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到過江南小鎮的遊人都知道:每個小鎮上都有茶館,顧名思義,茶館是喝茶的場所,但是以為僅僅是茶館就大錯特錯了。魯迅的筆下茶館其實就是江南小鎮上茶館的最貼切代表。
西塘當然也有這樣的小茶館,而且比較多,清晨是最熱鬧的時候,茶館裏聚集了很多附近的各色人,每人不過隻有一杯清茶,但是氣氛確實非常繁榮。細細聽,嘈雜的人生裏有各色的行情,還有最近的新聞。記得魯迅的人血饅頭就是在這樣的茶館裏談成的?依稀還有美利堅和南聯盟的評論,言之確著,不容懷疑,似乎有幾分滑稽。其實我想:古鎮茶館依舊,嘈雜聲音依舊,隻是現代氣息無孔不入地滲入古鎮,但是正是這種反差,才使江南古鎮的魅力不滅。我小的時候,我父親的爺爺常常帶我去小茶館,那時,茶館裏好像還有蘇州評彈之類的演出哩。現在演出是沒有了,卻新增了幾台電視,昨晚的新聞聯播還在喋喋不休地說著互聯網上的舊聞。相對而言,西塘本鎮的新聞就顯得更令人關注,盡管也僅僅是一些比較小的事情而已。
到了上午八、九點以後,漸漸地小茶館裏的人群發生了一些改變。西塘鎮周圍的鄉村裏的人占了大多數,他們關注的事情就更是近了,小豬的價格、飼料的行情、東村的老板、西頭的外地打工仔.....在這時,也會有阿拉阿拉的上海話穿插其中,也有爺兒爺兒的杭州話,那種對比也是令我心動的地方。在小鎮上居住的人們看來,西塘的風景固然不差,但是常看在眼裏,也就不以為然了,小茶館裏外鄉人的一幕幕,到不失為一種風景,當前美國總統尼克鬆的弟弟萊西塘時,更是如此。
很多風景或者說是風土人情,外地遊人的感覺比鎮上的人敏銳。在早些時候,遊人到小鎮上來,看到西街或是其他的弄堂裏落落地放著幾個馬桶。還有幾個是古董級的好東東,大喜之下,怎麽辦?......我就遇上一位來自意大利的遊人,他到西塘後選購的紀念物是倒馬桶用的刷子,他告訴我:這個東西是中國水鄉古鎮特有的,很有紀念意義。當然在一般的遊人看來是可笑的,甚至是惡心的。但那位意大利人就把那把在他看來很有意義的馬桶刷插在背包裏,露出一大截,很是滿足。
推而廣之,小茶館裏的大小老爺子們平日裏所做的小玩藝就使人能接受了,什麽洗碗用的(短周)類如馬桶刷的刷子(在鄉下用灶火燒飯的特用得著),諸如此類的東西。
尊聞堂
尊聞堂位於種福堂的西側,兩堂相隔著著名的石皮弄。始建於元末清初,是古鎮最古老的民居建築。
現尊聞堂幾經滄桑,主體建築正廳、花廳及廳樓仍保存完好,正廳高爽寬敞,氣勢恢宏;花廳素雅,莊穆質樸;廳樓造型洗練,精巧秀雅,體現了明代民間住宅的藝術特色。麵積不大,卻寬敞明亮,粗獷的青石柱礎,細密的木雕構件,十分精細。堂前拱券式的軒梁,椽梁作包方抹角,兩端綴以牡丹、柿子、佛手、石榴等漏雕飾件,中間雙步梁兩側刻有“梅、蘭、竹、菊”四君子,一排木格落地長窗,裙板上繪有水墨山水畫,素淨雅致,別具一格。
《元史》、《明史》記載,官房民房繪金雲雕龍有禁,逾製者罪之.....但此處柱、梁、廊、窗上的各種龍紋龍形隨處可見,雕刻精細,在民居中實為罕見!更為稱奇的是,廳堂柱梁之上雕刻的巨幅“包袱巾”——刻著一百個“壽”字的“寶相花”圖案,上麵還有九隻口銜銅錢的蝙蝠翩翩非五,寓意“福在眼前”。所以此廳又號稱“百壽廳”。堪稱江南古建築一絕。
西塘的杜鵑
安靜悠閑的生活養育了一方水土,在西塘的文化生活裏,杜鵑花是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腳色,每個西塘人的骨子裏都有一棵盛開的杜鵑。
杜鵑花原名映山紅,據曆代考證,杜鵑在杜鵑鳥啼時開花,故與鳥同名。杜鵑花分為四大類,有春鵑、夏鵑、西鵑、毛鵑,其中以春鵑為上品。白居易曾寫詩讚杜鵑為: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藥皆嫫母。
西塘種植杜鵑花,有著良好的自然環境。早先這裏老房子的居民大都有園子,陽光充足,冬暖夏涼,而且屋後傍河,搭棚、種花、澆水都很方便,種植的杜鵑,星星點點,落於小鎮的每個角落,刹是好看.....
最有名的是一棵地栽的春鵑“白夾套”,樹幹有7公分粗,樹冠直徑有2米,高達3米,已經有100多年的樹齡,開花時十分漂亮,可惜在1987年因移植不慎,就此枯萎。
西塘的杜鵑花最近出名是在1972年,USA的總統尼克鬆訪華時來杭州,時值冬季,加上花花草草被文革掃光。根據周總理指示,尼克鬆下榻的賓館一定要布置好。浙江省園林管理局四處打聽,終於在西塘覓得精品杜鵑花19盆,為中美友好帶去了春意。
陸墳銀杏
西塘鎮上有倆棵古樹,著名的陸墳銀杏,雌雄一對。種植於明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原是禦史陸邦墓地的一部分,一株種植於陸邦祖父墓東北側,一株在西南臨水,故稱"陸墳銀杏"。
其實,江南古鎮上的古樹也比較多,但西塘的這兩棵比較有名,前幾年,因為西塘的開發,危及到了這兩顆古樹,於是在新聞媒體上開始討論如何在保護古跡和發展經濟中求得統一。不管如何,今天人們還能見到這兩棵古樹,總還是幸事!
種福堂
種福堂位於石皮弄的東側,是王家的宅第。據王家家譜記載:其世祖是宋代禦營司都統製王淵。種福堂的名稱為教誨後人多行善積德,所謂:種瓜得瓜,種福有福
種福堂為江南民居的清代大宅式建築,前後共有七個單元,總長100餘米。站在街上看到的門麵不是很氣派,與邊上的房屋沒有區別。據老人們講:那是因為從前太湖一帶有強盜出沒,門麵的平淡是一種偽裝。在我看來。與其說是一種保護,更為主要的是江南明清時期的建築文化風格——先抑後揚。
進入第二單元是轎廳,也很簡陋,不過是兩層,樓上住下人,估計備轎方便些。
第三單元是正廳,連接二、三單元的有陪弄、大牆門、天井。正廳是種福堂的中心寬十二米,有十四扇落地長窗。地上鋪一尺見方的厚方磚,大廳分三部份,中間有兩根柱子,粗三十公分,柱下麵有鼓石。刻有鳳凰展翅圖案,十分精美。正廳有特色的細節是:正廳地樓板非常結實。上麵竟然也鋪有方磚,其用意是隔絕樓板上下的聲響,驚動樓下尊貴的客人,尤其是樓上女眷的方便之聲。另外,方磚也適應江南的氣候,在潮濕的季節,能吸收水分,在幹燥的時候釋放儲存的水分。正廳掛有“種福堂”一匾,傳為陳邦彥所題,厚重端莊,凜然一股正氣。
後麵還有幾部分是廚房、起居室、後花園等等,現在都住著人家,沒有開放。現在是靜宜軒的所在。
聖堂
聖堂位於燒香港北,初建於明萬曆三年(1575年),原祀巡按龐尚鵬,稱龐公祠。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康熙五十(1711年) 兩次重修,改供關帝像,俗稱“聖堂”。舊時,每逢歲首,鎮上商販 多雲集於此,各式風味小吃、年畫玩具等集聚於此,琳琅滿目,熱鬧非凡。
西塘廟會
這是每年四月初三西塘廟會的熱鬧情景,那天,西塘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出來看看西塘鎮上的七老爺,也在隻有那天,成天坐在廟裏的七老爺會出來在西塘古鎮上到處走走,這已經成為西塘鎮上的最熱鬧人文景觀。
據說,在解放前的廟會上還有更加古怪的情景,許多還願的信男信女各種情形跟在七老爺的後麵,按照自己許願的情形,有五花大綁的、有刺傷自己的、更多的是穿著各式服飾,跳舞扭秧歌....現在,愚昧的東西已經不存在了,隻留下人們開心歡慶的場麵,甚是有趣......
廟實在都差不多,對於西塘的護國隨糧王廟來說,每年的農曆四月初三倒是有點特色。這天是七老爺出巡廟會,極為熱鬧也很富有地方特色。廟會期間還有跑馬戲、踏白船、蕩湖船等民間文藝活動。那一天也是西塘每年旅遊節的開幕。
護國隨糧王廟
一個地方就有一個地方神。在西塘護國隨糧王廟供奉的就是西塘的地方神。曆史上真有其人,姓金,排七,百姓稱之為七老爺。明朝崇禎年間西塘一帶鬧饑荒,當時七老爺督運黃糧船經過,見饑民累累,遂將皇糧傾施於饑民,自知難逃國法,就在雁塔灣河裏自盡,得救的百姓集資建廟供奉。後朝廷知此事追封為護國隨糧王。
隨糧王的祭祀範圍較小,僅在嘉善的魏塘、西塘兩鎮,但就地方神受祭祀的時間來說,確實是很長了。這正好說明: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古代,清官對於百姓來說是太重要了,也確實能讓百姓銘記在心。嘉善的百姓確實也是較為寬厚的,嘉善曆史上不會沒有貪官,沒有贓官,但是沒有一個被百姓罵到現在。相反,七老爺為百姓做了好事,人們已經紀念了幾百年,而且肯定還會永久地祭祀下去。
原來的廟解放後被毀。文革後,每年四月初三前後,在原址的大門左右,香火通夜不滅儼然是一副大廟的模樣。在這種情況下,你會做何感想?反正比香港的肥皂劇感人多了!你會發覺,所謂曆史就是活生生的留在人們心理的東西。你可以預見,在政策較為寬鬆的環境下,人們自發地重新修建了現在的新廟。不過,後來因為旅遊的需要,政府又把護國隨糧王廟重新翻修了。
臥龍橋
臥龍橋是西塘的另一座有名的石橋,臥龍橋原來是一木橋,年久失修,破爛不堪。有一天,橋邊住一位姓朱的竹匠看到一孕婦失足落水而死,就很想重新修造,可沒有資金。他就削發為僧名廣緣,奔走化緣曆時十年,積得白銀三千兩,開工建造。到白銀用完,尚缺石料,和尚卻因十年老苦積病而死。工程缺橋麵將停,這時,有兩位神仙來到西塘,聞西塘豆腐幹非常有名,品之,讚不絕口,正陶醉之時,一塊豆腐幹掉了下來落在未完工的臥龍橋上,形成了橋麵。所以臥龍橋的橋麵是很大的一整塊。整座橋上刻著一條龍,首東尾西,今日仍然清晰可見。
八珍糕
八珍糕係夏令防病食品,原由西塘鍾介福藥店參考陳實宗《外科正宗》的處方,應用本地優質糯米和八味中藥研製而成,所用糯米每年秋收登場就購進,經炒熟磨粉置於缸內,待翌年夏季生產時使用,以此製成八珍糕,具有祛暑、消食、開胃、健脾等到作用,老幼皆宜。每年小暑至立秋為供應季節。現由西塘食品廠生產。
更多:【古鎮西塘】喚醒了我對童年的追憶(圖)
夜上海 【古城姑蘇】相戀的追憶 【西子湖畔】沒有婚禮的蜜月遊(圖)
【回顧】我的青春-天柱 青春的搖籃-再說天柱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