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組織器官的鈣化及其處理

(2016-06-03 05:12:10) 下一個

組織器官的鈣化及其處理

醫學上把人體局部的鈣鹽沉積叫做鈣化(calcification),這在骨骼成長的早期很常見。病理性的鈣化可能發生在人體的任何地方。一般情況下,鈣化是人體組織炎性病變自愈或治愈後的一種特殊性轉歸表現。需要搞清楚的是:人體是可以調節而保持鈣的平衡的,所以不會因為補鈣而造成體內的“鈣化”。

鈣化症(calcification diseases),中醫是指五髒六腑,或者說是各組織器官僵硬、脆弱、壞死的疾病;西醫是指人體的細胞、組織、器官因為營養不足和毒素積累導致的生理功能退化現象。鈣化灶,西醫是指用B超或CT圖像上測到的某器官的出現類似結石一樣的強回聲或高密度影像的鈣質沉澱。鈣化點,實際上是組織鈣化的影像表現。

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因素會形成組織鈣化:一是代謝後的產物;二是感染與發炎後的痕跡;三是腫瘤生長過程中因炎性反應而形成的組織變化。身體機能減弱,如同車子或機器壞掉,運動起來嘰嘰呱呱地響,人體經過數十年操勞,當然或多或少會呈現退化的情形,而鈣化症就是典型的身體機能的退化。有些鈣化結石主要指的是由分泌衍生而來的沉澱物及腫塊落在外分泌腺體或組織上(如泌尿道、肝膽道、唾液道、胰腺等處)。

造成鈣化症的原因有多種,比如氧氣、營養、水分不足、不通暢,或是病毒、藥物的殘留,飲食不當所的毒素積累,都有可能導致鈣化症。常見的鈣化症,如:肝髒鈣化、脾髒鈣化、胰髒鈣化、腎髒鈣化、肺髒鈣化、前列腺鈣化、尿道鈣化、心血管鈣化、僵直性頸椎炎、僵直性脊椎炎、基底核鈣化等等。中醫治療鈣化症,是采固本清源的方法,活化髒腑器官的組織,讓其恢複正常的運作功能。西醫治療鈣化症,基本上就是不處理,跟蹤觀察,防止惡化,當然,如果有並發症,就隻是治療並發症,對症下藥。營養療法治療鈣化症,是采用整體調理,補充營養不足,抗氧化消除沉積因子,並激活細胞免疫機製,恢複細胞基本生理功能。

下麵簡單分析一下常見的幾種鈣化症與處理措施。

1,心肌鈣化,又稱為心肌纖維化,是由中--重度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引起心肌纖維持續性和(或)反複加重的心肌缺血缺氧所產生的結果,導致逐漸發展為心力衰竭的IHD(Ischemic Heart Disease),即慢性缺血性心髒病。

臨床表現。肉眼觀:心髒體積增大,重量增加,所有心腔擴張;心壁厚度可能正常,伴有多灶性白色纖維條索或條塊,甚至透壁性瘢痕;心內膜增厚並失去正常光澤,有時可見機化的附壁性血栓。光鏡下:廣泛性、多灶性心肌纖維化,伴鄰近心肌纖維萎縮和(或)肥大,常有部分心肌纖維肌漿空泡化,尤以內膜下區明顯,以及陳舊性心肌梗死或瘢痕灶。臨床上可表現為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

傳統醫學認為:人的心肌鈣化或則心肌纖維化後,心肌細胞不能再生。現代研究認為:人的心肌纖維化或者心肌鈣化以後,心肌細胞完全能夠再生,並前鈣化了的心肌血管也能再生長出新鮮的血管來。采用抗氧化、補充維生素等措施,具有激活心肌休眠靜止中的心肌幹細胞,能夠促使心肌細胞再生。

與心肌鈣化不同,心血管鈣化,是因為心髒病、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肥胖、酗酒、內傷、藥物傷害、病毒入侵等因素,破壞心血管組識,造成心血管幹硬、脆弱,久而久之,心血管就會鈣化。

    2,肝內鈣化,指在B超或CT圖像上肝髒內出現類似結石一樣的強回聲或高密度影像,在20-50歲的人群多見,男女出現率均等,一般為單個鈣化灶,右肝多於左肝,很少同時出現左右肝鈣化灶。人體肝髒有鈣化灶的情況比較多見,一般情況下,對身體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形成原因多種多樣,主要與肝內膽管結石(最常見)、肝內慢性炎症或創傷、腫瘤、肝髒外傷、肝膿腫、肝結核、血管瘤、肉芽腫、先天原因等有關,另外,患原蟲、肝吸蟲、寄生蟲病之後會繼發形成鈣化灶。

多數情況下,肝髒的鈣化斑隻是人體肝細胞壞死之後產生的一些特殊的變異,人體每天都在進行新陳代謝,一些細胞壞死是正常現象,壞死之後,因為自身循環不暢,從而在肝膽中沉著下來,形成鈣化斑,在B超下顯示出很像是結石的亮點。這種斑點在B超檢查中隻有0.5cm左右。鈣化斑如同皮膚上長的痣,隻是一些壞死細胞的沉著,大多數是良性的,而且病人本身大多數都沒有什麽症狀,一般情況下不用處理。但在某些情況下,肝炎、脂肪肝、糖尿病、死亡蟲卵等都可以引起肝細胞的改變,因此,也要排除這些疾病引起病變的可能。形成肝內鈣化灶的病變很多,它主要包括:肝內膽管結石、肝內慢性炎症或創傷、寄生蟲感染、肝髒良惡性腫瘤和肝內轉移瘤鈣化、先天發育畸形、B肝、C肝、酗酒、內傷、挫傷、藥物傷害、飲食不當等。

3,腦(顱)內鈣化(腦內結石),為單一或多發性有完整界限的生理性或病理性腦(顱)內鈣化。它往往代表著經過長期衍化而來的結果。生理性的鈣化一般出現在老年人,雙側基底節、鬆果體、脈絡叢和血管的鈣化,一般雙側對稱,不會造成明顯的症狀。而病理性鈣化就是某些病變如腫瘤、結核、炎症、先天性變異等造成或生理性鈣化出現過早。兒童一般來說腦內是不應該有明顯的鈣化的,如果出現了鈣化點,需要考慮有某種疾病存在的可能。

發生原因:不管在正常或不正常的狀況,良性或惡性的疾病下,大腦內皆有發生鈣化的可能。臨床生理性鈣化部位可能發生在大腦基底核(basal ganglia)、紅核、小腦齒狀核(dentate nucleus),鬆果體(pineal body)、大腦簾(falx)、天幕(tentornium)、硬化之腦血管或腦室內脈絡叢(choroid plexus)。而病理性鈣化原因則有很多種,最常見為腦腫瘤,尤其是生長速度慢的類型(如腦膜瘤、骨瘤)。有報告指出高達13%的顱內腫瘤會發生鈣化。腦內鈣化性的骨瘤一般則好發於前額竇(frontal sinus),篩狀竇(ethmoid sinus)或下顎處,但也有極少數發生於腦內。其它原因有慢性硬腦膜下出血(外傷),寄生蟲腦內感染(腦囊蟲、弓形蟲、toxoplasmosis),Fahr's家族性疾病(striopallidodentate核鈣化症),先天性tuberous sclerosis,大腦動靜脈血管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原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低下或次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如尿毒)等內分泌代謝疾病。也有專家認為外傷是構成所謂brain stone最常見的原因。至於顱內鈣化的分布大致可分為局部及彌漫性兩種。動靜脈畸形(AVM),動脈瘤(aneurysm),腫瘤,sturge-weber症候群,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畸胎瘤(teratoma)等屬於局部型鈣化。而像家族性疾病如tuberous sclerosis、Fahr's疾病,腦炎(濾過性病毒或寄生蟲引起),內分泌係統失調,結核腫或腦膜炎則表現出彌漫性鈣化。

可能機轉:腦內鈣化形成的機轉有可能為(1) dystrophic- 如caseous物質、死亡之寄生蟲、脂肪壞死(fat necrosis)、梗塞(infarct)、栓塞(thrombi)、血塊、結疤(scars)、慢性發炎性間質化組織(chronic inflammatory granulation tissues)、粥狀硬化(atheroma)及退化性組織(degenerative tissue);(2)degenerate-腺性瘤,其它腫瘤及(3)metastatic-原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低下及次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等。

臨床症狀:不正常的腦內鈣化如同其它大腦病灶有可能造成的神經症狀以頭痛及癲癇最為常見。其它表現有半身不遂,視乳頭浮腫,局部語言,視力等缺損或暫時性腦缺血的現象。也有些會有帕金森症候(parkinsonism),舞蹈症(chorea),運動失調(dystonic),走路不穩(ataxia)等錐體外係統(EPS)症狀。因此很多單純早期的頭痛或癲癇可能暗示著腦內某些病症即將發生而不能等閑視之。小兒病患則以“TORCH”syndrome最為有名。其為後天感染疾病造成如Toxoplasmosis、 Other infection、Rubella virus、Cytomegalo virus及Herpes simplex等。常需和先天性疾病如tuberous sclerosis作鑒別診斷。

針對彌漫性(diffuse)或良性鈣化病灶以潛在病因的治療(如腦炎)及症狀性緩解-頭痛、癲癇的控製(如Fahr's 病,tuberous sclerosis)為主。但若有病理性,局限性鈣化病灶(如腦瘤,血管畸形及異常)還是考慮積極的手術去除。若頭痛肇因於病理性顱內結石,則手術切除結石也是必要的(lesionectomy)。EEG對癲癇病灶的確定可能有裨益,並可決定外科手術的可行性。積極的檢查(如CT、MRI、EEG)與治療(包括藥物及手術)才有機會痊愈。

4,腎髒鈣化,主要是隨症年齡增長,發生鈣質沉積而引起,多見於中老年人,隻要沒有影響腎功能,無需處理。根據鈣化具體部位進行評估,了解病情,跟蹤觀察。腎髒局部組織變硬、鈣化,基本是沒有危害,一般是後天逐漸形成。局部組織反複炎症造成鈣物質沉積及各種原因所致,也可能是因慢性腎炎、鏈球菌感染、飲食不當、藥物傷害、病毒入侵、內傷、腎結石等因素,破壞腎髒組織,細胞壞死、幹硬、萎縮,而引發腎髒鈣化。

鈣化灶是檢測到的腎內的鈣質沉積,一般不能自行消失,隻有少量可以被組織吸收。若不繼續發展或發生病變一般不會造成其它的影響。鈣化灶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於腎髒以前發生過慢性炎症,炎症機化,鈣化形成。如果鈣化灶不大,沒什麽問題的。腎鈣化灶要定期檢查,多數情況下,腎鈣化灶隻是人體細胞壞死之後產生的一些特殊的變異,人體每天都在進行新陳代謝,一些細胞壞死是正常現象,壞死之後,自身循環不暢,從而沉著下來,形成鈣化斑,在B超下顯示出類似於結石的亮點。腎髒檢查出現鈣化點,考慮既往患有腎結石或結核導致。而尿道鈣化斑說明是有結石的可能。腎髒鈣化,與腎結石或結核是不一樣的。

5,前列腺鈣化,是男性常見的前列腺病變之一,多發生在40-60歲。所謂鈣化,在病理學上指局部組織中有鈣鹽沉積,可以是正常生理過程,也可以見於某些病理情況。因缺乏典型的臨床症狀和體征,前列腺鈣化多在檢查前列腺疾病及泌尿係統其它疾病時,經影像學檢查被發現。在影像學檢查中,前列腺鈣化表現為前列腺內強回聲灶或高密度灶,隨著超聲技術的普及與提高,前列腺鈣化的檢出率顯著增加。

前列腺鈣化,也可能是因為泌尿係統感染病毒,包括性病,如:披衣菌,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侵害,另外,神經性頻尿,前列腺肥大,消炎藥物的傷害,都會引發前列腺鈣化。還有一種因素,要特別注意,因為經撇尿或頻尿,導致前列腺發炎,久而久之,破壞組織,細胞壞死而導致前列腺鈣化。尿道,在前列腺的下端,前列腺的鈣化也會影響尿道的組織,尿道的細胞也會跟隨壞死,幹硬,而形成尿道鈣化。當多種原因引起前列腺管和腺泡發生擴張或前列腺液淤積時,可以造成脫落的上皮細胞與囊腔內的澱粉樣小體(前列腺凝集體)及分泌物聚集在一起,如果逐漸有鈣鹽沉積就會形成鈣化。尿液反流所致的化學性前列腺炎更易造成鈣化形成。

  前列腺鈣化應與前列腺結石相鑒別。前列腺結石是指患者前列腺腺管內及前列腺腺泡內形成的真性結石。這種結石小如米粒大小,可呈現圓形或橢圓形,質地堅硬。但目前醫學影像學技術很難分辨前列腺鈣化灶存在於腺泡內或腺管內(真性結石),還是存在於基質內(假性結石)。因此,目前多數學者讚同在影像學檢查中,將前列腺內強回聲灶或高密度灶,統稱為前列腺鈣化。

  前列腺鈣化的病因目前仍不明確,可能與前列腺組織退行性變、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液瀦留、前列腺經常處於充血狀態、前列腺管狹窄、鈣磷代謝紊亂和社會心理等因素有關。一般認為,年齡<40歲者鈣化與前列腺炎密切相關,年齡>40歲者與前列腺增生密切相關。現有研究表明,前列腺內存在的納米細菌感染可能導致前列腺鈣化的發生,而前列腺鈣化可能造成前列腺炎的治療困難和易複發。但是三者間確切的關係需要進一步的相關研究證實。

6,尿道結石及尿道鈣化,這是兩個不同症狀。尿道鈣化就是一種鈣化症。尿路結石指的是腎結石、輸尿管結石及膀胱結石。大部分結石起初是在腎髒形成,再從腎髒往下掉到輸尿管或膀胱。

結石形成的真正原因仍待研究,但已知有一些因素在影響結石的產生。遺傳--白人比黑人易得結石;有家族病史者罹患率也較高。年齡和性別--結石易發生在三十至五十歲男性,是女性的三倍。飲食--某些食物會增加結石的發生,如過度蛋白質及鹽的消耗、或過量酸、奶酪製品、富含草酸的食物(如 菠菜、咖啡、茶、巧克力、核桃),維生素C、維生素D可導致鈣石的形成。過量攝取食嘌呤食物及飲料(如貝類、海鮮、酒)會導致尿酸石形成。季節--夏天是結石的旺季,因為夏天排汗量大使得小便量減少,尿液濃度提高。職業--在高溫環境下工作者(如廚師);沒有適度運動、暴飲暴食及較少喝水者(司機、於無塵室工作者)。尿液濃度與成份的改變及尿路環境(濃度及pH值)的改變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7,胎盤鈣化,是由於孕婦晚期胎盤發生局灶性梗死所致,梗死灶越多,出現鈣化點就越多,B超下表現的較強光斑點就越多。B超檢測時可根據胎盤鈣化斑點分布大小將鈣化程度分為三度,即I度、II度、III度。I度為輕微,III度為嚴重。據研究報告顯示,妊娠33周後,一半以上都開始有不同程度的胎盤鈣化現象,此鈣化可從超音波顯示出來,胎盤鈣化與胎兒肺部成熟有關 。

胎盤鈣化,是胎盤的老化現象,這種情況說明胎盤的血液循環不是太好了,影響胎兒的血液供應,可以導致胎兒的死亡。胎盤是母體與胎兒之間的營養中轉站,提供胎兒正常生長發育所需的養料,並排出代謝廢物。正常胎盤是沒有鈣化灶的,隻有過期妊娠,或孕婦存在妊高症、慢性腎炎等疾病,其組織細胞因缺血缺氧而發生變性壞死時,才有鈣沉積於壞死部位,形成胎盤鈣化。所以,胎盤鈣化意味著胎盤輸送養分的功能下降。而隨著胎兒的日益長大,對養分的需求越來越多,胎盤卻越來越不能滿足,胎兒便可能停止生長,甚至死亡,因此胎盤鈣化對胎兒具有危害。

胎盤鈣化與補鈣沒有關係。懷孕後隨著胎寶寶的成長,孕期要消耗大量的鈣,建議在孕20周後開始補充,吃鈣片的話,在服用兩三個月再去醫院複查一下體內的鈣含量,根據化驗結果來決定日後是否應該繼續服用鈣片。平時吃肉,豆製品少的孕婦更應該即使補充,補鈣最多補到36周就不需要補了,以免發生胎兒頭蓋骨過早鈣化。

據研究報告顯示,妊娠33周後,一半以上都開始有不同程度的胎盤鈣化現象。這是由於胎盤的血管發生白色梗塞及絨毛間隙變窄而造成的,胎盤鈣化可能會造成胎盤血流減少,功能減退。這是所有妊娠後期不可避免的現象,與補鈣並無關係。正常情況下孕足月後,B超檢查均會發現胎盤I-II度鈣化,這是胎兒已足月的間接標誌。隻有當III度鈣化伴有羊水過少時才提示有胎盤嚴重不良,胎兒有危險,這時須及時終止妊娠。

  事實上,從妊娠7個月,進入孕晚期後,胎兒骨骼的鈣化速度就驟然加快,這時候胎兒需要大量鈣質,孕婦需要攝入1200毫克鈣。胎兒每1千克體重每月需要100-150毫克鈣,才能保證骨骼的正常鈣化。在整個胎兒發育過程中,胎兒體內的鈣儲備中有80%是在孕晚期積累的,以懷孕38-39周時最高。單靠食補是完全不夠的。如果出現腰酸、背痛、抽筋等症狀,就要引起注意,這是缺鈣的表現,要適當進行補鈣。不能因為此類的流言而讓自己和胎寶寶受到雙重的傷害!

8,肺髒鈣化,一般認為,是肺部炎性反應經治療炎性吸收後留下的密度較高的陰影(包括肺炎和結核),有鈣化點證明結核已經完全康複了;或者說,有鈣化點證明以前得過結核病。肺鈣化的產生,通常直覺是肺結核,不過長期咳,也有可能是長期發炎所產生的鈣化(肺炎)。就腫瘤而言,比較少看到鈣化的部分(肺部)。還有一個可能是肺栓塞,如果肺功能正常,栓塞的機率就不大。部分醫生和學者認為,肺髒鈣化是因為感冒、病毒入侵、鏈球菌感染、吸煙、空氣汙染、藥物傷害、內傷等因素,破壞肺髒組識、細胞壞死、幹枯,而造成肺髒鈣化的疾病。

最常見的肺部鈣化點,是肺結核痊愈的形式之一。正常肺組織是由肺泡、淋巴微血管、細支氣管等組成,呈粉紅色。若有相當數量和毒力強的結核杆菌侵入肺組織並在裏麵生長繁殖,產生代謝產物,使肺組織受到破壞,出現好像變質的奶酪一樣的物質,使正常的結構、生理功能消失。醫學上稱為幹酪樣壞死。壞死物偏於酸性,不易液化吸收,能長期存在。在機體抵抗力強,或者化療後,幹酪樣病灶中的結核杆菌代謝低落,繁殖能力被削弱,病灶失水而幹燥,碳酸鈣和磷酸鈣沒著形成鈣化。

鈣化斑一般無大礙,隻有少數患者可能會有肺部悶脹感覺,如確診一般不需治療。肺部的鈣化斑隻是人體肺細胞壞死之後產生的一些特殊的變異,人體每天都在進行新陳代謝,一些細胞壞死是正常現象,壞死之後,因為自身循環不暢,從而在肺部中沉著下來,形成鈣化斑,在胸透下顯示出很像是結石的亮點。一般情況下,這種斑點在胸透檢查中隻有0.5cm左右。鈣化斑如同皮膚上長的痣,隻是一些壞死細胞的沉著,大多數是良性的,而且病人本身大多數都沒有什麽症狀,一般情況下不用處理。正如資料所言,隻要是0.5厘米以下,對身體沒什麽影響,如果在0.5厘米以上就要及時到大醫院就診。當然,也不能忽視從事某些特別職業者,如長期接觸粉塵、石棉、花崗岩等在肺內形成的多樣鈣化,甚至因其他癌腫轉移到肺部,破壞肺組織形成的鈣化。醫生會根據鈣化點的密度、形態作出區分,如有疑問,可通過作CT、痰液培養等做更針對性的檢查後再確診。

9,乳腺增生鈣化,是鈣質沉積造成的,定期複查,有疼痛症狀通過藥物對症治療即可。乳腺鈣化點是指可以在乳房造影片上看到鈣沉積物。乳房鈣化點有兩種類型:大鈣化作用和微鈣化作用。大鈣化作用通常是乳房內部的退行性改變,形成原因多是由於曾經有損傷、發炎,或乳房動脈的老化,並且通常與癌症無關。微鈣化作用是可能在迅速分解細胞的部位找到的鈣斑點。這些由迅速分解細胞留下的殘餘物可以顯示為微鈣化作用。當它們成群大量出現時,即表示有小腫瘤的可能。

一般來說,哺乳期得了乳腺增生鈣化,如果症狀不是十分嚴重,可以繼續哺乳,但如果嚴重的話,就要終止哺乳了。治療乳腺炎,要從清潔乳房開始。鈣化灶是X線檢測到的乳房內的鈣質沉積。乳房內的鈣化灶有大小之分:粗大的鈣化灶常常為乳房的良性病變,如乳房內動脈的老化、陳舊性的損傷以及炎症等,一般不需要進一步活檢。細小的鈣化灶通常位於細胞生長分裂較快的部位。若局部有多個細小的鈣化點聚集成簇,則提示可能有小的乳腺癌病灶存在。在X線發現的乳腺癌中有一半表現為乳房內成簇的細小鈣化灶。與良性乳腺增生鈣化相比,惡性乳腺增生鈣化群平均密度較低,密度及大小對乳腺疾病良惡性鑒別價值較大。乳腺X線片中微小鈣化分布似乎無規律可循,但病理發現癌腫發生於末梢導管時,鈣化可位於大片壞死組織中或癌細胞間,亦可存在於所屬上級導管內或導管分叉處或相鄰腺泡腔內。

由於對乳腺增生發生的機理和病因尚無確切了解,目前治療上基本為對症治療。部分病人發病後數月至1--2年後常可自行緩解,多不需治療。症狀較明顯,病變範圍較廣泛的病人,可以胸罩托起乳房或5%碘化鉀均可緩解症狀。此外,尚有激素療法,有人采用雄激素治療本病,借以抑製雌激素效應,軟化結節,減輕症狀;但這種治療有可能加劇人體激素間失衡,不宜常規應用。僅在症狀嚴重,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時,才考慮采用。對患者的隨訪觀察中,一旦發現有短期內迅速生長或質地變硬的腫塊,應高度懷疑其癌變可能,必要時行活檢或患乳單純切除,術中冰凍切片查到癌細胞者,應按乳癌處理。

10,皮膚鈣化病(calcinosis cutis),是不溶性鈣鹽(主要為未定型磷酸鈣或少量碳酸鈣)沉積於皮膚內或皮下組織產生的疾病。可分為轉移性皮膚鈣化病,營養不良性鈣化病及特發性鈣化病等3型。

轉移性皮膚鈣化病:血清鈣離子濃度降低能刺激甲狀旁腺分泌,導致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從骨中吸回鈣和磷,骨的礦物質排除過多可以引起營養不良及轉移性鈣沉著。多發生於腎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及骨營養不良。損害呈堅硬的白色丘疹,排列呈線狀或對稱性分布的結節狀斑塊,從皮疹及結節內可以擠出白色顆粒狀物質。主要為大關節附近堅硬的皮下結節,偶爾相當大,隨著結節增大,可出現波動感因真皮深部或皮下組織血管內或周圍可發生鈣沉著導致這些血管發生閉塞和栓塞性潰瘍,尤以小腿多見。並發症:因真皮深部或皮下組織血管內或周圍可發生鈣沉著,導致這些血管發生閉塞和栓塞性潰瘍。

營養不良性皮膚鈣化病:不溶性鈣鹽(主要為未定型磷酸鈣或少量碳酸鈣)沉積於皮膚內或皮下組織產生的疾病。鈣沉積在以前受損的組織內,血清鈣及磷值正常,內髒器官不受侵犯。其發病可能與組織損傷後釋放出堿性磷酸酶或遊離脂肪酸等與鈣離子結合而引起鈣沉著。一般可分為限局性皮膚鈣化及全身性鈣化2型。(1)限局性皮膚鈣化僅有少數鈣沉積。一般見於係統性硬皮病患者,偶見於泛發性硬斑病。一般係統性硬皮病出現鈣沉積時,其臨床症狀象肢端硬化病。肢端硬化病和鈣沉積伴發常被認為是Thibierge-Weissenbach綜合征或CRST或CREST綜合征,其症狀通常由皮膚鈣化、雷諾現象,指(趾)硬皮病,毛細血管擴張,以及食管功能障礙構成。(2)全身性鈣化 呈多數大的鈣沉積。一般發生在皮肌炎患者。除皮膚和皮下組織外,肌肉及肌腱也有大量的鈣沉積。

特發性皮膚鈣化病,是不溶性鈣鹽(主要為未定型磷酸鈣或少量碳酸鈣)沉積於皮膚內或皮下組織產生的疾病。鈣沉積在以前受損的組織內血清鈣及磷值正常,內髒器官不受侵犯。發病機製還不很清楚。可分為腫塊性鈣化病及表皮下鈣化結節。(1)腫塊性鈣化病 呈許多大的皮下鈣化團塊,可伴發丘疹性和結節性鈣化性皮膚損害本病常有家族史及並發高磷酸鹽血症。(2)表皮下鈣化結節(subepidermal calcified nodule)也可稱為皮膚結石,一般呈單個小的隆起性硬結節,有時有2--3個結節,結節表麵大多呈疣狀但表麵也可光滑,常見部位為顏麵,有些病例有許多或甚至無數個結節。患者大多為兒童,有些病例出生時即已有個別結節或在成人期前不出現結節。

此外,其它的鈣化症還有:僵直性頸椎與脊椎炎、脾髒鈣化、胰髒鈣化等等。總之,導致鈣化症原因很多,病症卻主要以鈣化點(斑)出現。解決辦法也是因人而異。
(收集整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