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往事│偽翻譯巔峰之作:《第三隻眼睛看中國》

(2023-01-31 08:24:20) 下一個
 俯仰翁 俯仰詩文

《第三隻眼睛看中國》被認為是20世紀90年代"最具轟動效應、影響範圍最為廣闊、極具思想爆炸力的一部關於中國問題的著作”,不僅在中國大陸引發閱讀狂潮(包括引起高層關注),而且在港台受到熱烈追捧,還被翻譯為英、日、韓等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它署名 【德】“洛伊寧格爾”,但卻地地道道出自中國人之手,實可謂偽翻譯的巔峰之作。

1990年聖誕之夜,北大畢業的哲學碩士、出版經紀人徐兵約了幾個朋友來家裏打牌,一直戰到淩晨。正昏昏欲睡之時,一位牌友突然提到了王山這個人,提到了他那部已經完成卻苦無出版門徑的作品。

“王山是誰?”有人漫不經心地問。牌友極為鄭重地介紹,此人“極具靈秀氣,天馬行空,才氣飛揚而又實實在在地做人”。“作品怎麽樣?”出於職業敏感,徐兵問那位牌友。“作品比他本人更富神采”,她斷言,“誰接手王山作品的出版事宜,誰就能發大財!”牌友是王山的學生,在她的安排下,徐兵與王山很快見麵了。兩人一見如故,徐兵更是直呼“相見恨晚”。當天下午,兩人即簽了一份合同,徐兵成為王山作品的代理人。隨後,徐兵幫王山出版了牌友提到的小說《天傷》(原名《敗絮》)。

1993年5月,一個月黑風高之夜,於酒後微醺之中,兩人探討今後的寫作計劃。徐兵建議王山運用國外流行的 “案例研究”方法研究中國問題。當他談到擬就的書名是《第三隻眼睛看中國》時,王山顯然被觸動了。“第三隻眼睛,是誰的眼睛?”他問徐兵。徐兵說,“可以有多種解釋。兩隻眼睛之外的真眼或慧眼,非左非右的中立者之眼,超脫於冷戰格局的旁觀者之眼,以及一個名叫王山的人的眼睛,都可以稱作‘第三隻眼睛’。它是非功利的。”王山笑道,“好!一個事不關己的裁判者從職業角度發出的公允的聲音!”

徐兵建議,這本書以一個外國人為作者,王山署名譯者。這樣做有三個方麵的好處:其一,從市場角度看,外國人所寫的談論中國問題的書,一般都比國人自己所寫的書要好賣;其二,從寫作的角度看,用外國人的名義,許多問題和觀點都更好表述;其三,從政治的角度看,官方對於外國人的言論有著更大的寬容度。王山表示同意。

動筆之前,兩人還煞有介事地杜撰了“作者”的名字:洛伊寧格爾,身份是德國漢學家。為什麽是“洛伊寧格爾”呢?“沒有特殊理由,隻是覺得它生疏、上口,德國韻味足。”這個姓氏是他們從字典裏查來的。徐兵感覺它似乎來自普魯士土著,或北歐海盜的孓遺;王山則認定它代表了一個古老的奧地利貴族家族。為什麽是德國人呢?“是考慮到德國出過很多大的思想家,再一個考慮是德國不是霸權大國,對中國來講是個第三勢力,是個朋友。另外,德國人的思維比較嚴密。”

托名寫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落筆自由,不必受拘束,因為是別人寫的文章。但我又不能忘了是王山在寫,時而收斂、時而放肆。”“我時而想到是王山在寫,時而想到要應付審查,時而想到是‘洛伊寧格爾’在寫。”這種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寫作,讓王山體驗到了少有的快樂。

四十天以後,王山拿出了20萬字的書稿。徐兵選擇了山西人民出版社。他帶著打印好的書稿和王山杜撰的洛伊寧格爾的授權書來到太原。總編室副主任馬健認為書的內容相當不錯,但又擔心政治上不穩妥,於是建議徐兵找一下山西省委宣傳部部長。如果部長認為這本書沒問題,那就可以放心地出版了。徐兵依計行事。後來,徐兵收到了馬健的反饋,說部長認為這本書有出版價值,但為謹慎起見,希望以“內部發行”的名義出版。徐兵同意了。

《第三隻眼睛看中國》由清華大學印刷廠印製,完成時已是1993年歲尾。初版原定印十五萬冊,但後來因為資金的原因,隻印了七萬冊。它剛上市時景況相當淒涼,第一天批出去約五百冊,三天不到就退回來二百多冊。攤主們苦著臉說,因為書裏沒有“幹貨”,賣不動。所謂“幹貨”,就是政治秘聞、決策內幕及花邊軼事之類。

初版上市後的第七天,購買熱潮突然來襲。那天一早,徐兵的批發門市部尚未開張,第一批十幾個經銷商就堵住了門,他們要書,而且數量極大。他們說是讀者索購,動輒幾十本上百本的買。一上午,大小攤主們蜂擁而至,批發折扣從六五漲至八零,仍未能抵擋住白熱化的搶購勢頭,中午,終於清靜了下來,幾萬本書批銷一空。什麽原因導致了搶購?“北京大約是在1月5日被查封的。被北京市掃黃辦公室查封,理由是內容反動。查封時北京賣出了二百多本,但查封引起的逆反心理可能起到促銷作用。”王山這樣解釋。

似乎僅用逆反心理尚不足以說明大賣的原因。“中國的經濟問題、未來中國領袖探討、中國知識分子問題、中國的農民問題”,僅從《第三隻眼睛看中國》封麵所印內容簡介就可知道,它抓住了當時的社會熱點,毫無疑問會吸引了人們特別是知識分子的眼球。隨著書的熱銷,另一個問題也引起了普遍的濃厚興趣:洛伊寧格爾是誰?

書中的“出版說明”這樣介紹:“L. 洛伊寧格爾博士(1953. 8—)是當代歐洲最有影響力的中國問題專家。自八十年代起,洛氏陸續出版了一係列研究中國國情和國家政治結構的專著。他的觀點和對中國政治問題的評述,對西歐各派政治力量的對華政策都產生了很大影響,被認為是歐共體東方政策的最主要的理論依據之一。”為了讓這本原著看起來更像一本譯著,“說明”特別寫了這樣一段文字:“書中的一些觀點是我們不能苟同的,如對中國的農民問題和目前的經濟發展形勢,作者的觀點都帶有明顯的悲觀傾向。好在洛氏在他以後的一些著作中對這些問題作出了部分更正,我們將陸續把這些著作介紹給我國讀者。”但這樣的說明似乎糊弄不了內行人。

第一個發現問題的是徐兵的北大同學任元彪。拿到樣書以後,徐兵送了一本給任元彪,希望他能談談對此書的看法。第二天,王山和任元彪都來到徐兵家。任元彪開口就說:“我覺得這本書不像是一個外國人寫的。”他翻到書中的幾個地方說:“這樣的細節不可能從資料上得到,在書中所反映的那個時代,作為一個外國人,也很難實地觀察到這樣的細節。”王山說:“就是一個外國人寫的。” 任元彪問:“你會德語嗎?”王山回答:“是從英語轉譯的。”

前文化部部長、著名作家王蒙讚歎《第三隻眼睛看中國》是一部“奇書”,“更奇的是,它的作者是誰?”如此重要的漢學家,自己為什麽沒有聽說過?王蒙托人多方打聽,結果是“查無此人”。德國駐華某文教機構一位負責人說,這本書絕對沒有在德國用德文出版過,很可能是中國人的假托之作。王蒙也不由得作如是想。“這個德國人的語言竟然比當今許多中國人更中國,……譯文之古俗(不是雅)也令人起疑,譯者絕對是當今中國最偉大的翻譯家之一!林紓再世也不能不服!”“雖然用了一些西方式的語言, 總體來說相當地中國化和具備中國式的流暢。”“這與其說是重思辨好科學喜抽象的德國人的著述風格,不如說是吾民小兒女的後生可畏的黑馬風格。”

王蒙將批評的矛頭直接指向山西出版社:“全書沒有按慣例列出翻譯書不可或缺的原書名與原出版社名,乃至作者姓名的原文。(是不是“Leuninger”呢?)這本來是不能夠缺少的,至少在強調知識產權的今天,為了有別於非法盜版,怎麽能夠不印上這些呢?學術的嚴肅性也需要這些資料。要知道閱讀原文對於鄭重的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沒有原文資料,請問,山西人民出版社是怎麽審的稿呢?這是一個技術性的疏忽麽?是作者的原書沒有出過德文版麽?本書的作者到底是誰呢?希望中譯本出版者與譯者給讀書愛好者一個澄清,也有以教我。”文章的最後提出了一個“秋菊打官司”般的要求:“請給我們一個說法。”

迫於王蒙和社會各界的輿論壓力,山西人民出版社不斷給徐兵打電話索要真相,北京的媒體和更多的海內外媒體也對王山窮追不舍。一時,壓力山大。兩人商量後決定,所有問題一律由徐兵出麵擋駕,並且堅持咬定就是德國人寫的,甚至,還準備冒稱該書尚未來得及在國外出版,王山就根據其手稿翻譯成了中文搶先出版。至於外文原稿,“在王山手中,適當時候會公布的”。

1994年底的一天,山西人民出版社張書記帶著幾個人到北京找到徐兵,說這次來京就兩個目的:第一,見到王山本人;第二,獲得王山本人對這件事情的說法。如果辦不成這兩件事,他們就不走。王山見了他們,並向他們承認該書就是由他本人所寫,但對方不信。他們認為,寫小說的人寫不出理論性的書,王山是擋箭牌,作者另有其人。

對於偽翻譯給出版社和公眾造成的困擾,徐兵和王山內心其實是愧疚不安的。1998年,借寫作《王山其人》之機,徐兵做了正式道歉:“當年的我,少不更事,法的觀念淡薄,……縱意行事,給諸多關懷支持我的前輩造成麻煩,謹此表示歉意。”王山也深深自責:“這是一次名副其實的‘欺世盜名’——盜用洋人的名字以蒙哄國人,本意雖不是拉大旗以自壯,但畢竟不君子,令人汗顏。”

2012年4月30日,王山在北京逝世。《新京報》《東方早報》《華商晨報》《西藏商報》《西安日報》《哈爾濱日報》《恩施晚報》《北方新報》《汕頭特區晚報》《深圳晚報》等紙媒都發布了消息。新浪網、鳳凰網、央視網等網絡媒體也都進行了報道。幾乎所有媒體都念念不忘王山托名寫作《第三隻眼睛看中國》這件事。《都市快報》援引了王朔對王山的評價:“姓王的作家,我隻佩服兩個,一個是女的,上海的,叫王安憶,另一個就是王山。”《中山日報》5月12日發表了專文《他為何冒充外國人寫“第三隻眼睛”?20年後<第三隻眼睛看中國>出版真相公布》,徐兵現身說法,對《第三隻眼睛看中國》從策劃到寫作到爭議到交底的諸多細節再次進行了回溯。

2011年9月14日,昕升創建百度百科“王山(北京市京劇院原副院長、作家)”詞條,第一次對王山的生平進行較為全麵的介紹。截止到目前為止,該詞條已經被編輯20次。最後一次編輯的時間是2021年10月19日。該詞條 “人物簡介”內容如下:

王山,1953年8月31日出生,1968年初中畢業時,正值文化大革命初期,王山隨廣大知青赴山西省雁北插隊務農,後進入煤礦擔負井下采礦工作,隨後,因表現出色,被調至軍中服役。1977年複員後,王山被分配至北京師範大學從事文化教育工作,在此期間,王山通過個人的努力,不僅在短時間內由普通職員升任至處長之職,還在職攻讀了教育學的碩士學位。隨後,王山升任北京京劇院副院長,成為當時北京文化教育界最年輕的高層幹部之一。1991年,應於時代的變革,為了喚醒人民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認識,並以曆史為鏡剖析當今的社會問題,王山毅然掛印提筆,專業從事起文學創作。遠比同齡人更為豐富的人生經曆,為其文學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王山通過充分體悟與吸收社會各階層養分,最終在社會組織與形態的流變等方麵形成了獨到見解,並通過其作品奠定了自己在中國文學界、思想界的地位。這些年,他以“四橫豎”的網名混跡於“北京頑主”百度貼吧裏。上世紀90年代,他的天字係列小說《天傷》、《天祭》、《天爵》出版,後來又寫成《大玩主之地殤》,並化名出版《第三隻眼睛看中國》。2012年4月30日19點30分,作家王山因糖尿病引起的心衰和腎衰在北京301醫院病逝,年僅60歲。

這個簡介提到王山出生於1953年,根據本人自述,應是1952年。另外,根據趙群《憶王山,我心中的跑酷少年》的文章可知,王山生於浙江金華,曾就讀於北京八一中學、十三中。“他家是北京軍區的,他爸爸是軍區文化部的部長,兼著戰友文工團的總團長哩,軍級首長”。王山屬於“大院子弟”。

參考文獻:

王蒙:《“洛伊寧格爾”與他的眼睛》,《讀書》1994年第9期。

劉智峰主編:《解釋中國——<第三隻眼睛看中國>批判》,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年版。

何平、柳方園、袁夢令主編:《中國高層新智囊:影響中國進程的精英傳記》第6卷,黨史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趙群:《風月十五不歸人——趙群中篇小說集》,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

《他為何冒充外國人寫“第三隻眼睛”?20年後<第三隻眼睛看中國>出版真相公布》,《中山日報》2012年5月12日A5版。

百度百科:王山(北京市京劇院原副院長、作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貓姨 回複 悄悄話 天妒英才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