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伴人生

願我們旅途中的歡樂常伴人生.
正文

加拿大洛磯山探奇

(2008-04-22 16:42:04) 下一個

很早就聽朋友介紹過加拿大洛磯山如何的美麗迷人 . 每當我看到有關那裏的風景照片時 , 總是按耐不住想前往一覽其真麵目的激動心情 . 去年九月下旬的一次出差使命終於讓我有機會了卻我這多年的願望 .

在加爾各利 (Calgary) 辦完公差後 , 我一早便駕車沿著加國的一號省際公路西行 . 不久便感覺路邊的樹林越來越茂密 , 山峰也越來越險峻 . 大約一個多小時後我便進入了班芙國家公園 (Banff National Park). 為了對公園有個整體了解 , 我先來到了位於班芙大道上的訪客中心 . 在和工作人員說明了我僅有一天的時間在此停留 , 希望給我介紹幾處最有魅力的景點後 , 這個碧眼朱唇的中年女士的臉上立刻呈現出為難的表情 . 我正覺奇怪的時候 , 她轉身遞給我一份小冊子 , 並帶著很自豪的口吻說 : “ 這上邊所列的十幾處風景點都非常迷人且各有特色 . 但你一天絕對不夠 . 你自己掌握時間爭取多看幾處吧 .” 接過小冊子 , 我也來不及琢磨這女士究竟是在和我賣關子呢 ? 還是因為每個人的欣賞口味不同而確難回答 ? 匆忙道謝後我便邊走邊考慮著我的第一個目的地 .

由於加拿大是個冰川之國 , 而且我也從來沒有親身體驗過走在冰川上的感覺 , 所以我決定先去探索冰川的奧秘 .

我沿著據說是世界上風景最美麗的冰原大道從班芙北行 . 道路兩側峰巒疊嶂 , 有的山峰看似行進中的軍艦 , 勢不可擋 ; 有的卻宛如一對情侶在大庭廣眾麵前擠眉弄眼 ; 還有幾座山峰像是手拉手沉浸在圓舞曲的歡樂中 …… 因為這裏海拔較高 , 很多山峰的頂端被積雪覆蓋而終年不化 . ( 圖一 )


在一些坡度較平緩的半山腰上長滿了綠草或鬆柏林 . 從遠處望去 , 綠油油的鑲嵌在崇山峻嶺中 . 由於此時已是晚秋之際 , 很多山腳下的白樺樹葉已變黃 , 在秋陽的照耀下分外奪目 . 在眼前這藍天 , 白雲 , 青山 , 綠草與黃葉等組成的彩色畫卷前 , 我幾次想停下車來慢慢欣賞這大自然的嬌媚 , 或靜靜阾聽白樺樹葉在秋風吹拂下發出的竊竊私語 . 然而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多看幾處名勝 , 我不得不趕路 .( 圖二 )


不久 , 我來到了位於佳士伯國家公園 (Jasper National Park) 的哥倫比亞冰原 (Columbia Icefield). 這個著名的冰原麵積有 320 平方公裏 , 是洛磯山脈中最大的 . 這裏平均海拔三千米 , 年平均降雨量為七米 , 其最深處約為 360 米 . 由於冬季的積雪在夏季不能全部融化而年複一年的積累起來 . 當其厚度達到 30 米時 , 底部的積雪因受壓而成為冰層 , 其厚度隨著積雪的增加而變厚 , 同時由於重力而向山下滑動 . 這便形成了冰河 (Glacier).

我買了張上冰原的旅行票 , 很快便乘上下一班的旅遊車 . 這是一種經過特別改裝的大型遊覽車 , 由直徑近兩米的四個輪子驅動 , 在顛簸不平的冰河上爬行 . 不一會便來到了冰原的下端 . 我一跳下車便立刻被上方的陽光和下邊的冰層反光而刺得睜不開眼 . 過了一會待眼睛逐漸適應後才發現腳下完全是光滑的冰麵 , 其間有很多裂縫 , 可以看見融化的雪水在下邊潺潺流動 . 據導遊講 , 在裂縫最下端的雪水是 150 年前的降雪融化的 , 也是最純淨的 .( 圖三 )


聽完導遊介紹 , 我不禁在想 : 我們今天的現代社會使用大量的礦物燃料 , 導致了嚴重的溫室效應 , 不僅使得全球氣溫升高造成冰原的萎縮 , 也同時破壞了大麵積的森林 . 很難想象當 150 年後我們的子孫在飲用融化自受到今天汙染的降雪時會對我們有何評價呢 ? 更難想象的是 : 照現在這樣的汙染速度 ,150 年後這個冰原是否還會存在呢 ? 帶著這些無解的疑問 , 我不知不覺中已攀到了比其他人都要高的位置 . 站在這數萬年前便形成的巨大冰原上 , 俯看著山腳下身著五顏六色的人們 , 猶如螞蟻般大小的左右移動 , 我又深深感到我們人類的渺小以及人生的短暫 .

從冰原上下來 , 我驅車沿原路返回班芙國家公園 , 準備去公園中最著名的湖中之王 ----- 露易斯湖 (Lake Louise).

來到露易斯湖時已過了中午 , 感覺肚子在發出饑餓的抗議 . 於是停好車後 , 我便徑直奔向湖邊的城堡大酒店 . 透過酒店餐廳的大玻璃可以看到露易斯湖在秋陽的照耀下所展現的風姿 . 在室外湖光山色的誘惑下 , 盡管是豐盛的海鮮自助餐 , 卻不能吸引我要細嚼慢咽的去品滋琢味 . 幾分鍾後 , 我便提起像機衝出酒店直奔湖邊

跑到湖邊的草坪上 , 我被眼前的景色驚呆了 : 碧綠色的湖水在三麵山峰的簇擁下宛如一麵明鏡 , 將湖對岸的維多利亞山峰上的白色冰川清晰地倒映在湖麵上 . 兩側的山峰因相對較低而有綠色植被複蓋 , 恰好與中間較高而被冰雪籠罩的白色山峰在湖邊明顯的相交成個 V 字型 , 清澈見底的湖水又準確的將 V 字相反的倒映出來 , 形成了一幅湖光山色爭奇鬥豔的絕妙畫卷 . 連我這個走遍過世界上很多名山大川的人也不得不為之傾倒了 !

忽然 , 在我右前方的一輛雙輪木車上怒放的一盆鮮花引起了我的注意 . 我立即跑過去 , 用其做為近景將整個露易斯湖攝入了鏡頭 . ( 圖四 )


在湖的右側 , 有一條蜿蜒曲折的小徑一直伸向維多利亞冰川 . 我也加入了眾多遠足探幽的人們 , 在鬆柏灌木之間穿行 . 不一會我來到了一處自林木之中伸向湖岸的凸石之上 . 從這裏右視可清楚地看到維多利亞冰川在藍天和白雲繚繞下的嫵媚動人 ; 再向左看 , 是城堡大酒店聳立在一片綠茵環抱中的雄偉壯觀 . 而眼下的湖麵因光線射角的不同所產生的光差 , 使得原來看起來呈深綠色的湖水變成了淺藍色 .

早在一八八二年的夏天 , 一個名叫 Tom Wilson 的白人第一個被當地土著帶到這個當時被稱為 ” 小魚湖 ” 的湖邊 . 他被這裏的景色震撼後 , 隨即更名此湖為 ” 綠寶石湖 ”. 一百年後 , 盡管 ” 露易斯湖 ” 又取代了舊名 , 但其無與倫比的風韻卻始終如一 . 每年都吸引著數百萬遊客來此觀光 , 是加拿大的第一名湖 .

被稱為露易斯湖之姊妹湖的茂林湖 (Moraine Lake), 彼此相距隻有十分鍾的車程 . 當我第一次看到湖水時 , 我那還沒有平靜下來的心再次被震撼了 : 水晶般蔚藍色的湖水鑲嵌在十座高聳的群峰之中 . 這其中有加拿大的第三高峰 ----- 海拔 3,540 米的神殿峰 (Mt. Temple). 其峰頂上的冰川在雲層的環繞中時隱時現 , 湖的四周長滿了高大的鬆柏 , 帶有點涼意的空氣中摻有一股清新的鬆香味 , 使人感覺心曠神怡 .

我的左邊有一條小徑指向一座約二 , 三十米高的岩石丘 . 站在丘頂可以俯瞰湖的全貌 . 在我正準備攀登時 , 一對年約十一 , 二歲的姐弟從身後跑來 . 看起來象是弟弟的男孩兒在向其金發碧眼的姐姐挑戰 , 看誰先登上岩頂 . 為了驗證一下自己的體力 , 我立即對男孩兒說 : “ 我們一起比賽 , 好嗎 ?” 男孩兒看了我一眼後爽快地答到 : “OK!” 於是 , 我們三人便快步向岩頂跑去 .

大概過了一半兒多的路程 , 我的體力有些漸漸不支 , 眼看著男孩兒超過了我 . 回頭看著逐漸追上來的女孩兒 , 我咬了咬牙 , 奮力保持著第二名的位置 . 快要接近岩頂時 , 我已是上氣不接下氣了 . 在邁上最後一個台階時 , 小女孩兒終於與我同步到達並大聲高呼 :” 我們並列第二 !” 這時的我隻剩下點頭的力氣了 ……

我找到一塊可以俯視湖麵的岩石坐下 , 邊擦拭額頭上的汗水 , 邊急切地品味著眼前的一切 : 寧靜的湖水湛藍晶瑩 , 十座山峰毫不失真地倒影在湖麵上 . 一葉小舟自遠處緩緩駛近 , 其船尾產生的漣漪使得湖麵上的兩座山峰的倒影開始微微有些變形 . 我於是在想 : 如果小船上有位姑娘手持一把紅傘將會怎樣點綴這湛藍色的湖水呢 ? 如果紅傘的數量增加幾把 , 又會怎樣優化眼前的景色呢 ?( 圖五 )


不知不覺中 , 夕陽的身影已隱沒在山峰之後 , 滿天的彩霞將天空映照得火紅 . 幾隻蒼鷹盤旋在高空 . 湖麵上的倒影也隨著光線的變化而跳動著 . 在這富有詩意的氛圍裏 , 讓我想起了唐代詩人王勃的名句 : “ 落霞與孤鷺齊飛 , 秋水共長天一色 ”. 這不正是眼前的生動寫照嗎 !

帶著依依不舍的心情 , 我步上了下山的小路 . 當我開車駛回班芙小鎮時 , 已是繁星滿天了 . 小鎮上燈火通明 , 人來人往 . 我這時才注意到 , 這座美麗的小鎮很象歐洲阿爾卑斯山麓的某個城市 . 木製的房屋有很多哥德式尖頂 , 經常可見馬車載著遊客在街道上駛過 . 馬蹄的踢蹋聲與汽車的輪胎聲夾雜在小販的吆喝聲中 , 組成了一曲別致的交響樂 . 在經過訪客中心時 , 我下意識地拿出了早晨領取的遊覽小冊子 , 看著上邊列出的很多尚未涉足的景點 : 披頭湖 (Peyto Lake), 弓湖 (Bow Lake ), 硫磺山 (Sulphur Mountain), 天然橋 (Natural Bridge), 天堂穀 (Paradise Valley) 等 , 我不無遺憾地自語道 : 我一定會再來的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