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創】讀史劄記(23)--談千裏躍進大別山

(2004-01-15 09:46:29) 下一個
為什麽會有千裏躍進大別山呢?其實,隻要看一看毛澤東的一貫軍事主張就可以知道,毛澤東喜歡或者說是比較傾向於在敵後布置鬥爭,當年王震的南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可惜, 那時候,條件不成熟,王震雖然刹羽而歸,但是受到的禮遇儼然是得勝者。而毛澤東一直也沒有放棄他的這個設想。 千裏躍進大別山的另兩個知音是鄧小平和陳毅。鄧小平是最早從經濟角度看待躍進問題的,他指出:戰爭如果一直在解放區進行,那麽以目前解放區的人力和物力是很難持續的。所以,他建言要把戰火燒到蔣管區去,而陳毅也是最早附和這個建議的,可惜的是陳毅的這一曆史功績直到他死後才予以公布。 我認為千裏躍進的最大的作用在於: 第一,徹底的摸清了國民黨武裝軍事實力和它的基本戰備狀況。此前的長征因為國民黨各派 的參與,而此輪打擊則是清一色對清一色,深入腹心之地的劉鄧進一步看清了國民黨軍的虛弱。特別是蔣介石的黃埔係的主要將領在千裏躍進之後的種種表現,使得毛澤東決定進一步 發動大規模戰略兵團作戰的企圖逐漸走向前台。包括對國民黨軍的一大批軍事將領的摸底, 否則,你很難解釋一向避免和蔣介石的精銳展開正麵衝突的毛澤東如何會在淮海戰役投入和 蔣軍幾乎不相上下的兵力,而這種被毛澤東譏做“與龍王比寶”的做法此前是一直受到排斥 的,當然,你也可以說是戰場上中共軍隊的捉襟見肘所致,但是,不能忽略一個基本現象, 那就是如果沒有相當的事前取證調查和足夠佐證,毛澤東是不會輕易下這樣大的賭注的。 第二,戰略調整基本實現,也就是把戰爭一步一步引向“國統區”,在聲勢上打垮敵人。要知道臥榻之側居然尚有他人酣睡的滋味是何等的難受。毛澤東把它們比作三把尖刀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三,完成了對中原的掏心的最後戰略部署。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一說,千裏躍進之後 ,三大部隊的分進合擊形成了掏心陣勢,從切斷兩臂到掏心挖腹,中國共產黨終於迎來了和 國民黨決一死戰的機會,而此機會的主動權在毛澤東一方。毛澤東在《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一文中強調正是由於有了劉鄧、陳粟、陳謝的品字陣形,他才敢於把決戰的決心提到 日程上來。而躍進之後對襄陽、洛陽的幾次較量更加促使毛澤東動手肢解國民黨了。 當然,千裏躍進的代價相當之大,難怪毛澤東給劉鄧的電報中聲稱:如果你們站不住腳,退回來,我們麵臨的形勢將是無比的嚴峻。大別山一事,讓毛澤東對鄧小平的信任達到新的高點,而李先念的得到重用也因此而來。 此外,毛澤東後來多次評價鄧小平,對他的躍進大別山直到晚年仍然隻是稱讚。毛澤東給小平列出的三大曆史功勳,一是瑞金時期,而是大別山,三是對蘇談判。有這個三座大山,小平終於免於罹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