,被釘十字架時,門徒們多半都逃走了。

為什麽耶穌對這個世界的影響這麽大?人們都知道,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人多半屬於這幾種:大政治家,雄才大略,影響很多國家;大軍事家,南征北戰,靠武力影響世界;大財主,比如比爾趙跔A舉辦各種事業;大學問家。比如孔夫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比如蘇格拉底有了不起的弟子柏拉圖,影響西方思想2000年。

但是這四種人,耶穌一種都沾不上邊,但是曆史上數不清的人,現在也有二十幾億人相信他。他怎麽會影響這麽大?他是偏遠地區小村子裏一個小木匠的兒子,不是軍事家、政治家,不是大財主、大學問家;他的門徒也隻是12個最普通、最平凡的人。所以有曆史學家認為,耶穌對世界的影響力,隻能用神來解釋,因為從人的理性來看完全不符合邏輯,怎麽推也推不出他會成為世界上影響最大的人。當然還應該說,能夠造出一個新文明的力量,不可能是幾個人,什麽詩人哲人等等,而隻能是一種超出人間的力量。

耶穌的門徒們,從原先的平凡懦弱,變成了後來的勇敢堅強,也是如此。保羅、彼得後來都甘願殉道——彼得被倒釘在十字架上,他覺得他不配像耶穌那樣死,所以要求倒釘十架;掃羅變成後來的保羅,從司提反被石頭打死時幫別人「看衣服」的,變成一個不怕死的、向外邦傳道的使徒。還有千千萬萬的基督徒,為信仰而殉道,他們從平凡懦弱變為勇敢堅強,是因為聖經告訴他們:「不要怕能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

所以當時的希臘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學之父的蓋倫評價說,「基督徒追求正義,不亞於真正的哲學家」。

因為正義,哲學家是用語言去爭取,當然語言有時候就是行動。但是哲學家討論正義,老百姓不討論,能過日子就行了。但是作為老百姓的基督徒,居然像一些哲學家一樣去追求正義,不害怕被皇帝扔進鬥獸場喂獅子。這不能不說是驚人的轉變。

無數的人在轉變,這就意味著文明在改造。後來的文明「重生」,原因也在這裏。
冬心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知無為' 的評論 :
總算看清楚了,原來你就是個蠢蛋傻冒!沒有更好的話形容你。
無知無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遠誌明、insight777 和'YanbeiYin' 的評論 : “因信得救”跟“出賣祖宗認賊作父苟且偷生”有什麽原則上的區別?
無知無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冬心' 的評論 : 顯然你就是蠢民一個。你的思維還是“拯救”,這跟瘋子耶穌或狂人毛澤東有什麽區別?
YanbeiYin 回複 悄悄話 I listened 遠誌明's preaching in a retreat. He clarified several long-time questions I had with Christ.
We have to separate so-called "西方文化" from Christ. Jesus Christ's teaching is for all the mankind and is forever. I interpret modern "西方文化" in terms of science and capitalism. Without guidance by the belief high above all on the earth,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capitalism would send the mankind to termination.
insight777 回複 悄悄話 河殤作者遠誌明:聖誕節真義 (2013-12-25 03:54:27) 下一個
2013-12-25

聖誕節已經到來,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聖誕節的真實意義呢?在中國大陸,現在聖誕節商業化越來越重, 以至於人們都不知道聖誕節的主角是誰。很多人有這樣的混淆“聖誕節嘛,就是耶穌降生在馬槽,等他年老後就變成了聖誕老爺爺,然後到處發糖啊”。在近日墨爾 本的一個布道會上,遠誌明牧師給大家講解了聖誕節的含義。
一、耶穌為何而來?
聖誕節的真正含義是神來到了人間,來拯救我們。他為何來呢?是為了拯救我們。無論我們是不是基督徒,我們每個人都有各種不同的需要,有一些需要可以經過努力、奮鬥可以滿足和得到的,但是有一些終極的關懷、根本的需要人是無能無力的。人一生下來有三樣是無法擺脫的:
第一、我們是有限的,不知道未來的道路。我們活著的時候不知道死,不知道明天的股票是漲還是跌……我們把知道的畫一個圈,那圈之外的就是不知道的,不知道的是無窮盡的。
第 二、人是有罪的。這個罪就是不討自己喜歡,也不討別人喜歡,更不逃上帝喜歡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貪心、自我為中心、狹隘、憤怒、妒忌……各種各樣的罪讓人 與人之間不能和睦,世界沒有和平,社會缺少和諧,家庭缺少和睦,我們的身心靈也缺少了平安和喜樂。為什麽?因為我們心裏麵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汙穢的、狹隘的 一些東西在作怪,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別人,特別傷害了身邊最近的人。
第三、人人都要死,有人統計過,人的死亡率是百分之百。雖然我們每個人不想死,與死亡抗爭,五十歲以後就拚命地鍛煉、主意營養、保健啊,最後都得死亡。不管活得命長還是命短,最後都要死。這三樣加起來,說明人是有限的。
為 什麽人類都在尋找神呢?為什麽各個民族各個時代都在尋找神呢?越是先進的發達的國家,基督信仰的越多,如歐洲、北美、澳大利亞,新西蘭,甚至還有中國。中 國最近這六十年來各方麵突飛猛進,基督教信仰也突飛猛進,從1979年的70多萬人增加到現在的近億基督徒,增加了一百多倍。
為 什麽我們會尋求神?因為我們真的可憐,因為我們真的不能解決迫切的問題,我們連自己最需要的最根本的都不能滿足。我們冥冥之中知道有神,但是他到底在那裏 呢,我們不知道。中國古人造字造得很好,什麽是神,神本身就包含著他存在你卻摸不著,看不見測不透打不著。所以神有一個本質,就是奇妙,就是在冥冥之中你 離了他你就活不了,但是你又不能完全認識他,因為他是神。
神是研究不透的,這恰好和哲學相反,因為研究哲學的前提是 什麽都不信,已經有答案的地方要繼續打問號。因搞哲學而死的人很多,因為人的有限又不能不去追求,是瞎子卻不能不去尋找,是罪人卻不能不追求善良,是要死 死人卻總想活著。我們努力地想找神卻找不著,但是神這個時候卻來找我們了。
基督的信仰是神找人的信仰,其他的宗教是人找神的信仰,用道德來修煉,用智慧來揣摩,用人的修行來達到神的境界。但是這不可能達到。因為他沒有確信達到神的拯救。
但 是耶穌了來了,他說“你們看見我就如同看見了天上的神,他就在我裏麵我也在他裏麵,我們合而為一”。所以,馬槽上的耶穌必須來,他不來我們就看不見神。而 且他可以來,因為他超越了時間空間,他可以進入到時空之內,他造人難道不能成為人嗎?所以他用聖靈在處女馬利亞身上感孕,降生在馬槽,他是神的兒子。
他來到這個世界以後,讓這個世界不再一樣,聖誕節是他的生日,今年是他來到世界的2013年。他一進入這個世界,就刻上了一個永遠塗抹不了的痕跡。因著神愛我們,他讓耶穌來到了我們世界上。所以聖誕節是一個高興和感恩的日子,因為神來到了人間。
二、耶穌為何謙卑地來到世上?
神為什麽生在馬槽裏?他為什麽這麽卑微?他為何不榮耀地來,進入到王宮讓全世界都敬拜?為什麽現在舉世慶祝的聖誕當時卻那麽寒酸?他在一個昏暗的燈光下,在動物出生的地方降生,不僅如此,他整個的一生都是充滿了坎坷,艱辛、傷害,為何上帝的兒子這麽卑微?
因為我們的世界是罪人、盲人的世界,當神的兒子來到世間,就如同光進入的黑暗,公義進入到了罪惡,永恒進入到了短暫,我們無法接受,無法接納。因為黑暗接受光,就意味著自己要滅亡了,所以黑暗會抵抗光,罪惡會抵抗耶穌。
正 因為這樣,耶穌就分發出了一個呼喚,說凡是接待耶穌之名的人就有福了,凡接待他並且信他名的人就有權柄成為上帝的兒女。我們還沒信的時候,我們信的還是自 己,還是盲人罪人。但是我們信了主,這個永恒之光進入到我們心中的時候,我們心中罪惡的權勢就被破壞了,死亡的權勢就被他破壞了。所以耶穌讓我們信他,信 他的人可以得到平安,信他的人可以得到醫治,信他的人可以不再懼怕死亡,信他的人有永生……這都是耶穌一再強調和應許的。
三、耶穌來了有什麽不一樣?
基 督教信仰的國家和其他宗教,如伊斯蘭教和佛教,兩者的差別很大。中國人喜歡去基督教國家旅遊、留學、拿綠卡,卻很少去印度教國家,如印尼。為什麽?國外的 大學、慈善事業、孤兒院、養老院等很多都是基督教創辦的,中國的大學和醫院也是傳教士辦的。因為這都是耶穌的恩惠,他一進入這個世界,就讓世界不一樣,叫 罪人悔改,瞎子看見,癱子站起來,要死的人看見了永恒之光,他把上帝的真實之愛向我們顯明。
遠牧師說,自己活了這麽多年,研究這麽久哲學,一直在懷疑自己活得有沒有意義,但是耶穌卻告訴他,你要相信每一點陽光,每一滴雨水,每一朵花,每一隻鳥都向你驗證上帝是多麽的愛自己,所以從那時候自己才會有平安。
我 們之前,誰的罪誰承擔,但是耶穌來了,他沒有犯過罪,卻擔當了我們所有的過犯,甚至死的時候還用愛赦免了我們。該死的是我們,他卻為了我們死;該受罰的是 我們,他卻為我們受罰。這就是人間沒有的,是耶穌給我們帶來的,這就是戰勝我們所有的罪的辦法。我們人間也講愛,但從來沒有“你越不可愛,他卻越愛你”這 樣的愛,我們人間的愛都是你可愛才愛你,你的罪你自己承擔。
為什麽木匠的兒子、降生在馬槽的耶穌,卻能夠傳遍這個世 界?就是因為他偉大的愛,偉大的光照亮了我們。他來了之後,就戰勝了我們的仇恨,本來因為仇恨必須“必死我活”,但耶穌帶來了“我死你活”,僅僅是為了對 方活得更好。剛剛去世的曼德拉,在他總統就職典禮上,他特別邀請了曾經在監獄裏虐待過自己的兩個獄卒,他對自由的了解是得勝心中的仇恨。
耶 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時候,一點罪也沒有,但是他卻沒有報複,還饒恕了將他釘在十字架的我們,“父啊,你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這是世界 上最美的一句話。誰能夠朝著耶穌的標杆走,誰就能得到自由。曼德拉死後,世界各國的領導都去悼念他,甚至還有很多反對他的人,因為他的饒恕的力量使他成為 了世界和平之子。
如果沒有神,我們人是破碎的。我和妻子很相愛,但天天鬧著離婚,因為她是經濟學研究生,而我是哲學 博士生,兩個人都很會算計。但信了耶穌之後,我的生命來到了改變,我開始“三多”了:一是我的讚美多了,信主之後我有了平安和喜樂,二是笑聲多了,原本是 天天鐵青的臉愛笑了,三是哭多了,一個男子漢一禱告就哭。後來妻子也到了海外,她也信主了,她認她的罪,我認我的罪,我們每個人都認自己的罪而顧不上對方 的罪,並且學會了愛和包容對方。而在以前,是我認她的罪,她認我的罪。
我們人不能分善惡,真正能分善惡的是上帝。我 們不要為對方分善惡,因為這是按照我們自己的標準來分的。所以要有神,有神之後每個人對付的是自己。真正讓家庭、社會、世界平安的是耶穌,不是我們自己, 不是我們的公義,不是我們國家和自己標榜的善良。要讓爭吵聲變成禱告聲,當我們不爭吵的時候就剩下了愛,彼此包容彼此忍耐,過去是勞苦愁煩現在要被喜樂平 安取代。
四、信耶穌之後,死亡就被生命取代了。
我們現在正在一步步地接近死亡,但是我們有了永生的耶 穌就不怕,耶穌得勝了死亡,還給我們真正的生命——永恒之道,用他的死而複活驗證了這個永生之道。人生並不是人死如燈滅,有很多書記載信耶穌的人死的時候 是被神接去,不信的人被黑暗吞沒。基督徒不怕死亡,即使是追悼禮也會唱歡樂頌,因為死是被神接去。
冬心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知無為' 的評論 :

看來你是個“智叟”型的“先知”,依你的高見,哪一條才是拯救人類的道路?佛,道,儒?還是。。。。。。?
無名小綠草 回複 悄悄話 不是西方文明,是現代科技的盲目無度最終快速毀滅世界。有些國家的窮人是愚昧無助,而有些窮人是因懶惰,除了“養他們”沒別法。
無知無為 回複 悄悄話 西方文化正在毀滅人類,因為他們認為他們在拯救世界,不管是愚蠢的宗教或是自以為高明的普世價值、還是自以為聰明的科學,因為他們下意識的動機是統治。

引用前巴基斯坦駐美大使的話“The world is there for the Americans to understand not there for the Americans to control.”有幾個蠢民能明白這句話?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