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 圍觀曆史
許多人的曆史都讀出問題了。我是重新看曆史。前幾天,我說了,看曆史要至少三個角度。要允許持不同曆史觀的人一起分析曆史。
每個角度,又要盡量客觀,要回顧過去、聯係現在、展望未來。
毛澤東的自我評價
人生七十歲古來稀,我八十歲了。人老總想後事,中國有句古話,叫“蓋棺定論”,我雖未蓋棺,也快了,總可以定論了吧!我一生幹了兩件事,一是和蔣介石鬥了那麽幾十年,把他趕到那麽幾個海島上去了。抗戰八年,把日本人請回老家去了。對這些事持異議的人不多,隻有那麽幾個人,在我耳邊唧唧喳喳,無非是讓我及早收回那幾個海島罷了。另一件事你們都知道,就是發動文化大革命。這件事擁護的人不多,反對的人不少。這兩件事都沒有完。這筆“遺產”得交給下一代。怎麽交?和平交不成就動蕩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風”了。你們怎麽辦?隻有天知道。
鄧小平評價毛澤東
"確立毛澤東同誌的曆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同誌在長期革命鬥爭中立下的偉大功勳是不可磨滅的。"
"他雖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嚴重錯誤,但“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
1980年10月25日,鄧小平就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問題,就評價毛澤東的功過說:毛澤東到了晚年,確實是思想不那麽一貫了,有些話是互相矛盾的。比如評價“文化大革命”,說三分錯誤、七分成績。三分錯誤就是打倒一切、全麵內戰。對於錯誤,包括毛澤東的錯誤,一定要毫不含糊地進行批評,但是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到個人品質上。對於毛澤東的錯誤,不能寫過頭,寫過頭,給毛澤東抹黑,也就是給我們黨我們國家抹黑。這是違背曆史事實的。
毛鄧與三七開
鄧公,一個稱謂就表達了我對他的正麵意見。他是位於孫中山,毛澤東之後的近代史第三大偉人。毛澤東評價鄧這個人是三分過七分功,鄧不接受。毛澤東又要鄧肯定文革三分過七分功,鄧也不接受。毛過世以後,鄧評價毛是成績第一位,錯誤第二位。但是我好象沒有找到鄧評價毛是七分功三分過。所以,我認為鄧對毛的評價是在二八與四六之間變化。鄧很謹慎,對毛不輕易下結論。
時人評價毛澤東
李銳評價毛澤東:革命有功,執政有錯,文革有罪。這當然是很籠統的說法。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毛一生做了兩件大事,奪取政權和執掌政權。據老中宣部長陸定一的說法,毛做前一件大事,七分成績,三分錯誤;後麵一件事,三分成績,七分錯誤。
我看毛澤東
當代人評價毛澤東比評價鄧小平難。我們這代中年人應該深入研究毛澤東對中國的深遠影響。
年輕時我對毛的評價比較低,很長一段曾經很負麵,但是我堅持承認他是曆史的偉人。最近幾年我對毛的評價轉變成正麵評價。我相信隨著曆史的延續,我們會淡化文革的傷痛,看到毛的高瞻遠矚。
秦始皇統一了文字,漢以後我們有了儒家作為統一的文化基礎。但是儒家思想無法滲透到東北和蒙古,無法滲透到新疆和廣大藏區,這些地區有著強大的獨立傳統。秦漢以來,漢族長期處於分裂和統一的怪圈,或者南北分裂,或者被少數民族統治。少數民族長期拒絕儒化和漢化。
宋明時期,漢族以近億的人口卻無法戰勝幾十萬的蒙古族和滿族。漢民族的確沒有團結形成強漢。在蒙元和滿清統治後,分裂的漢族豈待融合統一。另一方麵,儒家思想也經常被帝王竄改為私家的統治工具,成為愚民的工具,有曆史局限。我們需要一場和現代接軌的向西方學習的革命。
抗日戰爭後期,少數民族地區幾乎全部半獨立。漢族地區,除了中央軍,軍閥基本不聽蔣的,完全可能繼續內鬥,蔣按曆史慣性可能隻會統一四五百萬平方公裏的漢族地區。統一南北仍然很困難,也許隻恢複明朝傳統漢族疆域。文化隔閡,語言隔閡,族群認同都是漢民族內外的曆史問題。
太祖削藩
1949年新國家成立,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195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
少數民族自治區成立的同時,毛澤東肯定經曆了漫長的思考,他想的應該是如何結束曆史上的少數民族自治,讓漢族人參與進水波不進的民族地區。完成五千年未有的真正統一。中共汲取了蘇聯的成功經驗,以黨領政。同時大規模軍墾和移民,甚至上山下鄉。他做到了,自治區的建立,也是自治權力的大規模削減。
中國的體製,還有一個優點,能維持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如果民主化,中國可能象南斯拉夫,根據不同民族分裂為七個國家;或者象蘇聯,分裂為十五個國家。這不是胡說。
漢族由解放前的分裂狀態:語言不同,文化各異,人口比例低,實際活動範圍為五百萬平方公裏,到新中國的語言統一,文化統一,通過民族融合人口比例上升到九成二,漢族實際控製範圍擴大到八百萬平方公裏。這個過程保證了國家的穩定團結。但是仍然會有部分地區存在獨立傾向。一旦開啟民主化進程,分裂勢力不容小覷。
三次衣冠南渡,兩次民族危亡,和兩次民族重建
永嘉之亂 安史之亂 靖康之難,北方民族雖然強悍,但是漢民族仍然可以保有南方。
蒙元 滿清,少數民族戰力大增,漢族滅國。
明成祖漢人北移 毛澤東改造大漢族,漢族兩次曆史複興。
(尚未提及列強和日本侵華屬於外部侵略)
毛和他的中國:漢族首次成功控製整個東北,漢族移民曆史性進入北疆,漢族移民成功融合內蒙。漢族開始曆史上首次移民西藏。
新中國在毛澤東的規劃下,做了許多防止國家分裂的工作,但是畢竟大融合需要強大的中央集權支持。一旦,中央集權分裂,許多融合工作將難以為繼。
美國沒有這種民族對立的曆史,歐洲則壓根沒有真正統一。所以各國國情真的不一樣,不能照搬民主製度。
和曆史各時期相比,今天大漢族本部分裂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目前,大漢族本部分裂的最大隱憂是民運分裂勢力。分裂勢力主要集中港台等國境之南,這些地區語言尚未統一,文化沒有統一,民族認同出現分裂趨勢。我們認為主權高於民主,他們認為民主高於主權。統一除了武裝鬥爭外,還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工程。
統一台灣,類似於漢族統一東北和進駐新疆。武裝勝利後,必須有大批移民過去,這個是經驗教訓。當年蔣介石移民過去了一部分,才有了統派的根基。實踐證明,追求統一的,主要是當年的移民後代。
台灣現在的獨派,大家也逐漸發現了,和大陸曆史上血緣關係已經淡了,許多人還是日遺,這個也是讓人驚醒。比如李登輝和蔡英文。
曆史上的封建王朝,中央政權在文化上都滲透不進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地區一直是自治或半獨立狀態。毛澤東隻能無奈地搞名義上的民族自治區。但是,私下裏,他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移民工作。我們的文化才能滲透過去。這些都是官方不能明講的。
因此,最近我提出了毛的“三大統一”:
第一,漢民族的大融合大統一。加強了南北漢人的統一,同時把許多漢民族的周邊民族漢化,使東北和西北納入大漢民族的範疇。隨著漢民族的壯大和現代化,中國形成了主體強漢格局,漢民族人口占全國人口的九成二,對中國的未來影響是極其深遠和正麵的的。
第二,語言統一,加大力度推廣普通話。
第三,通過文化大革命,達成了漢民族的思想文化統一。這點認識很困難,多數人可能不同意。我們看,儒學無力統一少數民族和東北西北漢人,我們的確需要新文化運動來推行文化思想統一。這個認識需要時間,大家不妨再等等,等曆史塵埃落定。
關於語言統一的辯論
提出國語的很多,有人去做嗎?每朝每代君王都會有官話,蔣介石不是第一個,還是統一不了全國的語言。毛是真的做到了全民,整個漢族統一語言。看下台灣,語言統一的如何?香港呢?大家還會認為國民黨會象中共這麽有效統一語言嗎?
從大曆史看文革
文革是中華民族和文化的大災難,是一場浩劫,文革產生了四人幫和大批反傳統和大民主分子。不需給文革十年翻案。
以前,我曾經急切地要求中共承認文革的錯誤,並對此負曆史責,但是無果。我們這個民族一直是帶著文革餘毒,帶病生長的。病根沒有除,我以為新中國就此垮掉,沒想到她竟然還能新生。由此,我體會到這場浩劫或許是一場文明的大手術吧。
共產黨的宣傳盲區
我的個人思考不同於中共的正統宣傳。我說過很多讓中共不舒服的話,因為我的思考是獨立的。比如我認為漢民族的文化無法滲透到少數民族地區;比如我認為漢民族很分裂,少數民族很強悍;漢民族傳統上隻占據五六百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是少數民族帶來更廣大的土地;漢民族占中國現有人口的比例也不會有九成二,估計隻有六成多......
這些曆史認知,的確會造成當代中國人的困擾。所以,我理解共產黨的宣傳,這種大一統的宣傳更加政治正確,更有利於統一。
我的思想也是政治上反動的,不能公之於大眾。僅僅是和反中派反共派探討的時候,私下講。隻有這麽講,反共反毛的人才能思考。
共產黨無法坦率地講出曆史上中國嚴重的民族內部和外部矛盾,總是宣傳自古以來我們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樣的宣傳有利有弊。利於人民迅速統一認識;弊處是大眾會簡單地漠視毛澤東的曆史功績,把中國的統一和強大當成理所當然。批判毛澤東已經成了大眾的共識,造成了極大的輿論傾斜。我不是官方,也不是大眾,我發出一種個體獨立的聲音。這個應該提倡,我填補了認知的空白。我的認知有曆史的顏色,有人性的特點,成王敗寇不是我的想法。我認為你們說的和他們說的都不全麵。於是我補上一塊,讓社會對毛和中共的認知更全麵。
正是經過長期獨立思考,才形成我今天對毛的正麵再認識,對中共統治的重新支持和理解。綜合所有人的不同觀點,我提倡對毛和共產黨的曆史功績要三七開地評價。
【附:受到少數民族羞辱的漢族皇帝】回顧一下曆史,我覺得漢族還不夠強大。
漢高祖
白登之圍,是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的事件。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係。後來,劉邦采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於的閼氏(冒頓妻)行賄,才得脫險。
“白登之圍 ”後,劉邦認識到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後的相當一段時期裏,采取“和親”政策便成為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
晉懷帝
311年6月,匈奴建立的政權漢趙攻入洛陽,晉懷帝司馬熾躲到皇家園林裏。可惜“捉迷藏”的空間實在太小了,匈奴兵很快找到了他。司馬熾沒有勇氣自殺,乖乖地當了俘虜。313年正月初一,匈奴皇帝劉聰大擺宴會,命令司馬熾穿著戲子的青衣,給在座的大臣斟酒。司馬熾倒是臉不紅,心不跳,一切照辦。但是曾經的西晉大臣看到後悲傷難忍,當場放聲大哭。不久,劉聰賜司馬熾毒酒一杯,送他去見了晉武帝,司馬熾死時30歲。
宋徽宗、宋欽宗 靖康之難
1127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被擄人員到達金朝京師會寧府時,金人舉行了獻俘儀式,命令二帝及其後妃、宗室、諸王、駙馬、公主都穿上金人百姓穿的服裝,頭纏帕頭,身披羊裘,袒露上體,到金朝阿骨打廟去行“牽羊禮”。朱皇後忍受不了如此奇恥大辱,當夜自盡了,金人還為兩位皇帝起了侮辱性封號,稱徽宗為“昏德公”,稱欽宗為“重昏侯”。二帝被劫持到北方後,先被關押在五國城,因為受不了金人的折磨,一日徽宗將衣服剪成條,結成繩準備懸梁自盡,被欽宗抱下來,父子倆抱頭痛哭。後金人又將二帝移往均州,此時徽宗已病得很厲害,不久就死在土炕上了,欽宗發現時,屍體都僵硬了。徽宗的屍體被架到一個石坑上焚燒,燒到半焦爛時,用水澆滅火,將屍體扔到坑中,據說,這樣做可以使坑裏的水做燈油。1156年6月,金主完顏亮命欽宗出賽馬球。欽宗皇帝身體孱弱,患有嚴重的風疾,又不善馬術,很快從馬上摔下,被亂馬鐵蹄踐踏死。
宋恭宗
1276年1月18日伯顏率領的元軍兵臨臨安。南宋朝廷求和不成,隻好向元軍投降。同年,謝太皇太後抱著五歲的小皇帝宋恭帝出城向元軍投降。宋恭帝十八歲那年,忽必烈強迫宋恭宗赴西藏薩迦寺出家為僧。1323年,宋恭帝知曉自己從前身份,寫道: 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
明英宗
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古惑下親征瓦剌。出征未果後返回途中被瓦剌圍攻於土木堡。也先假意議和,趁明軍不備,發動總攻,擊潰明軍。皇帝朱祁鎮被俘,王振被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等大臣戰死。曆史上稱之為”土木堡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