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新娘

我的心裏有個角落 在等著你的出現
正文

: :流失的國寶: :

(2008-06-20 20:18:00) 下一個

                                             By蒙娜娜麗莎




1998年2月,筆者因籌辦"耀州窯陶瓷展",前往日本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工作了一個星期,期間通過參觀、考察及與日本同行的交流,對該館的收藏概況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阪位於本州的關西地區,是日本僅次於東京的第二大城市。它北與日本著名的千年古都--京都相鄰,東邊則緊靠日本另一個著名都市--奈良市,這兩個城市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大阪古稱"浪速"、"難波"。據日本史書記載:神武天皇乘船至九州向東航行巡視,到大阪附近,水流湍急,浪花翻滾,遂將此地稱為"浪速"。大阪之名是因為附近多山,上町台一帶坡地麵積廣大且坡麵平緩,始稱為"大阪",明治初改稱大阪。這座城市瀕臨瀨戶內海,市內河道縱橫,自古以來憑借河海交匯之優勢,與國內及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進行頻繁的交往,位於大阪的港口"難波津"就是與海外進行交流的重點地區。

被稱為"水之都"的大阪曆史悠久,境內已發現彌生時代的遺跡多處。曆史上曾有幾代天皇在此建都,位於市內的難波宮遺址即為建於七世紀中葉的奈良時代的古皇宮。市內的名勝古跡還有平安時代的大會佛寺,江戶時代的丹珠庵,明治時代造幣局的泉布觀等。位於東區的大阪城是16世紀末的的霸主豐臣秀吉所建,是大阪最著名的旅遊觀光景點,包括13處被日本政府指定為重要文化遺產的建築。其主體建築天守閣巍峨宏偉,鑲銅鍍金,十分壯觀,內部保存有豐臣秀吉的木像、使用過的武器及繪畫等。此建築後遭遇火災被毀,現在的大阪城為1931年民間集資重建,唯有城內的櫻花門因全用巨石砌成而免遭火焚,成為目前僅存的遺跡。大阪的名勝古跡還有日本最早的官寺-四天王寺,於公元593年聖德太子攝政時所建,也是幾經燒毀後重建。住吉大社則是全日本住吉神社的總本宮,是為祭祀航海安全的保護神於公元三世紀時創建,該大社的四棟本殿已被指定為日本的國寶。夾在堂島川和土佐堀川之間兩條河流之間的中之島位於大阪市北區,從江戶時代就是經濟、金融中心,聚集在這裏的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和中央公會堂等西洋建築都是著名的觀光名勝。以專門收藏東洋陶瓷而聞名的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就位於以玫瑰園著稱的中之島公園附近。

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的收藏主要來自於舊安宅產業(株)的收集品。安宅產業的原會長安宅英一是一位極具藝術天分的收藏家,在他的指導下,安宅產業從戰後的50年代就開始收集中國、朝鮮以及東南亞陶瓷,至1976年時已收集了1000件左右。從1969年開始,就陸續舉辦陶瓷展,供公眾參觀研究。1975年舊安宅產業(株)出現經營危機,其珍貴收藏麵臨失散的危險,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後由住友集團收購全部捐贈於大阪市,並捐贈巨額資金建館收藏、展示這些珍貴藏品。1982年11月,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正式建成開放,並從1992年起開始收集日本陶瓷。同時又接受了在日韓國人李秉昌捐贈的351件朝鮮陶瓷和中國陶瓷。通過不斷的捐贈與收購,館藏品得到不斷地充實,目前約有2000多件藏品。上世紀90年代末該館又進行了擴建。新館是世界上首次嚐試以自然采光展示的美術館,在空間設計上富有新意,部分區域適時讓自然光進入,將陶瓷原本的色彩與光澤展露無遺。目前,該館已是大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設施,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東洋陶瓷寶庫之一。

該館收藏的中國陶瓷在數量上僅次於朝鮮陶瓷,不僅量大、質精,而且品種多,時代跨度長,從東漢的釉陶到明代的青花、彩瓷都有收藏,其藏品幾乎涵蓋了中國陶瓷史上各個著名窯口的著名品種,既有充滿宮廷趣味的官窯器,也有在傳統鑒賞領域被忽視的民窯作品。但清代的中國陶瓷不在安宅的收藏範圍之內,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兩點:其一是他們認為唐宋元明是中國陶瓷最為華美,並充分發展到成熟的時期,因此宋代瓷器是這批瓷器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其二是由其在收藏中奉行的"徹底的完美主義"即日本學者所說的"安宅品味"所決定的,要求藏品的品質要具有"靜謐"和"峻烈"感,認為陶瓷器不應該簡單地給人以美學價值,更多的應該是具備使人精神高揚奮發的力量。

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的中國陶瓷中有13件分別被指定為日本的國寶、重要文化財,其中有2件被指定為國寶,11件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此外還有一件被指定為重要美術品。日語中的"文化財"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化遺產"。日本的文化遺產保護走在世界前列,早在明治初期的1871年,日本政府就頒布了保護工藝美術品的《古器物保護法》。1950年日本製定了首部《文化遺產保護法》,規定設立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專門負責文化遺產的全麵保護。其保護範圍包括古建築、書畫作品、手工藝品、自然景觀、地下文物等,還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也列入保護範圍。日本的公立和私立博物館中收藏的中國文物有很多被列為國寶、重要文化財和重要美術品,其中就包括有為數不少的中國陶瓷精品。現在就讓我們來共同欣賞這些流失在海外的國寶--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的被列為重要文化遺產的中國陶瓷精品。

 

油滴天目茶碗,口徑12.2厘米,南宋建窯產品。碗內外壁釉麵上散布著均勻密集的閃著銀灰色光澤的小圓點,淺褐黃色的碗沿釉色均勻整齊,貌似扣金工藝的裝飾效果。碗外壁施釉不及底,可看見黑灰色的胎。此件油滴釉茶碗無論從造型還是油滴的形成效果,都可稱是宋代建窯燒製的最為完美的一件油滴釉產品,因此它被指定為日本的國寶。

油滴釉是黑釉中的名貴結晶釉之一,盛燒於風靡點茶與鬥茶的宋代,以建窯產品質量最佳。它的著色劑主要是鐵的氧化物,其中三氧化二鐵的含量為5.34%,二氧化矽與三氧化二鐵的比值比其他黑釉瓷高,在燒製過程中鐵氧化物聚集,冷卻時形成飽和狀態,並以赤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析出晶體,形成閃著金屬光澤的油滴狀圓點。油滴的形成對於燒製火候和釉層薄厚都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火候過急,氧化還原氣氛控製不當,油滴形成效果不理想或不能成為油滴。如果釉層過薄,燒製過程中釉聚集少或達不到聚集,也形成不了油滴或油滴過小。由此可見,燒製一件完美的油滴釉產品是多麽的不容易。

油滴在宋代也被稱為"鷓鴣斑",是因其酷似鷓鴣鳥胸部羽毛的斑紋。油滴盞和兔毫盞一樣,都是當時倍受珍視的飲茶用具,宋人有詩雲:"點茶三昧須饒汝,鷓鴣斑中吸春露。"不僅中國的達官貴人喜用它來鬥茶,也受到酷嗜茶道的日本人的青睞,並由當時在浙江天目山佛寺留學的日本僧人帶回,故此類黑釉瓷在日本被稱為"天目"瓷,是被日本收藏界認為是茶道世界中享有最高地位的陶瓷製品。它對日本的茶道及陶瓷業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本15世紀的瀨戶窯所生產的天目茶碗即是仿其製作的。此件油滴天目茶碗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傳世品。它最早的持有人是豐臣秀吉的養子關白秀次,後流入位於日本京都的西本願寺,經三井家、若狹酒井家傳來。

 

木葉天目茶碗,口徑14.7厘米,南宋時吉州窯產品。碗呈鬥笠形,斜直壁,小底,圈足,是宋代流行的典型的茶碗樣式。碗內壁黑色的釉麵上貼一褐黃色的樹葉,葉脈清晰可辨,惟妙惟肖,極富天趣。其裝飾工藝是將天然樹葉經腐蝕處理後,貼在素器上,施釉焙燒,樹葉的形狀及脈絡便清晰地留在器壁上。這種裝飾方法是宋代吉州窯獨特的創造,經常裝飾於黑油茶盞的內壁上。有單片樹葉的,也有兩片或三片樹葉疊在一起的,或殘葉稀疏,或滿葉鋪地,在黑色釉麵的映襯下,好似水麵上漂浮的片片落葉,頗合文人情趣,使之在品茶之餘 ,也收獲了一份詩情雅韻。此件茶碗也是一件流傳有序的收藏品,經加賀前田家傳來,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

 

青釉點彩鐵斑紋玉壺春,高27.4厘米,元代龍泉窯產品。是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的中國陶瓷中的另一件國寶。它有微微敞開的喇叭口,修長的瓶頸,柔順的溜肩,稍有下垂的圓腹,大小適中的圈足,優美的輪廓線既流暢又有跌宕起伏,整體造型既中規中矩,又婉約動人,可為完美至極。而更為誘人的還是那如同美玉一般的釉色,光澤柔和透亮,濃翠瑩潤,恰似青梅色澤,因此,這種釉色又被稱為"梅子青"。此種釉色是龍泉窯於南宋時創燒,它對瓷胎的白度要求較高,釉料采用在高溫下不易流動的石灰堿釉,在1250℃~1280℃之間的高溫和較強的還原氣氛下燒造,釉麵的玻璃化程度高且略透明。釉麵上的褐斑是元代龍泉窯繼承唐代越窯青瓷而來的裝飾方法,它給造型及純淨的釉色增添了一種動感。此件器物原由鴻池家族收藏,後傳入該館。

 

青釉鳳耳瓶,高28.8厘米,南宋龍泉窯鼎盛時期的製品。被指定為日本重要文化財。瓶盤口,長頸呈直筒狀,斜折肩,桶形腹至底部微收,凹足。與形體曲折婉轉的玉壺春瓶迥然不同的是,這件青瓷瓶的形體輪廓線幾乎全以直線組成,就連頸部的鳳形雙耳也是挺直了脖頸,使整體造型具有了挺拔、莊重的藝術效果。此瓶的釉色為南宋時龍泉窯創燒的粉青釉,色調青綠、粉潤,優雅,猶如半透明的青玉雕就。粉青釉也是石灰堿釉的一種,它以鐵的氧化物為主要呈色劑,還有少量的錳和鈦。粉青釉的成因首先是因石灰堿釉高溫粘度較大,高溫下不易流釉,這樣釉層就可施得厚,使器物的釉色通過適當的溫度和還原氣氛達到柔和淡雅的玉質感;其次是粉青釉的釉層中含有大量的小氣泡和未熔石英顆粒,它們使進入釉層的光線發生強烈散射,從而使其在外觀上獲得一種和普通玻璃釉完全不一樣的視覺效果。

 

白瓷刻花蓮紋洗,日本重要文化財,宋代定窯產品。此器口徑24.5厘米,直口,深腹,平底,凹足。胎土潔白,質致密,器壁薄。器身內外壁均刻有蓮花紋樣,線條流利。口沿無釉為芒口,以金屬扣邊,為定窯鼎盛時期的代表作品。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北曲陽一帶,創燒於唐代早期,終於元代。其大宗產品為白釉,胎白質堅,薄胎,釉色白中泛牙黃,並因覆燒形成無釉的芒口。在定窯窯址和墓葬及傳世定窯器上的題款均發現有刻"尚食局"、"尚藥局"及"奉華"、"德壽"、"慈福"等皇家機構和宮殿建築的名稱,說明定窯在北宋時曾為宮廷和官府燒製瓷器,由此可見其產品的優良品質。

 

白地褐花牡丹紋瓶,高17.3厘米。日本重要文化財,北宋定窯產品。瓶小口微敞,頸部極短,圓肩圓腹,大平底。此種造型俗稱"吐嚕瓶",與後代的太白尊極為相似,應是後者的濫觴。宋代定窯除生產白釉器外,還生產有黑釉、醬釉、綠釉及白地褐花(即鐵鏽花)等品種。此器的裝飾手法應為剔花,即在器表施上褐色釉料,待釉料半幹時,將花紋部分或紋樣以外的釉層剔去,露出胎體,施釉燒成後釉色與胎地形成對比,花紋具有淺浮雕的裝飾效果。剔花裝飾技法始於磁州窯,後陸續被其他窯場采用。

 

青瓷刻花牡丹紋瓶,高16.7厘米,北宋耀州窯產品,日本重要文化財。此瓶也被稱為"吐嚕瓶",但與上一件瓶不同的是此件口沿翻轉,肩與腹部的轉折線比較明確,腹部輪廓線幾為直線,加強了造型的形式感。當然,此瓶最值得稱道的還是刻花裝飾與釉色的完美結合。瓶的頸肩交接處用刀平剔出三層似線似麵的台階式弦紋,肩部刻覆蓮瓣紋,瓶的下部則刻兩條凹弦紋和仰蓮瓣紋,形成上下呼應的效果。腹部以一仰一側的兩朵盛開的纏枝牡丹作為主體紋樣,枝條上綴滿飄動的花葉,形成繁花似錦的富麗景象。橄欖黃色釉麵晶瑩透亮,可將瓶體上的花紋一覽無餘。耀州窯素以線條犀利灑脫的刻花裝飾享譽中外,這與該窯陶工獨特的刻花技藝分不開的。根據現代複仿製工藝證明,宋代耀州窯刻花工藝使用的刀具至少有四種以上,即直角刀、三角刀、梳齒刀、尖針刀等。一般花紋的刻劃用直角刀和梳齒刀即可完成,先用直角刀刻出花瓣、枝葉和輪廓線,以刀法的深淺、平直表現出線條的粗細變化和花葉的透視效果,再用梳齒刀刻出植物的花筋、葉脈及水波等。而宋代耀州窯的瓷釉加工精細,配方科學,青釉熔融成玻璃相的效果相當成功,使其青釉色澤清幽晶瑩,透明度強,釉料在高溫下的粘度和流動度也恰當適中,這樣的釉料罩在富有立體感的花紋上,自然形成色彩由深變淡或由淺變深的漸變色階關係,將枝幹、葉片、花瓣霍然托出,形成了強烈的立體感和空間感。

 

綠釉黑花牡丹紋瓶,高35厘米,宋代磁州窯係產品。日本重要文化財。此瓶造型優美,口沿向外翻卷,形似一朵盛開的大喇叭花,修長的頸部至肩部微微內收,圓潤的斜肩,肩以下向內急收至底部又向外撇,形成一個喇叭形底足,瓶的最大徑位於肩腹交界處。整個形體似一曲跌宕起伏的樂曲,富有節奏與韻律美。紋樣的布局也別出心裁,將一片花葉布置在頸部,頗具新意。瓶的胎土雖不甚細白,但使用了化妝土裝飾工藝,這也是磁州窯係常常運用的方法,以遮蓋胎土的缺陷,使釉麵顯得亮麗勻淨,色彩對比分明。綠釉黑花是瓷器釉下彩品種之一,是在燒成的白底黑花器上罩一層綠釉,再經低溫燒成。此器顯然是在用黑彩繪畫後,又用尖狀工具勾劃出紋樣的輪廓線及花筋葉脈,再罩上綠釉。

 

青花牡丹紋盤,元代景德鎮窯產品。這是一件私人捐贈的藏品,也被指定為日本重要文化財。此盤折沿,器形碩大,口徑達44.5厘米。裝飾有圖案式紋樣,分為三層,盤內底中央飾四朵不同樣式的卷枝牡丹花,盤壁是二方連續纏枝番蓮,口沿飾細線卷雲紋,各層花紋之間以兩組細雙線弦紋相間。盤外壁與內壁的花紋相同。青花料顯然使用了進口的波斯鈷料,這種鈷料含錳量少,含鐵量高,且含鉀,青花色澤濃豔幽靚。這件青花盤恰到好處地運用了此種鈷料有深色結晶斑塊的特點,形成了花朵濃淡有別的立體感和透視效果。底足內無釉,可看出胎質細白堅致,圈足非常規整,這似乎與元青花修坯不夠精細的特點相悖,是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器中的一件精美之作。

青花是高溫釉下彩之一,它用含氧化鈷的鈷土礦為原料,在瓷器胎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用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經考古發掘證明,最早的青花出現於唐代河南的鞏縣窯,但成熟青花瓷的燒製則出現於元代的景德鎮,這是由當地的製瓷原料的特性和工藝水平決定的。景德鎮元青花瓷胎在當地宋青白瓷的基礎上,采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增加了氧化鋁的含量;景德鎮元青花的釉色白微青,光潤透亮。這些優良的製瓷原料和優秀的製瓷工藝為成熟元青花的出現提供了條件。

 

青花蓮池魚藻紋罐,元代景德鎮窯產品,高28.2厘米。這件藏品係在1973年東京的一次拍賣會中所得,後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據說,它在拍賣會上的出現曾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此罐直口,廣肩,圓腹,底足微向外撇,凹足,造型敦厚沉穩。此類元青花器罐通常有一個荷葉形蓋,很可能在流傳過程中丟失。罐上的青花裝飾以圖案式和繪畫式相結合,口頸部位繪連續的波濤海水紋 ,肩部飾二方連續的纏枝牡丹花,腹部的畫麵上則是一幅蓮花盛開的夏日景象,幾條魚兒在荷花盛開的蓮塘裏或覓食,或嬉戲,或小憩,或兩兩相伴,竊竊私語。若將整個畫麵展開,定是一幅洋溢著生活氣息和情趣的中國畫。罐的下部則飾有元青花瓷器中常見的蓮瓣形開光,內繪海螺、火焰等紋飾。此件罐所用的青花料也應是進口鈷料。

 

青花花鳥紋盤,口徑50.5厘米,明永樂時期景德鎮窯所燒製。日本重要文化財,是最早進入安宅收藏視野的一件明代青花瓷器。盤口呈菱花形,折沿上繪有二方連續卷枝番蓮紋,內壁散點式布置16組折枝花果紋,有石榴、荔枝、桃實、枇杷等果實,外壁口沿繪海水江牙紋,腹部也是繪16組折枝花卉紋,內外互相呼應。盤的內底中央則繪有一綬帶鳥棲於枇杷枝上啄食果實,形態活潑生動,宛如中國畫的折枝花鳥圖。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豔、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負盛名,被稱為我國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青花料多為波斯進口的所謂"蘇麻離青",且原料加工精致,白釉很純淨。畫瓷藝術也更具有中國水墨畫風格,畫麵布局疏朗,文人情趣益加濃厚。

 

藍地白花牡丹紋盤,明宣德景德鎮窯製品,口徑38.7厘米。重要文化財。盤敞口外撇,腹較深,坦底,通體施藍釉,並在器內底及內外腹壁上均加繪白色花紋。在外壁一側的白色長方框內書藍色"大明宣德年製"六字款。

藍釉屬高溫石灰堿釉,摻入適量天然鈷料做著色劑,在1280℃~1300℃窯內一次燒成。低溫藍釉在唐代已經普遍應用在唐三彩陶器上,而高溫藍釉則是元代景德鎮窯創燒的瓷釉新品種。明永宣時期藍釉的燒造工藝技術更加成熟,特別是宣德藍釉質感凝厚,色澤美豔,猶如藍色寶石,因此被稱作"寶石藍",是藍釉中的上品。藍底白花是一種具有特殊藝術效果的瓷器釉下彩品種,在通體藍釉地色上,襯以白色花紋,再罩以透明釉高溫燒成。這種裝飾方法始創於元代,明代宣德、成化、萬曆和清代雍正時都有燒造,以明代宣德時的製品最為珍貴。此件宣德大盤以藍釉為地,器內外均繪以白色花紋,藍地深厚勻淨,將白色的牡丹花襯托得更加鮮豔,更富有立體感。有學者認為其采用了類似剪紙貼花的方法留出白地,然後通體施藍釉後,揭去貼紙,漏出白地,並應用線刻的方法在白地上刻出花筋葉脈,再罩以透明釉高溫燒成。

 

法華花鳥紋大壺,明代景德鎮窯燒製,高44.5厘米,重要文化財。法華也稱"琺華",是一種特殊的陶瓷藝術,用特製帶管的泥漿袋在陶胎表麵勾勒出凸線或堆貼紋飾輪廓,然後分別施黃、白、綠、紫等各種低溫釉料填底子和花紋色彩,入窯燒成。法華器的燒製技術源於琉璃,但法華釉用牙硝作熔劑,而琉璃則用鋁為熔劑。據《飲流齋說瓷》載:"法華之品萌芽於元,盛行於明,大抵皆北方之窯。"法華有陶胎與瓷胎之別。陶胎法華多為山西所燒,常見製品有香爐、花瓶及動物等。瓷胎法華由景德鎮於明宣德時期開始燒製,興盛於明代中期。瓷胎法華燒成溫度高,器型有較大件的瓶、缸、缽等,彩料及裝飾也更為豐富和考究,藝術效果高雅。此件法華器為瓷胎,器形高大,形體輪廓線婉轉秀麗。裝飾以繪畫式與紋樣式相結合,頸肩部依次飾適合紋樣靈芝雲、蓮瓣紋、雲肩紋,嚴謹整齊;腹部飾兩組花鳥紋,詩意盎然;下部飾海浪紋,浪花翻滾。釉料色調豐富,以琺藍釉為地,並在紋樣輪廓線內分別填上白色的花朵和浪花,黃色的花蕊,孔雀綠的羽毛和海浪。紋樣層次豐富,但繁簡得當,色調搭配鮮明而又雅致,是法華器中的一件傑作。

 

三彩貼花寶相花紋壺,唐代器物,高30.9厘米,被指定為重要美術品。撇口,短頸內束,廣肩鼓腹,凹足,形體高大端莊。器身以白釉塗成白色斑點 ,再以綠釉、褐釉間施以其間,頗具蠟染的效果。壺腹貼有三組寶相花與海石榴紋相結合組成的圓形圖案,圖案周以連珠紋相圍。海石榴係從伊朗傳入,進入中國本土後,常與寶相花、蓮花、葡萄等相配,其形象或是在盛開的花朵中心露出綻開的石榴果,或花苞之中滿是石榴籽。海石榴紋最早出現於唐三彩陶器上。此件三彩器上頗似蠟染的釉麵及海石榴和連珠紋的裝飾題材都深受西亞文化的影響。(陝西 雨嵐)



記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的中國陶瓷精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sunshine1008 回複 悄悄話 thanks for sharing. I love them!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