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一座來了就不想再來的城市,斯大林格勒

(2022-09-22 08:52:11) 下一個
 達文西帶節奏 異國誌 

 

 

二戰經典戰役係列

背水一戰

斯大林格勒волгоград

公眾號:異國誌

 

 

 

 

 

 

點題

 

 

      正如希特勒所預言的那樣,在參與斯大林格勒會戰的第6集團軍全麵崩潰的那一刻起,他在1941 年6 月22 日、西方自數百年來就一直經營的歐洲東線,開始為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所震撼!
 
     斯大林格勒戰役葬送了希特勒的帝國之夢,也成就了蘇聯和斯大林。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之後,納粹德國將不得不與兩個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進行正麵交鋒。美國或許是看到了希特勒在歐洲的風光不再,也或許是不想讓蘇聯人獨占歐洲,於第二年夏天正式派遣部隊向歐洲進發。
 
    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地球上有人類居住的5個大洲共同經曆的這場浩劫,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後,終於走向了它的歸程。

 

 

 

 

閱讀指引

 
 
 

 

 

01

 

希特勒為什麽要發動斯大林格勒戰?

 

1940年底的希特勒如果還想征服世界,他會選擇怎麽做?
 
這一年的7月份,希特勒在英吉利海峽被英國人的空軍擊敗,這意味著納粹德國閃電拿下英國的計劃破產,而希特勒也明白,英倫三島的背後就是“摘桃聖手”美利堅,拿下英國就是有效防禦美國軍事進攻的最佳屏障,而拿不下英國,則必須做好長期與英美打消耗戰的準備,要打消耗戰,就必須囤積巨量的戰略物資作為保障!這其中,鋼鐵、煤炭、木材和石油等關鍵物資,大多掌握在蘇聯人手上。

 

 

1940年8月,納粹德國與蘇聯的形勢

圖片改編自:(英)理查德·奧弗裏主編;錢垂君,王晶晶,向娜譯. 《紐約時報·二戰全紀實 叛逆的帝國》第319頁

 

“巴巴羅薩”計劃就是希特勒為謀求這一保障做出的對策。他同樣希望以速戰速決的方式拿下蘇聯,盡管在1939年希特勒與斯大林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但雙方都心知肚明,這不過是一紙空文。隨著東歐低地國家逐漸被蘇聯顛覆合並,希特勒可以獲取的資源越發稀少,他絕不能容忍把自己的資源命脈交到斯大林手上,同時也想趕在美國人未直接派兵參戰前,提前把蘇聯解決掉,以此避免陷入東西兩麵作戰的困境。當然,如果能夠擊敗蘇聯,日本在亞洲東北的精銳就可以釋放出來,調到太平洋與美國周旋。從而大大緩解納粹德國的西線壓力。
 
“巴巴羅薩”計劃剛開始進行的前5個月,軍事進展讓希特勒喜上眉梢,德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在日記中寫道:“我可以毫不誇大地說,對俄戰局在14天內就已經取得勝利”。到了1941年的夏天,蘇聯不僅喪失了150萬平方公裏的領土,而且使占全國生產量63%的煤、68%的鐵、53%的鋼、38%的小麥、84%的糖和60%的牲畜陷於敵手。

 

 

1941年年底,德軍侵占德蘇聯地區示意圖

參考文獻:clark,alan,barbarossa;The Russo-German Conflict 1941-1945(London,1965)

 

但很快,納粹德國的進攻勢頭被蘇聯人抑製住了,在莫斯科,德國的中央集團軍群被重創而回退收縮。在列寧格勒(聖彼得堡),北方集團軍群的主力一直被牽製而無法南下參與合圍莫斯科。現在留在希特勒手裏的唯一籌碼,就隻剩下在北高加索地區作戰的南方集團軍群了。
 
希特勒為了攻下蘇聯,幾乎是拿出了舉國之力。計劃是將侵略蘇聯的德軍分為3個集團軍群。北方集團軍群主要是肅清波羅的海地區的蘇聯軍事力量,封鎖來自盟國的海上援助路線。中央集團軍群的主要目標是攻陷莫斯科,在政治上給予蘇聯毀滅一擊。而南方集團軍群的主要目標是占領高加索地區,控製裏海和波羅的海,封鎖美國從伊朗地區的軍事援助,且將此處的石油能源占為己有。
 
 

納粹德國對蘇聯的軍事輸入與其他地區比較

資料來源:《德國陸軍1933—1945》第2 卷、《戰鬥力》、德軍各裝甲師和摩托化師的戰史

以及活動年表,以及綜合整理的東線德軍序列。

 

但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由於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連續碰壁,如果希特勒想打破僵局,盡快拿下莫斯科,那必須要重新將三個集團軍群的力量進行重組,由於之前南方集團軍將蘇聯的西南方麵軍給予了毀滅性的重創,而其進軍東南方的高加索地帶又沒有強大的軍事對手,希特勒便把南方集團軍群拆成了兩半,一半繼續向東南,一半則掉頭北上,向莫斯科的方向前進。而擋在德軍向莫斯科進軍路線上的第一關,就是斯大林格勒!

 

 

南方集團軍拆分後的行進計劃

資料來源:《保盧斯與斯大林格勒》,《德意誌帝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卷六

 

 

 

02

 

“熔”兵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裏津,即今天的伏爾加格勒,是當時蘇聯在西南地區的重要工業中心和交通樞紐。隨著烏克蘭及頓河以西國土的相繼淪陷,斯大林格勒成為連接高加索地區和莫斯科之間的重要城市。一旦斯大林格勒失守,莫斯科在南方的門戶將洞開,南高加索地區的石油資源也無法運送到前線,包括美國對蘇聯的南方援助路線也將被切斷。更加嚴重的後果是,如果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相繼失守,那麽蘇聯政府和軍隊隻剩下一條退往西伯利亞地區的道路了。
 
 

美軍在斯大林格勒以南的援助路線

說明:箭頭表示美國對蘇聯的援助路線,紅色標點為中轉城市。

插圖參考資料:《俄國曆史地圖》第二版

 

眾所周知,任何一場戰爭拚到最後都是國力的較量。1941年底,整個蘇聯的西部幾乎都已被德軍占領,大量的國家工業設施,人員,資源都被侵吞。留在蘇聯手裏的值錢家當已經所剩無幾。如果斯大林格勒失守,那蘇聯幾乎所有的石油來源都將斷絕,這對蘇聯來說是毀滅性的。《大血戰200天》上記錄:德軍空襲下的1942 年7 月29 日這一天,斯大林格勒就通過伏爾加河向北運輸了22 萬噸石油。

 

 

斯大林格勒戰役前蘇德資源比較,除了石油,蘇聯毫無優勢

資料來源:《德國戰時經濟史》第1 卷,《1939—1945:德國的戰時工業》,《偉大衛國戰爭時期的蘇聯後方》,《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1、4、5、6、8 卷,《德國統計手冊1928—1944》

 

   斯大林格勒不僅捍衛著莫斯科的南邊門戶,也是蘇聯當時重要工業區烏拉爾山地帶的重要屏障,當時的烏拉爾地區已經承載了全蘇70%以上的工業產能,是蘇聯組織戰略反擊的發動機和汽油庫。一旦斯大林格勒失守,不但莫斯科危急,整個烏拉爾工業區也將危在旦夕。這就是為什麽希特勒要和斯大林都咬死不放的理由,成王敗寇,在此一城!
 
 

陰影地帶為蘇聯控製的主要資源出產地。

資料來源:《偉大衛國戰爭時期的蘇聯後方》,《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世界曆史地圖》

 

1942年7月中旬,按照希特勒的指令,集團軍群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和魏克斯第2集團軍為左翼,保盧斯第6集團軍為右翼,分別從庫爾斯克南麵和哈爾可夫北麵向東和東南方向突擊,占領頓河上遊的沃羅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進。這也是著名的南方作戰計劃代號“藍色行動”中的重要步驟之一。

 

 

藍色行動

 

1942年7月17日,蘇德雙方在斯大林格勒接近地展開了激烈的交戰,會戰正式開始。德軍第6集團軍在保盧斯上將指揮下,以第8步兵軍和第14裝甲軍為北突擊集團,以第51步兵軍和第24裝甲軍為南突擊集團,突擊蘇聯紅軍62集團軍防禦實施包圍,向卡拉奇方向發展進攻。
1942年8月19日,保盧斯和霍特再次發起了進攻。保盧斯第6集團軍22日突破蘇軍62集團軍在韋爾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線,強渡頓河,占領了卡拉奇,23日第14裝甲軍推進到斯大林格勒北郊的葉爾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爾加河,將蘇第62集團軍與斯大林格勒方麵軍主力分割開來。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從南麵的阿勃加涅羅沃地區向北進攻,突破了蘇第64集團軍的防禦,29日進至城南的加夫裏洛夫卡地域,其前鋒已前出到京古塔車站。
 
 

斯大林戰役1942.8.29

 

 

1942年9月13日,德軍開始攻城。保盧斯第6集團軍擔當主力,從城北實施猛烈突擊。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則從城南推進,策應保盧斯在城北的主攻。蘇聯紅軍崔可夫中將指揮的第62集團軍和舒米洛夫少將指揮的第64集團軍受領了保衛斯大林格勒市區的任務。德軍不顧一切突入斯大林格勒城區,所有參與這場攻城戰的德軍數量已經高達22萬左右,而停留在伏爾加河以西對抗德軍的蘇聯部隊,總人數不超過9萬。
 
 

斯大林戰役1942.8.29

 

這是一場人類曆史上空前慘烈的城市巷戰。在蘇聯軍事指揮員的回憶錄裏曾這樣記錄:100個新兵從伏爾加河以東送到西岸,他們中隻有3個人能夠成為巷戰裏的老兵。其餘的97個人,將在1個小時內戰死。在“紅十月”煉鋼廠的一個車間內,德國人就在一天之內丟下了3000多具屍體。蘇聯官方統計的數據裏顯示,在斯大林格勒戰鬥最為激烈的那幾天中,每天至少有29000多名蘇軍陣亡。但,這場戰役持續了200天。
 
蘇聯人之所以能夠頂住德國人凶猛的進攻,除了組織這次防禦作戰的朱可夫將軍的高超軍事指揮技能,還與斯大林格勒地區的民眾支援聯係不開。背後的伏爾加河雖然斷絕了守軍的撤退之路,隻能做背水一戰,但也剛好避開了德軍的軍事封鎖,可以通過河道源源不斷將東岸的兵員,武器彈藥,戰備物資運送到前方。斯大林格勒,此時仿佛成了一個無底的漏鬥,貪婪吞噬著蘇聯與納粹德國的一切。
 
但戰爭終有結束的一天,如此高強烈的對抗,已經遠遠超出了希特勒計劃的那個極限。德國人已經支撐不起這樣一場曠日持久且消耗巨大的戰爭,他必須要改變這一切。而主場作戰的蘇聯人卻更加想結束這場戰爭,他們也更有這方麵的優勢。反攻就要開始了!
 
 

斯大林戰役反攻階段,被包圍的德第六集團軍

 

然而希特勒的軍事指揮能力以及德國的軍工產能都無法與當時的蘇聯相提並論。經過4個月的準備,蘇聯的戰略預備役已經全部就緒,工廠流水線上的T-34坦克和被稱為“斯大林怒吼”的喀秋莎火炮已經運送到了戰爭前線。蘇聯勢如洪流的“天王星”反攻計劃就此展開,而希特勒隻能調動有限的資源來與之應對。
希特勒電令當時在南方作戰的曼施坦因裝甲師向南支援,命令在斯大林格勒作戰的第六集團軍原地待命。曼施坦因發現蘇聯已經對德第六集團軍展開了包圍,便要求其指揮官保盧斯與其配合,等待機會突圍。但保盧斯拒絕了,理由是必須按照希特勒的指示原地守住斯大林格勒。德國人最後一次逃出生天的機會就此喪失。26萬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國人,戰爭結束後隻有5000人回到了家鄉。
 

03

 

斯大林格勒,蘇聯從這裏走向超級大國

 

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之後,德國在蘇聯戰場的主動權徹底丟失。這場戰役德軍損失了至少25萬人,毀傷火炮1000門,迫擊炮1400門,機槍4300挺,坦克1500輛。而蘇聯的損失更大,三個方麵軍在戰爭期間一共損失643842人,1426輛坦克,12137門火炮,2063架飛機。用一句話總結:德國納粹是真能打,蘇聯軍人是真頭鐵。
 
然而,還是接著上麵的話來談,蘇聯人的工業化程度已經超過了德國,其資源的儲備,開發利用程度也高於德國人。蘇聯人可以經得起第二次第三次斯大林戰役,而德國人,就這一次也要了他的命。
 
斯大林戰役就像一個魔鬼訓練營,德國和蘇聯誰勝出,就能獲得最後的晉級機會。而這次訓練,也激發出了雙方的最終潛能。單從軍事角度來看,德國人的軍事綜合水平是要遠遠高於蘇聯人的,但他先天條件不佳,不具備與全世界開戰的基礎。而蘇聯人雖然軍事能力不強,但勝在先天優勢,有取之不盡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且站在了道義的一方。雙方都把自己最大的優勢拿出來對賭,最終,資源戰勝了能力。這或許是所有大規模戰爭的必然結局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