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樓蘭:關於懺悔與青春的對話

(2006-04-22 21:00:30) 下一個

關於懺悔與青春的對話

樓蘭

北美女人





在大學讀書的女兒放春假回家,全家三口有機會共進晚餐。飯桌上,老爸和老媽邊吃邊談論近些天從網上看來的“老三屆”和“知青”話題,說到這批人該不該為文革而懺悔,身為其中成員的兩口子自然有很多感慨。

對話吸引了邊吃飯邊看電視的女兒的注意力:“你們說什麽哪?”

媽:“你聽說過中國的‘老三屆’嗎?你爸就是其中之一。”隨後解釋了老三屆的定義。

爸:“還有‘知青’,是指那些上山下鄉的中學畢業生,當時找不到確切的職業頭銜給他們,就用了‘知識青年’這麽個稱呼。”

媽:“你爸你媽都曾是知青。不過知青包括的麵兒可比老三屆廣闊多了,從文革前到文革後十好幾屆學生呢。我就不是老三屆,可下鄉當過知青。你看過《八九點鍾的太陽》,裏麵說到這些。”

女兒:“那又咋樣?”

爸:“有人說,老三屆和知青這些人應該為中國文革的罪責而懺悔。”

女兒:“‘懺悔’是什麽意思啊?”

媽:“應該是Confession。有人覺得,或許中國人不完全理解這個詞的含義。比如教徒們向神父懺悔,也並不一定非有罪行錯誤才為之,人人都需要良心懺悔。因此這詞也帶些正麵淨化心靈的意思吧?”

女兒:“可在法庭上,Confession就是認罪的意思。這個詞有兩重含義,人們多半理解還是帶負麵的招供認罪的意思。”

爸:“所以有人說讓老三屆這代人為文革懺悔,才引起爭論。我是老三屆中的一個,最清楚當年這批人並不是都狂熱,有意無意幹過壞事的更是少數。這批人夠倒黴了,先受蒙蔽當炮灰,後來又得當替罪羊。”

媽:“拉上全體知青就更不合情理,知青本來就是文革受害者,多數後來下鄉當知青的文革初還很小,憑啥要為人家背罪呢?”

女兒:“文革都過去那麽多年了,幹嘛還要翻這些事啊?再說,罪責和懺悔都是很私人的行為,怎麽能不分好人壞人讓一批人一代人統統懺悔呢?”

媽:“青春期的teenager們不是在任何年代和國家都容易逆反盲動被利用麽?遇到社會異常加上有人故意驅使,就助長了其中一部分人的瘋狂。文革初期的環境,那些中學生們的反常行為好像成了那一代人的標簽,對全社會的影響也顯得特別厲害,有些人就把他們當作一個整體而耿耿於懷。其實當年美國的嬰兒潮不是也瘋狂了一陣麽,美國人民也沒說讓他們集體懺悔。”

女兒:“我們的教育心理學史課正學這些呢。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世界都很瘋狂,美國也一樣。嬰兒潮一代那時正是teenagers,前所未有的逆反,幾乎所有人都與家長堅決對抗。那個時候的青年人,還都覺得個人非常了不起,好像自己一個人就能改變世界似的。”

爸:“哈,跟我們當年一樣,一副叱吒風雲的氣派,那話咋說來著?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

女兒:“所以當年美國年輕人也搞出那麽多示威抗議,好像要用革命拯救世界似的。後來發現根本達不到目的,很多人就消極潦倒,吸毒酗酒性解放,亂七八糟的花樣特別多,弄得整個社會都亂哄哄的。”

爸:“比起美國嬰兒潮們沒人逼迫就主動折騰,我們中國的那一代同齡人其實更被動。起先是被蒙蔽利用煽動起來鬧革命的,後來被迫上山下鄉,前途渺茫,多數人想不消極潦倒都不行。”

媽:“那個時期全世界都很混亂,中國的文革當然更殘酷。後來的人們都不希望亂世重現,不過各國反思曆史的方式不同。”

女兒:“就是,總結曆史教訓可以從政治、社會、學術等不同的方麵。我們學的也是曆史,叫西方心理學發展史。從心理專業研究領域反映了人類社會的進化過程。反省六七十年代的教訓,並沒追究當時那些青少年的不良行為,而是重在教育後人,促進了美國的青春期教育心理學發展。這樣不是更能起正麵作用麽?”

媽:“你瞧美國,當年吸毒逃兵的能當總統,軋死過人的能當第一夫人。作為個人,他們有沒有懺悔青少年時的錯誤?美國人民並沒這樣追究,那是他們個人的事。作為整體的一代,他們有沒有反省當年的荒唐?美國人民也沒有這樣質詢。可如今誰能否認嬰兒潮這一代的巨大貢獻?他們青春期的教訓也被後人接受了,今後不會再走那樣的彎路。這就是曆史的進步,也是美國這個國家得以進步的原因。”

爸:“可惜,中國的社會研究不是這樣,中國人的思維也和美國人不同。新一代的想法和老一輩也不一樣。”

老媽的好奇心被勾起來了,問女兒:“那你們現在的年輕人都既往不咎麽?難道沒有改造世界的理想了麽?都追求什麽?是怎麽想的呢?”

女兒:“如今誰還信個人有多偉大呀!改造世界是要做的,但誰要以為憑自己的本事就能幹成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讓別人看著傻不傻啊!現代社會,個人的功用,隻能通過社會機製和體係來發揮,每個人能做好自己該做的具體事就行了,就是為人類做貢獻了。”

嗬,如今的美國孩子,這麽實際而理智啊,看來就是再來場文革也蒙騙煽動不了他們。

提到教育理論話題,老媽與女兒更有了共同語言,趕緊虛心請教人家美國大學的課關於青春期造反是咋講的。

女兒:“美國的青春期教育理論也比較新。青春期這個詞在1850年代提出來,但直到嬰兒潮世代才明確定義人的成長期是有這麽個階段的。那以前的老輩們甚至都沒表現出青春期這樣的心理過渡時期。過去的男女孩子都很早就承擔持家責任,得趕快長大,沒工夫琢磨逆反。而且生理成熟比較晚,女孩子一旦月經來潮就算成年,就可以結婚養育後代。青少年們一有了孩子就升任長輩了,更不會再孩子氣地瞎折騰。”

媽:“這麽說,青春期逆反是閑得慌閑出來的?所以需要承擔養家責任的貧困家庭和農村孩子的青春期逆反不明顯,卻懂事早熟,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啊!”

爸:“怪不得文革時老三屆裏那麽多人折騰呢,那時學校停課沒書讀,畢業了又不給分配工作,閑在家裏社會上無所事事,可正逢青春精力旺盛,能不找事兒折騰造反麽。看來是得給中學生的學習壓力加重點,讓他們沒空兒瞎琢磨亂折騰。”

媽:“光是學業壓力還不夠吧?被家長嬌慣衣食無憂光會讀書的孩子,興許思想更空虛才想反抗呢。一定要讓孩子從家庭到社會都擔負責任,培養義務感,才能盡快成熟起來。”

女兒:“是的。以前美國人家平均來說也不富裕,還有過經濟大蕭條,貧苦使孩子們懂事早,過了童年就是成年。二次大戰之後美國經濟攀升,家庭條件普遍好轉,嬰兒潮們少兒時期不用像前輩那麽早就考慮養家糊口,加上社會局勢影響,頭腦裏想的東西多了,青春期逆反就特別顯露出來。”

媽:“所以我就說嗎,要想分析文革,評說哪一代人的功過,必須要先對中國現存的幾個世代有個明確的劃分,才能通過與前人後代比較,分析出某一代人的心理思想行為有何不同。光割裂出老三屆知青一代,說他們這樣那樣,不能服人。該為文革承擔責任的,難道不是當年的成年人而是少年麽?瞧人家美國的世代研究作得好,對每代人的成長過程和各代間相互影響都有科學分析結論,所以能找出某代人集體行為異常的根據,這才有說服力。”

女兒:“‘既往不咎’是不記仇的意思麽?對過去的大事情,是都要研究,這就是‘曆史’。可研究分析的目的不應是跟個人算老帳,而是可以總結出學術理論或社會公論。從心理學角度講,不同代人之間也是互相影響的,總結老一代的教訓,可以作為新一代將來的參照。”

說到各代人之間的影響和成長心理,老媽來了興趣,向女兒打聽美國對嬰兒潮之後各世代的青春期理論是咋說法。

女兒說:“我們的課剛講到六七十年代社會狀況對嬰兒潮青春期的影響,美國青春期教育理論也是那之後得到發展的。至於後麵世代的情況,我們還沒學到呢!”

“那好,等你學完了再給我們講講。”爸媽都投來期待的目光。

從中國的文革懺悔,扯到美國的世代青春期,似乎從呼風轉到了論馬牛,可誰能說其間的聯係不是問題的核心呢?

晚餐吃完了,對話也暫時告一段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