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7節 魏大將軍的悲劇性格

  根據我的理解,命運是命和運的結合。命是不可改變的,運是可以改變的。

  人到底有沒有命運?我認為是有的。

  但對於命運,我們應該作唯物論的闡釋,與宿命論區別開來。宿命論是唯心主義,我在這裏說的命運,是唯物主義的解釋,秉持的是唯物論的依據。

  什麽是命運的“命”?命運中的命是指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身體素質(包括生理素質和精神素質)以及降生於其中的客觀環境。比如身材、長相、智商、情商,還有抵抗力、對某種疾病的易感性,都是從父母身上遺傳而來。

  所謂遺傳,是從上一代給下一代,下一代隻能被動地接受,而不能主動地選擇。比如出生於農村還是城市,出生於普通之家還是幹部家庭,都是一個人自己無法選擇和決定的。這些客觀因素對一個人的擇業、擇偶、升降、預期壽命都會產生影響,有時是極其重要的影響。我們把這些與生俱來的、自己無法主動選擇的人生因素稱之為命運的“命”。

  什麽是命運中的“運”?命運中的“運”,也叫運氣,是指除自身素質和出身環境以外的外界環境中,能影響人生走向和結局的因素。如一個人生存的年代是戰爭還是和平,經濟繁榮還是蕭條,國家的民生政策如何導向,生活所在地居民和同事、朋友的素質等等。

  舉個例子來說。張飛就是張飛本身,如果不是遇上漢末黃巾大動亂,他老張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屠豬沽酒的小老板,業務做得好的話,再開幾個連鎖店。但張小哥恰巧身逢亂世,又結識了堅韌不拔的劉大哥,跟劉大哥闖蕩半生,可就封侯拜將,人模狗樣了。張飛的身體特質和精神特質,就是他的命,黃巾大動亂和結識劉備則是他的運。

  為什麽說命運中的運是可以改變的呢?因為外界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同時,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與環境可以而且能夠進行能動的互動。人可以選擇環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改造環境。同樣是張飛,同樣遇上黃巾大動亂,他可以繼續殺豬屠狗,也可以參軍參戰;他可以追隨劉備,也可以投效曹操。不同的選擇,肯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人生結局。

  為什麽說性格即命運?

  現代醫學已經闡明,一個人的氣質主要是基因決定的,後天培養和自我修煉可以改變氣質的表現形式,即性格,但不能根本改變氣質本身。性格以遺傳為基礎,後天環境對其形成和發展有重要影響。

  遺傳的物質基礎是基因,基因是DNA(脫氧核糖核酸)雙螺旋結構的片段(即一定數目的堿基對)。基因一半來自於父親,另一半來自於母親。一方麵,性格的形成和發展以氣質為基礎,氣質又以遺傳為基礎,遺傳物質是與生俱來的,沒有哪個天才能主動地選擇自己的父母。這就是命,無可奈何的事。

  另一方麵,性格是一個人對自我、他人、環境的基本態度和反應模式;影響甚至決定人對環境、職業、配偶、朋友、嗜好的選擇,尤其影響人際關係,而這些因素往往決定一個人的人生走向和結局。

  既然性格能影響甚至決定一個人的人生結局,性格又主要由遺傳基因決定,基因來自於父母,為人兒女者無法自主選擇,綜合起來,就可以得出結論:性格即命運。

  好了,我們就來看看魏延和楊儀的性格如何決定他們的命運。

  先來看看魏延。

  魏延,字文長,荊州義陽縣(今河南省桐柏縣)人。以部曲的身份隨先主入蜀。那時的部曲是依附於地方軍閥或豪強地主的半奴隸性質的部屬。說明魏延出身低微,文化不高,因為半奴隸身份的人幼時不可能進學校,參加工作後也不可能公費脫產學習,更不可能當官以後用公款或由老板讚助到名牌大學去拿碩士、博士學位。

  可以肯定,魏延能打仗,有才華,有氣魄。“數有戰功,遷牙門將。”憑自己的死幹加巧幹,實現了從奴隸到將軍的夢想。他的氣魄從一件事中可以看出。

  《三國誌·魏延傳》記載,劉備占領漢中,稱漢中王(公元219年),要留一位大將鎮守漢中,看守益州的北大門。大家都以為劉備會選擇張飛,張飛也猜到可能會是自己。劉備卻出乎意料地將魏延提拔為漢中太守,鎮遠將軍,統領漢中軍事和行政。

  消息一出來,“一軍盡驚”。劉備撤離漢中前,大會群臣,搞了個告別儀式,問魏延道,我把如此重任交給你,你準備怎麽辦呢?魏延答:“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意思是,如果曹操傾巢而出,舉國來侵,我幫大王您堅決擋住;如果曹操派一個偏將帶十萬八萬軍隊來,我則替大王一口吞掉他們!的確是氣吞山河。

  人足夠多的話,火車是可以推的;但可牛皮是不能吹的。蜀漢建興八年(公元230年),魏延奉諸葛亮之命深入羌中(今甘肅省東南部),於陽穀大破曹魏帝國的後將軍費瑤和雍州刺史郭淮。

  知識與能力是相互聯係而又相互區別的兩個概念;才華與智慧也是兩個相互聯係而又相互區別的兩個概念。知識可以轉化成能力,但知識(尤其是文化知識)豐富不等於能力強。知識靠吸收,能力靠鍛煉。

  看來,魏延雖然文化知識不咋的(自學得怎麽樣,史書上沒有記載),但肯定能力很強,而且軍事能力和行政能力均很強。不然的話,劉備不會破格提拔他鎮守益州的北大門,而且讓他軍事、行政一把抓。

  能力強是好事,有才華也是好事,但有才氣就不一定是好事。依我看,什麽東西一帶“氣”,都不好。且不說生氣、斷氣這些,就連好好的煤,一旦轉化成煤氣,就能置人於死地。結果,隻能被人牢牢地關在高壓罐裏,不見天日。即使用它來燒水煮飯,也要經過一到兩道減壓閥,讓他慢慢地擠出來。

  才氣是才華的外在表現,“華”是美好的字眼。上麵說過,“氣”字就不好了。所以,才華最好是裝在肚子裏,實在憋不住的話,也不要讓它從嘴巴裏漏出來,而應該讓它從屁眼裏擠出來,還要不帶聲響。這樣,別人就覺得舒心,認為你謙虛。如果才華表現為才氣,別人就覺得鬧心、堵心、惡心,怎麽也不能讓人舒服。

  魏延這人的錯,不在於有才華,而在於把才華表現出來,顯得很有才氣,又把才氣轉化成傲氣。在他自己看來,這是才氣,在別人看來,這是傲氣。包括他的上司諸葛亮,就看他不順眼。

  魏延的狂傲,當然是他的錯。但問題也不是“魏延之錯”一句話這麽簡單。

  大家知道,一個有才華、有能力的人,在單位裏當個副手,是很悲哀、很不幸的事。比如開個總經理辦公會吧,一個才華橫溢的副總經理在才氣平平的總經理麵前,麵臨三重尷尬。不發言,總經理說你態度不好,不合作。發言,蜻蜓點水或繞個彎子以示謙虛,總經理說你沒水平。發言,三言兩語把問題說清說透,並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總經理說你太狂,目無領導。

  才華橫溢的副手遇到的這種尷尬,隻有在兩種情況下可以避免。

  一是他的領導比他還有才華,而且心胸開闊,如曹操。如果魏延在曹操手下幹活,肯定不會這麽窩囊。幹活順手,也就不會顯得這麽狂傲。

  二是他的領導雖然平庸,但任董事長兼總經理(董事長代表所有者,總經理是管理者,兩者對公司資產的態度是不一樣的),董事長為了讓自家的資產升值,願意或不得不忍受下屬令人不快的才氣,如劉禪。

  令人無可奈何的是,才華這鬼東西,有如錐置於囊中,其銳自見(通現)。不是有個成語叫才華橫溢麽?你看,有才華,就要“溢”(流出來),而且還要“橫”(胡亂)溢。世間有幾個有才華的人能成熟老到,或深沉狡猾到像諸葛亮一樣,時時掩蓋自己的才華,或者讓自己的才華“細溢”、“慢溢”而不“橫溢”呢?才華和性欲一樣,與高壓罐裏的液化氣相似,是有張力的,隻要有孔隙,它就要宣泄出來。

  魏延“部曲”出身,年幼時沒有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長成後沒有遇到嚴厲的政治導師,自己又缺乏體悟能力和自知、自製能力,也就在狂妄自大的邪路上越滑越遠。

  現在來看看楊儀這邊。

  楊儀,字威公,荊州襄陽人,初為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辦公廳主任)後投效關羽,任功曹(行政主管)。

  古人有身份、有地位、有文化者,有名有字。字往往是名的闡釋或字義互補。楊某人名儀,字威公,確實有點意思,估計是以字補名。由此推測,楊先生可能與我一樣,屬於五短身材,甚至長得有幾分猥瑣,沒有姿容威儀,缺啥補啥嘛。

  有一次,關羽派楊儀到成都向劉備匯報工作,“先主與語論軍國計策,政治得失,大悅之……”因為先主接談之下“大悅之”,楊儀也就留在劉備身邊工作。史載關羽這人是“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的。意思是說,關大爺愛兵如子,卻瞧不起那些裝腔作勢的讀書人和官老爺。也不排除關羽早已與劉備通好氣,名為派楊儀進京匯報工作,實際上順便打發這個娘娘腔遠一點。

  楊儀這人可能真的有點娘娘腔,不然的話,跟魏延吵架為什麽總是哭哭啼啼呢?好歹也是個國務院秘書長嗬,一點高級幹部的風範都沒有。

  劉備稱漢中王以後,楊儀被提拔為尚書(宮廷秘書)。劉備稱帝後率軍伐吳(221—222),楊秘書竟然跟他的頂頭上司、德高望重、連劉備也要讓三分的尚書令(宮廷秘書長)劉巴頂牛,甚至衝突起來,受到降職處分,遙署弘農太守(弘農郡是魏國的領土,這個“遙署弘農太守”,實際上是劉備在紙上畫個月餅,讓楊儀拿回家去過中秋節)。

  魏延呢,在北伐期間,則跟老酒鬼劉琰鬧矛盾,結果,劉琰作出深刻檢討後,被諸葛亮打發回成都了事。不管是非曲直如何,諸葛亮處置劉琰而保護魏延,其中有看重、借重魏延的意思,而大老粗魏延卻沒有自知之明,我行我素。

  魏、楊兩個都不是省油的燈,與哪個合作,就跟哪個鬧矛盾、起糾紛、結梁子。

  俗話說,一母生九子,九子九個樣。生命的承傳,既有遺傳,又有變異,是物種發展的基本規律。人的性格千差萬別,是很正常的;某個人的性格,與大多數人不一樣,也不奇怪。但如果性格“不一樣”超過一定限度,為大多數人不能接受,那就叫病態,成為精神病學裏的人格障礙。

  精神病的診斷,依據的是生物學—醫學標準,比如病史、症狀、體征、神經電生理和影像學檢查。其實,連很多精神科醫生都不知道,精神病診斷的真正標準是社會標準而不是生物——醫學標準。

  我們把心理和行為與我們正常人差異太大,難以讓我們接受,擾亂既定生活秩序的那些人,稱為精神病人。他們之所以成為精神病人,成為異類,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們占人類的少數;如果他們占人類的多數,那我們就成為精神病人了。

  比如,你看見一個成年人沒穿衣服,光P股上街。你可以馬上斷定這是個瘋子。若幹年後,如果地球持續變熱,大家都光P股上街,那時你再看見一個成年人穿著衣服上街,那他就是瘋子了。

  魏延和楊儀的性格,無疑都是很特殊,也就是極端有特色的那一類。有特色可能是好事,但極端有特色肯定就要出問題。“魏氏特色”和“楊氏特色”都過了頭,到了人格障礙的程度。

  心理學上,可以把魏延診斷為衝動型人格障礙,楊儀為偏執型人格障礙。

  衝動型人格障礙主要表現為:暴躁易怒,難以自控,蠻狠強梁,有暴力傾向,人際關係不穩定。偏執型人格障礙主要表現為:自尊心強,嫉妒心強,猥瑣小氣,挫折感強,固執,好爭辯。拿這些標準來對照魏延和楊儀,恐怕差不離。一個蠻狠強梁,另一個猥瑣小氣;一個暴躁易怒,另一個自尊心強;一個有暴力傾向,另一個固執好辯。

  這就是針尖對麥芒或者麥芒對針尖了。他們分別與別人(如諸葛亮,如費禕)相處還勉強湊合,因為這些“別人”都是正常人,讓這兩個人格障礙者一起相處,就隻有靠上帝保佑了。

  蜀國人才凋零,諸葛亮實在沒什麽特殊的人才可以使用,老天爺要他們兩個相處、合作了。

  第五次北伐時,魏延是諸葛亮的軍事副手兼先鋒司令,楊儀負責丞相行營的文案和軍需工作。

  不是冤家不聚頭啊!魏大將軍和楊大秘書兩人本已水火不容,現在要整天直接打交道了,而且魏大將軍要靠楊大秘調度糧草,籌劃開支,難怪要鬧到不可開交,一方舉刀恐嚇,另一方涕淚橫流的程度。

  雖然魏、楊兩人交惡的主要責任在魏延,楊儀不買他的賬,他就恨得咬牙切齒,狂得沒邊、沒譜。但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所謂交惡,這個“交”是“相互”的意思。

  對楊秘書長而言,魏老大狂,你讓他狂就是,誰叫你秀才遇到兵呢。如果魏先鋒對糧草供應要求太高,你適當照顧一點就是。先鋒部隊是最精銳、最能打仗的,大兵們的飯量當然也就大些。如果老魏的要求實在太無理、太無聊,你提交丞相裁決就是,上麵還有主要領導嘛。

  還有,你楊大管家主管預算,調度糧草,有沒有私仇公報,克扣魏延的糧餉呢?否則的話,老魏跟你吵架時,會憤怒到拔刀相向的程度?

  魏、楊兩人使陰勁,苦了他們的同事、和事佬費禕,也讓他們的老領導諸葛亮大傷腦筋。“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長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可以說,諸葛亮對魏、楊兩人的長期不和負有不可推卸的領導責任。諸葛亮可以使用的管理手段很多,比如給他們紀律處分,甚至降職降級,諸葛亮是有這個權威的。必要的話,可以采取組織措施,比如將楊儀調離北伐軍,到地方做個太守什麽的,正好發揮他的才幹。魏延必須留用,否則,廖化就要提前做先鋒了,因為蜀中早已無大將。但找個人頂替楊儀這樣的一個文職幹部總是可能的吧?

  諸葛亮除了有自己的苦衷以外,也可能自有他的想法。

  一方麵,諸葛亮確實需要魏、楊倆人各自的才幹,而且人才難得,均不可替代。

  另一方麵,在自己有生之年,至少還能鎮得住他們,他們之間的矛盾壞不了大事,等戰爭結束後,或自己臨死前再作處理。從這個角度看,諸葛亮對魏、楊的下場不負有任何責任,因為,天不遂人願,諸葛亮竟突然死了,讓兩個老部下,一個家破人亡,夷滅三族,還背上反叛的罪名;另一個回朝後貶為平民,一年後自殺而亡,身敗名裂,還貼上小人的標簽。

  從情理上來講,上述推測是講得通的。諸葛亮深知魏、楊兩人睚眥必報、水火不容,遲早要出大問題。雖然恨這兩個小子爛鐵不成鋼,但畢竟自己對他們依為肱股,他們對黨國忠心耿耿又貢獻良多。

  諸葛亮這個人也會使絆子,出陰招,下殺手,但諸葛亮講究“依法治國”,比較講程序,講規矩,一般不會走極端,應該不會玩什麽“二桃殺三士”的陰謀,而會在適當的時候妥善安排兩位老部下。

  如果諸葛亮也必須做A選題,萬不得已必須拋棄魏、楊其中之一,我相信諸葛亮會拋棄楊儀而不是魏延。魏延以半奴隸的出身,得先主提攜到如今地步,對朝廷的忠心諸葛亮是不會懷疑的。

  中國古代,部曲這種身份,對宿主的依附關係,是一種無形的終身契約,不可能隨便改變。這種人背叛主人,別處也無法安身,魏延背叛的現實可能性不大。魏延之驍勇,魏延之謀略是無可替代的(薑維還需假以時日)。楊儀再能幹,不是還有個蔣琬嗎?何況諸葛亮平時已向後主推薦過蔣琬。

  把楊儀、費禕、薑維稱為“三人幫”,可能是老古我的首倡。如果各位學界大佬不反對,我看可以形成《關於魏延謀反問題的曆史決議》,布告全世界,天下一統。

  如果楊、費、薑是“三人幫”,楊儀自然是幫主。那麽,費禕、薑維兩位小老弟就是幫凶。

  費禕、薑維肯定覺得冤枉,肯定不服,肯定要到閻王爺那裏遞狀子,打官司。我實在太忙,不想惹這個麻煩,還是溫和一些,不走極端的好。不說費禕、薑維是幫凶,說他們是“幫助”,總不至於冤枉他們吧?

  既然費禕、薑維不是幫凶,那麽,在魏延冤案中,誰是幫凶?

  魏大將軍本人。

  為什麽?因為,就算楊大秘渾水摸魚,篡奪權力,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你老魏也得服從。再不和諧,楊秘書長走他的陽關道,老魏走你的獨木橋,阻斷北伐大軍的歸路,是絕對錯誤的。至少,剛開始的時候,楊儀並沒有汙蔑你魏延造反,也沒有殺你的意思,隻是捏造“丞相遺命”,奪了軍權,叫你撤軍回國,並叫你在撤軍途中殿後。如果你魏延能忍辱負重、顧全大局,事情會壞到身首異處、夷滅三族的程度麽?身為黨國的高級幹部,一點組織性、紀律性都沒有,該忍的不忍,不該做的做了,不是幫楊儀殺自己麽?不是幫凶是什麽?

  這就回到本集的主題:魏延之冤。

  這個話題又分兩個層次。第一、魏延死得冤不冤。第二、說魏延因謀反而死冤不冤。

  魏延之死,既冤也不冤。說魏延死得冤,是因為楊儀在諸葛亮突然死亡後,不按組織原則辦事,篡奪北伐軍軍權,導致魏延奮起反擊。這個事件的始作俑者是楊儀,即使魏延動武,楊儀也應該逮捕魏延獻給朝廷以定其罪,不該擅殺大臣以泄私憤,所以說魏延死得冤。被夷滅三族,那就冤上加冤。

  大多數學者是讚成這個說法的。至於很多老百姓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魏延因謀反而死,那就大冤特冤了。如果魏延真的謀反,楊儀多半不會殺他,把他抓起來解押回京,讓魏某人自證其罪,再夷滅三族,不是更消氣、更解恨麽?如果魏延真的謀反,楊儀這個“平叛”的大英雄回國後就不會落得這麽個下場。

  一句話,說魏延死得冤,是因為楊儀篡權、挑起事端在前;說魏延死得不冤,是因為魏延自己找死在後。

  可惜、可憐啊,老魏。死了,沒有追悼會,沒有撫恤金,即使十年後平反,發了撫恤金也沒人領——夷滅三族。死了,成不了烈士,反成了叛賊,還被一代代中國人當做天生反骨的典型。

  楊幫主呢?

  老楊在回軍途中斬了魏延,夷滅魏延三族(夷滅三族,隻有皇帝才有這個權力,冒犯皇權,才是楊儀的取死之道,楊儀這個聰明人,到死都不會明白這個道理)狠狠地出了一口惡氣,興高采烈地領著北伐軍,沒有受多大的損失,浩浩蕩蕩地班師回朝,總以為高官任我做,駿馬任我騎。

  沒想到,一瓢冷水當頭而下:“儀至,拜為中軍師,無所統領,從容而已。”意思是說,楊儀率軍回朝後,隻得到一個中軍師的虛職,手下無一兵一卒,實際上處於閑置狀態。

  這下老楊不幹了。蔣琬算什麽?資曆、才能,功勞、苦勞,都遠遠不如我老楊。諸葛亮死了,丞相一職,舍我其誰?何況,俺老楊殺了叛逆魏延,帶領北伐軍全身而退,怎麽說也是大功一件。

  於是,楊儀“怨憤形於聲色,歎吒之音發於五內”,整天發牢騷,倒苦水,罵罵咧咧。害得誰也不敢跟他講話,以免惹火燒身。

  有一次,和事佬費禕好心地去看望楊儀,楊儀一見費禕,把自己的怨懟憤恨,排山倒海般地發泄出來,絮絮叨叨地說個沒完。說到痛快處,竟然說:“往者丞相亡沒(通歿)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複及!”費禕悄悄地把楊儀的話報告當局(估計也有悔過自新,將功折罪的意思。畢竟,楊儀篡權,魏延被殺有他老費一份)。隨即,楊儀被削為平民,流放至漢嘉郡(今四川省雅安市)。

  流放後,楊儀毫無脫胎換骨,洗心革麵的意思,還變本加“力”,上書誹謗朝廷,滿嘴噴糞,臭不可聞。第二年(公元235年)朝廷將其拘捕歸案,楊大秘知道不好玩了,自殺了事,老婆孩子倒是得到寬大處理,赦免回城。

  楊儀的下場,再一次不幸地印證了一句古話:“上天要你滅亡,先讓你瘋狂。”

  史學界對楊儀說的“吾若舉軍以就魏氏”中的“就魏氏”,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理解是,“我若率軍投降曹魏”;另一種理解是,“我若率軍追隨魏延”。

  在我看來,楊某人的本意,不可能是“我若率軍投降曹魏”。

  第一,投降曹魏是謀反,謀反是要夷三族的,不是殺一個人的問題。楊儀瘋狂,但並不愚蠢,不可能愚蠢到自證、自汙謀反的地步。

  第二,從文義理解,魏帝國是國家的“國”,而不是姓氏的“氏”。上古時代,部落形態的國家,也稱某氏,如塗山氏、夏後氏,但三國時候的“國”肯定不叫“氏”。楊儀要投降“某氏”,也隻能投降司馬“氏”。

  第三,蜀國最高當局認定,楊儀的“就魏氏”不是投降曹魏。道理很簡單,如果當局認定楊儀原來有投降曹魏的想法,非夷滅他楊家三族不可,更不可能讓他的老婆孩子返城農轉非。

  “就魏氏”唯一的解釋,是追隨魏延。

  既然楊儀已置魏延於死地,怎麽又說後悔自己沒有率軍追隨魏延呢?

  我看,楊儀對費禕說的這番話,並沒有什麽難以理解。其中包含以下兩層意思。

  第一,我們注意話中的“就”字。在這裏,“就”字是靠攏的意思,有被吸附、被吸收的隱義。所謂吸附,當然是大的吸附小的,強的吸附弱的。楊儀後悔自己沒有“就”魏延,這也就等於楊儀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隻是噬臍莫及而已。

  第二,如果當初我楊儀自覺地服從魏延的領導,就不會發生之後的自相殘殺,魏延就不會喪命。魏大將軍率軍回來的話,蔣琬這班無名鼠輩,還能像今天這樣躡居高位嗎?我老楊也不至於落到如今的下場。楊儀的言下之意是,我殺了魏延,是便宜了你們這幫小子,你們對我卻如此的薄情,真是悔不當初啊。

  諸葛亮死後,蔣琬當政,很多人是不服的。估計蔣琬為了安定團結,為了站穩腳跟,也為了家醜不外揚,並不打算過分地追究楊儀擅殺魏延之罪。可是,楊儀如今分明是把不滿指向現今的當權派蔣琬了。估計蔣琬請示後主之後,立即拍板,楊大秘必須立即並且永久地閉上他的臭嘴——識相的話,可以落個全屍。

  諸葛亮死了,魏延死了,楊儀自殺身亡。

  死則死矣。

  “親戚或餘悲,他人也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隻是魏大將軍和楊大秘,死於窩裏鬥,太過可惜,太過可悲。

  曆來的中國人,是敢鬥、能鬥、善鬥的。不過,要鬥的話,還是鬥天鬥地鬥火星去,還是少一點窩裏鬥的好。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也其樂無窮?恐怕是誤了卿卿性命。

  不信的話,回頭看看魏大將軍和楊大秘。

  §§第2章 北伐挫敗——《隆中對》的錯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