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人生,互助互愛

互相提攜勉勵;為我,為你,為我們的子孫後代在海外闖出美好的生活和成功的事業奉獻自己的綿力。
個人資料
peterpan166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連載】行走的畫帝張大千:人生自古傷離別(2)

(2007-01-28 20:15:40) 下一個



行走的畫帝

張大千漂泊的後半生




  著名學者陳寅恪曾說,張大千敦煌之行的創舉,是為“吾民族藝術上,另辟一新境界,雖是臨摹之本,兼有創造之功,實為敦煌學領域中不朽之盛舉”。因此,從張大千的臨摹作品中,也讓更多的中國人充分領略到,中國文化有著多麽豐富博大的瑰寶。


第一部分

人生自古傷離別(2)

作者:文歡

    
    分離在即,家裏被一片憂傷的氣氛所籠罩。 
  
   
雖然張大千是個常年在外遊曆漂泊的人,可這次收拾行囊卻讓家人強烈地預感到這一走可能就再也回不來了。連一向憨訥沉靜的大太太曾正蓉也忍不住幾次大哭起來。而三太太楊宛君雖強忍著不哭出聲來,但一雙淚眼卻緊隨著張大千的身影移動,更讓張大千心如刀絞。

    他最不敢麵對最牽掛的也正是這位三太太,如果再多一張機票,他都會毫不猶豫地把她帶走。可這樣做徐雯波恐怕會不高興。三張機票中,除他和徐雯波,另一張機票是帶走一個小孩用的,因徐雯波素來對二太太黃凝素所生的這個三歲小女孩兒心沛特別喜愛,所以決定帶走心沛。而自己親生的一雙兒女,三歲多的女兒心碧,還不足兩歲的兒子心健,卻都留在了大陸。

    徐雯波此舉至今令人費解,可能她當時還是太年輕,不諳世事,對時局還抱有希望和寄托,以為隻是躲過一陣風頭,隨後便可以回來。但她怎麽也沒想到此次分離竟成為永別。多年以後,當她輾轉得知女兒心碧在她走後不久便生病而死,兒子心健在“文革”中因受張大千“破壞敦煌文物”罪名的牽連,不堪忍辱竟臥軌自殺時,徐雯波肝腸欲斷。

    世間事惟一個情字難以說清,沒娶徐雯波時是楊宛君時刻跟隨著張大千四處遊走,不離左右,甚至一直跟到敦煌吃了那麽多苦。而後來張大千身邊又有了徐雯波,便不再用她照顧,十幾年的恩愛由濃變淡,這種愛情的過程無疑是最令每個女人悲哀和無奈的。在情感中有時候過於大度可能成全了別人,卻苦了自己。更何況要求一個大畫家的愛情專一簡直是太難了。因為他的眼睛時刻在追逐著美,而各種事物的美中,人的美則因更生動也更易打動心扉,所以愛上一個藝術家是幸與不幸,隻有甘苦自知了。

    張大千正式娶過四位太太,大太太曾正蓉(1901年生)是他20歲時出家100天時被二哥張善子強“抓”回老家後,由張大千的母親曾友貞做主定的親。曾正蓉是母親曾氏家族裏的一個女孩兒,長得白白胖胖,性格溫柔和善,完全是舊式女人,對張大千一味順從。但與張大千並無太多共同語言,又因是母親包辦的,所以感情一般,加上結婚兩年,曾正蓉都未生育,因此1922年春張大千又娶了二太太黃凝素。

    黃凝素也是內江人,生於1909年,容貌清秀身材苗條,精明幹練。她很聰明並略懂些畫,因此在張大千的四哥張文修先生所撰的《張氏家譜》中記載:黃凝素“善伺公意,甚得公歡。雖不善理家庭,而侍公書畫,俾公點墨不遺”。

    比起大太太曾正蓉的溫順性格,黃凝素顯得潑辣許多,頗有些敢想敢做的女丈夫氣概。張大千的性格表麵上看起來瀟灑而隨和,對待外人都很客氣和寬容,從不擺架子。可在自己的家裏卻完全是一副舊式的惟我獨尊的家長作風,對待子女和門生管教甚嚴,要求也很高,絕對是保守古風。逢年過節必要行跪拜大禮,並一直將這個古老習俗沿用到國外,所以有人稱他為“今之古人”倒很貼切。黃凝素愛說愛笑愛玩兒,但有打麻將的嗜好,這讓張大千很是生氣。他最恨好賭之人,為此兩人經常拌嘴。黃凝素有時不滿張大千的暴君脾氣,便時常找機會和張大千爭辯理論以泄怨氣。

    抗戰期間張大千一家為避戰火,暫居青城山上清宮時,脾氣急躁的黃凝素因瑣事和鄰居發生衝突,回到家後仍覺自己有理便不依不饒地說個沒完沒了。這使張大千非常惱火,一氣之下便衝過去推打她,氣頭上的黃凝素也回擊著,兩人拉扯之間黃凝素拿起畫桌上鎮紙的銅尺敲到了張大千手上。張大千一怒之下拂袖而去,從下午直到晚上也沒有回家。

    山間夜裏危險,幾位太太都著急了起來,於是找人幫忙一起去尋找,連上清宮的道士們也驚動起來跟著。每人舉起一支火把,在山間四處察看。青城山山勢斜陡,夜裏更難行路,虧得幾十支火把照得滿山通紅,連樹木的青色葉子也映成了紫色。幾乎找了一夜,直到天色大亮,才在天獅洞附近的一個山洞裏看見了閉目瞑坐、儼然已入定修身的張大千。

    黃凝素立刻哭了起來,說:“老爺子何苦躲到這裏喲!害得我們好找。”

    張大千卻鎮定地說:“做啥子這樣大驚小怪,你們不是嫌我脾氣不好嗎?我一個人躲在這裏你們又要來找我。”

    黃凝素隻好跪了下來認錯,請求張大千原諒,張大千這才站起身來跟著眾人回家,算結束了一場虛驚。

    但黃凝素不安分的個性還是導致她容易過激和出軌,她為張大千生育最多,操勞也最多。平日我行我素快言快語,往往這種女人都剛強有餘而溫柔不足。因打麻將、嘮叨、耍小性子,張大千和她的爭吵越來越嚴重。直到張大千娶了三太太楊宛君,領著楊宛君出入各種社交場所,也就沒時間和她計較了。

    說起張大千娶三太太楊宛君,不得不提之前發生的另一段浪漫故事。這一切都是發生在1934年一年中的事兒,這一年的春天和秋天,張大千分別認識了兩個如花似玉的姑娘。春天時是一位叫懷玉的藝人,秋天時則是藝名“花繡舫”的唱京韻大鼓的楊宛君。

    懷玉姑娘不僅長得美,還有一雙柔美的纖手。那雙手最讓張大千陶醉而心儀,覺得她真是個難找的仕女模特。張大千很想娶這位懷玉姑娘,但家裏人卻因懷玉的藝人身份堅決反對,張大千是個孝子,惟父母之命必從,隻好放棄了。而後來看見楊宛君時,張大千則不由驚呼上天真是憐他,楊宛君竟也有雙凝脂如玉的手,他不由看呆了。而時常在他身邊研討書畫的摯友於非廠便由此寫下那篇《八爺與美人》的著名文章,詳細地敘述了這兩件戀情的經過。

    於非廠是30年代張大千在北平時的好朋友,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專欄作家,也是我國著名的工筆花鳥名家。他在習畫上得益於張大千很多,而他的一支生花妙筆也因經常跟蹤點評張大千的畫,並且由於評論準確而中肯,所以和張大千非常知交。當時的北平畫壇上,皇室貴胄出身的溥心是名氣最大的畫家,於是於非廠便第一次提出了“南張北溥”的說法,從此“南張北溥”也就傳遍大江南北。

    溥心生於1896年,比張大千大三歲,是前清恭忠親王奕欣的孫子,幼年在恭王府邸度過。據說5歲時他被慈禧太後抱在膝上,把慈禧太後出的一副對子對答如流,令慈禧太後大喜,特賜給他四件珍寶,說本朝的靈情都鍾於此幼童身上,日後必以文才傳世。果然,溥心日後學識廣博,1922年,曾在德國柏林大學獲得天文學和生物學兩個博士學位,並因皇室顯貴的出身,從小便見過宮廷裏珍藏的大量藝術精品,所以起點遠高於常人,加上天資聰穎,勤奮過人,終成一代著名繪畫大師。

    溥心是一位典型的詩、書、畫三絕的文人畫家,他的畫風沒有師承,完全是因見識精品太多、太廣,在臨摹中自己體悟學成的。

    於非廠在《南張北溥》一文中把兩人的個性描寫得非常到位:“自有才藝的人們,他的個性特別強,所以表現他這特強的個性,除去他那特有的學問藝術之外,他的麵貌……乃至於他的裝束,都可以表現他那特強的個性。……張八爺(張大千排行第八)是寫狀野逸的,溥二爺(溥心行二)是圖繪華貴的。論入手,二爺高於八爺;論風流,八爺未必不如二爺。南張北溥,在晚近的畫壇上,似乎比南陳北崔,南湯北戴還要高一點兒。不知二爺、八爺以為如何?”

    文中的“南陳北崔”指的是明末大畫家陳老蓮與崔北海,“南湯北戴”指的是清代大畫家湯貽汾與戴熙。這幾位畫家都是當時畫壇上的傑出人物,張大千也臨摹過許多他們的作品並從中受益。如今“南張北溥”已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於非廠還在“八爺與美人”一文中既披露了張大千與懷玉姑娘的情事,也對張大千畫仕女的高超技法加以讚譽:“他畫的美人兒,少女是少女,少婦是少婦,而且少女美與少婦美,都有顯然的區別。他對於女性,觀察得很精密,能用妙女拈花的筆法,曲曲傳出女兒的心聲,這一點是他的藝術微妙,也是他在女性上曾下了一番工夫的收獲。”

 【連載】行走的畫帝張大千:為毛澤東畫《荷花圖》(5)
【連載】行走的畫帝張大千:人生自古傷離別(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