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北京的橋(一)——多橋之都

(2008-08-20 10:28:51) 下一個

北京的橋(一)——多橋之都



樓蘭



世界上有若幹以橋文明的地方,那是因為那些地區多河流或傍海灣。俗話說: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水多的地方自然需要較多的橋,那些水鄉水城或濱海城市也就以橋數眾多或某橋具有地標特色而聞名於世。

然而,如今有個既不靠海也沒啥河流的大都市,卻建造了無窮多的橋——當然是旱橋,或者叫路橋,也叫立交橋。其實此地完全無需這些橋來增加聲譽,更不必用這些橋來做特殊地標,因為這個城市本來就大名鼎鼎,有著很多世上獨一無二的古址新跡。她就是中國的首都北京——我從小生長的地方。


鳥巢旁的四環路北辰橋


如今回到北京,“打的”不僅是一種出行的手段,也是了解時下風貌民情的方式之一。北京的“的哥”即出租車司機都愛與乘客聊天侃大山,以消磨路上時光。因為整天拉著來自五湖四海的客人們在這個城市裏轉悠,的哥們可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開口聊的也往往不同凡響。聽的哥說:“全國就屬北京立交橋多,沒事兒造這麽多橋讓人眼暈。咱整天開車的見了這些橋都發怵,因為記不住哪兒是哪兒,也整不清楚每座橋上該怎麽拐彎兒。”

與三十多年未見麵的高中同學們聚會,當年同桌的他,大學畢業就到北京城建部門建路造橋,從參建北京第一座立交橋開始,迄今經手建造的橋比別人走過的橋都多了。業績貢獻與身份地位成正比,眼下的他已是掌管全市建設的領導,算是咱班同學中最出息的成功人士之一。雖然正忙著驗收奧運場館,他仍然不忘同窗情誼,為了滿足從海外歸來的我會見同學的心願,身居要職的他包攬了從安排聚會、定座買單、到接送老師等的全套服務。

盡管對老同學不勝感激,我卻仍忍不住向他這當主管的直言本人在京多日的親身體驗以及廣大民眾和的哥們的意見。“全怪你啊,給北京造了這麽多的橋,反倒讓北京的交通越來越亂越擁擠。”眾同學也跟著發難,這個說某立交橋設計不合理總是堵車,那個說某環路出入口沒選對地方,還有說路標指示牌不清楚……我覺著主要問題是北京的整體城市建設缺乏有遠見的統一規劃。他解釋說自己就管建造這攤兒,規劃、設計、設置標示牌等都另有部門負責。這更說明發展中的北京還需要統籌和協調。拿咱外行的眼光看,北京的路橋和建築物若論建造質量其實真不錯,老同學功不可沒。但我總感覺在城市開發整體意識上有些基本點沒搞對方向,這當然不是一兩個人能做主的。可既然逮著他這個大小算個頭兒的,咱也趁機反映意見關注一下國內建設麽。

首先,我覺得北京的亮點根本不在於有些人津津樂道的飛速變化和標新立異的新建築,因為她不像深圳之類從漁村平地造起的城市除了現代沒別的。古都北京的韻味全在其曆史內涵中,因此恰恰就不該把此地的古老拆光了變沒了。可惜,北京依然沒有記取當年拆城牆破四舊的教訓,在新世紀仍然進行著大刀闊斧的破舊立新。我走過前門外西四等老城區的一些經典胡同,好像到了地震災區,真感觸為何人們把China叫“拆哪”!很多舊日城門古跡蕩然無存,隻把名稱冠在一座現代立交橋上,這樣的古為今用實在令人悲哀!辦奧運搞開發不是摒棄傳統毀滅古舊的借口,新的現代的並非就一定就是好的,日新月異也不見得是眾望所向,殊不見歐洲很多曆史城鎮就拒絕變化保持古老。北京,有那麽多令人驕傲的古老,除了作為地標的皇宮園林,還有城市的細胞血管——四合院民居和胡同。可如今,這北京的基因還剩了多少?早有人疾呼,尤其在古跡眾多的北京皇城中心區,應該謹慎拆舊並禁止建造破壞整體氣氛的新式建築物。但天安門廣場旁還是出現了一個巨型亮蛋國家大劇院,就是這個都市裏最滑稽的一個敗筆。

其次,修路造橋者應該搞清楚這些東西的功用是方便人類生活,而不是擺樣子搞形式。記得三十年前北京新建第一批立交橋時,曾把它們當作城市現代化的裝飾物,首先考慮美觀而非實用。據說試圖把每座橋的樣式都搞得不相同,從高空看這個像蝴蝶那個似蜻蜓的,結果每座橋的轉向方式各辟蹊徑,不僅令司機們暈菜,更加長不必要的引橋占用多餘的地皮,也因車輛行駛路線延長而形成擁堵。至今,北京的路橋依然是批發的形象工程:為了一圈圈擴建環路而大搞拆遷,沒水也架橋——在對稱地點建造立交橋。那類封閉式高速路和上下交錯的立體行車橋本來適於曠僻地區的交通,或城與城之間的連接路段,充其量在城市邊緣作為融入市區道路的過渡。如若在商業區生活區集中的都市內過多采用,就會把城市切割得四分五裂。在北京,經常眼見到要去的地方就在路對麵卻偏偏過不去,開車要繞大圈子,騎車或步行人過馬路更不方便。用如今國內流行語來說,就是缺乏“人性化”考量。


繁華市區的天壇東路也封閉,行人過路必須繞遠走天橋

不知道規劃設計建造者們是否考察過足夠多的國外城市,不知這北京的建設布局學了哪一家?發達國家在城市建設上也走過不少彎路。我居住多年的美國波士頓,當年就因修建兩條穿越市區的高速公路把城市割裂,破壞了整體布局和景致,正好被高速路劈為兩半的唐人街外側部分從此蕭條。為了補救這令文化之都波士頓喪失風貌的建設敗筆,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政府斥資巨款搞了一項“大挖掘”工程,主要就是要把穿城而過的高速路段重建成地下隧道,而將地麵回歸成方便民眾的城市道路和生活綠地。這至今未結尾的“大挖掘”因工期一再拖延、經費不斷追加,還有鬧出人命的“豆腐渣”和貪汙醜聞而臭名昭著。美國人一定“早知今日,悔不當初”,後悔當年就不該在市中心修這些令都城市元氣大傷的地麵高速路。

作為晚開發一步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其實完全可以吸取外國人的教訓,尤其在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方麵。然而,中國人似乎把發達國家過來人的勸告當作嫉妒或試圖阻礙中國發展的不懷好意,別人越說不,咱偏要這麽做。今天的北京布滿了鋼筋水泥的森林與壕溝,這些精心施工的路橋,既是通路又是障礙。由於到處是封閉路立交橋,步行人過街要走地道或天橋,對腿腳不便者來說很殘酷。原先從我母親的住處過馬路就可以到一個小公園,近年這條普通馬路變成了高架路,去公園要繞個大彎子從橋下層鑽過,沿途卻根本沒修人行便道,人與汽車爭路而行是多麽危險!咱老媽從此與數十米以外的公園無緣了。

另外,北京走錯一步的還有過於寬鬆的購車上牌照政策,造成如今的私家車泛濫交通惡化。奧運會期間的單雙號限行隻不過是權宜之計,如同日後搞計劃生育也難挽救當年鼓勵人口增長惹下的禍根。在發展城市交通上,北京在一開始就該考慮到自身的人口巨多,因而不該允許私家車盛行,而應像東京、紐約等大都市那樣發展以地鐵為主導的公共交通。要說如今北京的公交車線路也算相當發達,但依然沒有充分照顧各階層民眾的需要,不夠人性化。

我也向老同桌抱怨,北京地鐵站的標誌不明顯因而尋找不易,站內滾梯隻有上沒有下,讓老弱病殘走下數百級台階可真夠難為的啦。他說每個車站應該都有垂直電梯,不然通不過驗收。咱希望的是,電梯不要隻當應付驗收的擺設,應該隨時向乘客開放。他說會轉達咱海外華人的合理化建議,檢查城市建設中的瑕疵。公平地說,北京城確實有很多值得稱道的變化,但既然依然存在很多不方便,說明還是有不足之處。咱提意見也是為了北京的明天更美好。

沒想到,卻水少河的北京會變成一個“多橋之都”。當下北京到底有多少立交橋?恐怕連經手建造的咱同桌也說不清,因為這數目還在不斷增加。太多的現代旱橋,讓北京變得麵目全非,卻似乎到處大同小異沒了本來的特點。回到故鄉北京,已經找不到往年的風貌,也沒了懷舊的感覺,卻讓太多立交橋在感官上和行動上留下了疲勞的印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綠絲絛 回複 悄悄話 回複SUNNE的評論:
打修了路後,橋多了但我會北京就不認識家門了。橋是很多但沒有特色,也並不方便。我還是喜歡老北京的馬路,兩邊白楊參天。
SUNNE 回複 悄悄話 嗬嗬,我母親家門口的馬路都很寬,很少有斑馬線。馬路邊上有一家醫院,隻在醫院旁邊修了過街天橋,隻有樓梯沒有坡道。不知老弱病殘和駕輪椅的病人如何過天橋或過馬路。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