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慕容青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概念網絡的哲學觀

(2008-05-07 16:09:40) 下一個

過去幾年裏,對於哲學到底是什麽以及真理到底是什麽這個問題不知反複思考過多少遍,也看過很多別人在這方麵的理論(我的個性是不太喜歡重複別人的工作,之所以要自己反複思索是因為對別人的理論不滿意)。最近,為了準備一篇有關哲學的發言,又把這個問題仔細反複思考了一下,理清了一下自己的思路。總的來說,我的哲學觀或真理觀是非常地相對主義的。當然,我的相對主義是不涉及宗教信仰的,因為那是超出了我們一般智慧的範疇。

在反思了我的相對主義哲學觀之後,我終於總結出了這些年來實際存在於我的相對主義思維背後的哲學觀的總體結構,可以稱之為概念網絡的哲學觀,在這裏與大家分享一下。

在進入了後現代的今天,大家都有了一個共識,那就是盡管客觀的存在有其自身的特點,我們所認識到的真理卻是依賴於我們所使用的語言。對於我們人類來說,不存在完全獨立於語言的真理。這是中國古代先賢老子在2500來年前就指出了的,但我們卻似乎等待了2500來年才明白這個道理;而且非常遺憾地,不是由中國人先明白過來的,而是由與老子毫無關係的西方人先明白過來的。

在過去幾千年中,在絕大多數人的心目中,在這個世界上,關於一切問題都存在著一個絕對的真理,有些絕對的真理已經被認識到了,還有很多絕對的真理還沒有認識到,但是我們總有一天會認識到這些絕對真理的。相對主義(這裏指關於認識及真理的相對主義)者們不同意這樣的看法,他們提出了各種被冠之以“相對主義”的理論,但是這些理論遇到很多批評。這些批評一方麵由於已有的相對主義在某些方麵難以自圓其說,一方麵是由於提出批評的人很難放掉人類根深蒂固的絕對真理的觀念。有關相對主義的理論及其對之批評在很多地方都有介紹,這裏就不一一列舉。

 

語言不但是用來表達大道理的,更是我們日常交流與思考的基礎。而我們使用語言的過程其實是運用由語言表達出的各種基本概念的有機組合的過程,這些概念包括了從諸如蘋果這樣的表達具體實物的名詞,到諸如自由這樣的表達非常抽象的意義的詞匯。我自2005底開始對我們日常非常熟悉的諸如公平,正義,邪惡,謊言等基本概念進行了一些分析。在這過程中,我發現兩個現象:1)人們普遍認為因為這些基本概念不但是字典上解釋得很清楚的了,而且各種哲學文章也有論述,甚至生活本身已經把這些概念表明得清清楚楚,所以我們可以好不含糊地運用於我們的日常交流中;2)這些概念所涉及的意義並非象人們想象得那麽簡單,也不是簡單的一兩句話的定義就能解釋得清楚的。更令我吃驚的發現是,在過去幾千年裏,雖然這些基本概念在人類的政治,文化,經濟,以及家常生活的交流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甚至可能曾經在決定生死存亡或民族興衰的宣告,誓言,論戰文章中被無數次地運用過,是人類文明一些最最基本的思維元素,但是,人類對於這些概念的認識卻是令人吃驚地模糊不清,甚至充滿錯誤!

這些發現更增添了我的哲學思維的相對主義色彩,但同時也促使我不斷地去思考,為什麽會這樣,以及這樣的情況會對人類文明帶來什麽樣的影響及結果。過去一周裏,終於借著準備發言稿的機會,把這方麵的思路理清了,得出了一個對人類的哲學或知識(當然包括真理)的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

其實,自有人類文明以來,我們的一切知識的總庫(真理的,謬誤的,或既不真理也不謬誤的)是一個籍著各種語言,由各種概念構成的一個動力學網絡。我們所用的每個概念其實都隻是這個網絡的一個節點。每個節點既可以作為構成其它語言體的元素,其本身又是由很多其它概念支撐起來的一個形而上的表達。比如,看過我的《公平人生》一書(該書被整理修後連續登載在我的幾個中文博客裏)的讀者可以看到,對於我們多數人來說是“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的“公平”這個概念其實是許多非常複雜的哲學意義的一個形而上的表達;再如,前麵提到的蘋果的概念,其實是水果,有時甜,有時酸,有時硬,有時軟,有時有蟲子等各種有關的經驗及認識構成的一個形而上的概念。(熟悉結構主義的讀者可以通過比較看出我這裏的概念網絡與結構主義的不同,也可以幫助認識解構主義為什麽會有功效的原因)

我上麵用到了“動力學”這個詞匯,這一方麵是因為我個人對於“動力學”一詞的偏好,另一方麵是為了表達知識網絡本身具有各種邏輯的結構及對知識的擁有者和使用者的心理作用。對於喜歡用“有機”一詞的讀者,可以把這裏的“動力學”改成“有機”。

在了解了人類知識體係的概念網絡特征之後,我們對知識或真理的相對特征便可比較容易理解。人類自古以來所追求探索的那種非常“實在的”,“硬邦邦的”,“終極的”真理其實經常是並不那麽實在,也不那麽硬,更不是什麽終極的,而隻是建立在其它的概念網絡(或概念次網絡,如果把概念網絡一詞專用於知識整體,我們可以把其中的任意一部分稱為次網絡或子網絡,也可以簡稱為網絡)上的一個相當軟的形而上的表達而已。人們對於它所依賴的其它概念的認識的改變完全可能改變對這個概念本身的認識。我這裏用到了“經常是”而不是“絕對是”,這是因為我覺得“絕對是”一詞本身不夠“相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