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手捧方便麵閑聊各地小吃:南洋肉骨茶

(2008-07-20 21:58:34) 下一個

初來新加坡的頭兩個月,對這裏的氣候飲食和生活節奏都不太適應。每到午餐時段,看見坡人行色匆匆,如同一群群饑餓的老鼠從四麵八方湧向熟食中心,叫了一份快餐風卷殘雲,頃刻間作鳥獸散。吃來吃去,總是覺得當地華人食物過於單調而且缺油少鹽,不如大陸香港來的可口。
有次加班趕一個項目,和同事們忙了一個通宵直到上午十點多,總算交差了。本來想回去睡個懶覺,老板請大家去吃早餐。那時的辦公室在丹榮巴葛,隨著同事們一起走去那個簡陋但以食物聞名獅城的老字號熟食中心-麥士威巴沙。來到一家名為“南京街肉骨茶”的排檔前落座,老板看來是這裏的常客,以閩南話吆喝了一句,排檔主人就笑容可掬地推來一個燒得滾沸的茶爐,並送上一小包鐵觀音。當地同事熟練地泡上茶,問我以前吃過肉骨茶沒有,回答尚未,抬頭看看排檔的招牌和說著閩南話的排檔老板,看來這老板以及買賣與南京沒有淵源,倒是肉骨茶的閩南話拚寫“Bak Kut Teh”讓人覺得有趣。很快,熱騰騰的肉骨茶上桌了,隻見碗裏濃濃的醬湯裏放著幾條煮得微爛的肋排骨,一股濃鬱的中藥味道撲麵而來,啊,好像北方的燉排骨啊,最喜歡中藥烹煮的菜肴了,店家又送上一碗切成一段一段的冷油條,白飯,和泡在濃醬油的碎紅辣椒,好久沒見過這麽北方化的食物了!端起碗來,稀裏呼嚕大塊朵頤,一碗肉骨一碗白飯下肚,卻又意猶未盡,向主人討了一碗肉湯,象本地人一樣,夾起油條有模有樣地蘸著肉骨湯吃個過癮,直吃得大汗淋離,齒頰生香。從此,愛上了此物。
工作之餘,走街竄巷,體驗星洲的風土人情也一並體驗當地的特色小吃。肉骨茶是少不了的,漸漸地,也知道閱讀當地華文報紙的美食專欄可以按圖索驥地抄近路直奔主題。吃來吃去,有兩家肉骨茶店成了我常去的地方,一家就是前麵提到了的南京街,還有一家就是不遠處牛車水的芳林苑中的一樓肉骨茶雖然環境不雅,其他幾處知名的肉骨茶檔口倒是不敢恭維。令我不解的是,這樣油膩的食物本地人偏偏在早上吃,而且即使用濃茶鐵觀音解膩也是寥寥數盞點到為止,不管怎樣,入鄉隨俗吧,每到周末,先睡個懶覺等到太陽曬屁股很久了,再踏拉了個人字拖慢慢踱去牛車水品嚐肉骨茶,往往早午餐一頓解決。其間也有個小插曲,某次見到一個肉骨茶招牌上書“發起人肉骨茶”,讀的時候在“肉”字和“骨”字之間略微停頓一一下,不由得啞然失笑了,因為聯想起了《水滸傳》中菜園子張青夫婦的老本行。
久而久之,對於本地小吃可以說是如數家珍,不過一次在馬來西亞同事麵前談及肉骨茶,卻被奚落了一頓:“新加坡的Bak Kut Teh比起馬來西亞還得遠呢,其實Bak Kut Teh就是起源於馬來西亞,新加坡的算什麽啊,有空我帶你去吃正宗的Bak Kut Teh”啊,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好啊,改天去吃馬來西亞的肉骨茶。找個了黃道吉日,拉起一隊旅友包車去了馬六甲,邊吃邊玩。午餐時分,熟人找了一家當地的木棚屋去品嚐肉骨茶,果然那裏的肉骨茶比起新加坡的更精彩:是用砂鍋熬煮的,藥材味道更濃鬱,有桂皮、八角、丁香還有很多說不出的味道,沒有剝皮的蒜頭在肉骨湯中翻滾,取代了新加坡肉骨茶裏的胡椒粉味道。肉骨湯裏也不單單是肋排骨,還有豬肝、豬腰、豬腸、香菇、生菜,更開心的是,這裏的米飯不是單調的白飯而是用菜心和蝦幹一起烹煮的,而且隨便免費添加吃飽為止。旅友們胃口大開,幾乎每人都叫了兩碗菜心飯我們這桌還加了一煲肉骨茶,直吃到茶足飯飽食,一哨人馬(其實根本沒有馬)才心滿意足地上路。
新加坡地域狹小壓力不小,快樂隻能是自己去尋找,鄰國馬來西亞就成了休閑放鬆的好去處,去體驗一下海濱、古跡,也順便品嚐一下那裏的海鮮、榴蓮、肉骨茶。也去吉隆坡品嚐過著名的巴生肉骨茶,坐在簡陋的餐室裏,望著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一杯一杯品嚐著濃茶,聽著耳邊的南國鄉音,好像時鍾都停滯了。身邊的當地人也都是祖上南來的閩粵鄉民的後代吧,他們的祖先或投親靠友或被賣豬仔到了這裏割膠采錫,辛苦勞作之餘用來自故鄉的中草熬製成熱騰騰的肉骨茶來滋補自己疲憊的身軀,一邊夢想著能衣錦還鄉,可是多數再也沒能回到故土,終老他鄉。我還依稀記得一首廣東開平的童謠:
“阿爸離家打工把家養,來到金山好淒涼。好淒涼,掛肚腸。夜裏金山入夢鄉,夢裏不是金山樣,夢見阿爸淚沾裳。”
南洋、金山、澳洲,一批又一批的南國先人們為了擺脫貧窮,漂洋過海來到異國他鄉忍受著孤獨和歧視,艱辛地奮鬥著,最終落地生根。如今,我們一批批的後生們也是滿懷憧憬離開故土希望一圓自己的成功夢,可是人在屋簷下怎能不低頭,酸甜苦辣百感交集,一碗肉骨茶,無盡故鄉情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直覺是金 回複 悄悄話 好!如聞其香。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