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的博客

身在海外,人到中年,難免對自己以往的生活的點點滴滴有所感悟和體會,願意寫出來與各位分享。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子欲養而親不待

(2012-03-19 22:39:40) 下一個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高尚一點的,可以說靠自己所謂的事業:或升官發財或獻身理想或唱紅打黑支撐著;自私一點的,可以說靠個人嗜好:吃喝玩樂,或賭或嫖-打打麻將包包二奶苟活著;像我一樣平常一點的,無非是靠愛情友情親情維持著。 

 

             愛情和友情親情相比,保鮮期最短。一見鍾情或許是愛情,一結婚就隻剩下了感情;友情和愛情親情相比,最具反差。提起時,都說重要,放下時,一起忘記;而親情相比於愛情友情,最為靠譜。因為血總是濃於水,砸斷骨頭還連著筋,所以有了多一層強大的保障。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裏講的當然是親情,尤其是與父母之間的親情。 

 

             這次父母來新加坡說是小住,可一小住卻住了近半年。每一次一見到父母,第一個反應就是怎麽又老了點,要等到相處幾天後,才會慢慢回到從前,當初的感覺。其情形好像突然闖進一個沒有陽光的房間,眼前一片漆黑,慢慢地,房間的輪廓才會漸漸呈現。眼睛需要適應的時間,人也需要感覺的時間。 

 

             這一次父母來新加坡,我感到責任重大,不能讓父親的終身遺憾又同樣發生在我的身上。此話怎講?又要翻陳年老賬了。 

 

             我父親66年支邊去了貴陽,一去就是好幾十年。在這期間,他的母親,也就是我的祖母,多次提出想去貴陽看看她的寶貝兒子。起初可能由於經濟條件不允許,後來又由於種種原因限製,一拖再拖,始終未能成行。等到家裏經濟條件改善,想讓晚年的祖母去貴陽享幾天清福的時候,不想他老人家卻提早一步撒手歸西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我想會伴隨我父親一輩子。想當初,經濟拮據,關山相阻,隻是一個美麗的借口。到如今,即便日日思念,年年上墳,也隻能是一種無奈的補償。這是因為: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者,親也。 

 

            我不能重蹈我父親當年的覆轍。所以,我來新加坡後不久,就把父母接來過一次,雖然住著人家的房子,但還是感到其樂融融,相見甚歡。生大兒子的2000年,父母又來此生活了整三個月。可一晃,又十年過去了,父母先後步入了古稀之年,垂垂老矣,卻再也沒有來過,當然在這期間,我有好幾次回國探望他們。 

 

            父母來新加坡的半年,我們早夕相處,晨昏相伴。雖然我的生活被徹底打亂,為了兒子的教育問題也時有爭論,母親大人強勢的作風一如既往不減當年,而我老爸隨時引吭高歌的習慣依然如故我行我素,但我卻感到無比的愉快,十分的寫意,好像又一次重溫了童年在貴陽的生活,吳儂軟語充滿房間,京戲評彈不絕於耳,隻可惜時空變幻,貴陽變成了新加坡,我兒子變成了我,而我卻變成了我爸,人生如夢,歲月如幻,但隻有親情會至死不渝,永不改變。 

 

            人到中年,我突然發現: 此時此刻,父母健在,生活愉快,是我人生的一種幸福;隔三岔五,打個電話,談天說地,是我人生的一種寄托。如果哪一天,拿起電話不知打給誰,逢年過節不知問候誰,這隻能是我人生的一種無奈。
 

            人生總有遺憾,我的遺憾是:父母在,卻遠遊,聚少離多。曆盡無數次的揮手告別,擁抱相見,而歲月就這樣黯然流逝。真所謂:“時光如針,繡滿離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花甲老翁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讚賞.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