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Leileima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媽媽家的“白鹿原”(3)

(2017-06-21 11:35:16) 下一個

於我而言,我媽媽的爺爺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應該是他的墓。

大概是八十年代末期,有一天省電視台的晚間新聞,播了一個修得很講究的墓,說要化為省級的文物來保護,媽媽看到了說那是她爺爺的墓。那是我第一次聽說我的曾外祖父。

在我們小的時候,家裏幾乎是不提父母以前的家庭的,一來大人忙於求生活養活一堆小孩,沒有精力,二來在當時的社會,這種封建家庭是要批判的對象,誰吃飽了撐的沒事拿出來念叨?

電視看後也就忘了,是啊他老人家墓修得好不好是不是文物?對我考學校也沒啥幫助不是。

後來家裏互相開始走動的親戚慢慢的多了起來,於是斷斷續續地開始了解一些媽媽家族裏曾經的故事。

我的曾外祖父“自幼敦敏,獨步文壇,兼嫻武術,騎射技擊,罔不精妙,遂舉光緒乙酉(

1885)科拔貢,授雲南直隸州州判,擢四川直隸州知州,嗣回籍講學。宗黨後進,一經指授,莫不掇拾,巍科騰驤雲路。又創設戎煙會、濟臘會,以及興學、建廟、施棺、舍藥,從善如流,揮金如土。”

老聽當地上點年紀的人講起“拔貢”,一臉崇敬的樣子,我還以為是個多大的官?為此專門百度了一下“拔貢”是個什麽東東?

解釋如下:明清科舉製度中選拔貢入國子監的生員的一種。

清製,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七年改為每十二年(即逢酉歲)一次,由各省學政選拔文行兼優的生員,貢入京師,稱為拔貢生,簡稱拔貢。同時,經朝考合格,入選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縣,三等任教職;更下者罷歸,謂之廢貢。

參考資料:清福格《聽雨叢談》卷五;《清史稿選舉誌一》

總之不知道什麽原因,曾外祖父沒有一直走仕途,而是辭官回鄉辦學,且親自授課,教書育人。

據說是清四川直隸州知州周雨生(即我的曾外祖父)

曾外祖父壽終正寢於民國十五年丙寅(1926)老家樂公底,葬樂公底水頭上大山林黃狗戀窩,丙壬向,享六十七歲,又於民國三十年辛巳(1941)修墳立碑。

據說曾外祖父的墳“墳場占地五畝,墓高三米,建有墓牆、墓碑、石獅、石象、石桌、石凳、石香爐及石桅鬥等。墳為圓頭魚尾形,由大塊石包成,墳牆高八十五公分,墳頭正中一大塊,左右各分四大塊,共九塊墳石徹成,且九大塊麵積相等,分別鑲於地腳、瓦簷、石柱之間。石腳、石柱、石簷之上,分別以曲線、弧線婉轉雕刻成卷草、雲溝及水波紋等生動圖案。九大塊墳牆刻記著原貴州省長周西成、黔軍總司令袁祖銘等九位軍政要員題詞。墳頭正中塊為國民革命軍第十軍軍長王天培題。”

周雨生墓

在當地也稱拔貢墳,是當地的一道風景。隻可惜時至今日,我也沒有去過。我媽媽自打解放離開老家後,也沒有怎麽回去過,在當地,我們也沒有什麽至親了。

曾外祖父一共娶過三個夫人,第一個夫人生了從第一到四,四個兒子和三個女兒,於曾外祖父先去世,於是曾外祖父再娶了第二個夫人,第二女夫人生了從五到七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

據說,第二個夫人去世後,曾外祖父原本不想再娶,但看著三個年幼的兒子沒有了母親很是可憐,於是又娶了第三個夫人,第三個夫人隻生下一個女兒後。曾外祖父便故去了。

我自己的外公是最小的一個兒子老七。據說第三個夫人對三個沒有親娘的兒子很好,於是才有了下麵的故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