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曆史的暗室” - 魯迅之子周海嬰攝影集 (1946~1956)

(2020-08-12 09:28:00) 下一個

魯迅去世第二天,天津《大公報》發表了他的遺囑,有一條是寫給他兒子周海嬰的:“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魯迅全家福

“海嬰六個月,1930年3月23日,上海”(扶周海嬰的是魯迅的手)

當時周海嬰隻有7歲,不過長大後他也聽從了父親的建議,“做一個實實在在的人”。他從北大核物理係畢業,成為無線電專家;他沒有做空頭文學家,卻成了一位了不起的攝影家。

魯迅逝世10周年紀念,1946,上海萬國公墓,周海嬰攝

1938年10月拍攝生平第一幀照片;1943年11月正式開始學習攝影;1944年11月擁有第一部照相機;1948年11月拍攝第一幀彩色照片;1952年第一次自己衝洗彩色膠卷、照片。70年來共拍攝照片兩萬餘張,其中以上海難民、上海2·6轟炸、民主人士秘密前往東北解放區、輔仁大學和北京大學校園生活等四五十年代上海與北京的係列照片尤為珍貴。

因為他的特殊身份,周海嬰的影像裏有許多熱鬧但又私人的政治場景。1948年初冬,周海嬰隨著母親和郭沫若李濟深沈鈞儒侯外廬等500多名愛國民主人士,在地下黨的安排下乘坐“華中輪”從香港繞道沈陽、大連北上北平。當時這一活動是對外嚴格保密的,沒有攝影記者跟隨。不到二十歲的周海嬰憑著年輕人特有的激情和敏銳,將鏡頭不失時機地瞄向了同行的共和國賢達,留下了他們生活的瞬間。這一組獨一無二的照片,填補了新政協檔案的空白,成為見證曆史的孤本。

1947年,北京,周海嬰試用老式反光相機。

1953年,周海嬰試用美國新聞相機 。

1948年底,許廣平、周海嬰母子隨新政協的民主人士從香港北上,參加新中國民主政治的籌建,他成為唯一拍攝民主人士北上的攝影家。

這組影像已成為新政協曆史的文獻孤本。此外,他還在沈陽、北京等地拍攝了新中國早期健康向上的社會景象。

1949年,上海,霞飛坊農口的雜貨店。周海嬰/攝。

無論是攝影技術還是藝術,周海嬰都不愧為20世紀中期傑出的攝影家,他的攝影理應在中國現代攝影史上占一席之地,並受到應有的學術評價。自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周老一生拍攝了兩萬多張照片,其中大部分從未麵世。

由於"文革"等曆史原因,周海嬰的大部分照片不適合在當時公開。"文革"後,雖然政治環境變得寬鬆,但周海嬰謙遜地認為自己隻是一個業餘攝影者,一直不願將自己的作品公之於眾。當然,其中還有另一個隱秘的原因,即他怕自己的創作如果水平不夠,有損父親魯迅的形象。

1949年2月,王任叔和他的兒子王克寧在北京飯店。周海嬰/攝。

直至2006年,經過其子周令飛先生的鼓勵和文獻整理,周海嬰的攝影才逐漸公布於眾。

所有看過周海嬰攝影的人都為之一震。

周海嬰主要的精彩之作創作於20世紀四五十年代,在年代和題材上,他的攝影水平不僅在民國後期和新中國早期達到了一流水準,即使在國際範圍內,與當時一流的攝影家相比也毫不遜色。

1948年,華中輪抵達丹東,右為周海嬰。

周海嬰的攝影完全對得起父親魯迅,也許魯迅亦未想到,他的海嬰在影像領域獨樹一幟。周海嬰四五十年代的攝影不僅有藝術價值,還具備珍貴的曆史價值。

這部分攝影反映了1949年前後中國兩個社會的變遷,這個領域的影像資料現存留無多,尤其是反映具體的人群在大時代變遷中的日常生活的影像記錄。

在"文革"中,大部分民間影像都已被毀掉,所幸周海嬰冒著風險,將這些具有民間視角的影像保留了下來。

1947年,上海,左三為周海嬰。

周海嬰的創作也反映出他獨特的個性,很多作品的拍攝視角跟當時的主流美學不一樣。比如城市景觀、社會生活和上海的弄堂人生等,都從個體的視角來看待一個個具體的中國人如何在社會變遷中依然尋求社會之善的歸屬與人性的光輝。

1949年2月,沈陽農村土改。周海嬰/攝。

建國七十多年來,關於新民主主義十年時期的影像都是公共意識形態或者國家主義的政治圖像,迄今未曾發現過像周海嬰拍攝的如此數量驚人的有關那一時期的私人影像,原因在於,當時擁有照相機的人群不是太多,而且一般也沒有多少人會在建國後選擇歌頌主流之外的私人角度,來攝取宏觀的"解放"市景下的眾生相,即使有類似拍攝者,大部分照片亦在"文革"中被銷毀。

唯一能夠與之並列的同期攝影,是1948~1949年間法國人亨利·卡蒂耶·布列鬆在中國拍攝的偉大作品。或曰:一位法國資深記者與一位上海弄堂青年的照片,能夠對應麽?事涉影像,曆史別無選擇。

而影像見證的雄辯,非僅定格於天才的"決定性瞬間",同時,取決於曆史的"決定性地點":

當1949年中共軍隊大舉南下、民主人士群集北上,布列鬆與周海嬰的鏡頭正對準中國現代史關鍵時刻;還是這兩個家夥,緊握照相機,在解放之初的上海街巷穿梭遊蕩……

1948,香港,母親。周海嬰/攝。

1949年2月,北京飯店,三叔周建人、三嬸、堂妹周蕖。周海嬰/攝。

1948年11月,華中輪上的邱哲。周海嬰/攝。

1948年,華中輪上的馬敘倫和郭沫若。周海嬰/攝。

1948年,華中輪上的郭沫若、許廣平、侯外廬。周海嬰/攝。

1948年12月,華中輪抵達東北解放區丹東。左起:翦伯讚、馬敘倫宦鄉、郭沫若、陳其尤許廣平馮裕芳、侯外廬、許寶駒、連貫、沈誌遠、曹孟君、丘哲、當地中共領導人。周海嬰/攝。

1948年12月,沈陽,民主人士討論新政協召開事宜。周海嬰/攝。

1948年1月,沈陽,沈鈞儒、李富春。周海嬰/攝。

1949年2月,沈陽,李濟深將軍。周海嬰/攝。

1949年1月,沈鈞儒。周海嬰/攝。

1949年2月,高蹺隊小憩。周海嬰/攝。

1947年,上海,周海嬰與朋友們。中間坐在樹上的就是周海嬰。

1947,上海民主人士。周海嬰/攝。

1949年,上海,家庭。周海嬰/攝。

1949年,上海,膽量。周海嬰/攝。

1949年,上海,弄堂女孩。周海嬰/攝。

1949年,上海,弄堂鄰家。周海嬰/攝。

1949年,上海,打針。周海嬰/攝。

1949年,上海弄堂裏的修鎖匠。周海嬰/攝。

1950年,上海,遊黃浦江。周海嬰/攝。

1949年二月,郭沫若、沈鈞儒等人在沈陽車站合影。周海嬰/攝。

1949年2月25日,黃炎培在開往北平的火車餐車裏即興演講。周海嬰/攝。

1950年,上海,有車有車庫。周海嬰/攝。

1949年,上海,紹維昌讀報。周海嬰/攝。

1948年,上海,三輪車。周海嬰/攝。

1949年,上海四姊妹。周海嬰/攝。

1949年,蘇州河邊上海郵政總局。周海嬰/攝。

1949年,上海,淮海路發大水。周海嬰/攝。

1948年,上海,難民。周海嬰/攝。

1949年,上海霞飛坊,熟食小販,長的像宋小寶。周海嬰/攝。

1950年,北京,慶祝八一遊行。周海嬰/攝。

1950年,北京,慶祝八一遊行。周海嬰/攝。

1950年,上海,解放周年慶遊行。周海嬰/攝。

1950年,上海,農業展覽。周海嬰/攝。

1950年代,北京,學生聚會。周海嬰/攝。

1953年,北京,挖滲井。周海嬰/攝。

1952年,北京,大石作。周海嬰/攝。

1953年,北京,圓明園。周海嬰/攝。

1949年,北京,酒仙。周海嬰/攝。

1949年,河北,唐山火車站。周海嬰/攝。

1949年,哈爾濱馬迪爾賓館。周海嬰/攝。

1949年,沈陽故宮。周海嬰/攝。

1953年,北京圓明園。周海嬰/攝。

1950年,江南行。周海嬰/攝。

1956年,江南行。周海嬰/攝。

1950年,上海盧灣區"二六"事件。周海嬰/攝。

1950年,北京,三八遊園會部隊演出。周海嬰/攝。

1950年,上海,學扯鈴。周海嬰/攝。

五十年代上海人結婚場景。周海嬰/攝。

1949年6月,濟南車站。周海嬰/攝。

1949年,北京啟明茶社,相聲大會。周海嬰/攝。

1956年,浙江紹興,洗馬桶。周海嬰/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