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創】從郭鬆齡反奉到楊宇霆被殺

(2004-06-15 12:29:43) 下一個
郭鬆齡反奉是奉係軍閥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由他引發的和延伸的對於奉軍後來以及同日本的關係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包括張作霖之死的起源。 郭鬆齡為人正直肯幹,是奉軍中難得的翹楚,張學良倚之為萬裏長城,有“我即茂宸,茂宸即我”之言,郭所統轄的部隊在奉軍兩次入關都立下汗馬功勞,惟其鋒芒太盛、銳意太足,加之思想左傾,以致於張作霖遲遲不予其獨立馳騁的地盤,曹吳垮台後,奉係軍閥將領連晚到之張宗昌、李景林都有督軍相酬,而郭仍然一人向隅。郭同張手下親信楊宇霆、薑登選素來不睦,遂懷疑楊等人搞鬼。後來郭之打出“清君側”就是為楊而來,槍殺薑登選也是仇隙已久的解決。 然而,以往我們喜歡把郭的反奉上升到相當高度,一度甚至把他 作為我黨的同情者視之,這大抵和郭某些當時看來的超前過激的言論有關,再者郭的部眾後來成為東北抗聯的一部也大有關聯。 不過,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而且還有一點經常受到忽視,那就是 郭之反對張作霖在奉係軍閥陣營不是形單影隻的,先不論其他人 ,就在薑登選、楊宇霆來說也不見得反對郭的這個觀點,薑登選隻不過反對使用激烈的手段罷了,而楊宇霆則是認為時機不到,再者郭一旦僥幸成功,楊當然不會很好,所以,為個人利益計楊倒寧可選擇張作霖而非張學良。 一九二四年爆發的第二次直奉戰爭以張作霖勝利告終,奉軍內部多數人意見是固守平津,庶幾可以保留河北一帶的地盤恢複到第一次直奉戰爭之前的格局,再有不至於戰線拉的過長,而張作霖利令智昏一度飲馬長江,奉軍首席聚斂能手王永江因為奉軍的蠻幹引發的財政危機以致於“一目失明、心室漏血”,以辭職為己任。其他高級將領有因實力受損,有因不願看楊宇霆等坐大,都對張作霖的錯誤決策表示不滿,李景林則背地裏和郭鬆齡串聯意欲拿下老帥代之以少帥。郭鬆齡反奉之後,諸如吳俊升、闞朝璽 等人都先後派人和郭聯絡,表示意見。遭到郭的拒絕之後也沒有馬上翻臉,直到日軍公然幹預成功後才把主要兵力投入戰鬥(吳俊升“覺醒”較早,闞朝璽後來的被撤職也是明證)。再有一個關鍵的例子是日本人對郭的態度,日本人在東北享有特殊的權利和特殊的地位,他們對奉軍內部的觀察往往是非常具有實效性的 ,其實,不惟這件事,就連此前的馮玉祥班師回京發動“首都革命”一事早在馮玉祥回京的同時的十月二十二日,奉天的日本控製的報紙就公開宣揚此事,而此後北京之外的人得知曹錕下台的消息也是通過日本人的電台才獲得的,美國駐哈爾濱總領事韓森給美國國務卿在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二日的電文中專門提到日軍的情報工作的“可怕”。而日本人敢於公然對此事不諱言態度則是已經判斷出直係的潰敗已然是早晚的事了。所以,郭鬆齡一旦反奉,日本方麵很快提出接洽,這在日本人來說也是等於表明了他們對奉軍內部的這次變革的實際看法,換言之,張作霖地位岌岌可危,與其扶持舊有的張不如拉攏新銳的郭,況且,郭並不反對少帥掌權,這樣也可以隱蔽去日本人通過郭來掌握東北實權的真正企圖。然而這個想法雖然沒有被郭看穿,不過郭以愛國軍人自命,決不可能以利用外人的勢力辦自己的事,再者,郭對自己獨立倒張充滿信心,不要說日本人出手,就是吳俊升、闞朝璽等人搖動的橄欖枝也不在郭的眼中。日本人在失望之餘轉而繼續表示支持張作霖的統治,居中聯絡的則是楊宇霆,也就是這時候開始日本人對楊宇霆產生了濃厚的新的興趣,這是日楊交歡的開端 ,由此奠定其後日楊的合作。 日軍隨後派兵出麵,到得郭鬆齡前鋒抵達新民縣時,日軍派出八十多架飛機連續轟炸郭鬆齡本部白旗堡,以致附近三十裏都成焦土,日軍從左側壓迫郭軍,吳俊升黑龍江起兵軍從後路包抄,而前麵則有關東軍河川一部在阻攔郭部,這裏需要提的是,馮玉祥以往被看作是背盟,這是不對的,因為馮玉祥當時正在和真正背叛的李景林一部交火於天津,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郭鬆齡被俘,同日,李景林敗逃天津,國民軍才騰出手來,早在十一月二十五日馮玉祥就通電附和郭鬆齡,如果不是表明態度何以需要公然通電呢?郭之失敗除了外部因素外,內部變亂也是不容忽視的,比如鄒作華的叛變等都直接給郭軍以極大的打擊。 郭被俘之後,楊宇霆請張作霖立刻將其處死,舊史上多說張學良 如能趕到定可保郭不死雲雲,其實,以後來張作霖當眾演出“轅門斬子”的活話劇來看,郭之死是定不可移的,隻不過張不會公開處死郭,因為這次內訌之於張的打擊實在是大,所以,楊宇霆的請示雖然畫蛇添足不過卻也正和張作霖不想夜長夢多的想法。 郭敗亡,受益最大的則是楊宇霆。楊宇霆不僅成為折衝於新老派之間的焦點,也是調和張家父子矛盾的要人,更是日本人代理東北事務不能逾越的橋梁。 張作霖在處理郭鬆齡舊部的問題上一直被舊史稱道,其實這也有張不得已的苦衷,郭部一共是六萬八千人,占奉軍入關總數的三分之一強,而且都是奉軍中的新建精銳,一旦追究起來無非是自折羽翼罷了,再有,郭這件事牽連實在太多,委實不能認真,否則人心惶惶終無了局。還有一點向不被人注意,那就是張作霖為張學良保留儲備的幹部資源,說到底郭部很多人也是張學良一手栽培起來的,這也就是後來奉張和國民軍較量時,張作霖單獨為郭鬆齡舊部魏益三單獨編練一軍的緣故。奉張在用人上有其獨到的地方,這也是奉係軍閥較之於其他派係軍閥內部較為穩固的主因之所在。後期,各派凋零殆盡,唯有奉張碩果僅存,不能不說 他在使用人才上尚有可取之處。 然而,解決郭之後留下的最大遺留問題就是日本人趁機要挾的原來袁世凱也不敢答應的《二十一條》的第二項意即滿蒙中日人的地位問題包括南滿鐵路等多項條目,奉張以日本人壓迫太狠以致於不滿,再有,此時奉張也謀求到英美的諒解,轉而和英美開始 聯絡,張自稱“美國人夠意思,不像小鬼子那麽算計”這讓一直把東北看作禁臠的日本人大為惱火,有“熟飯給人吃”的感覺, 這也是埋下殺掉奉張的伏筆之一,然則殺掉張容易,繼續尋找一個張的代理才是日人首要考慮的問題,此前向背叛的郭鬆齡示好便是證明,此間因為有了楊宇霆,所以,日人動手便顯得比較有後勁了。現存的日本河本大作、町野武馬等人的回憶多數回避不談日人和楊宇霆等的密切合作,隻談關東軍之魯莽行事,以讓人誤以為關東軍操切釀就皇姑屯事件,借以撇清日本政府。然而我們查看日人島田俊彥所寫的《皇姑屯事件內幕》一書就可以看出至少有兩點完全確立,第一,日本政府基本首肯這次行動,雖則後來田中內閣垮台由此而來,參與者公使館武官建川美次郎即是聯絡人之一,(內閣和軍部的聯絡者)河本大作是親自執行者。 第二,炸藥使用量高達一百五十公斤,必致死奉張。作為奉張的顧問町野武馬是聯係楊宇霆等人的要角之一。 從這個事實來看,町野武馬等人事前不僅知道,也曾經參與議論 ,至少是默許,否則無法解釋奉張火車到達皇姑屯之前日人紛紛下車的舉動,而楊宇霆參與此事因為後來翻案文章多數稱楊之死乃是死於跋扈或者不願意易幟,獨不想改旗易幟最大受益者和最大受阻者是誰的背景。楊宇霆為人驕橫跋扈有之,更主要的是其人野心最大,慣於招權攬勢,奉張在日,楊以張以下第二人自詡 ,唯獨嫉郭鬆齡而已,張學良並不在他的眼中,能利用奉張打倒郭等於遂了楊的夙願,其時,楊外結日人,內連常蔭槐,勢力日漸擴大,奉張曾有逐步削弱楊的考慮,不料事起突然遂成畫餅。 由此也可看楊宇霆亦有迫不及待的可能。楊宇霆的計劃是消滅奉張之後即以張學良即之,不過是為虛君製度,此亦為日人所目之為的豐臣秀賴之於德川家康的格局。 張學良殺楊宇霆曾經有過一個說法就是講楊宇霆參與殺害先大帥 ,這在當時被看作是張一人的說法,曆來不被重視,其實探求曆史背後,楊不僅有此動機,也有類似的行動,包括後來端納於張學良告密說常蔭槐等人私下購買大量槍支武裝所謂的山林警備隊 一事。楊宇霆先推立張學良也是迫於現狀,以郭鬆齡起兵那樣的 不尋常的變亂都要打張學良的旗號,何況是正常的改變,唯張上台後,楊常控製實權,適當時機後再取而代之。不過,這件事之所以後來終成泡影,在於楊宇霆威逼太甚以致於張學良突然發難 ,再者楊過於輕視張學良的力量終致墮如網中,另一個則是日人在此事上的搖擺不定,他們雖然相信楊的合作力度,卻時常懷疑楊在奉軍中的威望和正統地位,因而想繼續玩弄分而治之的把戲 ,不料張出手很快解決統一問題不久就殺掉了楊,這讓日人竹籃打水一場空,不得已開始謀求赤膊上陣直到發動九一八事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