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長征五號 十年磨一“箭” 2016年10月底首飛

(2016-04-23 12:03:26) 下一個

 

長征五號新一代火箭,預計今年10月底會見分曉。 長征五號(CZ-5): 2016/04/23 長征五號  

 

 

東方紅一號發射46周年:實際工作28天,現在仍在太空飛行

 

 

新華網北京4月21日消息,國務院日前批複,自今年起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為什麽選4月24日?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

46年前,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

當年的航天人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

讓我們伴隨著《東方紅》的樂曲,重溫46年前新華社向世界播發的一份電文--

“新華社四月二十五日訊: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衛星運行軌道,距地球最近點四百三十九公裏,最遠點二千三百八十四公裏,軌道平麵和地球赤道平麵夾角六十八點五度。繞地球一周一百一十四分鍾。衛星重一百七十三公斤。用二0.00九兆周的頻率,播送《東方紅》樂曲……”

聽得見

在宇宙“唱”響《東方紅》的“神器”長什麽樣?

幾經找尋,我們在北京航天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裏找到了“東方紅”樂音盒的“雙胞胎”兄弟--備份樂音盒。

這個小兄弟保存完好,金色外殼和“東方紅”三個字鋥亮發光。

它的“孿生哥哥”是怎麽“唱”《東方紅》的呢?

科研人員從火車站的鍾聲中受到啟發,用電子線路模擬鋁板琴演奏清晰悅耳的《東方紅》樂曲。從“音鍵”的選擇、調配,到所有元器件、材料和測試儀器,經過上百次試驗,終於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測控站將接收到的東方紅一號衛星傳回的音樂信號錄製成磁帶,專機送往北京,供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向全世界廣播。當年在發射東方紅一號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測量站任技師的侯同來說:“我專門跑到主機房去聽衛星播送的《東方紅》,覺著特自豪!”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獨立研製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新加坡《民報》說:“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天外飛來的音波,不但震蕩了舉世的人心,也使美、蘇兩國聞之相顧失色。”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由蘇聯發射成功。它的呼叫信號是滴滴答答的電報碼,遙測信號是間斷的。

看得見

它飛得那麽遙遠,肉眼能看見麽?

東方紅一號的外形為近似球體的72麵體。盡管72麵體的外形設計能使衛星在旋轉時閃閃發光,但由於衛星直徑隻有1米,本體亮度隻相當於六等星。

聰明的中國人自有辦法!七機部第八設計院(現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專家們想出了“借箭顯星”的妙招。

長征一號第三級火箭跟衛星一起入軌,如果能找到火箭,就能找到東方紅一號了。

專家們做了一條聚酰亞胺綢“圍裙”,把第三級火箭包起來,表麵鍍上鋁。火箭隨衛星入軌後,“圍裙”撐開直徑達4米。陽光照射下,亮度接近可觀察的二等星。

1970年4月25日晚8點29分,衛星飛經北京上空。

大地沸騰了!在全國各地,人們激動地仰望著太空,仔細尋找著那顆中國星。許多4月24日這天出生的嬰兒,不約而同地有這樣一個名字--“衛星”。

當時,我國對衛星飛經各國首都上空的時間進行了預報,以便各國觀測,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

東方紅一號衛星,在跟蹤手段、信號傳輸形式和星上溫控係統等技術方麵,均超過了蘇美等國首顆衛星的水平。

上得去

“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

運載火箭進入空間的能力是探測和利用空間的前提與基礎。長征一號標誌著中國具備了進入空間的能力,標誌著中國駛入了走向太空的“快速路”。

雖然,東方紅一號“小幾歲”,但是把它送入太空的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也是“蠻拚”的。

從托舉各國第一顆衛星的質量記錄看,長征一號“舉重若輕”。

來自長征係列火箭的搖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的數據顯示: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質量比前4個國家首顆衛星的質量總和還要多近30千克。

在地球上向遠處發射炮彈,當炮彈速度達到7.9千米/秒時,不再落回地麵,而繞地球做圓周飛行。這就是第一宇宙速度V1,也是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必備的速度。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一、二級選用液體燃料,第三級采用固體火箭。火箭全長29.46米,最大直徑2.25米,起飛推力104噸。

長征一號是怎樣讓東方紅一號達到V1的?

早在1958年,毛澤東就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中國科學院開始了人造衛星的規劃工作。“開始以為很快能搞成,隨後發現條件不夠,科技人員缺乏基礎理論知識。”96歲還在堅持工作的王希季院士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說。

1964年,中國相繼成功發射了第一枚彈道式導彈、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一係列進展為發展人造衛星奠定了基礎,衛星計劃被重新提上議事日程。

“周總理主持中央專委會議,原則批準了中國科學院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規劃方案建議,確定整個衛星工程由國防科委負責組織協調,代號651。全國的人、財、物均為651開綠燈。”任務的行政負責人戚發軔院士回憶說。

第三級

1965年,誕生於四川瀘州的我國首個固體火箭發動機研究院所——七機部第四研究院北上搬遷到呼和浩特,紮根在內蒙大青山腳下。現在,它屬於中國航天科工六院。

“當年的條件之艱苦是現在的年輕人難以想象的。沒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詩意畫麵,有的是滿眼荒漠和夜間出沒的野狼。科研人員和農民一起住在‘幹打壘’的土房子裏,主食不夠土豆充饑,埋頭畫圖設計。”院裏的老同誌說。

參加了長征一號第三級固體火箭研究、設計、試製、試驗直至發射飛行的全過程陳克明清晰記得當年那段“壓力山大”而又激情燃燒的歲月。

“1966年11月29日,楊南生副院長向我和另外4名同事傳達了七機部關於研製長征一號火箭第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指示和要求。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楊副院長奔波在方圓十多公裏的廠區,把骨幹動員出來工作。”陳克明說。

功勳試車台,默默記錄著當年驚心動魄的一幕幕。

為了搶建高空模擬旋轉試車用的試驗設施,楊南生累得坐骨神經痛。人們常常心疼地看到他不得不用單腿蹬車。

1968年1月26日,白毛風肆意呼嘯。高高試車台上,長征一號火箭第三級固體火箭第一次旋轉試車開始了。楊南生讓下屬們往後退,自己在最前麵。雙眼緊緊地盯著即將噴火的地方。

30秒,15秒,沒能往下數,發動機爆燃,脫韁野馬般吼叫著飛出試車台……

楊南生立即組織力量檢查、分析。他指導工作人員先後解決了脫粘和燃燒後某種成分沉積的問題,後19次試車,均獲成功。

“正是第三級固體火箭在‘最後一公裏’的有力一推,將中國人的首枚人造衛星提速到第一宇宙速度,實現繞地飛行。”王希季說。

赤膽忠心鑄“箭心”。

錢學森曾這樣評價:中國固體火箭發動機取得的成績,完全是靠自力更生得來的,沒有外國援助,沒有經過仿製的階段。這是一個偉大的成績,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算算算

互聯網時代的我們,難以想象當年為發射一顆衛星,要付出多麽艱苦的計算。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退休老專家宋慶元的青春就是在為國之重器算、算、算中度過的。

“單位隻有一台計算機,大部分時候用手搖計算器。計算一個彈道耗時一個月。計算紙壘了一房間。我們不知道具體為什麽算,但知道在為國家做很重要的事,所以夜以繼日。”80歲的宋慶元女士說,自己21歲一畢業就進入國防科工領域。

耄耋之年,那個“很拚”的年代的“很拚”生活時常在她腦海回放。

“那會我第二個孩子特別小,剛會跑。我一出家門,孩子就追在後麵,哭喊媽媽。家裏老人就跟在孩子後麵攆。我心裏酸酸的,但一想到工作重要,還是一天天堅持。”

直到發射成功後,宋慶元才知道自己算的是中國首枚人造衛星軌道數據。

“那一刻,覺得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宋慶元說。沒想到,更大的驚喜在後麵。作為東方紅一號研製人員的代表之一,她被邀請“五一”勞動節上天安門。

“先是周總理進來了,他向同誌們問候辛苦了。8點左右,毛主席出現在城樓上,揮著手走向大家。後來,他微笑著和我們一一握手。我特別激動,幸福的淚水奪眶而出。”宋慶元說。

新起飛

東方紅一號設計工作壽命20天。但它實際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

它的外形為近似球體,依靠銀鋅電池供電。“球形設計兼顧多方考慮。”曾擔任東方紅一號衛星總體組副組長的潘厚任說:一是可使衛星有較大的結構利用空間;二是在平麵上粘貼太陽能電池片比在曲麵上粘貼更方便可靠。東方紅一號采用自旋穩定方式,有利於降低能耗。

“雖然早已停止工作,但東方紅一號還在太空中飛行。”長征一號火箭軌道組組長李頤黎說。

整整飛了46年,那麽東風紅一號是從哪起飛的呢?

大西北的巴丹吉林沙漠邊緣,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從當年鮮為人知崛起為世界知名航天發射中心。

“1958年10月,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正式組建。當時,國家財政十分困難,黨和政府舉全國之力來建設我國的第一個綜合導彈試驗靶場。就拿中心的這條鐵路來說,當時就投入了5960萬元,而當年全國一年的財政收入才370多億元。”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黨委書記夏曉鵬說。

戈壁沙丘下的指控室裏,當年使用過的儀表設備顯得簡陋陳舊,隻有牆麵的標語依然醒目:“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賽跑還在繼續。

與老塔架遙相呼應的,是載人航天工程宏偉氣派天藍色新塔架。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以其獨特的環境條件和雄厚的科技實力,被確定為載人航天發射場。

迄今為止,這裏先後發射了99顆衛星、10艘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組織實施了一千多枚各類火箭試驗,創造了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諸多“第一”。

今年,我國將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

中國航天,風雨兼程一甲子,正迎來新的起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