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鶩者。。。

其鳴無聲,其飛不能高遠,日沉浮於鷗鷺之間,而默以自容。
個人資料
正文

從當代讀者的角度去感悟聖人孔子和聖子耶穌

(2007-12-30 20:01:24) 下一個
試論聖人孔子與聖子耶穌 金玉成

去年聖誕節前,北大、清華、人大、政法等幾所中國著名學府的10名哲學或教育學博士聯合署名發表了“抵製聖誕節的聯合署名倡議書”。作為一個事件,引起了網上一片熱議和爭論。該倡議書表麵是鄭重呼籲國人慎對“聖誕節”,背後是想通過排斥基督教文化,來達到複興儒學和重建儒教的目的。正如該事件的發起人所宣稱的:“拒斥耶教成為複興儒學和重建儒教的必然命題。”



當人類進入21世紀的今天,如果有老學者打著複興中華傳統文化的旗號,還好理解;但是當代人文社科年輕學子,尤其是哲學或教育學博士,特別是中國前幾所著名學府的博士,居然打著“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的旗號聯合署名發表排斥早已屬於世界文明的基督文化,不禁讓我費解。本來並不擅長寫曆史人物評論的我,也不得不思考並寫點什麽,以促進文明的開化與融合。



  正如提到儒學儒教,世人會推崇創始人孔子一樣;提到基督教,世人也會推崇創始人耶穌。孔子是世界東方春秋戰國魯國人,約誕辰於距今2557年前的9月28日;耶穌是世界中東古羅馬帝國猶太人,約誕辰於距今2006年前的12月25日。



  我不是考古學家,也不是曆史學家。因此,我不從精確角度去研究,我願意從一個當代讀者的角度去感悟聖人孔子和聖子耶穌,算是拋磚引玉吧。



  我的手頭上現有兩部分別記載孔子和耶穌的書,一部是《四書》,一部是《聖經》。通過淨心讀書,我們不難知道孔子與耶穌的“同”與“不同”。



  從收徒施教角度看,孔子與耶穌都是沒有老師的老師,可稱原創性導師。《四書·論語》中與孔子直接對話的弟子約有14人,《聖經·新約》中與耶穌直接對話的門徒有12人。兩位老師當年施教都是巡遊口傳,沒有親自著書和立教,著書和立教皆是弟子或門徒後人所為。兩位老師,頭腦中似乎蘊藏了無限的智慧,麵對弟子或門徒的提問,不僅對答如流,而且言之在理。無論是弟子還是門徒,幾乎沒有人能夠難住或是問倒他們的老師。



  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等。



  耶穌說過:“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聽上帝之道而遵行的人有福”、“夫妻連合,乃是一體。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開。”、“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麽,為身體憂慮穿什麽,因為生命勝於飲食,身體勝於衣裳”等等。



  孔子常用格言,講“道”、講“仁”、講“義”、講“恕”、講“禮”、講“政治”,講“君子”等等,主張“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耶穌常用比喻,講“道”、講“愛”、講“義”、講“恕”、講“信”、講“感恩”、講“預言”等等,主張“不與惡人作對,不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盡可能與對頭和解。”、“拒絕一切罪的誘惑,遵行上帝之道,一切榮耀歸於神。”他一邊講道,一邊還常常給患難之中的疑難病人治病,顯示了一些“大能”或者“神跡”。



  孔子與耶穌生活在相互隔絕的不同地域不同年代,自然會有一些不同。其中一個顯著不同是兩位老師的人生事業使命感不同。孔子主要以實現個人政治理想和教訓政治人才為使命;耶穌則主要以傳授上帝旨意和拯救普世人類為使命。由於使命感不同,所以當孔子自己的政治仕途坎坷無望後轉而意識到自己雖老還可教育弟子;而耶穌則從年輕傳道開始即選收和教訓門徒,不僅沒有熱衷政治的意圖,還挑戰了當時的政治和宗教權威們,當麵對權威們的迫害時,不膽怯、不怨恨、視死如歸,忍受了被活活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折磨和刑罰,獻出了生命。



  當今世界正朝一體化方向發展。科技革命正在促進經濟的融合,經濟的融合正在促進文化的融合,文化的融合正在促進政治的融合。作為2000年後的人們,麵對這樣兩位近乎完美的古代老師,若能兼而好之,接受各自的優點,最好;退而求其次,偏好一方也未嚐不可;但是排斥任何一方,肯定是不妥的。


  孔子已是世界的孔子;耶穌也已是世界的耶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