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一夥礙國蠢貨的鬧劇,一群科學先驅的殞落,一段荒唐苦澀的曆史

(2025-07-20 09:26:50) 下一個
 敏敏郡主 玖奌花園
 
講一個故事,故事有點長。
 
故事發生在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這一年,發生了一場天文學上的生死之戰。
 
事情的起緣是一部曆法。
 
1、
中國在明朝初年使用的日曆是《大統曆》。《大統曆》源自《授時曆》。《授時曆》是元朝的許衡、郭守敬、王恂等人,根據中國的傳統曆法,參考阿拉伯的《回曆》製定的。
 
朱元璋奪得天下以後,仍然沿襲《授時曆》,但因為已經改朝換代了,《授時曆》這個名字不能再用了。於是,劉基(劉伯溫)等人,在《授時曆》的基礎上稍作改動,製定了新的曆法《大統曆》。
 
在古代,往往設有專門的機構掌管天文曆法。這個機構(官員)在不同朝代,稱呼會有不同,比如,在秦漢時期稱為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和國家祭祀等事務。唐朝有天文博士。到宋元時期,設有司天監。到明清,則稱為欽天監。
這個部門看上去是個閑職,但是在信奉“天人合一”的古代,意義非常重大,往往由皇帝親自任命。
 

明朝使用《大統曆》,但沒過多久,就被發現時有舛錯。到明代中期的成化年間,誤差已經非常明顯,最顯而易見的是預測日月食不準確。

在古代,日月食被視為某種征兆,是上至君臣下至百姓都普遍關心的大事。日月食預測不準確,這部曆法受到普遍質疑。
 
2、
為什麽曆法在使用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大的錯誤呢?這是受當時科技的限製。這個問題講起來很複雜,我做個簡單的不完全的介紹。
 
中國最早沿襲的曆法是夏曆,傳說是夏代創立。夏曆是以月相變化為依據,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月圓為望日。月亮在望日這天為滿圓,朔日這天則基本上看不到。又根據北鬥七星鬥柄旋轉的規律,確定一年12個月。
 
夏曆是一種陰陽曆,需要同時計算月亮盈虧周期和太陽回歸年。那什麽是太陽回歸年和月亮盈虧周期呢?簡單來說,太陽回歸年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月亮的盈虧周期是指從一個朔日到下一次朔日或從一個望日到下一次望日的時間間隔,大約為29.5天,這個周期被稱為“朔望月”。
 
要精確的計算太陽回歸年和月亮的盈虧周期,就需要用到很多科技的手段,尤其重要的是數學。
 
3、
為什麽是數學呢?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是圓周運動,是在天上劃了一個大圓。地球、太陽、月亮都是球體。要精確計算這些天體每天走多少距離,也就是計算弧長和圓心角的角度,得用到球麵三角。
 
希臘在公元1世紀由門納勞斯發明了球麵三角。
 
中國古代是沒有球麵三角知識的。計算天體的運行,用的是平麵幾何的勾股定理,即勾三股四弦五(3²+4²=5²),也就是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
 
具體測算方法是“立竿測影”。周髀算經記載:
日中立杆測影,此一者,天道之數。周髀長八尺,夏至之日日晷一尺六寸。……
這個計算步驟簡單的表述就是,在地上豎一根長長的杆子,測量影子的長度。通過收集同一時間不同地點,以及不同時間同一地點的測量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計算,得出天體的距離,進行曆法的製定。
 

用勾股定理計算天體運行,得到的結果是近似值,是有誤差的,所以中國的曆法經過一段時間就要修改一次。

據不完全統計,古代中國對曆法進行過近百次修訂,官方頒布的曆法就超過48種。

 

4、

到明朝萬曆年間,《大統曆》的錯誤已經很明顯了,不僅測不出日食月食的時間,甚至連每月十五的月亮都有可能不圓了。

 

崇禎二年(1629)五月十三日,經朝廷批準,由禮部尚書徐光啟組建“曆局”,修改曆法。

 

徐光啟早年曾師從從意大利來華的傳教士利瑪竇學習西方的天文、曆法、數學、測量和水利等科學技術,發現西方人計算曆法的方法,比《大統曆》更為精確。於是便建議使用西方天文學知識來改進中國傳統曆法。

 

在徐光啟的大力推薦下,龍華民、鄧玉函等西方傳教士加入曆局,參與曆法修訂。鄧玉函是德國人,和伽利略是好朋友,兩人均是山貓研究院的院士。(山貓研究院是世界上第一個科學院,也稱猞猁學院,於1603年成立。)

 

鄧玉函長於醫學、天文學、博物學並精通多種語言,入華後也積極學習漢語,將天文望遠鏡傳入中國。

 

崇禎三年(1629)鄧玉函病逝,德國人湯若望、意大利人羅雅穀等被召至北京,協助徐光啟繼續改曆工作。湯若望、羅雅穀也都是西方傳教士。

 

了一些傳教士,李祖白、潘盡孝、許之漸、許保祿等人也參與改曆工作。

 

在修改曆法的過程中,徐光啟也極力將西方的數學引進中國。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徐光啟曾和利瑪竇共同翻譯《幾何原本》的前6卷。湯若望等人也編寫了《新法曆引》《新法表異》《新法曉式》《割圓八線表》等書籍,把西方數學中幾何,算術,計算工具等基本內容係統傳入了中國。

 

5、

崇禎六年(1633),徐光啟病逝。改曆工作由李天經接任。到崇禎七年(1634),新曆編成,定名為《崇禎曆書》。

 

由於受到守舊派的抵製,《崇禎曆書》編成後並沒有立即頒行。直到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已深知西法之密”的崇禎帝才下定決定頒布新曆。

 

但此時,大明朝已經風雨飄搖,頒行《崇禎曆書》的命令沒有得到實施。

 
6、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李自成打進北京。在北京做了一天皇帝以後,清軍又打了進來,李自成倉皇逃走。

此時羅雅穀已經去世(1638年),而湯若望還在北京,住在北京市西城區的宣武門教堂——南堂,這是由利瑪竇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建的一座經堂。

時局混亂,大家都勸湯若望趕快離開北京。但是湯若望沒有走。在南堂,存放有幾千冊書籍、笨重的天文儀器和各種教堂裏使用的物品,他舍不得丟下。
 
李自成逃跑前,放了一把火,燒了北京城的很多城樓和房子,但宣武門這所教堂竟然奇跡般的毫發無損。
 
清朝建立以後,定都北京。隨後,大批的滿族人湧入北京。清政府在北京實行民族隔離政策,頒布“滿漢分城居住”的諭旨,要求紫禁城附近的北城變成純粹滿人的居住區,而所有漢族人都要在三天之內從北城搬到南城。
 
湯若望居住的宣武門教堂就位於北城,但湯若望不願意搬走,因為這裏的書籍和天文器材太多,他很難找到更合適的地方存放。
 
於是,湯若望便向前來頒旨的官員請求留下來。讓湯若望有些意外的是,他作為洋人被允許留居原地,隻是必須穿滿人的衣服,並按照滿人的風俗剃光前額,在後麵留個辮子。
 
就這樣,湯若望得以在宣武門南堂繼續居住。
 
在此其間還發生了一件事。

順治皇帝從奉天來到北京時,隻有6歲。他的母親孝莊皇後把自己的一位侄女也一道帶來了北京,作為未來的皇後人選。

可是,到北京沒多久,這位小侄女就病倒了,而且非常嚴重。聽說湯若望能治病,孝莊皇後便派宮女找到了宣武門南堂。
 
湯若望聽了宮女的描述以後,判斷小皇後得的應該是重感冒,便囑咐讓多喝開水,同時讓宮女帶回去一個聖牌。果然,幾天以後,小侄女的病就好了,這讓孝莊皇後對湯若望刮目相看。
 
受母親孝莊皇後的影響,小皇帝順治對湯若望也很是欣賞,對湯若望的那些天文儀器也很感興趣。湯若望便向順治講解那些儀器,這讓小皇帝聽的津津有味,兩人成了為很好的朋友。
 
7、
當時,順治皇帝年幼,朝政由攝政王多爾袞管理。湯若望把《崇禎曆書》做了一些修改,改名為《西洋新法曆書》進呈給清朝政府。
 
這讓多爾袞非常高興。多爾袞認為,曆法不準,是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而大清朝定鼎之初,正需要新曆,急需要這方麵的專家。不隻是湯若望,明朝管理曆法的部門——欽天監的官員們,也大都得以留任。
 
對於《西洋新法曆書》,滿清朝廷爭議很大,不僅保守的官員們不讚成,喇嘛們也表示強烈反對。
 
對於要不要啟用新曆,多爾袞猶豫不決。於是,湯若望提出做一次測驗。
 
湯若望通過計算,預測當年八月初一的日食。那些持反對意見的官員們,也召集人員計算當年的日食時間。
 
於是,順治元年(1644年)的八月初一,就成了雙方檢驗的擂台。結果,湯若望的預測時間是準確的。於是清廷決定采用新曆,命名為《時憲曆》,又任命湯若望為欽天監監正。
 
湯若望擔任監正以後,李祖白、潘盡孝、許之漸、許保祿等熟悉天文學知識,曾經協助參與改曆工作的人,都陸續來到欽天監。
 
8、
《時憲曆》的頒布,讓一些人記恨在心。為啥呢?砸了他們的飯碗。
 

在欽天監,有一大幫混日子的官員。這些人對天文知識幾乎一竅不通,靠著裝神弄鬼來混日子的。對這些混日子的官員們,在1983的中華書局出版的《利瑪竇中國劄記》一書中,是這樣描寫的:

他們沒有什麽知識,更沒有學術。他們幾乎不過是修訂黃曆上的節氣和依照古代算法每日計時而已。如果計算錯了,他們就把錯誤歸罪於隕星,這樣來掩蓋自己的錯誤。
這段話的意思是,這些欽天監的官員,不學無術,計算天體運行,預測日食月食,經常搞錯。如果錯了怎麽辦呢?他們就說是上天臨時對日月食時間進行了修改,而依據就是“隕星”的出現。“隕星”也就是流星,幾乎每天晚上都有出現。這些不學無術的官員們就這樣糊弄,順便還能嚇唬嚇唬皇帝,說什麽上天示警之類的,騙點經費。
 

《時憲曆》的出現,則揭穿了這種騙子的伎倆,證明了日月食都是可以通過計算精準預測的,而不是什麽老天爺臨時起意,修改了時間。

 

9、

欽天監裏有個叫吳明炫的官員,祖上從隋朝開始,就是幹這項工作,祖祖輩輩靠在欽天監混飯吃。到順治十四年,被裁撤了。畢竟光吃飯不幹活,不能白給薪水。這下,吃了一千多年的祖傳飯碗被砸,換誰都得急,吳明炫不敢對皇帝怎麽樣,於是就把怒氣撒到了湯若望的身上。

 

於是,吳明炫不斷找機會詆毀湯若望的工作。他指責湯若望的報告不寫“紫氣”,是對皇帝不敬。又說順治帝幼子榮親王下葬選的日子風水也不對等等,還上奏說湯若望計算天象有錯誤,又“乞上複存臣科,庶絕學獲傳”。

 

順治皇帝看完後,立即讓人調查,結果證明湯若望計算的沒有錯誤,下旨將吳明炫問了個死罪,但在禮部的求情之下被赦免,但被罷黜永不錄用。
 
10、
吳明炫的誣告受挫了,一個名叫楊光先的人登場了。
 
楊光先這個人很有特點,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介紹過,這裏還是有必要再簡單介紹一下。

楊光先出生於明神宗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江南歙縣(今安徽歙縣)人。世代受明朝恩蔭。楊光先長大成人後,被封為新安所千戶(基層軍官)。

到崇禎九年(1636年)時,楊光先已經39歲了。這一年,清兵來犯,邊關吃緊。給事中陳啟新在後方留守北京城門。
 
楊光先覺得他表現愛國的時候到了,便趕到城樓去質問陳啟新,你為什麽留在京城,而不是去前線與敵人作戰,你這不是貪生怕死嗎?
被楊光先這一番大義凜然的指責,陳啟新很是慚愧,小聲說:“一死無益。”

陳啟新說的是大實話。陳啟新是給事中,這是一個言官,幹的是紀檢督察的活。他不是軍人,也不懂行軍打仗,留守後方已經是趕鴨子上架,上前線隻能是添亂。

比較起來,楊光先是千戶,這是一個基層軍官的職位。論上前線,楊光先更適合。

一見陳啟新被自己的愛國熱情震住了,楊光先更來勁了:“你僅憑口舌就做了高官,皇上待你這麽好,你就應該更爭氣,怎麽能怕死?”

接下來,楊光先氣勢如虹,把陳啟新的陳年舊事都給抖了一遍,罵了一個痛快,把陳啟新罵得一愣一愣的。
 
楊光先去罵陳啟新時,還抬了一副棺材,表示自己視死如歸的氣概。這動靜鬧這麽大,也讓楊光先名聲大噪,博得了一致好評,被視為明朝的忠臣。
 
又過了幾年,到1644年時,隨著大明王朝的轟然倒塌,滿清八旗鐵蹄南下,定都北京。
 
楊光先,這個世代受大明恩蔭、痛斥他人貪生怕死的激進愛國者,在明朝危亡的關鍵時刻,既沒有踐行忠臣不事二主的孔孟遺訓,也沒有效仿春秋時的伯夷叔齊躲進深山餓死不食周粟,而是“與時俱進”,在清朝的欽天監謀了一份差事。
 
這個曾經抬棺罵街的大明王朝的忠臣,一轉身就投入了清朝的懷抱。
 
11、
楊光年輕時學習過算命、星象、占卜,常常高談闊論,但對天文學知識幾乎一竅不通。
 
湯若望等人的出現,讓成天混日子的楊光先如坐針氈。加上明朝忠臣的名頭過於響亮,也經常被人瞧不起,急於向新朝表示忠心。

有一天,楊光先看到湯若望所編寫的《時憲曆》封麵寫有“依西洋新法”五個字,立即熱情高漲。

在楊光先看來,這“依西洋新法”五個字是對大清的極不尊重,是對大清皇帝的極大冒犯,於是,楊光先慷慨陳詞,彈劾湯若望:
夫《時憲曆》者,大清之曆,非西洋之曆也;欽若之官,大清之官,非西洋之官也。以大清之官,治大清之曆,其於曆麵之上,宜書“奏準印造時憲曆日,頒行天下”,始為尊皇上而大一統,今書上傳“依西洋新法”五字,是暗竊正朔之權益予西洋,而明謂大清奉西洋之正朔也,其罪豈止無將已乎?

 

什麽意思呢?

 

《時憲曆》是我大清的曆書,不是西方的。曆書上寫“依西洋新法”,是在長西洋誌氣,滅大清威風。這是大逆不道,是在辱我大清。

 

楊光先還大力抨擊湯若望“地球是圓的”這一說法:

果大地如圓球,則四旁與在下國土窪處之海水,不知何故得以不傾?試問若望,彼教好奇,曾見有圓水、壁立之水,浮於上而不下滴之水否?

 

在這裏,楊光先質問湯若望,如果你說地球是圓的,那麽地球上麵的人站立,地球側麵與下方的怎麽辦?難道象蜾蟲爬在牆上那樣橫立壁行,或倒立懸掛在樓板下?水都是從高向低流的,地球下方那些江河湖海裏的水為什麽沒有甩出天外去呢?

 

然後,楊光先又大罵湯若望:

則西洋皆為魚鱉,而若望不得為人矣。
意思是,如果地球是圓的,那麽西洋就在地球的下方,就會淹沒在水中,果真如此,西洋隻有魚鱉,湯若望先生就不是人了。

 

但楊光先沒有料到的是,順治帝與湯若望私交很好,而且“依西洋新法”這五個字,正是順治帝親批。因此,對楊光先的彈劾,順治帝不予理睬。

 

12、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去世,八歲的康熙帝即位,大臣鼇拜受遺詔輔政。鼇拜是個守舊派,反對西洋學說。

 

楊光先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這次,楊光先必欲置湯若望於死地。

 

經過一番籌劃後,楊光先寫了一封《請誅邪教疏》,要求朝廷閉關鎖國,稱“貪其奇巧器物,不以海律禁逐,反薦於朝”,在“依西洋新法”這一條罪狀外,又給湯若望等人增加了幾條罪名:

 

1、新的《時憲曆》隻推算了200年,是在詛咒大清短命;

2、順治帝幼子榮親王去世時,湯若望選擇的殯葬時辰不吉利,“誤用洪範五行,山向、日月俱犯忌殺”,連累孩子的父母即順治帝和董鄂妃在短短兩年內先後駕崩。

3、楊光先還誣陷湯若望在澳門屯兵,圖謀不軌。

……

 

這些罪狀,隨便一條拿出來,都是砍頭的死罪。

 

光先的上疏,得到鼇拜的支持。

 

於是,到清康熙四年(1665年),湯若望以及欽天監中支持他的官員杜如預、楊宏量、李祖白李實父子、宋可成、朱光顯等均因“妖言妖行”被判淩遲處死。

 

巧合的是,判決那一天,天空突現彗星,京城又發地震,孝莊太後等人恐懼“天譴”,急忙幹預,將湯若望、杜如預、楊宏量免予一死,羈於獄中(後湯若望獲孝莊特旨釋放,兩年後病死)。李祖白父子、宋可成、朱光顯等人被處死。

 

楊光先因為堅持舉報,成為名震朝野的“愛國者”,聲名顯赫。

倘若那時能有網絡,楊光先絕對是當仁不讓的流量大V。

 

13、

《時憲曆》被廢除,湯若望等人關的關,死的死,但楊光先並沒有就此罷休,他繼續深入剖析這一事件的意義,寫了很多文章,並且以《不得已》的書名結集出版,表明自己的立場,也讓朝野上下每個人都繃緊“排外愛國”這根弦。

 

 

湯若望死了,欽天監監正的職位空缺。楊光先作為有功之臣,被任命為欽天監右監副(相當於副監長)。

 

這下,楊光先慌了,他對於自己有幾斤幾兩還是很清楚的,打嘴炮行,真幹實事不行。

 

於是,楊光先向朝廷請辭,才疏學淺啦,不堪重任啦。可是,朝廷卻以為他是在謙讓,不但沒有批準他辭職,還給他升了官,任命他為欽天監監正。

 

這下,楊光先沒轍了,隻得硬著頭皮上任。這一年,楊光先70歲。

 

這下怎麽辦呢?楊光先有辦法。

 

因為湯若望已經預先把康熙五年、康熙六年和康熙七年的曆書編好了。於是,楊光先把編好的曆書拿過來,據為己有。就這樣蒙混了三年。

 

但到了康熙七年(1668年),楊光先不能再蒙了。於是,楊光先沒轍了,把老朋友吳明炫請過來,幫著編康熙八年(1669年)的曆書。

 

吳明炫略懂一些天文學知識,但也隻是僅僅比楊光先強一些而已。這兩個人湊到一起,一編就編出了一個大笑話。

 

吳明炫通過計算以後,斷定康熙八年(1669年)這一年應該有個閏十二月。楊光先對曆法本就一知半解,審核以後沒有發現什麽問題,便呈獻給皇帝了。

 

康熙按慣例批準了,然後頒行天下。

 

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吳明炫發現不對,這個閏十二月不應該有,趕緊找楊光先商量。這下,楊光先也慌了神,隻得硬著頭皮上折子請求收回。

 

這下讓朝廷犯了難。收回吧,已經發出去了,這不是在鬧笑話嗎?不收回吧,老百姓種地都是根據曆書的時節走的,這會誤了農時。

最後沒轍,隻好下了一道聖旨,取消曆書裏的“閏十二月”,過完一個十二月就過春節。

 

14、

這下,朝廷對楊光先的業務能力產生了懷疑,覺得他幹得實在太糟糕。不得已,又請了比利時人南懷仁來修正曆法。

 

南懷仁上任後一看,好家夥,這楊光先和吳明炫修的曆法,不但把閏月搞錯了,還搞出了兩個春分、兩個秋分,簡直是謬誤百出。

 

對於南懷仁的到來,楊光先是一肚子的不服氣。於是,南懷仁向康熙帝提出,要以實證證明新曆法的準確度。於是,在眾多大臣的見證下,南懷仁和楊光先來了一場公開比賽,參照天象,現場推算。

結果南懷仁的推算與實際吻合,而楊光先則錯誤百出。

 

這下,楊光先急了,給康熙上了個折子。在折子中,楊光先說:
“皇上所正之位,乃堯舜相傳之位也;皇上所承之統,乃堯舜相傳之統也;皇上所頒之曆,應用堯舜之曆。皇上事事皆法堯舜,豈獨於曆有不然哉?
又說:
“今南懷仁,天主教之人也。焉有法堯舜之聖君而法天主教之法也?……豈可以八萬裏之外國,而毀我堯舜之儀器哉?
 
這頂大帽子扣的,用了西洋曆法就是“毀棄堯舜”了?
 
光這樣還不算,楊光先再度展現了不要臉的底氣,喊出了史上最奇葩的排外口號:
寧可使中夏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更奇葩的是,楊光先的這一排外口號,竟然也贏得了大量的讚譽聲。不過,好在康熙帝還算清醒,知道曆法這東西是科學,光靠喊口號是不行的。

 

於是,楊光先被免職。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鼇拜因廣樹黨羽、結黨專擅等多項罪名,被革職籍沒,後死於禁所。這下,楊光先在朝廷中的最大的支持者沒有了。
 
康熙八年(1669年)七月,南懷仁上書康熙,講述老師湯若望蒙冤的經過,並要求為湯若望平反。八月,康熙正式下旨,為湯若望平反:
 
決定恢複湯若望的‘通微教師’之名,照原品賜恤。
照康熙的指示,朝廷出資為湯若望修建了高規格的墳墓,將其並豎起了高大的墓碑,還親自寫了墓誌銘,隨後又和孝莊太後一起為湯若望祭掃。
 
湯若望終於沉冤昭雪。
 
鬧了大笑話的楊光先則被革職入獄。此時的楊光先老淚橫流,上書朝廷:
臣隻知推步之理,不知推步之數。
這時的楊光先還在嘴硬,聲稱自己天文曆法的道理都懂,隻是不知道具體怎麽算而已。
 
刑部經過審理後,認定楊光先誣陷湯若望、禍亂欽天監,罪不容赦,判處死刑。但最終康熙還是動了惻隱之心,看在楊光先已經年老的份上,赦免死罪,讓他告老還鄉。結果,楊光先在回家的路上因背上長癰,死在了半途上。
 
被冤殺的李祖白等人均得以平反。
 

15、

這樁因曆法爭論而引發的案件“曆獄”),至此落下帷幕。

 

16、

湯若望、李祖白等人平反以後,康熙任命南懷仁執掌欽天監。

 

但是,“曆獄”一案,讓南懷仁心有餘悸,為避免重蹈若望的悲慘遭遇,南懷仁表示願意為朝廷效力,但拒絕接受這一官職。康熙同意了他的請求。
 

康熙八年(1669)八月,南懷仁著手改造觀象台。四年後,康熙十二年(1673)用銅鑄成六件大型天文儀器:測定天體黃道坐標的黃道經緯儀,測定天體赤道坐標的赤道經緯儀,測定天體地平坐標的地平經儀和地平緯儀(又名象限儀),測定兩個天體間角距離的紀限儀和表演天象的天體儀。

這些儀器取代了深儀和簡儀等傳統儀器,安裝在北京觀象台上。(至今仍陳列在北京古觀象台)。
 
南懷仁去世以後,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在暢春園成立“蒙養齋算學館”,廣攬科技人才。隻可惜好景不長,僅僅幾年後,保守勢力再次抬頭,被稱為“大清皇家科學院”的蒙養齋被廢除,大清又一次自毀長城,失去了追趕西方的機會。
 

17、

明朝末年,徐光啟曾提出“超勝”的目標,即“會通以求超勝”。即,在會通中西的基礎上,做出獨特的創新,以求“超勝”。這裏的“超勝”是雙重的,既不固守傳統,又不照搬西方,既“超勝”中國原有的傳統,又“超勝”傳教士輸入的西學。

 

應該說,徐光啟的思想是極為先進的,即使到現在來看,也不過時。

 

到鼇拜和楊光先等人製造的“曆獄”以後,“西學中源”論重新抬頭。所謂“西學中源”,就是指西方的文化和科學,都源自中國古代的思想和技術(在今天的網絡上,仍然有很多人是這樣認為的)。這成為當時士大夫階層借以貶斥甚至抵製西學的思想依據。

 

就這樣,本來已經打開的中西文化平等對話窗口,經由“曆獄”一案,又重新關閉。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和傳教士利瑪竇翻譯《幾何原本》前6卷(因利瑪竇去世,後9卷未能翻譯)。書籍出版以後,徐光啟曾建議:“故舉世無一人不當學。”但因為戰亂頻仍,這一建議始終未能得到實行。

 

到清朝初年,南懷仁曾將《幾何原本》翻譯成滿文,給康熙講授,但同樣因為保守勢力的阻礙,該書未能在全國得到推廣。

 

直到200多年後的清鹹豐七年(1857年),後9卷才由英國人偉烈亞力和中國近代科學家李善蘭共同譯出。梁啟超對這本書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最著名者,如利、徐合譯之《幾何原本》,字字精金美玉,為千古不朽之作,無用我再為讚歎了。”

 

18、

今天的人們,多認為是甲午海戰打斷了清朝國運,從此走向衰敗。但我個人認為,清朝的衰敗,始於吳明炫、楊光先等守舊排外勢力,與鼇拜等權臣相互勾結製造的“曆獄”。

 

“曆獄”案中,李祖白與另外一同被處死的四位中國天文學家(宋可成、宋發、朱光顯、劉存泰)被稱為“曆獄五君子”。

這群古代中國最傑出的科學先驅,被一小撮守舊勢力徹底清除幹淨。

 

“曆獄五君”中的李祖白,曾經是利瑪竇和湯若望最得力的助手,在欽天監擔任曆科主事。他曾與湯若望共同撰寫《遠鏡說》,對伽利略望遠鏡的構造、原理和使用方法進行了詳細介紹,是中國第一部介紹西方光學知識的書籍。受《遠鏡說》一書的啟發,徐光啟曾命人製作三架望遠鏡,用於觀測天象。

 

令人扼腕歎息的是,這樣一位卓越的天文學家,就這樣被楊光先等人安上“背聖棄祖”等莫須有的罪名,父子一齊遇難,成了“中國的布魯諾”。

 

史書上關於“曆獄五君子留下的資料很少,今天的人們,已經無法從這些記載中去了解李祖白等人在臨死前的心境,但我想,他們一定有很多的悲涼和絕望。

而楊光先雖然被治罪,但他的那本《不得已》在民間廣為流傳,演義出洋人妖術亂華”的種種故事,後來成為晚清排外勢力的理論指導。

19、
“曆獄”案埋下了科技停滯與文化封閉的隱患,李祖白的悲劇成為士大夫的集體記憶,導致後來在麵對西學時,即使是那些開明的官員和學者,也普遍表現的戰戰兢兢,晚清洋務派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是這種矛盾心態的具體體現。
 
20世紀的一些學者,如陳恒、方豪等,將曆獄一案視為清朝時的中國錯失科學革命機遇的關鍵節點。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指出,該事件標誌著“中國與歐洲科學共同體最後的聯係斷裂”。
 
這樣的說法應該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起曆獄案,折射的是幾百年前的中國開眼看世界的艱難曆程,也讓今天的人們為之感慨:文明交流要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當科學爭論陷入意識形態鬥爭,理性判斷讓位於政治需要,個人的悲劇就很難避免,也埋下了國家悲劇的隱患。

5 comment(s)
  •  
     
已無更多數據
 
已無更多數據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