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600)..." /> 青春的搖籃-再說天柱 - 博客 | 文學城

珍惜人生,互助互愛

互相提攜勉勵;為我,為你,為我們的子孫後代在海外闖出美好的生活和成功的事業奉獻自己的綿力。
個人資料
peterpan166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青春的搖籃-再說天柱

(2006-11-18 05:28:49) 下一個

天柱的山水養育了我,在此獻上我的祝願:

願天柱的山長青水長綠,願天柱的父老鄉親代代昌盛繁榮!


青春的搖籃-再說天柱




天柱山的所在地潛山

曆史淵源--潛山在周朝時,為皖國所轄、皖國都城就在今潛山縣城,東漢獻帝初平末年(公元193年),廬江太守陸康為遠避戰亂,將廬江郡治遷至皖縣城。此後,袁、曹、孫三家交替據有此地,皖城遂成為兵爭的重鎮。唐時,潛山縣曾為舒州治所。明洪武元年,置潛山縣迄今,首任潛山知縣張江,設縣治於潛山縣城。中華民國初年,安慶府被廢,潛山縣直屬安徽省:1949年4月稱皖北行署安慶專區潛山縣,至1979年底,改安慶專區為安慶地區,再後又改安慶地區為安慶行署,九十年代,地市合並為安慶市,潛山縣相沿隸屬之。



地理環境--潛山縣位於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皖河上遊,縣域地理座標在東經116°14'--116°41'、北緯30°27--31°04'之間,總麵積1686.03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麵積36.03萬畝,山場麵積131萬畝,水麵麵積9.2萬畝,素稱“七山一水二分田”。縣境位於委風北亞熱帶農業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較長,春雨連綿,夏熱多雨,秋高氣爽,冬季幹冷,多年平均氣溫16.2℃。區位優勢潛山縣座落於安徽省西南部,為皖西南中心地帶,是長江中下遊與大別山區的結合部,扼大別山咽喉,瀕臨長江黃金水道,毗鄰合肥、安慶空港、105、318國道、合九鐵路、滬蓉高速公路貫穿縣境,構築起連接全國交通大動脈的立體交通網。







人文景觀--山穀流泉摩崖石刻:80年代初,山穀流泉摩崖石刻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舊《潛山縣誌》記載“清溪兩岸、環壁刻唐,宋人詩,使之無隙石”,此處石刻密集、顯眼,具有文學藝術和觀賞價值。多為載於史籍經傳的名人所留。如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陸遊等 人的作品。其中最為稱道的,是王安石與黃庭堅的四幅真手跡。山穀寺(三祖寺)、山穀寺始建於梁武帝時,為高僧寶誌禪師首創。













相傳:南朝梁時,白鶴道人、寶誌和尚兩人都想在此建道場,梁武帝命他兩各施法寶識地,得者居之,道人放白鶴,和尚拋錫杖,鶴飛在前,將落地時被錫杖飛來聲所驚,止於他處,錫杖卓立此地,寶誌即在此建寺。大同二年(536年)武帝蕭衍賜名為山穀寺,佛教二祖曾在此駐錫,佛教禪宗在中國的第三代祖師僧璨禪師在此圓寂,肉身葬於寺後小丘上,後人又稱為三祖寺。現今寺門上高懸當代著名書法家趙樸初題寫的“山穀寺”匾額。 寺院內覺寂塔俗稱三祖塔,建於唐玄宗時,塔下藏三祖舍利百粒,代宗大曆七年,賜號曰覺寂,塔高六丈,七層八麵,結構精巧,壁雕佛像栩栩如生,北有石級可登,外旋中空,螺旋而上。每層有四門相對,兩虛兩實,虛實分設。遊人登塔,常被虛實所迷,1984年,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拍攝《中國古塔》科教影片,曾來潛山拍下了覺寂塔的雄姿。









舒王亭:即“潛陽十景”之一的“舒台夜月”,故址在潛山城內東南隅天寧賽上,舒王台環境十分清幽雅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期間,每夜必登此台讀書,興濃時競通宵達旦。夜深人靜,高台秉燭,渾如月掛中天,後人詩雲:“荊公讀書處,夜月生輝光。台高月皎潔,清影照回廊。至今留勝跡,千古有餘香……”



胭脂井:位於縣城東郊的潘鋪鄉,相傳漢末、太尉喬玄的兩個女兒大喬、小喬是遠近聞名的絕代佳人。兩女每日在井旁照影梳妝,逾年曆歲,井水漸為胭脂染紅,故稱“胭脂井”。後世,井中脂粉香味,仍依稀可聞。井欄石上,猶刻有“建康元年幹月”字樣,雖是字跡模糊,卻是曆史的見證。



舒席:舒席用料考究,做工精細,白居易有詩讚:“日高猶掩水窗眼,枕罩清涼八月天”。舒州竹席在明代已斐聲海內外,宣統二年(1910年)在南洋賽會上獲頭獎,民國19年(1930年)巴拿馬博覽會又奪名牌,現中國革命博物館裏珍藏有編龍鳳呈祥、天安門圖案的珍品舒席。改革開放以後,舒席品種更多,從床席發展到精屏、壁席、榻榻米和精巧的藝術竹編,且有大量出口。



天柱劍毫:天柱山茶在唐代就很出名,唐武宗時宰相李德裕愛飲此茶,“有人授舒州牧,李德裕謂之曰:到彼即日,天柱茶可想數斛”,天柱劍毫最為天柱山之極品,開湯春綠明亮,旗搶挺直,深身白毫,甘香馨馥。



瓜蔞:葫蘆科,多年生攀緣型草本植物。喜生於深山峻嶺、荊棘叢生的山崖石縫之中。其果實、果皮、果仁(籽)、根莖均為上好的中藥材。《本草綱目》卷十八載:瓜蔞“潤肺燥、降火、治咳嗽、滌痰結、止消渴、利大便、消癰腫瘡毒”。



瓜蔞籽炒用:“補虛勞口幹、潤心肺、治吐血、腸風瀉血、赤白痢、手麵皺”。現代醫藥學研究證明:瓜蔞籽含不飽和脂肪酸16.8%,蛋白質5.46%,並含17種氨基酸,三貼皂甙,多種維生素以及鈣、鐵、鋅、硒等16種微量元素。食用瓜蔞籽,有擴張心髒冠脈,增加冠脈流量作用;對急性心肌缺血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對離體絨癌細胞增殖和艾滋病毒具有強烈的抑製作用;對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對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有輔助療效;能提高肌體免疫功能;並有瘦身美容之功效。

自然資源--金紅石砂礦:屬第四紀砂礦,未開采,有礦點3處、儲量近2萬噸,是迄今所知的全國僅有的幾個金紅石砂礦中儲量較大的礦點之一,礦層位於粘土下部的砂礫層和砂層之間,礦體比較規則、穩定,平均厚度1.68米。



鐵砂:隱匿於大別山群岩中,蘊藏量計1891噸,以大沙河為最,另外,還含有獨居石、石榴子石、輝石、橄欖石、白雲母、自然金等礦物。



藥材:潛山縣為安徽省十大藥材基地之一,生長著厚樸、瓜蔞、靈芝、貝母、百合等幾百種中草藥。潛厚樸以皮、花入藥,載入《本草綱木》、天柱靈芝、菌蓋有暈圈,品質上乘。



旅遊資源--潛山天柱山景區以雄峰、奇石、名崖、異洞、澗瀑、雲海而令人心醉神迷。曆史上的漢武帝、李白、白居易、王安石、黃庭堅等眾多名人都遊曆過天柱山,留下了許多噲炙人口的詩篇和手跡。1白鶴道人、寶芝和寺鬥法的傳說及佛教禪宗三祖、道家高人左慈修煉遺跡、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文明的見證——薛家崗文化遺址、《孔雀東南飛》主人公合葬的孔雀墳、王安石秉燭夜讀的蜀王台、大喬小喬化妝的胭脂井以及生於潛山的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京劇鼻祖程長庚、雜技皇後夏菊花等的故居遺址都使人留連忘返。

一線天:天柱峰下,有一峰與主峰裂有一縫,如巨斧劈開一般,下不著地,俗稱小天門,又稱“一線天”。峰高不過10米,如一初開的花朵,因而峰名“花峰”。仰望天柱峰的石壁上,有楷體橫書“頂天立地”四個大字。這是民國廿九年,國民黨將領劉義純題寫的。

蓬萊島:花峰左側,一峰蒼秀圓潤,它便是蓬萊峰。蓬萊峰海拔1350米,南眺天池峰,北依天柱峰。蓬萊峰是一單體石壁,西、南、北三麵岸陡壁削,向西延伸一百多米處是萬丈深淵。



山穀流泉:山穀流泉在山穀寺佛殿後,有黃庭堅題刻,周圍石欄,澄泓不流,林壑優美,流泉清澈,吸引了許多文人學士前來旅遊。



石牛古洞:街北頭山各溪澗中,有如牛的大石兩處,此處不僅風景優美,尤以虎壁石刻的繁密,古老、名家手跡居多而馳名遠近,石刻數量近300方,內有李翱 、李德修等唐代名家和王安石、黃庭堅、李師中等宋代名家的真手跡,這個古洞是考證曆史學習書示,研究石刻藝術。觀賞吟哦古詩詞的絕好處。



龍潭河:龍潭河位於天柱山東側,河道九曲十八灣,兩岸茂林修竹,青山皓瀑,農舍古道民風淳樸。它遠離囂塵引人發無限幽思。







鸚哥石:下了拜嶽台,我們的右邊的會真崖前,有一怪石,它便是“鸚哥石”。這隻膘肥體壯的是雄鸚哥,雌鸚哥則在東關的牧羊河畔。你看他昂首挺胸,尖著嘴,瞼著翅,多象守衛主峰的哨兵,又象是等候遠方愛侶到來的癡情郎。



豬頭石:馬祖庵西北1公裏,石龍峰頂.岩石形似豬頭,張口仰望南天,恰如俗語“八戒念經,有口無心”,又稱八戒念經。



象鼻石:振衣崗南的人行路彎道外側,獨樹一怪石,高約3米,長約5米。石體東緣挺起一柱,粗不盈抱,如象鼻朝天,飲天柱之雨露,吸日月之精華。石體西部如象首,惟妙惟肖。



漂流:白馬潭漂流驚而不險,時間長而不枯燥。悠閑地坐在竹筏之上,不僅能領略兩岸的迷人風光,還能欣賞到原汁原味的黃梅戲和山歌對唱。



攀岩:攀岩基地就在水吼鎮北側一公裏處,地名天龍關。這裏背依古稱皖山的天柱山,麵朝皖河支流的潛水,是個難得的好地方。境內狹穀幽深,危崖高聳,瀑布成群,水聲隆隆如雷,水吼嶺的名字正是由此而來。





混元霹靂:又名霹靂石,俗稱雷打石,馬祖庵北0.5公裏的登山步道南側。一進山門,這塊怪石便奇跡般地映入眼簾。高約10餘米,周約60餘米,渾圓蒼黛。中開一縫,寬不足尺。斷麵齊整,似刀削斧劈,北壁有清都統李雲麟於鹹豐辛酉年間題刻的“混元霹靂”四個一米見方的大字。此石的東北,隔路橫立一石,偌大斷麵上的石紋,酷似閃電光束,直指霹靂石縫,一組奇景,巧趣天成。





三祖寺



地質奇觀--天柱山屬大別山東延的一個組成部分.山體主要由萬山(地質界慣用的天柱山的俗稱)岩體組成,位於嶽西、潛山兩縣接壤地界一帶。



近年來科學家對天柱山地質研究又取得了一項重大成果——天柱山發現了我國獨有、全球暴露最深的高壓——超高地質變質帶。大麵積的花崗岩和豐富的片麻岩、榴輝岩使得天柱山一舉成為全球研究大陸動力學的最佳地區之一。2005年8月15日,天柱山以其奇特的地質地貌,高分通過國家國土資源部 “國家地質公園” 的評審。



高壓:超高壓變質帶是由於地殼在運動過程中,地幔中的岩漿在構造運動和超壓流體的共同作用下,以脈流的形式被擠壓上升,從而形成一條堅硬的帶狀岩石群,其顯著特征是岩石中含有大量黃褐色的榴輝岩,它一般存在於萬米以下的地幔之中。而天柱山的高壓——超高壓變質帶卻因為1.28億年前的燕山運動被抬升到了地表。這條罕見且保存完整的變質帶被科學界稱為一大奇觀,它的發現對研究大陸動力學具有深遠意義。



此外,天柱山花崗岩在漫長的地質和自然風化作用下逐漸演變成“峰雄、石奇、崖險、嶺秀、洞幽”的奇特地貌。天柱峰、飛來石、千丈崖、神秘穀等皆為景區內的知名景點。而天柱山豐富的水資源也使得這裏的水文地質遺跡多姿多彩。煉丹湖、九井瀑布、潛河等景點秀麗壯觀。 









煉丹湖:水麵麵積為34畝,蓄水量8萬立方米,壩高13米,海拔高1100米,在中國名山中可以和天山“天池”、長白山“天池”相媲美。它水質清澈、碧綠如玉,四周群山羅列,環境優雅,天晴無風,湖如明鏡,藍天白雲,映入其中;四周群峰,蒼崖青鬆倒影其中,如錦如織,給這平靜的水麵增添了生機;微風徐來,湖水蕩漾,波光粼粼,又是一番景象,泛舟其上,如入瑤池。在“煉丹湖”平靜的水麵之下,原來未修湖以前,稱“良藥坪”,又叫“上煉丹”。漢未明道左慈曾在此采藥煉丹,現在“煉丹湖”名即來源於此。左慈當年煉丹住過的“煉丹房”與煉丹起爐的“煉丹台”還在。在“煉丹台”,舉目四望,西關群峰,曆曆在目,飛來如墜,寶月如錫,銜珠欲墜,天柱在望。獅峰聳於左,青龍背橫於右,登仙打鼓諸峰在其東,麟角、覆盆、迎真諸峰峙其南,遠瞻近矚,可盡天柱一山之勝。



萬澗古戲樓:天柱山西北麵的龍潭鄉萬澗村,群山環繞,蒼鬆翠竹,溪流飛瀑,相映成趣,環境幽雅。該村楊氏宗祠內,有座古樸典雅的古戲樓,人們稱之為“萬澗古戲樓”。它好似鑲嵌在天柱山峰嶺幽穀間的璀燦明珠。古戲樓始建於清乾隆初年。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兩次重修。今台上除部分木雕及畫枋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壞外,整個戲台尚好。是我縣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戲樓,現仍以常接待文藝團體演出。

戲樓係楊氏宗祠的一部分。楊氏宗祠為三廳兩廂,總麵積為6千平方米。古戲樓位於前廳,離地麵2. 8米。中為正台,左右為副台。正台寬5.5米,台深6米,空間高約為3米,台口有雕花欄杆,麵積33平方米。正台側正中有兩扇雕花木門,木門兩側各有一圓形洞門,分別供出場和下場用。兩邊的副台各40平方米,可供樂隊伴奏、演員化妝、更衣等用。樓下正中為大門通道,兩邊有廂房,可供藝人住宿。

戲樓麵朝大廳,台前為天井,兩側建有看樓可容納觀眾800餘人。 戲樓屬亭閣式全木結構,飛簷翹角,古樸典雅。台頂木製藻井,繪以花紋。台前楹柱、橫梁、枋板、欄杆、天花、後台木門上均有彩繪雕該。圖案有鯉魚、龍鳳、花鳥、禽獸等,栩栩如生。

戲樓是該地唯一的娛樂場所,自始建竣工起,曾接待過徽調、高腔、彈腔、京劇、黃梅戲等班社和文藝表演團體演出。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重修楊氏宗譜時以及每年民間重大節日,曾請安慶等地名班唱大戲,據傳程長庚家班“四箴堂”班在程祥桂的帶領下曾到此演出過。現戲樓枋板上墨跡猶存。一些班社演出的劇目及演員姓名依稀可辨。

該樓是眾所周知的徽班故裏、黃梅戲之鄉——潛山縣曆史文化的見證。1990年潛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徽電視台、中央電視台近年來多次來此拍攝專題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