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七節 青年的最大利益是自身發展

  隻要對青年運動作一縱向的曆史考察,不難發現,在波瀾壯闊的青年運動和豐富多彩的青年思潮背後,存在著一個物質基礎和物質根據,這個基礎和根據就是青年自身的利益;而其中最重要的利益,是青年發展的利益。

  一、青年發展的利益及其作用

  青年處在人生發展的黃金時代,人生的青年階段,這一進程對一生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人生理想實現的情況,在於青年階段奠定的基礎。因此,不能用一般的利益得失觀衡量青年,而應該用發展的狀況來計量青年的利益得失。青年的最大的利益是發展,這是由青年的特點、青年的曆史地位決定的。

  透過紛紜複雜的青年思潮,可以看到其本源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青年的發展利益。這是區別於中老年人利益的一個鮮明特點。

  青年發展的利益,以長遠利益為主。這主要是指社會提供的發展環境,以及青年對這一環境的認同。當社會環境與青年發展一致、並得到青年認同的時候,就會形成社會的整合狀態,青年就會爆發出較高的積極性,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當社會環境與青年發展不一致,或青年對這一環境不認同時,則容易引發青年騷動,產生社會動蕩,帶來社會的混亂,影響甚至破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製度、社會政策、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中的決定性因素,青年的精神狀態是衡量上述因素的晴雨表。

  青年發展的利益的另一方麵是具體利益得失以及眼前利益。在一個時期內,青年的短期處境和利益得失,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方麵。他們的生活必需、發展必需是否暢通無阻,同樣為青年所看重。青年發展必需的生活、學習、就業、精神宣泄得到較好的解決,青年就呈現安定、秩序、促進社會的發展的狀態;否則,青年的這些需求得不到解決,就會出現青年風潮,衝擊乃至破壞現行社會製度和社會秩序。

  兩個方麵的青年發展利益,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社會製度合理,思想教育得力,青年的發展大環境好,就會使青年超脫具體的、眼前的利益得失;相反,社會製度腐朽或社會環境惡化,思想政治工作無力或被放棄,這種總體利益上的損失,就會使得青年不願失去任何一分一毫的具體利益和眼前利益。

  外來思潮的影響,社會弊端的激發,與青年自身發展受到阻塞的情況相匯合,就會產生動蕩不安。隻有一個方麵的因素,則不易發生動蕩。

  江澤民同誌1998年在北大百年校慶時的講話,就體現了對青年的發展利益的重視。他說:“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全國各族青年展示才華,實現誌向,提供了廣大的舞台。生長在這樣的時代是幸福的。廣大青年一定要虛心向革命先輩和人民群眾學習,在為祖國的竭誠奉獻中煥發出絢麗光彩。”(1998年5月5日《人民日報》)這體現了黨和政府對青年發展利益的重視,體現了從發展利益人手對青年的引導和鼓勵。

  二、從五四運動到“反饑餓、反迫害”運動;破壞一個舊世界

  綜觀現代中國青年運動的曆史,在20世紀的上半期,由於中國仍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會之中,嚴重阻塞了青年的發展。因此,這一時期爆發了接連不斷的青年學生為主體的青年運動,這一時期的青年運動具有一個共同的大目的:破壞一個舊世界。

  五四運動是開辟現代青年運動的第一個偉大的事件,它的爆發原因首先是由於當時的北洋軍閥政府黑暗、腐朽到了廣大青年不可容忍的地步。在賣國政府的統治下,掛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招牌的中國竟然繼續向日本割讓山東膠州灣的領土,保留所有的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而賣國政府竟然決定在這樣的《巴黎和約》上簽字。這意味著國家將進一步陷入無休止的分裂狀態,被人宰割。國之破敗,何以家為?這一消息對於追求發展為第一利益的青年來說,其發展的利益將沒有任何保障,因此這是一個雪上加霜的、無法接受的現實,這是五四運動爆發的青年自身的利害所在。有了這一基礎,加之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鼓舞,青年就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運動。隻有把當時青年高昂的愛國主義熱情與青年發展的利益聯係起來,才能看清思想意識後麵的物質基礎。

  在1935年發生的“一二·九運動”也是這樣。自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占中國東三省的領土,東北青年學生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目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深深體會到了國破家亡的痛苦;許多流亡到關內的學生無家可歸,漂泊動蕩。東北青年的遭遇和處境,使全國青年預感到日本侵略的致命的威脅。1935年日本又策劃華北五省(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自治”,成為日本控製的特殊殖民地。為此,蔣介石政府竟然與日本簽訂了《何梅協定》,同意華北五省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搞“華北政權特殊化”。這樣,繼東北淪陷之後,蔣介石又將華北五省拱手相送。中國就陷入更大的民族危機之中。傾巢之下,豈有完卵,國破家亡,青年談何發展?在民族危亡麵前,青年抗日救亡運動接連不斷,一浪高過一浪。1935年12月9日,終於爆發了全國性的青年學生抗日救亡的“一二·九運動”。這說明,青年學生將國家危亡與自身發展利益相結合,點燃了抗日救亡的烈火。

  在蔣介石政府黑暗統治的末期,青年發展遇到的威脅和破壞更加深重。經濟上,民不聊生;政治上,獨裁專製;文化上,黑暗鉗製;蔣介石發動的內戰,更加激化了青年和人民大眾與腐朽黑暗統治的矛盾。這等於從根本上堵塞了青年發展的任何渠道,把戰爭強加於全國青年和人民之上,使青年和人民群眾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在這種情況下,1947年5月爆發了青年學生“反饑餓、反內戰”的運動。當時指導這一運動的中國共產黨人,自覺地引導青年從生活鬥爭人手,向政治鬥爭升華,從眼前生活利益的苦難認識蔣介石統治反動性的進程。由於根底深厚,引導得方,由上海開始的這一運動,很快形成全國性的革命大風暴,極大地衝擊了蔣介石政權的反動統治,開辟了解放戰爭的“第二條戰線”。

  在20世紀上半期,青年運動立足於青年根本的發展利益,以改造社會、破壞一個舊世界為宗旨,取得了輝煌的成果。青年運動在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下,終於“天翻地覆慨而慷”,迎來一個光明的新中國。

  三、新中國最初30年的青年運動與思潮:建設一個新世界

  1949年新中國的建立,開辟了中國曆史的新紀元。新中國及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為青年的發展開辟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的道路。優越的社會製度,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建設,吸引青年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潮流之中,廣大青年學文化、勤勞動,向生產和生活的深度和廣度進軍。他們決心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以自己的雙手,建設一個新世界。

  50年代,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經曆了一個凱歌行進的時期,這個時期的青年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青年模範不斷出現,青年人才健康成長,青年熱情空前高漲,青年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比較堅定,青年參與的社會風氣健康高尚。

  但是,新社會的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狀況是基本適應又有不適應的情況。因此也會發生矛盾,而且人民內部充滿著矛盾。這些矛盾,主要是人民內部的利益發展和調整問題。如果這些利益關係處理得當,社會的發展就順暢;否則,在新的社會條件下,也會出現不安定的青年思潮。

  這個時期仍然存在著重視和調節青年發展利益的課題,弄得不好,也會出現不安定的現象。如1957年6月,湖北省漢陽縣第一中學的學生,聽說當年初中升高中的比率隻有5%,對這一過分狹窄的獨木橋產生了不可容忍的情緒,結果鬧出了集合隊伍衝擊縣政府、請願的事件。事件中發生了學生捆綁、押送縣政府幹部、學生與幹部互相扭打的現象。當然,把這一事件稱為“反革命事件”是不對的,但稱為一個小風波,並無不可。河南等地也發生了類似的事件。從這些事件的起因來看,大都是涉及青年發展的利益問題時,某些地方的領導幹部采取了官僚主義的態度,激化了矛盾。所以,即使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也要十分注意處理好青年的發展利益問題,否則就會出現難以預料的不安定的局麵。

  由於青年對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充滿信心,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他們對國家和自身發展的利益堅信不移,所以60年代前半期的百年不遇的自然災害沒有動搖他們的意誌。三年困難時期,在黨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的指導下,青年與全國人民一道,克服了曆史罕見的困難,取得了國民經濟好轉的輝煌成績。這個時期青年風貌的反映有:中國青年登山隊登上珠穆朗瑪峰;1961年在北京舉行的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中國乒乓健兒獲得冠軍的優勢;向雷鋒同誌學習的熱潮;南京路上好八連的典型;歐陽海、王傑等英雄形象的出現;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上演;共青團“九大”的召開等輝煌的紀錄。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促進了一代青年的成長。

  “文革”十年,青年遇到了曆史上未曾遇到過的特殊社會環境,“左”的政治路線采取“大民主”的方式引發了畸形的青年運動。紅衛兵、造反派等青年群體在錯誤路線指導下成為不可遏製的狂潮。這一青年運動的過程結束的時候,無論在運動中扮演什麽角色的青年,都沒有得到他們原來追求的一切。他們似乎忘記了中斷學業對於自身發展的後果。“文革”期間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運動,使青年在漫長迷茫的鄉下生活中才逐漸意識到自身發展的損失,這種悔恨惆悵的心情,已經孕育著某種反抗的因素。1976年爆發的“四五運動”,就是一個證明。這一心境在剛剛粉碎“四人幫”後青年人的“把‘四人幫’耽誤的時間奪回來”的流行口號中也可以準確無誤地體驗到。

  四、改革開放新時期青年思潮的起落:推進改革,認同變革

  我國的改革開放新時期經曆了20年的曆程。這20年曆程的前十年與後十年呈現大不相同的特點。在整個80年代,青年成為思想解放、改革開放的先鋒;但同時又對自己所創造的新的社會發展態勢和特點大有陌生感。因此形成了在不斷的震蕩中追尋時代主旋律的景象。他們在流行歌曲中喊著“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變化太快”,“不知是世界改變了我,還是我改變了世界”。其實,他們迎來了一個青年發展的大好時代,他們改變了世界,但又常常對自己改變了的世界發生陌生感。

  青年在80年代確實創造了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求的主旋律。自1980年起,先後出現了清華大學化工係學生喊出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口號,北京大學學生喊出的“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湧現出張海迪這樣的青年模範人物,湧現出富於理想、勇於獻身的優秀大學生張華,出現了“一山兩湖”英雄集體。可以說,這是青年對自身發展利益的良好感受,才能出現的現象。

  麵對新時期青年發展的前景,青年十分振奮,衝鋒在前,同時也更加敏感地體驗著自身的發展利益,對自身發展利益過於關注,有時卻限製了自己的眼光,忽略了對長遠發展利益的理解。改革初期出現的新現象,青年也有一個認識過程。青年歡呼高校恢複招生,但認為校舍困難影響自身發展,不可容忍,所以遊行示威、衝擊中央機關,鬧起了“校舍風波”。他們擁護對外開放,參與對外交流,但認為那些似乎享受某種“特殊待遇”的外國留學生損害或影響了自身的利益和尊嚴,鬧出校園裏中外“兩大陣營”,現在看來多麽可笑。他們讚成農村的改革和提高農產品價格,卻認為調價使自己蒙受損失。他們讚成對外貿易和交流,但卻認為與日本的交往是什麽“親日”,鬧起了1985年的“新九一八運動”的學潮。他們目睹了農村改革的大好形勢,但卻對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局部農村出現的棄農經商不能接受,對改革的進展速度不滿,鬧出了1987年的“元旦風波”。他們讚成人才流動,但1987年北京、上海高校在畢業分配中有5000多大學畢業生破天荒地被退回來,國家宣布自1993年起對大學生不包分配;他們在經商熱中躍躍欲試,但沒有社會背景又難以成功;這些對現實的認識,使青年大學生覺得自身利益受損,所以出現了到天安門廣場擦皮鞋賺錢的舉動。

  青年在80年代就是這樣在矛盾中向前推進的,曲折是有的,主流也是很明顯的,1989年風波的平息,結束了青年在曲折和震蕩中追尋主旋律的階段,迎來了長期穩定發展的90年代,這十年,青年自身積累了豐富的認識自身發展利益的經驗。

  五、青年思想在90年代的平穩發展的原因

  與80年代不同,在90年代裏,青年展示的思想政治狀態呈平穩發展的態勢,這是值得研究的,深究其因,從宏觀角度來看,大致有以下原因。

  90年代的中國青年思想態勢,是從一場深刻的社會主義教育活動開始的。這場社會主義教育活動持續兩年左右,使青年受到難得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看到自身發展與社會主義的關係,走向理性判斷。在這一過程中,我國主辦了第11屆亞運會,激發了青年維護民族尊嚴的高昂熱情,扭轉了當時青年中存在的沉默氣氛,活躍了青年的思想,從黨的思想政治工作角度來說,這是近十年青年思想情緒平穩發展的基礎。

  加大改革力度,加快發展,是滿足青年發展利益的疏導。我國自1992年實施了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的改革新階段。這一新局麵的開辟,開闊了青年發展的途徑,增加了青年發展的機會,使青年追求發展的迫切願望得到滿足。

  黨的精神文明建設決議,引導青年堅定了對建設良好社會風氣的信心,舒展了青年的情緒。本來,黨和政府機關中極少數人存在的消極腐敗現象幾次激起青年的不滿,90年代,對這種現象沒有取得理想的根治效果,在極少數地方消極腐敗現象甚至在繼續蔓延。然而,對此青年並沒有像80年代那樣衝動。其主要原因就是黨的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決議,及時作了引導,表明了黨中央對消極腐敗現象的鮮明的態度。青年不再覺得某些腐敗現象會永久存在下去,更不相信這些腐敗現象會對他們造成多大的封閉和阻礙。一句話,青年自身的發展利益,還能夠得到發展,而且在將來會得到更加理想的社會環境。

  香港回歸祖國,激發了青年的高漲的愛國主義熱情,對現實的認同程度更加深刻。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懷抱,百年國恥得以洗雪,在全國青年中激起極大的反響。香港回歸祖國,引導了青年思想穩定的潮流。這是不容忽視的。

  由於以上諸因素的綜合作用,青年思想在90年代呈現平穩發展的好形勢。這個好形勢的後麵,存在著青年發展的利益得到基本滿足或沒有被嚴重傷害這一事實。同樣,我們也可以從這一事實的反麵來思考,那就是,作為政策的決策和推行,作為與青年教育相關的社會各方麵,如果不注意為青年創造發展的良好環境,就會造成青年思想的不穩定,影響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的進程。從這裏出發,才能找到近十年青年思想順暢發展的根源。

  (原作發表於《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